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书名: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 作者:王忠诚 | 定价:368.00 |
| ISBN: 9787535272409 |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 重量:3KG | 字数:200000 | 精装:1079页 |
| 内容简介 | |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今神经外科领域中有关颅脑、脊柱脊髓、交感神经和外围神经系统各种疾患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并在*后发表与提高神经外科医师素质有关的篇章。《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彩图版)》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既介绍了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神经外科诊疗技术,亦反映了近年来先进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治疗技术。
本书的编写集中了全国*优秀的神经外科专家,按照专家的特长,以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为基础,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分别撰写相关章节,以充分体现中国神经外科的真实水平。本书的内容编写按照部位和病变性质两者相结合的形式,以体现神经外科的整体学科体系:神经外科学的部位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外科病变性质涉及:基础、小儿神经外科、神经创伤、神经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脊髓脊柱外科、头皮和颅骨病变和感染性疾病。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今神经外科领域中有关颅脑、脊柱脊髓、交感神经和外围神经系统各种疾患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并在*后发表与提高神经外科医师素质有关的篇章。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既介绍了行之有效的传统的神经外科诊疗技术,亦反映了近年来先进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介入放射治疗技术。本书反映了当前国内神经外科诊疗的发展水平,也介绍了国外神经外科的发展状况,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诊疗技术的提高,是各级神经外科医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和工具书。 |
| 作者简介 | |
王忠诚(1925年12月-2012年9月),1950年6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历任北京宣武医院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是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忠诚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1950年代协助组建了北京市的神经外科系统,在1960年代协助组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1970年代重建了北京天坛医院,201 1年组建了清华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研究院。于1985年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任首届主任委员),于1986年创办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任首届总编辑),于2004年创建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任首届会长)。他用毕生所获得的奖励金,成立了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继续资助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王忠诚院士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在神经外科诊断、治疗、科研、教学、预防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等方面的研究均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他率先开展脑血管造影,于1965年撰写出版_『《脑血管造影》,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展我国显微神经外科,使神经外科手术跃一个新台阶。他是世界上脑血管畸形手术经验*丰富的专家,并成功地实施了上千例颅内动脉瘤手术。他率先开展了对神经外科“禁区”脑干肿瘤和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完成了 600余例脑干肿瘤、500余例脊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数量、质量居世界前列,在神经外科领域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成为国际卜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一生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攻关课题7项,获得科研成果奖66项,其中*奖励8次。 王忠诚院士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培养了80余名神经外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于2010年代,主持制订了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为国家实施正规化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制度奠定了基础。 |
| 目录 | |
Ⅰ 神经外科基础篇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基础 1.1 头皮 1.2 颅骨 1.3 脑膜 1.4 脑 1.5 脊髓 1.6 脑脊液 1.7 颅神经和脊神经 1.8 植物神经系统 1.9 神经系统主要传导束 1.10 脑和脊髓的血液循环 2.颅脑局部显微解剖 2.1 视神经与视交叉区 2.2 蝶鞍区 2.3 海绵窦区 2.4 桥小脑角区 2.5 枕骨大孔 2.6 斜坡区 3.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3.1 颅内压增高 3.2 脑疝 3.3 颅内压监护 4.神经外科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4.1 神经外科病史采集 4.2 神经外科体格检查 4.3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5.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5.1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5.2 间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5.3 脑干病变的定位诊断 5.4 颅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 5.5 颅底病变的定位诊断 …… Ⅱ 小儿神经外科篇 Ⅲ 颅脑损伤篇 Ⅳ 神经系统肿瘤篇 Ⅴ 脑血管疾病篇 Ⅵ 功能神经外科篇 Ⅶ 脊髓脊柱外科篇 Ⅶ 头皮和颅骨疾病篇 Ⅸ 颅内感染性疾病篇 Ⅹ 其他篇 |
| 在线试读 | |
在神经传导路中,把神经冲动传向大脑皮质的传导束称为感觉传导束(又称上行传导束);把大脑皮质的冲动传向脑干、脊髓运动核团的传导束称为运动传导束(又称下行传导束)。 1.9.1 感觉传导束(sensory tracts) 临床上通常将感觉分为三大类:①特殊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我们已经在以前的章节叙述过。②一般感觉,其中分为浅感觉(如痛觉、温度觉和触觉)和深感觉(肌、腱、关节感觉和精细触觉)。③复合感觉(即皮质感觉),是由大脑皮质内感觉分析器的高级分析和综合功能所产生的,包括关节位置觉和实体觉等。 感觉传导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脑、脊髓神经节内: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内,其轴突全部或部分地交叉越边;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其轴突上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引起意识感觉。此外感觉信息也通过上行传导路径至脑干和小脑,以调节肌肉张力和运动协调等。 (1)薄束和楔束 此二束纤维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至肌、腱、骨膜、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在后索中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薄束位于后索内侧,传导来自下胸节、腰节和骶节后根传来的冲动;楔束位于薄束的外侧,传导来自上胸节、颈节后根所传来的冲动。薄束和楔束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是薄束核和楔束核,它们发出的二级纤维随即于延髓下段中央管腹侧交叉越边,称为丘系交叉,并立即折向上行组成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它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角,*后终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后回躯体感觉区。 由于后索内的上行纤维呈分层定位排列,因而薄束核和楔束核亦有相应的定位关系,它们的定位排列自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后索病变的特征为同侧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而痛、温觉保存,发生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倘若闭目,就不知道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两点辨别觉和振动觉亦减退或消失,从而导致随意运动的不协调和不准确。 (2)脊髓丘脑束 此束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压等浅感觉。脊髓丘脑束的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脊神经分布至皮肤、黏膜等处的痛、温、触、压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行1~2节止于后角细胞。第二级神经元即后角细胞,发出的二级纤维经中央管前方白质前连合交叉越至对侧的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此束散在于对侧的前索和外侧索内,故传统上又将其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束经过脑干,在延髓锥体交叉水平位于内侧丘系外侧,到脑桥中段以上时与内侧丘系汇合,经中脑到丘脑,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脑束亦可发出侧支,与一些伴行的短纤维一起,止于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形成脊髓网状丘脑通路系统,*后止于丘脑板内核群,传导较弥散、缺乏定位的痛觉。第三级神经元即丘脑腹后外侧核,它发出三级纤维,经内囊后肢的后l/3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四肢、躯干一般感觉区。 脊髓丘脑束的纤维亦呈分层定位排列,即传导骶部信息的纤维位于*外侧,传导颈部信息的纤维位于*内侧,自外向内依次是骶、腰、胸、颈,这种定位顺序在鉴别髓内、外病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髓内病变时,痛、温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逐渐向身体下部发展;当髓外病变时,则随着病变自外向内进展,痛、温感觉障碍将从身体下部向上部发展。另外,一侧的脊髓丘脑束损伤或手术切断之,将产生对侧痛、温觉障碍,出现障碍的节段水平较受损的相应平面低1~2个髓节,且痛觉障碍只限于体壁的浅部和深部。 (3)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束半月神经节细胞为第一级神经元,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各支至头面部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发出分支上下行,上行支止于三....... |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体奥秘的新世界!我一直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过于浅显,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渴望。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抽丝剥茧”般的讲解。作者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抽象的神经通路、信号传递过程,甚至是一些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的疾病机理,都描绘得如同观看一出精彩的戏剧。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大量精美彩图,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图表,而是带有生命力的艺术品,让每一个神经元、每一个脑区都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神经信号在跳跃,能“摸”到大脑皮层的沟回。通过这些图,我不仅记住了那些专业术语,更理解了它们背后的功能和联系。这本书让我不再对神经科学感到恐惧,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常常捧着书,沉浸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宇宙,对生命的精巧与复杂感到由衷的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身体的奥秘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他的人生智慧和临床经验,娓娓道来。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死板,也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谨到让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交流,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分享了他对神经外科的理解和感悟。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疑难杂症”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对医学的认知都停留在 textbooks 上的标准案例,但现实世界远比书本复杂得多。这本书却敢于直面那些充满挑战的病例,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诊断过程中的困难,更分享了他如何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思路。这让我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书中的一些个人经历和反思,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医者在面对生命时所经历的挣扎、喜悦和成长,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份可以触动人心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断舍离”,我终于能够清晰地梳理出那些原本在我脑海中杂乱无章的神经外科知识。之前我接触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感觉零散不成体系,很多概念模模糊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从基础解剖学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最后拓展到前沿的科研进展。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和深化理解。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确保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作者通过精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示说明,让我能够大致了解其操作流程和难点。这本书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神经外科学的知识体系,为我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妙绝伦的手术解剖,但不同于冰冷的器械和血腥的场面,它以一种极其温和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神经外科的殿堂。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枯燥理论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极其人性化的视角,讲述了每一个手术的原理,每一个器械的用途,以及最重要的——患者的安危是如何被保障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术的钻研。书中对于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介绍,也并非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深入剖析了病因、诊断方法以及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劣势,并配以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团队协作、术后护理等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神经外科作为一个复杂学科的整体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生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冷静判断和无私奉献,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医学的伟大和不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学习”这件事的书。我一直觉得学习专业知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晦涩难懂的内容。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学习过程变得如此愉悦和富有成效。首先,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就非常吸引人,清晰的章节划分、合理的段落布局,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舒适。其次,书中大量的彩图,色彩鲜艳,细节丰富,它们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和生动诠释,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和故事,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医学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生动的画面,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诊断和治疗。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书籍,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索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