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复合脂
  • 绝缘材料
  • 技术标准
  • DL/T 373-2010
  • 高压电器
  • 电力设备
  • 绝缘试验
  • 材料性能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3年行业标准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3]873号)的安排制定的。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由电力行业电气工程施工及调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参加起草单位:福州志坚导电膏开发有限公司、成都华夏节能器材厂、绍兴市长龙电力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沈志坚、荆津、刘津、武英利、潘葆增、陆中毅、庞秀英、张远钦、李国清、陆祖庆。
《DL/T 373-2010-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酸碱反应的测定
附录B (规范性附录)钢制螺栓的紧固力矩值

前言/序言


现代电气工程中的绝缘材料与应用:探析高压输变电设备的材料科学与技术 本书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绝缘材料科学、工程应用及相关技术标准,深入剖析了影响电力设备可靠运行和寿命的关键因素。 本书旨在为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电力设备制造与检修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及高级院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著作。它不仅系统梳理了绝缘技术的发展脉络,更着眼于前沿研究成果与工业化应用的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材料性能和改进设计制造工艺,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电网运行环境和不断提升的设备性能要求。 第一部分:电气绝缘材料的基础理论与分类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理解绝缘技术所需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电介质的基本电学性质,包括介电常数、介质损耗角正切($ andelta$)、击穿强度(介电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如温度、频率、电场分布、湿度和老化效应)。 随后,本书对各类主流电气绝缘材料进行了系统分类和深入介绍: 1. 无机绝缘材料: 重点介绍了电力系统中最常用的陶瓷(如氧化铝、尖晶石)和玻璃材料的微观结构、烧结工艺及其在电瓷、绝缘子、套管等部件中的应用特性。分析了其优异的耐候性、机械强度和介电性能。 2. 有机绝缘材料: 涵盖了热塑性、热固性聚合物(如环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硅橡胶)的化学结构、聚合机理及其在电缆、变压器绕组、电容器中的应用优势。特别关注了交联聚乙烯(XLPE)在超高压电缆中的突破性应用及其缺陷控制技术。 3. 复合绝缘材料: 详细讨论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SR-GFRP)及其在复合绝缘子中的应用。分析了树脂基体与无机增强体的界面结合对整体材料性能(尤其是在潮湿和污染环境下的抗爬闪性能)的影响。 4. 绝缘油与气体: 对矿物油、合成酯类绝缘油的理化指标、绝缘性能及老化监测方法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探讨了SF6(六氟化硫)作为高压开关设备绝缘介质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环境替代挑战。 第二部分:高压设备绝缘设计与结构优化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关注绝缘系统在复杂运行条件下的可靠性设计: 1. 电场分布与优化: 深入分析了高压设备内部的电场集中问题(如电极尖端、局部空腔、不同材料交界处)。介绍了有限元法(FEM)和边界元法(BEM)在精确计算和优化电场分布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串联绝缘结构和非均匀电场区域的场强控制技术。 2. 局部放电(PD)理论与检测: 详细讲解了局部放电的物理机制、分类(表面放电、悬浮电位放电、内部空腔放电)及其对绝缘寿命的加速作用。重点介绍了先进的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包括超高频(UHF)法、声发射(AE)法以及在线高精度脉冲电流法,并探讨了如何通过PD数据评估设备健康状态。 3. 电缆绝缘系统: 聚焦于电力电缆的结构设计,包括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内外部半导电屏蔽层的优化配合。探讨了电缆敷设环境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如土壤热阻、直流偏磁效应)。 4. 变压器与开关设备绝缘配置: 阐述了变压器绕组与器身绝缘设计原则,如油纸绝缘的固化、真空干燥与浸渍工艺。针对高压断路器,分析了灭弧过程中绝缘介质的动态响应与恢复电压特性。 第三部分:绝缘的老化、寿命评估与试验标准 绝缘老化是影响电力系统寿命和安全的核心问题。本部分着重于理解老化过程、预测寿命及确保产品质量的试验方法: 1. 老化机理: 详细分析了电老化(电树枝生长、介质击穿)、热老化(热降解、氧化反应)和电-热-湿复合老化对聚合物和油纸绝缘材料的协同破坏效应。介绍了分子水平上的老化表征手段。 2. 寿命预测模型: 系统介绍了基于加速试验的绝缘寿命预测方法,包括等效时间法、Arrhenius模型和Weibull分布在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数据驱动方法(如人工智能)辅助寿命预测。 3. 绝缘状态监测(ISM)与故障诊断: 强调了运行中状态监测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溶解气体分析(DGA)在油中变压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包括Triennal/Duval三角法及高级模式识别技术。同时,探讨了基于介电谱(FDS/TDDS)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设备内部缺陷的早期识别。 4. 标准与试验规范: 对国际(IEC/IEEE)和国内相关标准中规定的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及预防性试验(如工频耐压试验、冲击耐压试验、局部放电试验)的流程、参数设定及合格判据进行了详尽对比和解读,强调了试验条件的模拟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四部分:新型绝缘材料与技术发展趋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电力绝缘技术的发展方向: 1. 环保型绝缘介质的研发: 探讨了替代SF6气体和矿物油的环保型绝缘流体(如新型酯类油、天然酯、真空技术)的性能评估和应用前景。 2. 高可靠性固体绝缘: 介绍了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如在树脂中引入纳米氧化物填料)如何显著提高材料的击穿强度、抗电树枝生长能力和耐候性。 3. 智能化绝缘技术: 探讨了集成光纤传感技术、智能涂层材料在绝缘监测中的应用潜力,旨在实现绝缘状态的实时、原位、无损监测。 通过对上述四个部分的系统论述,本书全面覆盖了从材料微观结构到宏观系统可靠性验证的整个工程链条,为读者理解和掌握现代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技术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听起来真是专业得让人头皮发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直击电力行业核心的份量。我最近在琢磨着给咱们的老旧变电站做一次全面的“体检升级”,毕竟这关乎到整个区域电网的稳定运行,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想象一下,那种在高压、高湿、甚至极端温度环境下,赖以生存的绝缘和润滑材料,如果性能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这本书想必就是给咱们提供了最前沿、最严苛的标准和检测方法。我特别期待能看到,在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那些复合脂在极限工况下的寿命预测模型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如何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条件,确保我们采购的每一批材料都能达到设计要求。毕竟,这些“隐形卫士”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力传输的生命线,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恐怕就是那本描绘了所有“细节”的圣经吧。

