國學開講(珍藏版)【中信齣版社】範曾 著 書圖書

國學開講(珍藏版)【中信齣版社】範曾 著 書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曾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範曾
  • 中信齣版社
  • 文化
  • 曆史
  • 經典
  • 中華文化
  • 藝術
  • 鑒賞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希望階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8989
商品編碼:1181897103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32

具體描述

贈送《國學開講》視頻精華光盤,未曾麵世珍貴視頻資料公開。 
精裝珍藏版《國學開講》更具收藏價值 
範曾的100堂國學課 重新解讀中國智慧 
用古典的思維 解決現實的睏惑 
北京衛視《國學開講》大型文化訪談隆重播齣 
收錄大量範曾珍貴畫作,極具收藏價值 

的中國,正處於幾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眾生喧嘩的浮躁,導緻人們內心不再平靜。劇烈的社會變革不斷衝擊著社會原有的道德和價值體係,人們嚮中華五韆年文明尋找智慧的渴望,從來沒有像這樣強烈。 
與此同時,工業文明之後的西方,也有許多人轉嚮瞭東方文明,《第五項修煉》的作者美國人彼得·聖吉曾經這樣說過,西方工業化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分割的力量,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著那些以生命一體的觀點,來瞭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於奧妙的宇宙萬有本源,體悟齣極深精妙而深廣的古老智慧。 
在這樣的前提下,範曾先生暫且放下瞭手中的畫筆,用他的方式帶我們探索中華五韆年文明的曆程。在萬裏長捲的國學經典中,範先生將以時間為軸,以儒釋道的經典為綱為我們娓娓道來,還會帶著我們真誠經曆當下麵臨的睏惑,讓曆史的智慧,復活在現代人的生活難題中。  

內容簡介

贈送《國學開講》視頻精華光盤,未曾麵世珍貴視頻資料公開 
精裝珍藏版《國學開講》更具收藏價值 
的中國,正處於幾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眾生喧嘩的浮躁,導緻人們內心不再平靜。劇烈的社會變革不斷衝擊著社會原有的道德和價值體係,人們嚮中華五韆年文明尋找智慧的渴望,從來沒有像這樣強烈。 
與此同時,工業文明之後的西方,也有許多人轉嚮瞭東方文明,《第五項修煉》的作者美國人彼得·聖吉曾經這樣說過,西方工業化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分割的力量,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仍然保留著那些以生命一體的觀點,來瞭解萬事萬物運行的法則以及對於奧妙的宇宙萬有本源,體悟齣極深精妙而深廣的古老智慧。 
在這樣的前提下,範曾先生暫且放下瞭手中的畫筆,用他的方式帶我們探索中華五韆年文明的曆程。在萬裏長捲的國學經典中,範先生將以時間為軸,以儒釋道的經典為綱為我們娓娓道來,還會帶著我們真誠經曆當下麵臨的睏惑,讓曆史的智慧,復活在現代人的生活難題中。  
以時間為軸,以儒釋道藝經典為綱 
以儒做人、以釋見性、以道明德、以藝修身 
經史閤參,剖析當下眾人之惑 
範曾,中國當代負盛名的學者、書畫傢、詩人,他潛心研究國學經典,其詩書畫作品是吸收瞭儒傢、釋傢和道傢的精華後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守望者。 古稀之年,範曾希望將一生之所學欲與世人分享,以一已之餘力弘揚和推廣中國文化。 
《國學開講》講述的是國學,闡發的卻是對於現代社會的思索。用古典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現實生活中麵臨的睏惑,用辯證的方法來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範曾以硃子這首《觀書有感》,拉開瞭《國學開講》的序幕。由中國文化的源流開場,及至《易經》,再到老莊孔孟,乃至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花經》等佛教經典,《國學開講》展現瞭範曾心目中的“國學大綱”。 
如果上有一本書,可以包藏宇宙精神,融匯百傢之長,開啓智慧,抵達幸福,那麼《國學開講》當之無愧。《國學開講》貫穿儒、釋、道、藝四大門類,深入淺齣地講述瞭範曾先生對國學和藝術的體悟,以儒做人、以釋見性、以道明德、以藝修身。在本書中,他還將指點我們學習國學的方便法門;在中西文化對比下把握國學精髓,並將國學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國學開講》收錄瞭近百幅範曾先生珍貴畫作,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深入淺齣的經典解析,還可以領略優美典雅的大師畫作。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感受國學、近國學。 
在眾生內心喧嘩浮躁的,《國學開講》無疑是亙古不息、不捨晝夜的精神源泉,是傳統文明在當下的激蕩迴響,是範曾先生在不逾矩之年,自由揮灑的一部難得之作。

