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康德著作全集(典藏全九册)
:588.00元
作者:康德,李秋零主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3001754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目录
第1卷 前批判时期著作Ⅰ(1747-1756)
第2卷 前批判时期著作Ⅱ(1757-1777)
第3卷 《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第4卷 《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第5卷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第6卷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道德形而上学》
第7卷 《学科之争》
《实用人类学》
第8卷 1781年之后的论文
第9卷 逻辑学、自然地理学、教育学
作者介绍
作者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其以“三大批判”为主体的著作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主编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要说近期给我带来最大阅读冲击的,那绝对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套书简直是哲学的“狂欢节”与“个人史诗”的结合体。它完全抛弃了传统哲学论证的规范,用诗歌、寓言和激昂的宣告来传达他的思想。康德的文本是关于“普遍必然性”的构建,而尼采则是对一切既有价值体系的“酒神式”的颠覆与重估。阅读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哲学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先知在群山之巅的呐喊。那些关于“永恒轮回”和“超人”的论述,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美感,与康德冷静的知识论探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张力,充满了修辞上的爆炸性,让你在感到振奋的同时,又不得不警惕其内在的危险性。我特别喜欢他描写查拉图斯特拉从山中归来,向世人宣讲新价值的那种戏剧性。它不是在提供一种形而上的答案,而是在催促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创造”。对于习惯了康德那种严密论证的读者来说,读尼采需要一次彻底的“心态重置”,放下对逻辑一致性的苛求,去拥抱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激情和怀疑。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个关于十七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译本集——《洛克、贝克莱与休谟思想精粹》。老实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和纯粹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天壤之别。它没有康德那种高屋建瓴的先验性架构,也没有黑格尔那种吞吐一切的绝对性。洛克开篇对“观念”的探讨,简直就像是把心灵拆解成一个个精密的机械零件,非常直观。我尤其喜欢休谟的那部分,他的怀疑论简直是思想的“清道夫”。那种直接挑战因果律的勇气,让我在阅读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它让你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必然性”,在严格的经验观察面前,是多么脆弱不堪。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有趣,它采用了大量的侧边注释和对比表格,清晰地标示出三位哲学家观点的异同,这对于初学者友好度极高。我发现,通过比较他们对“实体”概念的不同处理,我反而更清晰地理解了康德后来试图调和这两大传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套经验主义的汇编,像是一盆清澈的冷水,让人从形而上的云端拉回到感官经验的地面上,重新审视知识的来源。读完它,感觉整个心智都被重新校准了一遍,更注重观察和证据了。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要表达的内容。它不是那种娓娓道来的论述,而是一系列编号的、精确到令人窒息的命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一场高精度的逻辑手术,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精确切割的晶体,要么完美契合,要么彻底错位。我发现,在理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分析框架时,手上备一本《逻辑哲学论》作为参照物是多么有价值。康德试图划清“可说之界限”,而维特根斯坦则是在用语言的极限来描绘这个界限。特别是当他谈论“神秘的”、“伦理的”那些“不可说”的东西时,那种戛然而止的力量,比康德试图用超验概念去涵盖一切的努力,更具震撼力。这本书的翻译版本很多,我手头这个版本(注重精确对应德语原文的那个)对理解其逻辑结构至关重要。你不能带着阅读小说的习惯去读它,它要求你像对待数学公理一样去对待每一个编号的陈述。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微妙的逻辑联系,它像一个精心设置的迷宫,每一次深入都会让你对“意义”的本质产生新的怀疑。
评分这套《康德著作全集》真是让人心驰神往,但我最近淘到的另一本书,那本《黑格尔全集》(理想国出版社的那个版本),简直是另一番天地。说实话,拿到这本黑格尔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沉甸甸的重量”,不只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分量。我从《精神现象学》开始啃,那开篇的“意识的确定性”部分,简直就像是走进了迷宫,每走一步都得反复揣摩黑格尔那拗口的表达和层层递进的逻辑。你得时刻准备好,他随时会把你带入一个全新的辩证法场域。相比于康德那种清晰、严谨的“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构化叙事,黑格尔更像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进行宏大交响乐指挥的哲人。他不是在给你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让你亲身体验那个“绝对精神”如何一步步自我实现的过程。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算勉强理解了“否定之否定”这个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应用。而且,这本书的译文质量也出乎意料地好,虽然晦涩难懂,但译者保留了德文原著那种独特的节奏感,读起来虽然累,但有一种深入思想核心的快感。对于那些想挑战自我,直面西方哲学最宏大体系构建的读者来说,这套黑格尔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会让你重新审视你所认知的一切“确定性”。我还没敢碰《逻辑学》,留着慢慢品。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著作,特别是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这本书的视角和康德的先验哲学有着一种奇妙的对话关系。康德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普遍的、先验的知识结构;而伽达默尔则聚焦于“理解”本身是如何发生的,他把历史性、前见(Vorurteil)引入了理解的场域。我发现,当我在思考康德的“知性范畴”如何被历史和语言所塑造时,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简直是提供了最好的“解码器”。《真理与方法》的行文风格非常优雅,但逻辑密度极高,它不断地引导你思考,我们如何能脱离我们的“视域”去谈论“真理”?康德认为先验结构是永恒不变的,而伽达默尔则展示了“视域的融合”才是理解的真谛。我尤其欣赏他对“艺术作品的真理性”的探讨,那部分几乎可以看作是对康德美学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历史性的回应和延伸。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严谨的哲学探讨中,历史的“流变性”也是无法回避的要素。它不是在推翻康德,而是在康德搭建的理性大厦上,装上了一扇面向历史的长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