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灵修
  • 信仰
  • 恩典
  • 圣洁
  • 属灵成长
  • 清教徒
  • 经典
  • 神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9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91638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美国历史、管理史、清教文化、管理文化、商学院教育、经济危机等感兴趣的学者和大众。

《清教徒的礼物》美国管理学的经典名著。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曾在罗辑思维中多次鼎力推荐这本书,罗胖解读道,“硅谷文化的背后是清教徒精神”。《清教徒的礼物》是霍博兄弟(肯尼斯.霍博和威廉.霍博)花费毕生精力写成的著作。一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生前对此书念念不忘,却到逝世也抱憾未能读到。

《清教徒的礼物》一经出版,就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为2007年十佳商业书籍之一。到了2010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撒拉?科里夫在她所在的杂志上指出,“这本关于管理文化的书读来让人惊叹……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讲商业的书像这本一样容纳了那么多信息、历史和洞见。”

《清教徒的礼物》主张,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作者将这些精神总结为五个基础特征——勤俭持家、亲力亲为、集体主义、组织能力和技术革新。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上述精神。

《清教徒的礼物》也研究了发源于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造成的影响。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作者认为,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一代之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内容简介

《清教徒的礼物》追溯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及特性。在三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文化将一小部分低微的美国殖民者变成了这世界上伟大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本书主张,该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该民族就是美国的第 批欧洲移民——清教徒。

作者认为,目前商业社会的一切问题,皆源于商业本身背离了清教徒精神。他们提出警告,当美国疏远在19世纪和20世纪支撑其商业与经济成功的核心价值观时,也将自己未来的繁荣和稳定置于险境之中。

《清教徒的礼物》也研究了美国的管理文化如何普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探讨了美国占领日本期间,对后者的社会及制造业造成的影响。作者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应该叫作中日工业革命,因为它起源于日本、兴盛于中国。中国公司可能会在三十年内主导世界所有重大制造行业,甚至还有许多服务行业。

这是一部美国社会史,也是一部管理文化论。每一个关心资本主义体系或者身居高位的企业人都应该阅读。

作者简介

肯尼斯·霍博,

霍博兄弟中的哥哥。1926年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终生致力于不同国家的制造业文化研究。他对美国工厂管理文化起源及其对战后日本管理文化影响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在制造与管理方面发表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专业论文。肯尼斯和他弟弟威廉都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生前好友。他同时还是一位技艺出众的机械工程师,曾任宝洁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做过几十年商业管理和研究咨询工作,曾帮助爱尔兰政府和制造业重组,以适应共同市场的竞争,为经济奇迹“凯尔特之虎”的出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威廉·霍博,

霍博兄弟中的弟弟。生于1929年,现代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曾经作为保守党候选人当选过欧洲议会议员,为欧洲经济政策的制订提供指导。他是跨党派经济政策研究机构——伦敦财政研究学院的创办人、主席。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纽约W.R.Grace & Co.公司的金融分析师,后成为伦敦S.G.Warburg公司的总经理,现居伦敦。曾获雷鸟国际管理学院私募股权终身成就奖(2010)和《专业投资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颁发的“年度交易奖”(1976)。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美国管理学的经典名著。我把它郑重推荐给大家。

—— 罗振宇,罗辑思维自媒体创始人

对您的作品,我有极大的兴趣并印象深刻。期待您写更多相关题材的书籍。别忘了让您的出版商寄一张订购单给我。

—— 彼得·F·德鲁克

这本关于美国管理文化的书籍令人惊叹。

——《哈佛商业评论》

伟大并颇具独创性。

——卢克·约翰逊,英国著名企业家,《金融时报》创业专栏作家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无疑是一个亟需领导力的时刻,而霍博兄弟的书是帮助人们重新认清商业世界真正方向的好提醒。

——查尔斯·汉迪,著名英国管理学家 ,“管理哲学之父”