作者簡介

範曾,1938年生於江蘇南通,中國書畫大師、國學傢、詩人。現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名譽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終身研究員,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曆史學院博士生導師,南通大學終身教授,盤山書院山長。2008年獲法蘭西公民之星金質勛章。2009年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多元文化特彆顧問”。2010年9月,法國總統薩科齊嚮範曾先生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 2011年獲“中華藝文·終身成就奬”。 
範曾先生齣身於中國450年延綿不斷十三代詩人的文化世傢。他於文史哲諸領域博古通今、通郵中西,提倡“迴歸古典、迴歸自然”,身體力行“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美學原則,對中國畫的發展厥功至钜,開創瞭“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先河。他的文史哲著述中,所透露的人文關懷為國內外學界所共稱,而其文章之雄奇優美,多次被譽為海內之。作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化特彆顧問,曾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錶“迴歸古典、迴歸自然”、“趨近自然”、“根本善”的專題報告。1984年,日本岡山縣建立“範曾美術館”,為中國於享此殊榮者。1986年,範曾先生捐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範曾先生宅心仁厚,慈愛博施,被命名為“中國十大慈善傢之一”。 
範曾先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著有《大丈夫之詞》《範曾詩稿》《莊子顯靈記》《範曾簡墨》《尊賢畫集—範曾與八大山人神會》《範曾詩文集》《範曾韻語》《範曾散文三十三篇》《老莊心解》《論文學》《趨近自然》《範曾海外散文三十三篇》等約150部,中國國傢圖書館收藏119部。 
範曾先生有二十四字自評:癡於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 

精彩書評

我認識範曾有一個三步麯:步認為他隻是一個畫傢,第二步認為他是一個國學傢,第三步認為他是一個思想傢。在這三個方麵,他都有精湛深邃的造詣。 ——季羨林 

國學不是老古董,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智慧之源。 
——範曾 

《國學開講》架起瞭國學智慧與當代人需求的橋梁,使曆史的智慧在當下復活,用中國文化的經典及古老智慧解決人們當下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中國文化報》 

經史子集,蔚為大觀,有觀眾感嘆自己對國學入門讀本都難以卒讀,沒進國學大門就已改弦更張瞭。範曾建議年輕人在麵對國學經典的時候,要有足夠的信心,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尼采筆下的“赤子”,輔以有效的研讀方法,終會有所收獲。 
——《北京日報》 

左手詩書,右手繪畫,古稀之年的範曾又嚮國學深處眺望,用“老驥伏櫪”的魄力為觀眾獻上一份巨著。‘國學’不是博物館裏岑寂的老古董,它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長青不敗的智慧。在講國學方麵,範曾也有自己的“小竅門”:要將國學的精髓用淺顯易懂、娓娓道來的方式,讓曆史的智慧復活在當下的難題中。 
——《人民日報》 

目錄

引子 國學的當下意義  
啓動生命的源頭活水——我們學習國學的價值  
三種自由之境  
我的自在  
中國夢是全和而不同之夢  
講 國學入門  
課 學習國學的方便法門  
讀經:知其篇目,記其章句  
讀史:從熟悉的故事開始  
學國學,從愛文學開始  
國學的經典 
國學的方便法門非宗教的方便  
第二課 國學的分類方法  
任繼愈先生論學術的幾個源頭 
莊子的分類方法 
儒傢和法傢沒有的界限  
認為國學阻礙瞭中國現代化是一個誤會  
第三課 國學的本質是至善之學 
國學的精髓是解決人的心靈問題  
國學的發展和傢族傳承的關係  
中國人的文化包容性  
第四課 漢字之美  
中國的詩詞與文字  
中國的文字給人一個無窮極的美奐境界 
第二講 儒傢:修齊治平——中國人的塵世修行路 
第五課 《易經》:群經之首  
《易經》的結構和影響  
《易經》的要義——陰與陽  
太極圖  
《易經》的實質是本體問題  
《易經》的中和智慧  
學習《易經》從心開始 
《易經》教會我們麵對人生睏境的態度 
《易經》是駕馭人生的智慧  
《易經》與現代科技的關係  
第六課 孔子:一位偉大的往哲  
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自我進取之路 
學習孔子是社會轉型期的價值迴歸  
孔子講道是把人格自然化  
為己之學強調個體的修為  
仁愛就在身邊  
孔子給的建議  
孔子的育人標準  
君子與小人  
君子的操守  
我們需要更加重視心靈問題  
孝道麵麵觀  
國學教育  
《孔子大典祭文》  
第七課 孟子:提倡仁政的王者師  
孔子與孟子的不同  
孟子的性善並不否認人的復雜性  
王者師的天真夢想  
孟子的集義養氣  
孔仁孟義二而一  
孟子的民本主義思想  
孟子是儒傢之集大成者 
孟子的仁義禮智之思  
孟子談利、美與心性之樂 
孟子思想的精髓  
第八課 《大學》:中國人的紅塵悟道之路  
大學中學小學之辨  
止於至善不是停滯不前  
明明德——發現本真之德性  
義利統一治天下  
第九課《中庸》:天道,人道,中和之道  
宇宙天道是中和  
殊途同歸  
至誠之境  
第三講 道傢:無為而治——迴歸自然的生命境界 
第十課 道傢管錐  
道教和道傢是兩迴事  
道傢的非邏輯的玄學感悟 
對本體明的講法  
老子與莊子的不同  
第十一課 老子:道傢的眾妙之門  
老子像條龍  
無中生有:老子的宇宙觀  
老子的無為是為瞭無不為  
老子從天道悟人道  
《道德經》主旨:陰柔地進取  
老子哲學觀:越美醜善惡的和諧  
柔弱勝剛強與大器晚成  
第十二課 莊子:無所待的逍遙神遊 
天機不可泄露  
徹底無為和的心靈自由  
中國的文藝之神  
洗盡鉛華的本真之美  
脫於生死的逍遙  
心靈的情態自由  
無差彆之境界:環中  
萬物齊一,相互依存  
絕聖棄智,順應自然 
自然的存在不待矯飾  
無用是大的用  
莊子思想是東方烏托邦  
莊子斥儒  
莊子推崇藝術的自然美  
莊子的方法論  
第四講 佛傢:解脫自在——對治根本煩惱的大智慧  
第十三課 佛教源流 
釋迦牟尼的身世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佛教的主要教派  
佛教和中國文化的聯係  
第十四課 佛教的空性智慧  
佛教觀:諸法空相  
佛教是關乎心靈的東西  
心無掛礙,纔能放下  
懺悔對治貪嗔癡  
第十五課 《心經》:色空不二觀自在  
心經是佛教經典的核心概括  
看破,放下,自在,是佛陀一生三境界  
觀自在菩薩  
無的大智慧  
第十六課 《壇經》: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慧能的傳奇故事  
善知識的般若智  
壇經的特色:深入淺齣  
心無分彆自見佛  
天堂地獄一念間  
心外無佛  
南頓北漸都是禪  
執象和不執象  
第十七課 《妙法蓮花經》:成佛之路的微妙法門 
法華經是一部玄妙的佛經 
佛法名相  
此經的方便法門 
隨其本心而方便說  
法華經為無上法  
第五講 藝術:書畫——在多彩的領域感悟國學 
第十九課 書法:一字一生命  
書法的曆史  
書法欣賞之道  
書法理論  
第二十課 繪畫:自然形成的審美  
中國畫之美  
西方繪畫賞析  
中西繪畫評論  
中西繪畫比較  
結語  
附錄:《國學開講》背後事——答主持人王利芬提問

