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建筑丛书·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

发现中国建筑丛书·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南 著
图书标签:
  • 莫干山
  • 近代建筑
  • 避暑地
  • 中国建筑
  • 历史
  • 文化
  • 旅游
  • 建筑史
  • 浙江
  • 莫干山别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42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1988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江南的文化图景里,莫干山无疑是一块充满异质性的文化飞地。
从1896年一幢别墅建成开始的四十年间,莫干山逐渐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避暑地。全山现存200余幢近代建筑,留有诸多历史名人和事件的踪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挖掘和田野调查,以近代建筑为切入点,回顾了莫干山避暑地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梳理了其近代建筑活动,包括营造、设计和组织机构,近代建筑的特色等。
通过对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及其近代建筑活动这一微观事件的观察、分析,来理解更大尺度和时段的建筑活动和社会历史。书后的详尽附录,对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莫干山的意义
1.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筑概述
2.莫干山的意义
3.观察时段的锁定
二、史籍和当代文献中的莫干山
1.《莫干山志》
2.《莫干山指南》、《莫干山导游》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本《莫干山志》
4.《中国租界史》
5.Murder at Mokanshan——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Joseph Felgate(1860~1912)
6.The Hill Stations and Summer Resorts of the Orient
7.两本画册
8.《影像中的江南夏都莫干山》
9.《到莫干山看老别墅》
10.其他
三、研究的路线与方法
1.研究路线
2.研究方法
一、莫干山的地理、历史概况
1.莫干山的地理概况
2.莫干山的历史沿革
二、莫干山避暑地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租界、租借地和避暑地
2.避暑地溯源
第三章莫干山避暑地的兴起、发展与衰落
一、美国传教士在莫干山
二、外国人避暑事业的发展
三、避暑地之争
四、莫干山避暑地地位的确立
五、收回避暑地
六、中国人的建设
1.外国人、中国人拥有产业数量的变化
2.莫干山避暑地地界的扩展
3.中国人对于避暑地的建设
七、莫干山避暑地的衰落
第四章莫干山避暑地的建筑与营造活动及各类组织机构
一、莫干山避暑地营造业的繁荣
1.两名外国人
2.郑远记营造厂
二、莫干山避暑地的建筑设计与建筑师
1.建筑设计
……
第五章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筑活动的几个阶段
第六章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筑的类型
第七章 莫干山避暑地近代建筑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附录12
附录13
附录14
附录15
后记
致谢

精彩书摘

二、史籍和当代文献中的莫干山
1.《莫干山志》
山志是地方志的重要支流,莫干山历朝历代向无专志。周庆云。民国十二年(1923)夏避暑莫干山后,开始着手编纂《莫干山志》,l924年拟定了大纲,民国十五年(1926)编纂完成,民国十六年(1927)刊行。由此,最早的一本《莫干山志》诞生。本书所使用的版本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五月上海大东书局总厂印刷出版的《莫干山志》,是在周庆云l927年原著基础上由其子周延扔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续补完成的增补本(图1-2、图l—3)。
周延扔在书中《续补莫干山志跋》里记述了此两版本《莫干山志》的来龙去脉:
……先公昔耽恬静时访名山,以其地近故里,偶驻游踪,迭石为宇,微加功饰,
颜日六月息园。鹪鹩之寄,虽止一枝,逍遥之想,实期万里,闲居默念,端牍抽札,
辑为莫干山志,凡十又三卷,疆域、山川之分;人物、物产之纪;金石、艺文之目;
搜辑既勤,本末毕具,惟是成书,迄今已近十年。
先公谢世亦将三年,时易事迁,谨为增补得如(若)干条,置(至)于体例,一仍其
旧,不敢有所增损……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周延仍谨识。
此本《莫干山志》,书名由于右任、吴昌硕题签。除去卷首有图、卷末有附录之外,分作十三卷,分别从疆域、市村、山水、桥梁、寺庙、局所、祠墓、胜迹、金石、物产、人物、艺文、杂识十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l936年前的莫干山。周庆云通过对清时各种方志的考证,记录了莫干山在古代有案可查的行政区划沿革、历史变迁、诗文存留、典故及建筑活动等。最重要的是,20世纪20~30年代周氏父子通过实地踏勘、探访及资料收集,较详尽地记录了晚清及近代以来莫干山的地理状况、建成环境、物产民生、社会经济及1936年前发生于莫干山的重要历史事件、中外交涉案及中外各类组织机构等内容,是全面记录莫干山近代历史的重要档案,是诸多莫干山近代历史研究的一手史料来源。
……