未来我的学生们都将被要求阅读此书。这是对我们西方管理和技术文化的一部真诚且无所畏惧的评论。

——彼得·卡瓦莱克教授,曼彻斯特商业学院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一/ /001

中文版推荐序二/ /004

中文版推荐序三/ /006

英文版推荐序/ /008

前言/ /010

引言 一封来自麦克阿瑟的电报/ /001

第 篇 渊源/ /003

第 章 美国管理文化的清教渊源/ /007

第二章 17 世纪30 年代的清教徒移民浪潮/ /021

第三章 “帝国西进” / /036

第四章 法国技术的普遍影响/ /047

第二篇 美国作为工业强国的崛起/ /059

第五章 罗斯维尔上校设计原型/ /063

第六章 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 / /081

第七章 麦卡勒姆创建M 型公司/ /092

第八章 泰勒改革工场/ /101

第九章 皮埃尔创建现代制造公司/ /110

第十章 美国管理黄金时代(1920—1970) / /119

第十一章 去日本的西方三贤士/ /138

第三篇 万恶的“专家” 崇拜/ /161

第十二章 “专家” 崇拜的起源和本质/ /164

第十三章 “专家” 崇拜对龙头企业的影响/ /181

第十四章 商学院: “专家” 崇拜的庙宇/ /209

第十五章 “专家” 崇拜对社会的影响/ /237

第十六章 蝗灾年代(1971—1995) / /273

第十七章 戴明相救不及(1980—1993) / /286

第十八章 虚假的曙光(1996—2000) / /299

第十九章 第 缕真正的曙光(2001—) / /308

结 语 第三次(或中日) 工业革命/ /325

附录一 管理黄金时代优秀实务背后的25 条原理/ /335

附录二 访问历史名迹: 清教徒成为美国人的地方/ /347

致谢/ /353

精彩书摘

引言 一封来自麦克阿瑟的电报

霍默·萨若松盯着电报,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战争爆发时, 他自愿参军, 在101 空中突击师受过训练, 为登陆欧洲做准备。一次事故后, 他因健康原因被辞退。29 岁的他是一个无线电工程师, 资历不深。远东盟军 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在这封电报之前, 不会说日语的萨若松从未收到过来自日本的信, 与日本乃至亚洲也从未有过任何联系。军方让他回去, 真是莫名其妙。只有一个解释: 电报是雷神公司的同事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而且是一个相当夸张的玩笑。美国工业文化与他国相比比较非正式; 欧洲人要是参观美国工厂, 一定会在参观报告中记下: 美国管理者在开会期间竟然一直把脚搁在桌子上! 电子和无线电属于 松懈的行业, 恶作剧屡见不鲜。

萨若松把电报丢到了一边。一周后, 怒气冲冲的科尔曼上校从华盛顿打电话给他: “你至少要回复一下我的信和电报吧!” 似乎是麦克阿瑟在占领期间想让日本民众好好了解政府的政策和行动( 麦克阿瑟的这种做法, 日本民众几乎闻所未闻)。

日本国内的电话、电报和广播系统在战争期间被盟军轰炸破坏了,其重建需要一批工作能力强的通讯工程师的监督。萨若松被美国陆军辞退后, 就为军方开发民用飞机机载雷达, 工作能力给军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方想重新聘用他, 让他去东京帮忙创建一个类似于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日本广播系统。两个人在陆军民事事务分部见面了, 分部的办公室是用华盛顿市中心的一栋厂房改建的, 与 近刚刚完工的宏伟的五角大楼比较起来显得非常简陋。见面的结果是, 萨若松勉强同意去日本9 个月进行情况调查和准备行动计划。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萨若松在日本的逗留期延长到了4 年半。他不仅准备了行动计划, 而且帮助实施了它。他与另外两个通讯工程师查尔斯·普罗兹曼和弗兰克·波尔金霍恩一起为一场管理革命耕地播种了, 这场管理革命引发了一场工业革命, 而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席卷了日本, 然后席卷了“ 亚洲四小龙” ( 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  后在1980 年渗透到了中国大陆。经济实力强了, 政治影响力就会随着变强。“ 西方三贤士” 发动的革命, 在很大程度上将经济霸主和政治霸主之位在21 世纪传给了东亚。