精彩書摘

國學的本質是至善之學 
如果一個人不注意自己的修為,會成為一個惡人;如果注意自己的修為,會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個在孔孟的學說裏,尤其到瞭王陽明的學說裏,有非常透徹、非常動人心弦的解釋。至善之境也就是天人閤一之境,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在中國的哲學裏談至善,沒有過明代王陽明的。王陽明講,至善就是一個宇宙的本體,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要永遠守護的、存在於內心的一個純良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國學的精髓是解決人的心靈問題  
在有些人看來,國學就像萬金油,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尤其是有些人把國學研究成瞭辦公室的政治等,這貌似是國學的一種與時俱進,其實隻是過度的發揮。 
國學裏也的確有兵書,也有陰陽傢。老子哲學本身也包含瞭一種辯證的思維,譬如講: 
將欲歙之,固張之;將欲弱之,固強之;將欲廢之,固興之;將欲取之,固與之。 
他看到事物發展到極端的時候,會朝著相反的方嚮走,你想叫它嚮相反的方嚮走,讓它到一個頂點,這在兵學上會有用處。有的人認為,學瞭國學就什麼都會瞭。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人,譬如俞樾,他認為西方的力學、重力學,都是從墨子書上學來的。其實估計當時西方人來不瞭,學不瞭這個。不是講有瞭國學,就萬物皆備於我瞭,我想,國學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是解決人的心靈問題,它不會幫助你解決一個具體的技術問題。所以,把它搞成辦公室的權術政治,實際上是把它變成瞭伎倆化。就看你用得妥不妥,如果用得妥,未嘗不是一種策略,用得不妥就是陰謀。 
有一種觀念想當然地認為,我們形而上的儒釋道的國學,主宰形而下的西方的科技,造福瞭人類。如此一來,我們似乎有一種民族自豪感,覺得東方文化優於西方文化。我想無論怎麼講,國學終的目的是為瞭使人類的心靈達到一個至善之境。這也就是我寫過的一篇文章《一詞聖典:至善》,就是寫王陽明和笛卡爾。中國十六世紀齣現瞭王陽明,他是明代偉大的心學傢,他和十七世紀法國的一個大哲學傢笛卡爾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笛卡爾是一個數學傢和生理學傢,他一生非常勤懇地做著去僞存真的工作,他的目標,是為瞭達到自己純粹的信念。他認為這個純粹的信念是與生俱來的,僅僅是人們沒有發現它。王陽明在他的心學體係裏,也同樣有類似的形而上的論述,他講我們的至善是與生俱來的東西,正如孟子所講的,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問題就是你沒有發現它,纔會走上歧途。一旦你發現它,你會感到,原來我自己本身也是具有的。所以在王陽明的眼中,他認為看到滿街的人都是聖人,那麼滿街的人,看到王陽明也是聖人。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王陽明對內在的善充滿自信。而我們學國學的目標,就是要把人們心靈內在的善充分地調動齣來。所以,不是中國的東方文化要淩駕於西方的科學技術之上,而是東方文化要發掘東西方,乃至於我們全人類內心的善。這樣纔不至於讓民族自尊心泛濫為狹隘的民族主義。 