前言/序言


莫干山:一曲山野与文明交织的时代乐章 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古老土地上涌现出的澎湃变革的洪流。在这股洪流之中,无数的地域、山川、城镇,都在时代的浪潮下,上演着各自独特的命运。莫干山,便是这幅宏大画卷中,一处尤为引人注目的角落。它并非一座帝都,也不是曾经的丝绸重镇,而是一座深藏于浙江竹海之中、以“避暑”之名,悄然崛起、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商人、外交官乃至艺术家的风云之地。 本书并非是简单的风物志,也不是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试图揭示莫干山“避暑地”这一身份背后,所承载的复杂社会、文化、经济动因,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独特的中国近代空间,折射出那个转型时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生动图景。 从隐逸之地到“洋家乐”的兴起:莫干山何以成为避暑胜地? 莫干山,这座素有“清凉世界”美誉的山峦,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无疑是吸引人们前来避暑的根本原因。然而,要理解莫干山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气候宜人”这一层面。它的兴起,更是一段关于“人”的故事,一段关于中国如何在新旧交替之际,尝试接纳、融合、创新外来理念与生活方式的故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涌入,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新思潮的传播,一部分中国精英阶层开始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山水隐逸的休憩方式,一种能够兼顾身心健康与社交网络的现代生活模式。而莫干山,恰好以其远离尘嚣的幽静、郁郁葱葱的竹林、清澈甘洌的山泉,以及那份不被过度开发的原生态之美,吸引了最早一批的“发现者”。 最早来到莫干山的,并非传统的文人雅士,而是那些肩负传教使命的外国传教士。他们在这里发现了这片天然的“伊甸园”,为逃离沿海城市的酷暑和潮湿,开始在此搭建简易的居所。这些最初的“洋房”或“别墅”,为莫干山注入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元素,也标志着它作为“避暑地”的初步形态。 随后,更多的外国人,尤其是那些在华的商人、外交官、官员,也逐渐发现了莫干山。他们被这里清凉的气候、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开始模仿传教士,建造带有西式风格的别墅。这些早期别墅的设计,通常会融入当地的山地特点,并参考西方的建筑风格,例如坡屋顶、大窗户、阳台、壁炉等,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他们在这个异国他乡的“第二故乡”的象征。 然而,莫干山真正意义上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精英的涌入而来的。这些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富商巨贾、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艺术家、政界人士,他们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炎热,更是在这里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构建自我身份的场所。 在这里,他们不仅建造了带有浓厚西式风情的别墅,更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室内陈设上,体现出一种混杂而又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例如,一些别墅会在建筑主体保持西式风格的同时,融入中式园林的意境,或者在室内装饰上,将西方家具与中国古董、字画相结合。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是莫干山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没有完全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将其有机地融入到中国本土的语境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洋家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味,它既指向了“洋式”的风格,也暗示了“家”的温馨与归属感。在莫干山的别墅里,你可以看到来自欧洲的家具、灯具,却也能在庭院中发现亭台楼阁,或者在室内摆放着中国特色的屏风、瓷器。这种混杂性,恰恰是莫干山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缩影的体现。 一个跨越阶层与国界的社交场:莫干山为何能凝聚精英? 莫干山不仅仅是一个避暑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独特的社会交往场域。它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社会隔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群关系。 在这里,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与外国的商人可以谈笑风生,讨论生意经;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交流思想,激发创作灵感;甚至一些政界人士,也能在这里暂时放下繁忙的公务,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这种跨越阶层与国界的社交,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在租界之外的“内地”,是相对罕见的。莫干山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人们可以在这里暂时卸下社会标签,以更纯粹的身份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也为中国精英阶层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许多在莫干山建有别墅的家庭,会将这里视为重要的社交场所。他们会邀请朋友、生意伙伴前来度假,举办各种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音乐欣赏会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西方上流社会的社交模式,但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习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莫干山式”社交风尚。 对于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言,莫干山更是一个激发灵感的宝库。郁郁葱葱的竹林、云雾缭绕的山峰、清幽的别墅庭院,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著名的绘画、文学作品,都以莫干山为背景,或者从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莫干山的自然风光,更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从“避暑”到“现代性”的载体:莫干山如何折射时代变迁? 莫干山的兴起,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时代印记、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的空间。 首先,莫干山代表了中国精英阶层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探索。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尝试将现代建筑、生活理念、社交方式融入到中国本土的语境中,寻求一种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生活模式。这种探索,既有对西方文明的模仿,也有基于本土现实的创新。 其次,莫干山也折射出中国在殖民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复杂处境。作为外国传教士和商人最早的聚集地,它带有一定的“殖民”印记。然而,随着中国精英阶层的涌入,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再创造”,莫干山逐渐演变成一个兼具东西方文化特征的独特空间,成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的一个生动案例。 再者,莫干山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分化。它吸引了大量的财富精英,但同时也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提供了难得的休憩与创作之地。这种“精英俱乐部”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资源的分配和权力结构的特点。 深入肌理的追问:是什么构成了莫干山的独特魅力? 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莫干山建筑风格、历史事件的梳理,更会深入追问: 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催生了莫干山作为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 我们将探讨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宏观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为莫干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莫干山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我们将仔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别墅,从它们的选址、布局、材料、装饰等方面,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时代精神。 “洋家乐”的背后,是中国精英阶层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我们将深入剖析莫干山的社交网络,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跨越阶层与国界的交流平台,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莫干山如何成为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空间? 在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之后,莫干山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书也将尝试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莫干山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它如何继续承载和讲述中国的故事。 莫干山,这座藏在竹林深处的山峦,是一部凝固的近代史,是一曲山野与文明交织的时代乐章。本书希望能带您一同走进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去理解那段复杂而又迷人的近代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建筑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角落。《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这本书,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对这段历史的探索之路。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极为扎实的史料考证功底,从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中挖掘出鲜为人知的细节,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生动完整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建筑的分类梳理,从早期的简易木屋,到后来的维多利亚式、哥特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别墅,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介绍。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更深入探讨了建筑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我了解到,莫干山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中国社会变迁、外来文化影响、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角落,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都讲述着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并没有那么高,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旅游攻略或者历史简介。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笔触所吸引。它没有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通过对具体建筑的剖析,来展现莫干山近代史的发展。比如,书中对某栋特定别墅的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室内布局的详细解读,让我惊叹于当时工匠的技艺和设计者的巧思。我看到了西方建筑风格是如何被巧妙地融入中国本土的环境中,既保持了原有的韵味,又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通过对建筑背后居住者的故事的挖掘,让这些冰冷的砖石建筑变得有温度。那些曾经在这里度过夏日、寻求宁静的外国友人,他们的生活点滴、情感纠葛,通过这些建筑的细节得以生动呈现。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壁炉旁谈笑风生,在露台上欣赏日落,在蜿蜒的山路上散步。这本书让我理解了,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人类记忆和情感的容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莫干山,不再仅仅是风景如画,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回响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这本书则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在《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莫干山近代建筑的细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们,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如何运用他们熟悉的建筑语言,结合当地的材料和技术,建造起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别墅。书中对不同建筑风格的演变、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本土环境下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通过对建筑背后居住者的故事的挖掘,赋予了这些建筑以生命和温度。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对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都通过这些建筑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避暑胜地”充满了好奇,但往往对它们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传说或者旅游宣传。这本书则以一种系统、深入的方式,揭示了莫干山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近代中国最知名的避暑地之一。作者通过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历史,详细阐述了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群体是如何发现莫干山,并在此建立起他们的度假居所。我被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克服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匮乏等困难,最终将莫干山打造成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欧式情调的避暑天堂的历程所深深吸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个人行为如何汇聚成一种社会现象,最终改变了一个地方的面貌。它不仅仅是一部建筑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群迁徙、文化碰撞、生活方式演变的生动写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莫干山这座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山清水秀的代名词,而是充满了故事和历史厚度的文化符号。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从零开始,一步步揭开了莫干山近代避暑地形成的神秘面纱。我被书中对不同时期外国侨民在莫干山建立居住地的详细描述所吸引,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如何将西方的建筑理念与中国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书中的图片资料尤为珍贵,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看到了当年莫干山的热闹景象。我惊叹于当时人们的创造力,也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魅力。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一个地方的兴起,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馈赠,更是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梦想的结晶。它让我对“避暑地”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避暑的地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近代”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鲜活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通过莫干山这座山,通过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建筑,通过那些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人们,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以为近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多以模仿西方为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复杂、更多元的图景。在莫干山,我看到了西方建筑风格如何在中国的水土上生根发芽,并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莫干山风格”。作者对每一种建筑风格的演变、特征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那些参与建设的中国工匠、劳工的描述,虽然他们可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辛勤付出却是莫干山兴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同样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