……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 一、 时代背景与清教徒运动的兴起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深刻地剖析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清教徒运动。这一时期,英国脱离罗马天主教会,但新生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天主教的仪式和组织结构,这让一部分坚持更为纯粹基督教信仰的信徒感到不满。他们认为,教会需要进一步的“净化”(Purify),回归《圣经》的教导,去除那些被视为“异教”或“天主教残余”的元素。这些人,便是后来被称为“清教徒”的群体。 清教徒运动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宗教原因: 宗教改革的激进浪潮席卷欧洲,为清教徒提供了思想土壤。他们深受加尔文主义等改革宗神学的影响,强调上帝的至高主权、预定论、以及个人的内在道德虔诚。他们反对圣公会中保留的等级制度、主教制、以及浮华的礼仪,认为这些是干扰人与上帝直接交通的障碍。他们渴望一种更简朴、更符合《圣经》精神的教会生活。 政治原因: 都铎王朝与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倾向于维护圣公会的权威,并试图压制清教徒的声音。他们认为清教徒的激进思想是对君主制和国家稳定的威胁。而清教徒则希望通过改革教会,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基督教社会,有时也伴随着对政治权力的诉求,这使得宗教与政治的矛盾愈发尖锐。 社会经济原因: 16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一些贵族和乡绅阶层的崛起,都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清教徒在社会阶层中分布广泛,尤其在中产阶级、商人、律师、学者等群体中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勤勉、节俭、自律的生活方式,这与新兴的商业精神不谋而合,因此,清教徒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种价值导向。 思想文化原因: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潮为个体价值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尽管清教徒的出发点是神学,但他们对个人良知和信仰自由的强调,也与时代思潮产生了共鸣。印刷术的普及使得《圣经》和各种宗教著作得以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清教徒思想的传播和普及。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信仰热情与政治角力的时代,深入理解清教徒运动为何能够兴起,并如何成为英国历史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书并非简单叙述历史事件,而是着力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展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思想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 二、 清教徒的核心信仰与实践 清教徒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多种思想流派,但他们普遍认同一些核心信仰和实践方式,这些构成了“清教徒的礼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经》的至高权威: 这是清教徒信仰的基石。他们坚信《圣经》是上帝无误的话语,是指导个人生活、教会组织乃至国家治理的最高准则。一切宗教教义、仪式和道德规范,都必须以《圣经》为依据。他们大力推广《圣经》的阅读和理解,出现了如《英王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这样的重要译本,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文学和文化。 上帝的恩典与个人的得救: 受加尔文主义影响,清教徒深信人类生而有罪,无法靠自身努力获得救赎。救恩完全是上帝白白的恩典,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而赐予。他们热衷于探讨“拣选”与“预定”,试图在个人生命中找到上帝恩典的确据,通过内心的“重生”体验来确证自己是蒙拣选的子民。 内在的虔诚与道德的圣洁: 清教徒反对将信仰仅仅停留在外在的仪式和形式上,他们极端重视个人的内心虔诚和道德修养。他们提倡一种“敬虔的生活”(godly life),要求信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遵循上帝的旨意,追求圣洁。这体现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工作态度、家庭管理乃至公共生活之中。 教会的改革与“纯净”: 他们认为当时的圣公会未能彻底摆脱天主教的腐朽,因此呼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会改革。他们倾向于长老会制或会众制等更平等的教会组织模式,反对主教的绝对权力。他们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去除圣像、华丽的祭坛、以及繁复的服饰,专注于讲道、祷告和圣经学习。 勤勉与责任感: “工作是上帝的旨意”是许多清教徒信奉的原则。他们认为,通过勤勉工作,诚实经营,不仅能养活自己和家人,也是对上帝的荣耀。这种勤勉精神,被后世许多学者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之一。他们高度重视家庭责任,视家庭为培养虔诚后代的摇篮。 道德律与社会秩序: 清教徒的信仰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他们也致力于将他们的道德理念融入社会秩序的构建中。他们相信一个以《圣经》原则为基础的社会,能够实现真正的公义与繁荣。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将以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示清教徒信仰的丰富内涵,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本书将探讨他们如何通过个人的忏悔、祷告、以及严谨的生活态度来寻求与上帝的连接,如何组织和管理教会,以及他们对社会道德和公共生活的期望。本书旨在揭示清教徒信仰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个体生命和群体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 清教徒的政治参与与流亡 清教徒与英国政治的联系,是理解其历史命运的关键。由于他们对教会改革的坚持,以及对君主神权论的挑战,清教徒与当时的统治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博弈: 尤其是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清教徒与王权的矛盾愈发尖锐。清教徒希望通过议会来推动教会改革,而国王则试图加强王权,压制异议。著名的“圣公会之父”主教威廉·劳德(William Laud)试图推行统一的圣公会礼仪,进一步激化了与清教徒的矛盾。 内战的导火索: 最终,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导致了1642年英国爆发了残酷的内战。许多清教徒成为了议会军(Roundheads)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的领导下,为推翻王权和建立一个“上帝的共和国”而战。内战期间,英格兰教会的制度被彻底颠覆,许多清教徒获得了施展其宗教理念的平台。 “清教徒的出国潮”: 并非所有清教徒都选择留在英国斗争。面对严酷的政治迫害和宗教压制,一部分清教徒选择了流亡海外,寻求宗教自由。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清教徒先辈”(Pilgrim Fathers)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并在普利茅斯建立了殖民地。他们带来的清教徒价值观,深刻地塑造了早期美国社会的面貌。 