中國就是個詩的國傢,全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這麼愛詩歌,齣現這麼多的詩人,因此我們想學國學的點是,它是詩意的。 
第二點,它是為己的。為己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他如果自己在學習的時候,首先就心有旁騖,就想到我學這個就能得到什麼,老這樣想,這是什麼?是為人之學。你在想到彆人怎麼看你,你想做什麼事,這都叫為人,不是為己。我今年七十二歲瞭,我五十多年來,朝斯夕斯、念茲在茲於中國的學問,可是這裏有個條件,我想到為己,而不是想到為人。如果學國學是為瞭畫畫能讓彆人看著更漂亮,就是為人之學瞭,我學國學是為己之學,到底這個為己之學,怎麼在我的畫筆上體現?它乃是不期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計的,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它就流露齣來。這個我很難講得非常具體。譬如我決心把《論語》再看一遍,我第二天畫又有所進展,這個做不到。比如說就是某一幅畫中,其實體會的是那種意境和國學的關係。中國的學問是啓智性的,它把你的智慧啓發齣來,但不一定告訴你一個數學的公式,或者推演齣一個什麼原理。如果你的國學非常好的話,你很容易理解一些西方的學問;如果你的國學不行的話,連學普通的代數,你都學不好。我記得我小時候學代數,後要求證“A與B孰大”,有同學寫“A熟大”,“孰”字底下加瞭四個點,那個數學老師非常有趣,他說:“是不是東西煮熟瞭就變大瞭?” 
有人講,我們現在提為人民服務,你怎麼為己呀?這個理解完全瞭。為己之學是為瞭提自己的內心,提自己的學識,提自己辨彆事物的能力,然後你纔能齊傢、治國、平天下。為己之學的目標是利他,而這個利他,是儒傢重要的思想。儒傢反對的就是自私自利。為什麼孟子在書裏批判楊硃之學,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他說這個簡直是太自私瞭,這和孔子的為己之學,是完全相矛盾的。 
第三點,它還是一個至善之學。這個至善,《大學》裏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達到一個的目標,是至善。這個“明德”是什麼?是宇宙本體。對的德性,它是非常之瞭然的,對宇宙的本體是無所不知的。“明明德”就是我們要明白這個大道。“在民”還是“在新民”,這個在曆史上爭論瞭幾百年。我認為是“在新民”,是要能夠振庸拔俗,要能夠使氣象更新,要能夠除舊布新。“在民”就有點兒自居位,而對彆人,這個不是《大學》的本意。“在止於至善”,你明明德瞭,新民,你也在其中,你後要達到一個目標,就是至善。你要知道人類從猿到人,經過瞭一韆萬年,人類是不是在心靈上進步瞭?我想這個東西很難講,因為人可能是一個非常善的存在,也可能是一個非常惡的存在。善的存在,你就是能夠保持住至善之學,可是他凶惡起來,比獸還惡。泰戈爾講,人如獸時,比獸還惡。 
譬如審美,我們每個人都有審美能力,這是上天所賦予的。這個審美的能力怎麼來的?一定是符閤宇宙的大規律的。不符閤宇宙大規律的,它不會進入人類的意識。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一個良知、良能的這樣一個領域,而這個良知、良能的領域,一定是來自宇宙本體,至善存於你們內心。 
中國的學問還是一個中和之學。什麼叫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國人從道光年間到一百七十年,受盡列強的欺淩,我們可以說是痛定思痛。本來中國這個民族沒有侵略彆人的意圖,她是個詩意的國度,是個追求至善的國度,沒有任何去掠奪的想法,卻受盡瞭欺淩。可是的中國人,並沒有以怨報怨。但如果有什麼級大國,或者藉著級大國的淫威,而對中國搞些骯髒齷齪的行為,當然是為我們所不能容忍的,我們也會發脾氣,發而中節,發瞭以後,有理有節,恰到好處。 
認為國學阻礙瞭中國現代化是一個誤會 
很多人提齣瞭這麼一個觀點,魯迅、瞿鞦白這樣一些人反國學。大傢迴顧中國曆史發展和文明發展,有很多人說儒學阻礙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我想,造成這樣的誤會,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 
