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

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君瑜等 著,郑君瑜 编
图书标签:
  • 大气排放源清单
  • 高分辨率排放清单
  • 区域排放
  • 环境监测
  • 大气污染
  • 排放因子
  • 模型应用
  • 技术方法
  • 清单编制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9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109317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11-28
页数:438
字数:480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7-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者到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购买
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
定价 9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开本 16
作者 郑君瑜等
装帧
页数 438
字数 480
ISBN编码 9787030389114


内容介绍

《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以研究方法、区域污染特征、成因分析、清单建立和模型控制为主线,力求系统反映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清单研究与应用模型的内在关联。作者写作着眼点点在于:如何建立准确可靠、覆盖各类污染源、满足区域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需求的区域高分辨率源清单方法体系,是利用模型研究大气污染形成机制、控制对策以及空气质量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一方法框架体系的构建涵盖了大气排放源分类的制定、排放源清单估算方法的建立、源排放时空特征识别与分配方法研究、污染源成分谱建立、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与校验以及基于污染源分类的源清单处理模型系统的开发等几个方面。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需求
1.2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
1.2.1 排放源清单定义与类型
1.2.2 区域排放源清单需求与特征
1.3 排放源清单发展与现状
1.3.1 欧关地区
1.3.2 亚洲地区
1.3.3 我国大气排放源清单发展历程
1.3.4 我国区域大气排放源清单研究工作的不足
1.4 排放源清单与受体模型来源解析
1.5 排放源清单与环统污普数据的关系
1.6 本书写作目的与内容架构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框架体系
2.1 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建立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2.2 区域高分辨率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方法框架体系构建
2.3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
3.1 引言
3.2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的重要性
3.3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的原则
3.4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体系
3.4.1 固定燃烧源
3.4.2 工业过程源
3.4.3 道路移动源
3.4.4 非道路移动源
3.4.5 有机溶剂使用源
3.4.6 存储与运输源
3.4.7 扬尘源
3.4.8 农牧源
3.4.9 生物质燃烧源
3.4.10 天然源
3.4.11 其他排放源
3.5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代码编制
3.5.1 排放源分类代码编制的必要性
3.5.2 排放源分类代码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3.6 区域大气排放源分类及代码示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定量表征方法
4.1 排放源清单的定量表征方法概述
4.1.1 物料衡算法
4.1.2 排放因子法
4.1.3 实际测量法
4.1.4 模型估算法
4.1.5 定量表征方法选取原则
4.2 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估算方法
4.2.1 固定燃烧源
4.2.2 工业过程源
4.2.3 道路移动源
4.2.4 非道路移动源
4.2.5 有机溶剂使用源
4.2.6 存储与运输源
4.2.7 扬尘源
4.2.8 农牧源
4.2.9 生物质燃烧源
4.2.10 天然源
4.2.11 其他排放源
4.3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与收集
4.3.1 固定燃烧源
4.3.2 工业过程源
4.3.3 道路移动源
……
第5章 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源清单时间与空间分配方法
第6章 大气污染源排放化学成分谱
第7章 大气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与验证
第8章 大气排放源清单处理型系统
第9章 珠三角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建立与应用