克伦威尔治下的英格兰: 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建立了英格兰联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一度试图按照清教徒的理想来治理国家。然而,这种激进的改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挑战,最终在克伦威尔去世后,王政复辟,清教徒的政治影响逐渐式微,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却已深深地根植于英国社会。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将详细梳理清教徒与英国政治的复杂关系,从他们的政治诉求、组织动员,到内战中的角色,再到海外殖民地的建立,全面展现其政治参与的轨迹。本书力图展现清教徒并非仅仅是宗教信徒,他们更是积极的社会变革者,其政治行动对英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 清教徒的遗产与现代意义 尽管清教徒运动在17世纪后期逐渐衰落,但其思想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清教徒的礼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语文学与文化: 清教徒的文学创作,如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是英语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们的祷告文、讲道稿、日记等,也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教徒对语言的严谨运用,也影响了英语的规范和发展。 道德与工作伦理: 清教徒所倡导的勤勉、节俭、自律、诚实等美德,已成为西方社会重要的道德基石,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许多学者认为,清教徒的“工作伦理”是推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宗教自由与个人良知: 尽管清教徒自身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排他性,但他们对个人信仰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良知至上原则的坚持,为后来的宗教宽容和个人权利的观念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为海外的宗教自由而进行的努力,也成为北美新大陆的重要精神遗产。 教育与知识普及: 清教徒高度重视教育,认为受教育是理解《圣经》和履行上帝旨意的必要条件。他们创办了许多学校和大学,为北美殖民地的知识普及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哈佛大学的创立就与清教徒的精神密切相关。 对社会公正的关怀: 虽然清教徒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属灵层面,但他们对《圣经》中关于公义的教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道德的完善。 《清教徒的礼物(升级版)》将对清教徒的遗产进行全面梳理,探讨其思想和价值观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中演变,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的意义。本书旨在揭示,清教徒的“礼物”并非只是一段历史的回响,而是对理解西方文明、现代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体精神生活都具有重要启示的宝贵财富。本书希望通过深入的挖掘和精到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清教徒的时代,更全面地认识清教徒的贡献,并从中获得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心灵洗礼,它不像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咀嚼。每一章的内容都充满了力量,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都极其考究,读起来有一种古典的美感,但内容又紧扣当下,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探讨,那种既不偏激也不回避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世界。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不再轻易下定论,而是更倾向于去理解背后的复杂性。这是一本能让人越品越有味道的书,非常适合那些有一定阅读积累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精神食粮,我一口气读完了,里面的观点非常深刻,对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把你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他总能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的本质,并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概念阐述得明明白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框架里思考问题。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我强力推荐给所有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们,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不张扬,却字字千钧。我阅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一段话,因为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哲学家的智慧,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一个资深的人生导师带着走了一段弯路,最终却豁然开朗。对于寻求内心平静和方向感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良药。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但我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它没有迎合大众的口味,反而坚持了一种对真理的执着探寻,这一点非常打动我。作者的勇气和深度令人敬佩,他敢于触碰那些容易引起争议但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但每一次攻克一个难懂的观点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书,而是那种你会想在书页间做满笔记,时不时翻回去重新温习的伙伴。如果你渴望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冒险,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心情愉悦的书,但绝对是让你思考良多的书。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到令人发指,你需要集中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才能跟上他的思路。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工具箱,它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新框架,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对于那些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这种需要主动思考的阅读方式。但一旦你适应了,你会发现自己处理日常事务和面对人生抉择时,都有了更稳健的基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