近代以來,國學的發展並不是很順利,贊成國學、保護國學的,又是像王國維、瀋曾植那些留著辮子的人。王國維為什麼要翻譯尼采的哲學,翻譯康德的哲學?因為他希望西方的理性思維能夠和中國的傳統道德有一個無間隙的融閤,作為迎接新時代來臨的一個思維。他當時僅僅是個廢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當然,要是國力非常強盛的時候,南書房行走是不得瞭的地位,可是當時他和廢帝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的任何希望都根本達不到。可是我們看王國維,他當時希望中國要有獨立之意誌和自由之精神,我想王國維這樣的人,不是不愛這個民族和這個民族的文化,他還希望通過自己的智慧,能夠吸納從康德到尼采等西方思想復興國學。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你就可以看到,他的思想非常新鮮活潑,一點兒陳腐氣都沒有。 
而在我們心目中,反對國學的又大體上是的先行者。魯迅曾經講過,“方塊字不滅,中國亡”。激烈的就是瞿鞦白,瞿鞦白講,方塊字是上骯髒、齷齪、混蛋的臭茅坑。當時反對國學的還有陳獨秀。錢玄同給陳獨秀寫信,講中國字要改革成為拉丁拼音,陳獨秀迴信說,“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先期從文字的拼音上就用拉丁文,這給我一個很危險的感覺,進一步文字怎麼發展,那就很難說瞭,很容易為淵驅魚,使中國也走上一個拉丁化文字的國傢。這些者,當初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思想?我想主要是因為他們非常殷切地希望,中國能夠強盛。魯迅先生後來感動全中國的,正是用方塊字寫齣來的《阿Q正傳》《孔乙己》《祥林嫂》和《藥》。 
那麼,我們對此怎麼看待呢?我們不能夠以他們年少氣盛時候的話來代錶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全部認識,我們更不能講,瞿鞦白、魯迅是反對國學的,這個已經過去瞭。因為到瞭魯迅先生寫《中國小說史略》的時候,他對中國文化是非常保護的。而且你們要知道,瞿鞦白、魯迅等人國學功底都非常深厚,他們反對國學或者反對方塊字,有當時的熱情推動。我們也難免在特定的時候,講齣一些非常偏激的話。一個人哪能一生下來,認識都是那麼清楚,或者不通過曆史、不通過時間,不通過自己的學習來認識呢? 
自古以來,中國不重視邏輯學,因此在中國就沒有本質意義上的數學。數學是科學之母,科學當然得不到很好的發展。自從近代嚴幾道,就是老年就看《莊子》的嚴復,次把西方的“名學”,翻譯到中國來,中國纔知道,西方有這樣嚴密的邏輯思維、這樣嚴密的理性思維,纔使它的工業能夠昌明。這個不會影響我們對國學的認識,因為國學裏的很多東西,正是西方沒有的。西方的邏輯思維,我們在廣泛吸納;東方的感悟思維,西方也在廣為吸納。東西方這樣的交融,就會取長而補短,就會使兩者加起來的閤力,更接近事物的本體,這是何等的好。 
如果說“儒傢阻礙瞭中國現代化”,我覺得這個命題對我來講有點兒突兀。我可以舉兩個大科學傢的例子,一個就是楊振寜,他是諾貝爾奬得主,是上卓越的物理學傢,他對中國的學問非常尊重,非常熱愛。他並沒有講,中國的儒學影響瞭他對宇宙地球規律的認識。我還認識一個大數學傢丘成桐,他喜歡寫詩,經常和我談詩,我說:“談詩和數學有什麼關係?”他說:“有關係,中國的古詩有時候誘發我很多有趣的思維,我不可以講某一點、某一件事情,可是它使我的思想非常活潑。”他說,“我有時候做數學做得睏瞭,就寫詩,立刻精神又煥發瞭。”陳省身先生也是這樣,他非常愛國學,一有空就看古詩。從這些人身上,我沒有看到國學或儒學對科學有什麼阻礙。 
有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可能更關心的是企業在帶團隊的過程中,怎樣利用國學的一些智慧或者理論,來指導企業的發展。我想,重要的是無言之教,自己做到比口頭的還重要。過去北宋有個大儒傢張載,他對學生從來也不訓話,可是他坐在那兒,大傢就會以他的行為作為準則,這就是無言之教。張載這個人是很瞭不起的大儒傢,他是無言之教,我想一個領導人對下屬,自己以身作則、無言之教是重要的。 
我們學國學不是鑽到故紙堆裏,而是始終想到我們當下麵臨的生存境遇。在上文中,我講瞭各傢各派、劃分國學的幾種獨特的方式,包括任繼愈先生從地理文化的角度去劃分,還有不同的劃分。這些內容的核心是國學的當代意義:抵達人類心靈的快樂與自由。

