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班昭著《女诫》,唐代的宋氏姐妹著《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著《内训》,清初儒者王相之母刘氏著《女范捷录》。王相将这四本书合起来进行集注,名曰《女四书集注》,简称《女四书》。 《女四书》作为古代女性德育教材,既有精华亦有糟粕,既有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存在着时代局限。 郭淑新编著的这本《女四书读本》重新对《女四书》进行解读,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深化对传统女德的认识和理解,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题解”:对《女四书》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思想观念、传播历史等进行简介;“原文”:分章节著录原文;“注释”:对文中典故、词语等进行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用平实流畅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对原文进行逐句译解;“解读”:对各章节进一步加以说明解释,除了有对内容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之外,还加之以各种典籍、传说中与之相关的观点、故事等,以拓宽读者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加深对女德经典文本的理解。
我国女德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女四书》意在 告知女子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为后世 女德教育的渐趋完备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社会女 性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 国古代女性教育*具代表性的范本,《女四书》充分 体现了古代女子教育的历史价值,其广泛传播,曾经 对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郭淑新编著的这本《女四书读本》取精华、去糟 粕,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等部分,对《女四书 》做了注解和全新解读。
郭淑新,女,山东聊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副会长。 近年来主持、参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冯燊均国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理论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胡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敬畏伦理研究》、《中华国学义理经典导读》等著作7部。学术成果多次荣获省、市级奖励;个人曾荣获安徽师范大学“卓越教学贡献奖”。
女诫
女论语
内训
女范捷录
后记
我最近的阅读兴趣正转向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那些在时代剧变中试图为中国社会寻找新方向的思想家们。他们的论著往往充满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紧迫感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无论是梁启超对“新民”的呼唤,还是陈独秀对传统伦理的激烈批判,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与此相对照,当我们审视古典文本的再诠释版本时,我总会思考:如何避免用现代的、甚至可以说是“后现代”的眼光去过度解读那些几百年前的语境?比如,评价古代女性的某些行为或思想时,我们是否不自觉地代入了当下的女权视角,从而失去了对历史情境的尊重?我拿起一本儒学读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胡适在北大讲堂上那桀骜不驯的形象,他在批判旧道德的同时,也试图为传统学问找到一个得以存续的缝隙。因此,这本书摆在我面前,我会好奇它如何处理这种代际间的思想断裂与连接,是完全“去语境化”地提取价值,还是谨慎地保留了其时代的原貌,并提供了一个现代的“对话窗口”。这种对历史深度的挖掘,比单纯的文本解读更让我着迷。
评分从书籍装帧和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市面上许多打着“经典”旗号的书籍,其设计往往趋于一致:厚重、朴素,试图用视觉语言传递权威感。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哲学——那些小开本、彩色印刷、配有大量插画和思维导图的“轻阅读”版本。它们更像是文创产品,而非严肃学术著作,但其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负担。我的书架上,并排放着一本我正在啃的西方哲学史原著,旁边可能就是一本包装精美的散文集。我欣赏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即承认知识的传播不一定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庄重”。因此,当看到《大众儒学经典》这类标题时,我的关注点会自然地转移到它的视觉呈现和排版逻辑上——它是否采用了现代的图文混排技术?它的字体选择是否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对于我这种视觉驱动型读者来说,书籍的外观常常是决定我是否愿意翻开第一页的关键因素。毕竟,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吸引眼球的“第一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女四书读本/大众儒学经典》,我读完之后确实有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但不是关于这本书具体内容的啦,而是基于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和它所承载的文化意涵,以及它对我个人阅读习惯的启发。首先,谈谈我对“大众儒学经典”这个定位的看法。如今社会节奏如此之快,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的“复兴”常常伴随着一种焦虑,害怕经典被过度简化,变成速食的文化快餐。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希望让儒学走入寻常百姓家,降低理解门槛。然而,这种努力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挑战:如何在保持原典精髓的严肃性与迎合大众的浅显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注意到很多类似的作品,为了追求“可读性”,往往牺牲了大量的注释和考据,这对于初学者或许友好,但对于想深究的读者来说,就像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却被告知这就是全部海洋的深度。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引而不发”的导读,它能为你铺好路,但更重要的路径和风景,还得靠你自己去探索和体会。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被视为一个信号,说明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元化的载体,但我们作为读者,也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辨识力,知道哪些是引子,哪些是终点。
评分近来我一直在思考“知识的再生产”问题,尤其是在自媒体和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碎片化,对“深度”的耐心似乎在不断流失。很多人通过一段三分钟的解说,就声称自己“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精髓。对于像儒学这类需要长期沉浸和体悟的学问来说,这种趋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更关注的是,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实体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它不再是信息检索的主要工具,而更多地成为一种“仪式感”的载体,一种与外界喧嚣隔绝的物理空间。当我手捧一本纸质书时,我期待的是一种缓慢的、专注的、沉浸式的体验,一种对知识的郑重对待。我希望这本书,无论它内容如何“大众化”,都能在物理形态上给予读者这种郑重感,让阅读行为本身成为一种对抗碎片化的有力宣言。它应该是一扇门,而不是一个屏幕,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思想世界。
评分我发现自己近来对“地方志”和“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没有被纳入主流教科书,但却真实反映了特定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朴素智慧的文本,对我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比如,阅读某地的乡规民约,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比宏大理论更具操作性和生命力的道德规范和社区治理智慧。这种“自下而上”的知识体系,与自上而下、由士大夫阶层主导的儒家经典体系,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当我审视一本关于“女四书”的读本时,我常常会联想到,在那些未被记录的民间故事里,女性是如何实践和变通这些典籍中所倡导的德行的,或者又是如何规避其束缚的。这种对比研究,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少“高大全”脸谱化的历史人物群像。我期待的是,这本书的编者是否能在这个“大众化”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一些区域性、生活化的案例,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规范性解释上,那样才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活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