评分

《莫干山——一个近代避暑地的兴起》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闻到松涛的气息,看到那些依山而建的别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书中对莫干山地理环境的描写,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建筑的选址、布局和风格,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的罗列建筑,而是将建筑置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在地化”的探讨,也就是西方建筑风格如何在中国本土的语境下进行演变和创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不仅仅是西方的翻版,更是吸收、融合、再创造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建筑”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交融和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于“近代”这个概念,有了更加具象的感受。它不再是历史书本上模糊的年代和事件,而是通过莫干山这座山,通过那些曾经矗立在那里的建筑,通过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人们,变得鲜活起来。我一直以为近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多是模仿西方,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复杂、更有趣的图景。在莫干山,我看到西方建筑风格如何在中国的水土上生根发芽,并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莫干山风格”。作者对建筑风格演变和特征的解读都极为到位,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那些参与建设的中国工匠和劳工的描述,他们虽然可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辛勤付出却是莫干山兴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同样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身影,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铭记,他们是这段历史的真正参与者和创造者,而非仅仅是旁观者。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它让我看到了建筑是如何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又是如何承载和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莫干山在近代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地理条件的偶然,更是当时社会开放、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建筑的分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活动、文化思潮相结合,让我对莫干山近代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那些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曾经在此度过炎炎夏日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甚至是他们的梦想和情感,都在这些建筑的细节中留下了印记。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建筑不仅仅是静态的遗迹,更是承载着鲜活生命的动态载体。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莫干山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莫干山只是一个单纯的旅游胜地,是近年来才因为“网红”而重新被大家关注。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更深层次的根源和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从开篇对莫干山自然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到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等群体的到来,再到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灵感、建立起最初的居所,这个过程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作者似乎亲历了那个时代,用非常生动详实的语言,一点点勾勒出那些错落有致的别墅,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社交场合,以及那些在山间留下的脚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还深入探讨了莫干山之所以能成为近代避暑地的原因:气候的适宜、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更重要的,当时社会思潮的变迁,人们对于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兴起,一种文化融合的印记,让我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莫干山如何从一个寻常的山峦,蜕变成一座充满异域风情与历史底蕴的近代避暑胜地。这本书让我对“发现中国建筑”这个系列有了更深的期待,原来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评分

对莫干山的研究属于首创,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照片和绘图丰富,值得建筑和旅游研究者参考。

评分

好书啊,估计是限于成本,图片要是全彩更大幅些就更好了!

评分

对莫干山的研究属于首创,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照片和绘图丰富,值得建筑和旅游研究者参考。

评分

对莫干山的研究属于首创,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照片和绘图丰富,值得建筑和旅游研究者参考。

评分

对莫干山的研究属于首创,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照片和绘图丰富,值得建筑和旅游研究者参考。

评分

对莫干山的研究属于首创,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有相当多的实地考察,照片和绘图丰富,值得建筑和旅游研究者参考。

评分

好书啊,估计是限于成本,图片要是全彩更大幅些就更好了!

评分

好书啊,估计是限于成本,图片要是全彩更大幅些就更好了!

评分

品相极差!照片很小而且是黑白的,美中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