前言/序言

引子 國學的當下意義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就是為瞭自己快樂,而這種為己之學,會使我們的學養不斷豐富,身心不斷淨化,漸漸地趨近一個的目標,就是利他。這個為己之學,不是像孟子當初批評楊硃“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而是為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個大的目標,因此就有一種樂此不疲的感覺。 
每天早上五點鍾,萬籟俱寂,我會走進書房,我可以看康德的哲學和柏拉圖全集,也可以看中國古典的曆史文化書籍,我感到這是一個跟中華先賢和西方文化邂逅的妙的場所。我感到天地是那麼遼闊,因此心靈為之一振,每天都有這樣的感覺。 
啓動生命的源頭活水——我們學習國學的價值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是南宋的硃熹寫的。硃熹是中國理學大師,如果要我們從孔子以後,選幾個裏程碑式的人物,可以選漢代的鄭玄、毛亨,可以選董仲舒,然後就得選硃熹、王陽明。董仲舒使儒學能夠成為獨尊之學,當然憑藉瞭漢武帝的力量。到瞭硃熹的時候,他就真正地確立瞭“四書”的之位。硃熹當時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結閤起來,匯編為《四書章句集注》。這部書成為曆代知識分子的讀書。當時他個人的命運也非常之不幸,因為他遇到瞭昏聵的皇帝。我們知道南宋的皇帝都偏安於臨安,就是這個偏安的政權,卻齣現瞭很多卓越的大思想傢、大哲學傢和大文人,譬如硃熹、陳亮、辛棄疾和呂祖謙。可是,每個朝代都有奸佞,宋孝宗時的韓侂胄是一個非常貪心的人,對硃熹這些正人君子心懷仇恨,把硃熹的學問打為邪學,並且把他的一些學生誣為奸黨,後硃熹死得非常寂寞。在他臨死以前,有人勸他還是躲一躲,他說“不”,他照樣安坐教席,給僅有的幾個學生講課,在平靜中死去,很有蘇格拉底的氣派。 
我為什麼要用這首詩?因為在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裏麵,忽然冒齣這首詩,我們思考一下,他想到的是什麼?他想到的是我們祖國的文化。他認為我們的文化像一麵鏡子,天光雲影在裏麵徘徊,祖國的文化是多麼的豐贍而淵博。不像有些人,認為它是一潭絕望的死水。“問渠哪得清如許”,這個“渠”字不是“水渠”,而是代詞“他”。在唐詩宋詞中,經常會齣現“渠”字,講的就是“他”。在話本小說裏也常齣現“他怎麼樣”、“渠怎麼樣”。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問他,這池水為什麼這樣清?因為有源頭的活水”。這個“源頭的活水”,就是硃熹一貫堅持的中華民族的經典對我們生命本源的開啓。我們對中華民族的經典,應該永遠心懷敬畏之心,因為那是我們的列祖列宗傳遞下來的一些非常精粹的思想。一直到,它的生命之樹長青,永葆美妙的青春和生命力。 
三種自由之境 
我們研究一門學問、投身一項事業,乃至一生所有的追求,其實都是要得到一種自由。國學是一片浩瀚無際的大海,能夠讓我們自由自在地遨遊。研究國學,就可以讓我們實現這種在精神中的“逍遙遊”。我想,人類的自由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種是理性的自由。據十七世紀荷蘭哲學傢斯賓諾莎講,“自由就是對然的認識”。如果你對國學的然無所瞭解,就會停留在一種皮毛的,甚至於的領域。你在這個領域不能暢遊,也不能得到自由。 
第二種是社會契約自由。人類齣現 “你的”和“我的”這兩個詞匯以後,就開始需要契約瞭。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開始成為人時,沒有“你的”和“我的”這個概念,這個契約初可能是約定俗成的,然後漸漸形成法律,後還可以把法律刻在石頭上,譬如兩河流域的《漢莫拉比法典》。理性的自由、契約的自由是社會保持安定的一個前提。 
後一種是心靈的情態自由,這個屬於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契約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不能影響到屬於你個人的、你要很好地珍藏著的那個東西,就是情態自由。這個心靈的情態自由,可以把你造就成為一個詩人,成為一個卓越的散文傢,成為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人。 
我的自在 
我有二十四個字的自我評價:癡於繪畫、能書、偶為辭章、頗抒己懷、好讀書史、略通古今之變。 
這個“略通古今之變”,大傢知道源齣於什麼地方嗎?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裏講: 
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錶、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傢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這是司馬遷當時希望能“夠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我講略通古今之變,我到七十二歲,每天五點鍾起來讀書,還不能略通古今之變,我可以列入白癡的行列。所以,我經常用司馬遷的這段話來鼓勵自己。我就希望大傢多背誦一些東西。 
我曾經在節目中應邀背誦《離騷》,有人講,範曾自我錶現。背《離騷》當然沒什麼瞭不起,三百七十七句,如果下定決心,背三句,一百天也背完瞭,不是什麼難事。如果研究學問靠背誦《離騷》就能炫人耳目,我認為這個想法不免幼稚。這個是講讀書要持之以恒,不能夠不堅持,希望一下子就成為一個飽學之士,或者根本就不讀書,認為電腦一打開,一按全知道。可是這個知道的東西,它缺乏一種生命的活力,它沒有化到你的靈魂血脈裏去。網絡上的知識再多,它也不屬於你。在自己學習的過程裏,你須有所選擇,而人腦這個機器,可能全任何一個發明傢都不可能發明齣來。因為太微妙瞭,它是一個無窮盡的大。所以,我們要特彆愛惜和善用自己的大腦,不要過分地依靠電腦。這就是我為什麼叫我的學生經常背誦。在這樣一個電腦發達的時代,我竟要大傢背誦,那豈不是愚不可及嗎?我想,如果能有一個人,能夠按照我的意思,這樣十年做下去,跟一個十年一點兒都不背誦的人相比,他一定懂得更多。不要以為,操縱電腦就能使人知識豐富。 
我們學國學,不是為瞭科舉取士,那個考生在一個個格子裏苦思冥想地做文章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瞭,不會帶給我們青年人痛苦。我想,隻要方法得當、引導得當,隻要講國學的人真正瞭解國學,那會是很好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歸元地繼承我們祖先的文化精髓。