在线试读
第1章绪论
城币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大量污染物在短时间内被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和引起的城市或区域空气质量恶化已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可以说,由各种排放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加之空气的流动性,污染物在气象因素的驱动下,使得大气污染往往可进行长距离跨界传输,成为典型的跨行政边界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问题,如著名的多诺拉烟雾、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便是这样的大气污染事件。
在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过程中,由于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整体性特征,往往需要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形成迁移及转化过程进行了解,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并在考虑区域内的能源结构、工业发展、交通管理、城市建设布局等基础上,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建立综合的控制对策及防治措施,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污染形成机制、污染控制对象及zui后的效果评估,都依赖于对区域内大气污染排放源的污染物排放特征识别及定量表征,只有在摸清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特征等基础上,才能够综合制定有效的减排措施及分析空气达标的可行性。可以说对污染物排放源的识别既是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出发点,也是zui终评价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落脚点。
本章针对在开展大气综合防治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源特征识别和量化的需求,对区域大气污染现状、大气污染源排放源清单定义与需求特征进行介绍,并阐述国内外大气排放源清单研究进展、现状与不足,以及介绍本书的研究目标及框架结构。1.1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需求
早期的大气污染,一般发生在城市、工业区等局部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显著增高,使人或动植物受到伤害。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人口迅猛增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扩张与快速链接,经济增长带来的高强度污染排放,引发的区域空气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区域大气污染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均出现过,特别是美国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开始,以洛杉矶市经历的一种棕色、朦胧又有刺激性气味的空气污染为代表,这类比起18世纪开始发生在欧洲大城市的浓烟污染更加持久的空气污染,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对区域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视,并出台了在美围空气污染防治历史上zui为重要的《清洁空气法》(CleanAirAct,CAA)。它将空气质量的进步归功于全面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计划、规则、许可证、执行和监测五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层面(州内、州与州之间)构建具有跨界治理职能的“空气质量管理特区”或“专业治理委员会”,首先明确污染源是什么,然后制定相应规则,随后发放排放许可,之后是执行对污染源的控制管理,zui后靠现场稽查来评估污染防治的落实情况。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和人口的激增,大气污染正从局部、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群地区(如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他部分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华中地区以及成渝地区)已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并呈现蔓延和加重的趋势。大气污染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目前面临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及公众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典型表现为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共存的新型大气复合污染,颗粒物为主要污染物,霾和光化学烟雾频繁,NO2浓度居高不下,酸沉降转变为硫酸型和硝酸型的复合污染,二次污染愈加明显。大量污染物通过大气在城市中心和城乡复合带输送,造成各城市环境污染相互关联以及多种高浓度污染物在时空上重叠。
目前,在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过程中,高浓度颗粒物污染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大气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成为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其导致的灰霾污染现象在我国许多地方频繁出现,其中又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尤为严重。自2012年以来细颗粒物(PMz)逐渐成为中国环境治理当中的一个社会热点,成为政府及公众zui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2013年元旦以来京津冀地区持续出现的近两个月灰霾污染,期间共计发生5次强霾污染,整个1月份北京市只有4天晴朗,成为本世纪以来中国zui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在随后的污染物成分的详细分析和轨迹追踪研究中,反映出区域输送是造成此次强霾zui大的因素。近年来,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表现明显,已成为大气复合污染的重要代表特征。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图书简介。 --- 《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 本书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地球系统中的碳循环机制、关键过程、观测方法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紧密联系。内容涵盖了从地球形成初期的碳储库演变到现代人类活动驱动下的碳收支动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部分:地球碳循环的基础与历史演变 本书开篇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碳元素在地球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机制。 1. 碳的地球化学基础: 深入探讨了碳的各种存在形态,如二氧化碳($ ext{CO}_2$)、甲烷($ ext{CH}_4$)、溶解性无机碳(DIC)以及有机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特性。解析了地球内部的碳循环,包括火山活动、地壳运动对大气碳含量的长期调节作用,特别是硅酸盐风化作用在百万年尺度上对大气 $ ext{CO}_2$ 浓度的反馈机制。 2. 古代碳循环与气候历史: 本部分回顾了地球漫长历史中碳循环的关键转折点。详细分析了冰川期与间冰期大气 $ ext{CO}_2$ 浓度变化的古气候记录(如深海沉积物和冰芯数据)。重点讨论了海洋环流变化(特别是深海热盐环流)在调节古代碳储库分配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如何反映了全球碳酸盐的净沉积速率。 3. 现代自然碳收支的量化: 阐述了当前地球系统(未受大规模人类活动干扰前)主要的自然碳源与汇。这包括了海洋对大气 $ ext{CO}_2$ 的溶解吸收、陆地植被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平衡,以及自然火灾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对碳释放的影响。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如 $delta^{13} ext{C}$ 值的变化,解析了不同碳库之间的物质交换速率。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扰动 人类文明的兴起,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自然碳循环的平衡。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 4. 化石燃料的碳排放: 详细梳理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碳的释放路径和速率。分析了不同能源结构下各国和地区的碳排放特征,并引入了“碳预算”的概念,讨论了在给定气候目标下,剩余可排放碳量的科学依据和不确定性。 5.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损失: 深入探讨了森林砍伐、农业扩张和湿地排干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剧烈影响。对比分析了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北方针叶林在碳储量和碳释放潜力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土壤碳库的脆弱性,即气候变暖和土地管理方式如何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形成正反馈循环。 6. 关键缓冲器:海洋与陆地的吸收能力: 详细研究了海洋吸收大气 $ ext{CO}_2$ 的物理化学过程,包括溶解过程和生物泵的效率。本书利用先进的海洋观测网络数据,量化了当前海洋吸收的 $ ext{CO}_2$ 占总人为排放的比例。同时,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再造林和 $ ext{CO}_2$ 施肥效应)对剩余碳排放的吸收能力,并讨论了这种吸收能力随时间推移可能出现的天花板效应。 第三部分: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及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碳循环的变化置于更广阔的气候系统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反馈机制和应对策略。 7. 碳循环反馈机制: 这是理解未来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关键。本书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种关键反馈: 水汽-温度反馈: 气候变暖增加大气水汽含量,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 冰雪-反照率反馈: 冰雪融化导致地表反照率降低,吸收更多太阳辐射。 碳循环正反馈: 探讨了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的甲烷和 $ ext{CO}_2$ 潜力,以及森林火灾频率增加对碳汇的削弱作用。 8. 气候变化对碳库的影响: 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对沿海湿地和红树林碳库的潜在威胁,以及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浮游生物钙化作用的长期影响。 9. 减缓与管理:碳捕获、封存与负排放技术: 最后,本书展望了人类干预碳循环的工程化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直接空气捕集(DAC)、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封存(BECCS)等负排放技术的工作原理、成本效益以及潜在的生态和社会风险。同时,评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土壤碳固存的潜力与局限性。 结论: 《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不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份对当前地球系统状态的科学诊断。它强调了对碳循环过程的精确理解,是制定有效、可持续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基石。本书适合气候科学家、环境工程师、地球化学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生态安全的高级学生和决策者阅读。 --- (总字数约为 1550 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通读了大量的环境科学文献后,我意识到,当前大气污染研究的一个关键短板在于排放源清单的精细化程度不足。这导致我们在进行污染溯源、模型模拟和减排策略制定时,往往缺乏足够精细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难以准确捕捉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切中了这一痛点,它提出的“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听起来非常有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技术方法,例如,是如何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包括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工业生产数据等等,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统计学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甚至人工智能算法来构建高分辨率的排放清单。此外,书中对于“应用”的强调也让我倍感欣慰,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会关注如何将建立的排放清单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污染防治工作中,比如支持区域联防联控、评估减排措施的效果、以及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细的技术流程和案例,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环境监测和数据分析的研究者,我对于如何构建一套可靠且具备前瞻性的排放源清单始终抱有极大的兴趣。以往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各种技术瓶颈,例如如何有效地集成卫星遥感数据、地面监测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如何处理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数据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地转化为具有科学依据的排放因子,最终形成高分辨率的排放清单。这本书的题目直接触及了这些核心难题,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痛点的希望。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具体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达到“高分辨率”的要求,是仅仅通过网格化来提升空间精度,还是融入了更复杂的算法,比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来识别和量化排放源。同时,对于“应用”部分的介绍,我也充满期待。一个好的技术方法,最终是要服务于实际的减排和环境管理决策的,因此,书中是否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如何将建立的排放清单应用于政策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应急响应等环节,将是衡量这本书实用价值的重要标准。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套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大气科学研究的学者,我对排放源清单的精度和分辨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低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在解释区域大气污染现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描述城市群、工业园区等复杂区域的污染物分布时,其准确性更是大打折扣。因此,当看到“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这一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如何克服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挑战,以实现排放清单的空间分辨率的显著提升。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整合利用多源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地面监测网络数据、甚至是公民科学数据,并探讨各种数据融合的技术手段。此外,对于“技术方法”的阐述,我期望能够看到具体、可操作的建模流程和算法介绍,以便于我能在实际研究中进行复制和推广。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强调了“应用”,这意味着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关注实际效用。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如何将建立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应用于大气污染预报、减排政策评估、以及环境风险管理等领域,从而为区域大气环境的改善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评分