评分

我设想一下,捧着这本书,就像是站在一个庞大的电力设备群落的“神经中枢”前,细致地研究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绝缘介质。我想象它里面的文字并非只是干巴巴的条款,而是充满了一种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敬畏。也许书中会穿插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偏远地区,由于初期选用了不合格的复合脂,导致设备过早击穿,造成了数千万的损失。通过对这些真实教训的剖析,这本书就能生动地告诉我们,为什么遵循这些“技术条件”是多么的刻不容缓。它应该不仅是教会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非得这么做”,将工程的严谨性融入到每一个决策之中,这才是真正有灵魂的技术书籍。

评分

说句实在话,我买技术书籍,有时候就是为了图个“权威性”。在招投标和验收环节,一个清晰、无歧义的技术标准是多么重要!《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的价值就立刻翻倍了。我希望里面的检测方法部分,能够详细到足以让任何第三方实验室都能无偏差地复现测试流程,无论是针对常规的油浸试验,还是那些更复杂的加速老化测试。更重要的是,它必须对“合格”与“不合格”的界限划定得极其清晰。如果书中能包含近年来国际标准(如IEC或IEEE)的最新动态,并明确指出国内标准是如何对标或有所超越的,那无疑能极大地提升我国电力材料标准的国际话语权。这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它承载着行业对质量的承诺和背书。

评分

老实说,我翻阅过不少技术规范,很多时候都觉得它们写得过于晦涩和理论化,让人抓不住重点。但对于《电力复合脂技术条件》这种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指南性文件,我更希望它能在“可操作性”上做得更出色。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参数和公式,而是结合了近些年电力系统故障案例分析得出的实战经验总结。比如,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气候带的变压器、高压开关柜,复合脂的推荐配方、添加剂的抗氧化阈值,有没有提供一些图表化的选型指南?如果书里能深入探讨一下,复合脂在长期运行中,其介电性能衰减的物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维护策略,那就太棒了。这样,工程师们在现场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仅仅依赖供应商的片面说辞。这感觉就像是手里握着一份详尽的“防灾手册”,让人踏实许多。

评分

作为一个对材料科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止于电力系统的应用层面。复合脂的性能优化,本质上就是高分子化学和界面物理学的较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电气性能(如高介电强度、低介电损耗)与机械性能(如粘度和流变性)的。在现代电力设备追求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的趋势下,复合脂的导热性能也变得愈发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揭示新型纳米填料如何被引入复合脂体系,以期在保持优异绝缘性的同时,显著提升其热耗散能力,那就为整个新材料研发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点。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行业规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前沿研究成果的应用化学著作,让人期待看到那些微观结构是如何映射到宏观性能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