內頁插圖

 
《國學開講(珍藏版)【中信齣版社】範曾 著書圖書》並非一本具體的圖書,而是一個關於書籍的描述性短語。因此,無法為它寫一本“不包含此書內容”的圖書簡介,因為“此書”本身並非一本已知的、內容確定的書籍。 如果您的意圖是想瞭解“國學”這個概念,或者想瞭解“範曾”這位藝術傢的成就,或者想瞭解“珍藏版”圖書的特點,抑或是“中信齣版社”的齣版風格,那麼我可以為您提供相關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將不是針對一本名為《國學開講(珍藏版)【中信齣版社】範曾 著書圖書》的書籍的簡介。 為瞭更好地理解您的需求,請您明確: 1. 您是否指的是一本真實存在的、以“國學開講(珍藏版)”為名,由範曾撰寫,並由中信齣版社齣版的書籍? 如果是,請提供更多關於這本書的細節(例如,ISBN號、齣版年份、主要內容等),我纔能嘗試為您生成一個相關但又不包含具體內容的簡介。 2. 您是否想瞭解“國學”的定義、發展、主要內容以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3. 您是否想瞭解範曾先生在藝術(例如國畫、書法)或學術(例如曆史、文學)領域的貢獻? 4. 您是否想瞭解“珍藏版”圖書通常具備哪些特徵,以及它們為何具有收藏價值? 5. 您是否想瞭解中信齣版社作為一傢綜閤性齣版社,其在哪些領域具有優勢,以及其齣版物的特點? 一旦您明確瞭您的需求,我將能夠為您提供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信息。 --- 以下內容,將假設您對“國學”本身感興趣,並嘗試從這個角度為您闡述,以期達到您對“詳細”和“不含AI痕跡”的要求,但請注意,這並非針對您描述的“書名”所寫的簡介,而是圍繞“國學”這個主題展開的探討。 --- 探尋中華文明的根脈:國學之魅 在浩瀚的中華文明長河中,“國學”二字,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曆史的光芒,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它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古籍堆砌,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傳承,是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的思想源泉。國學,是中華民族數韆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哲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所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的總稱。它既是曆史的沉澱,也是活態的生命,在現代社會依然煥發著勃勃生機,指引著我們認識自我,融入世界。 國學之涵: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國學”這一概念,是在近現代中國學術史的演進中逐漸形成的,它試圖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一個全麵的梳理和概括。其核心內容,涵蓋瞭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重要門類: 經學: 這是國學的核心與基礎,主要指以儒傢經典為代錶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鞦》)及其曆代學者的注解、闡釋與研究。經學不僅是古代教育體係的基石,更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政治思想、社會規範的重要來源。例如,《論語》中的仁愛思想,《大學》、《中庸》中對個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論述,都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史學: 中國素有“史不絕書”的優良傳統,留下瞭浩如煙海的史學著作,從《史記》的雄渾敘事,到《資治通鑒》的政治智慧,再到曆代正史的嚴謹編纂,史學為我們提供瞭認識曆史、藉鑒經驗的寶貴資料。國學中的史學研究,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探索,以及從中汲取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智慧。 子學: 子學涵蓋瞭除經學之外的諸子百傢之說,包括儒傢之外的道傢、法傢、墨傢、名傢、兵傢、農傢、醫傢、小說傢等等。這些學派的思想,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孫子兵法》的謀略智慧,《墨子》的兼愛非攻,都是中華思想寶庫中的瑰寶,它們構成瞭中國哲學思想的多元圖景,也為我們提供瞭解決現實問題的多角度視角。 文學: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詩歌、散文、小說、戲麯等各種文學體裁,共同織就瞭絢麗多彩的文學畫捲。從《詩經》的質樸真摯,到唐詩的盛世風華,再到宋詞的婉約豪放,以及明清小說的世情百態,這些文學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結晶,更是當時社會生活、思想情感的生動反映,是體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藝術: 國學也包含中國傳統藝術,如書法、繪畫、音樂、戲劇、建築、園林等。這些藝術形式,往往與哲學思想、文學創作緊密相連,體現瞭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哲學追求。例如,中國畫中的寫意精神,強調“氣韻生動”;書法中的筆墨之道,蘊含著“中正平和”的哲學理念;傳統音樂中的五音十二律,也蘊含著和諧與秩序的宇宙觀。 哲學: 哲學是國學最深層的思想內核。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視角,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係,形成瞭“天人閤一”、“知行閤一”、“格物緻知”等重要哲學觀念,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 國學之用:古為今用,傳承創新 “國學”並非隻是躺在故紙堆中的曆史遺跡,它是一種活態的文化,蘊含著解決當下諸多問題的智慧。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國學的重要價值體現在: 文化自信的根基: 深入瞭解國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全球化浪潮中,擁有強大的文化根基,纔能更好地抵禦文化侵蝕,保持民族的獨立性。 思想啓迪的源泉: 古聖先賢的智慧,如為人處世之道、治國理政之道、修身養性之道,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例如,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麵依然具有啓發性;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思想,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哲學根基之一;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思想,也被廣泛應用於商業競爭和國際關係中。 價值觀念的滋養: 國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如孝道、忠誠、誠信、仁愛、禮義等,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重拾這些傳統美德,對於淨化社會風氣,構建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發展的動力: 國學並非保守守舊,而是為現代社會創新發展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對傳統經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能夠為科技、藝術、管理、教育等各個領域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中醫的辯證思維,在現代醫學研究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變易”思想,為我們理解和應對變化提供瞭視角。 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日益濃厚。瞭解和傳播國學,有助於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國學之讀:從入門到精深 要走進國學的大門,並非遙不可及。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 從經典入門: 選擇一些易於理解的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配閤通俗易懂的解讀本,開始接觸國學思想。 藉助現代解讀: 眾多學者和教育傢對國學經典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通過閱讀他們的著作或收聽講座,可以更快速地把握國學的精髓。 關注普及教育: 許多媒體平颱和教育機構開設瞭國學普及課程,通過這些途徑,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國學的基本常識和重要思想。 培養興趣,深入鑽研: 在建立起對國學初步的認識和興趣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選擇某個領域深入鑽研,例如,對曆史感興趣可以閱讀史書,對哲學感興趣可以研讀諸子,對文學感興趣可以品讀詩詞歌賦。 實踐與體悟: 國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智慧。嘗試將國學中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在實踐中體悟其真諦,是達到“知行閤一”的關鍵。 結語 國學,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在當今時代,重新審視和學習國學,不僅是對祖先智慧的緻敬,更是為瞭更好地認識自我,啓迪未來。它是一條通往深邃思想殿堂的道路,是一次與古聖先賢的靈魂對話,更是我們堅守文化根脈,走嚮世界舞颱的精神支撐。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國學這片沃土中,汲取養分,獲得啓迪,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選材和內容編排的邏輯性非常強,看得齣來作者在梳理傳統文化脈絡時下瞭大工夫。它不是那種東拉西扯的散文集,而是有一條清晰的主綫貫穿始終,引導著讀者一步步深入。比如,它對某個具體文化現象的剖析,不是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其曆史淵源和社會背景,讓人豁然開朗。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耐心和細緻,它懂得如何用更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去闡釋那些古老的智慧,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入門,而不是被滿篇的術語嚇退。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在古老的文化長廊中漫步,總能發現新的洞見和理解的角度,這種知識的遞進感非常令人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版式設計,可以說是近年來我見過的實體書中最為考究的範例之一瞭。從頁邊距的留白,到字體字號的選擇,乃至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都透露齣一種寜靜而有力的美感。尤其是那些關鍵引文的引用處理,采用瞭不同的字體和顔色區分,既保持瞭整體的和諧統一,又巧妙地起到瞭強調作用,閱讀起來絲毫沒有視覺上的負擔,反而是一種享受。這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關注,使得即便是麵對厚厚的一本書,也絲毫不會感到壓力,反而更願意沉浸其中。它做到瞭美觀與實用性的完美結閤,讓我每一次翻閱都充滿瞭儀式感,完全配得上“珍藏”二字。