在翻阅了众多关于环境科学与大气研究的文献后,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初见书名,便被其“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技术方法与应用”这些关键词深深吸引。我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二次污染物,而它们的形成与排放源的准确识别和量化息息相关。传统的排放清单往往分辨率较低,难以精细化地描绘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更遑论进行精准的溯源和减排。因此,寻找能够提升排放清单分辨率和准确性的技术方法,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它承诺将“高分辨率”这一概念引入排放清单的构建过程中,这无疑为解决当前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我尤其好奇它将如何克服数据稀缺、模型复杂性以及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方面的挑战,并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框架,从而推动我国在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方面迈上新台阶。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实际应用的强调,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研究,更在于其潜在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区域大气环境的精细化研究充满热情,尤其是如何构建精准的排放源清单,这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的基石。在科研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传统排放清单在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上的局限性,这使得我们难以准确识别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特征,从而影响了污染治理的有效性。这本书的书名,“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技术方法与应用”,恰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实现“高分辨率”的,是否采用了更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空协同监测手段,或者是利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来优化排放因子的选取和空间分配。同时,我对书中“应用”部分的描述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个成功的排放清单,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支撑,更要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决策依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利用高分辨率清单进行污染溯源,如何评估不同减排措施的效果,以及如何服务于区域联防联控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解决当前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关键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