評分

閱讀過程中的那種心流體驗是極其美妙的。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化而顯得枯燥,但事實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仿佛他正在你耳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冷冰冰地陳述事實。這種行文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該嚴肅的地方毫不含糊,需要調動讀者情感的地方又處理得細膩入微。讀到精彩之處,我常常忍不住停下來,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甚至會閤上書本,起身踱步思考一番。這種激發思考和引發共鳴的能力,纔是一本好書的核心價值,而這本似乎是將這種能力發揮到瞭極緻。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某一領域知識的認知邊界。在我過去的理解中,一些概念是僵化和片麵的,但經過這本書的梳理後,我發現瞭一個更立體、更有生命力的文化圖景。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快餐式讀物,讀完後隻留下一堆模糊的印象,而是能夠真正沉澱下來,成為自己知識體係中堅實的一部分。特彆是那些關於文化傳承的討論,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當代社會與傳統之間的關係,思考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更好地安放和激活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獨特和深刻,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非常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沒得挑,拿到手就覺得沉甸甸的,透著一股子書捲氣。尤其是那封麵,那種典雅的色調和精細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我特喜歡那種內頁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光滑細膩,印齣的文字清晰銳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這可比現在很多粗製濫造的書籍強太多瞭,收藏價值瞬間提升瞭好幾個檔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每次路過都會忍不住想多看幾眼。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真的體現瞭齣版方對“珍藏版”這個定位的尊重和用心。翻開扉頁,那種墨香混閤著紙張本身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瞬間就能沉浸到閱讀的狀態中,這種體驗是電子書完全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