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

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春云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国学
  • 文化
  • 和氏璧
  • 楚国
  • 春秋战国
  • 考古
  • 谜题
  • 传统文化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5238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74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千古之谜探索发现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和氏璧是春秋早期发现的一块名玉,是玉,是美玉,也是宝玉,2700多年以来,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的镇国之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在秦朝(前221一前207)之后一直到后唐(923~936)的1143年时间里,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传国玉玺的故事纠缠不清。和氏璧由此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完全可以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
在和氏璧宝玉材质千古之谜被彻底揭开、和氏璧被证明是一颗千古美钻的基础上,本著研究了这颗困惑了中华民族2700多年之久的千古美钻的历史传承,同时解析了这颗“灵魂之石”所象征的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研究主要基于先秦和继秦而起的两汉时期的经典历史文献记载,首先建立历史学证据体系和论辩逻辑体系。有关和氏璧早的文献记载是春秋时代的《晏子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墨子》、《楚辞》、《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
有关和氏璧早的发现时代是战国时期韩非所首次记述的厉、武、文三位楚王的时代。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是诸侯国的镇国之宝,被楚国视为“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虽然先后有齐国、晋国、吴国和秦国等诸侯国的觊觎,但几代楚王遵循先哲的教导,依靠贤臣的辅佐,仍然能够击退敌国,保护国宝。特别是在楚威王时期,楚威王遵循楚国先哲“国之宝器,其在得贤”的教导,将和氏璧赏赐给了灭越吞吴、一雪吴国亡郢之耻的功臣昭阳。但昭阳不幸丢璧,自此各诸侯国豪强群起竞逐,以至于天下大乱。先是纵横家张仪为报复在楚国昭阳府所遭受的被诬窃璧的奇耻大辱,一再陷构楚王;再有赵国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接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将相和好联手数拒强秦;然后是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秦赵长平之战;后是赵孝成王倚重纵横家苏代,用金玉解了赵都邯郸的一次围城,挽救了危在旦夕的赵国。著者认为,和氏璧在解除邯郸首围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此和氏璧归入秦国,成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绝代国宝,并陪伴秦始皇的遗体,终魂归秦陵。
本著就是这样为您一步一步地科学演绎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波诡云谲、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文末还对作为中国国人精神和灵魂象征的和氏璧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目录

前言
一、和氏璧——中国人的“灵魂之石”/1
二、和氏璧历史传承——世界未解之谜/2
三、和氏璧与传国玺的难解因缘/4
四、和氏璧历史传承之谜的研究方法/5
五、有关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6
六、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6
七、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7
八、和氏璧在七雄混战的战国时期/8
九、和氏璧在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时期/10
十、和氏璧是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超级大钻/11
第一章 和氏璧历史研究现状/13
一、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13
二、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14
三、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15
四、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16
五、和氏璧在七雄混战的战国时期的历史传承/16
六、关于和氏璧的最终归宿/18

第二章 和氏璧历史研究方法/19
一、科学的文献发掘/19
二、科学的证据采集/19
三、科学的历史分析/20
四、科学的历史训诂和文字学研究/20
五、古代文献学知识/21
六、逻辑论证的方法/21
七、基本的学术规范/23
八、和氏璧历史传承主命题和肢命题/24

第三章 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25
一、《管子》记载的“江汉之珠”/25
二、《晏子春秋》最早记载“和氏之璧”/27
三、《墨子》关于“和氏之璧”的记载/29
四、《楚辞》关于荆和之璞的论述/32
五、《战国策》关于“楚有和璞”的记载/34
六、《吕氏春秋》关于“龢氏之璧”的论述/36
七、《荀子》关于“和氏之璧”的记载/37
八、《韩非子》首次详细记载和氏璧三献/38
九、《谏逐客书》关于“和宝”的论述/39
十、最早文献记载小结/41

第四章 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43
一、战国韩非首次记述的厉、武、文三王时代/43
二、西汉刘向记述的厉、武、共三王时代/45
三、东汉王逸记述的厉、武、成三王时代/46
四、东汉应劭、高诱、许慎记述的武、文、成三王时代/47
五、东汉蔡邕记述的怀、平、荆三王时代/50
六、最早发现时代小结/53

第五章 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55)
一、老子“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56
二、晏子“玉人修之、为天下宝”/56
三、墨子“和氏之璧、三棘六异”/57
四、范雎“诸侯良宝、天下名器”/60
五、楚国“不宝哗嚣,惟宝贤才”/61
六、和氏璧历史地位研究小结/64

第六章 齐桓公首霸春秋,作币江汉之珠/65
一、春秋五霸介绍/65
二、齐桓公首霸春秋/66
三、江汉之珠作为上币/66
四、楚成王继齐桓公之后称雄中原/68

第七章 晋文公楚国谈玉,嗣后退避三舍/69
一、重耳赞誉楚国玉、帛之盛美/69
二、晋文公退避三舍,成为春秋霸主/70
三、晋文公觊觎楚国和氏璧的学术联想/71

第八章 楚霸王问鼎中原,寻回照乘之珠/73
一、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73
二、楚共王照乘之珠/75
三、楚灵王使周求鼎、称霸中原/75

第九章 王孙圉见晋定公,不宝哗嚣之美/77
一、楚国大夫王孙圉论国之宝/77
二、王孙圉论国之宝的历史解析/78
三、“白珩”是白璧、和氏璧的隐语/80
四、吴王阖闾四霸春秋、越王勾践五霸春秋/82

第十章 秦孝公觊觎和氏璧,遭遇楚国名臣/84
一、《新序》关于秦欲观楚和氏之璧的记载/84
二、秦欲观楚和氏之璧的历史解析/85
三、齐威王、魏惠王谈论“照乘之珠”/87

第十一章 楚威王灭越吞吴,和氏璧赏赐昭阳/89
一、明人余邵鱼和冯梦龙、清人蔡元放和杨景氵昌的研究/89
二、获璧和失璧的“楚相”当是昭阳/90
三、昭阳所获之璧当为和氏璧/91
四、昭阳获赐和氏璧在楚威王灭越之时/92
五、张仪受辱发生在楚威王时期的昭阳府/93

第十二章 魏张仪入秦为相,报复楚国怀王(96)
一、张仪入秦为相,立意报复楚国/96
二、张仪为秦国谋划与和氏璧同样宝重的九鼎/97
三、张仪一欺楚怀王,断绝齐楚之交/97
四、张仪二欺楚怀王,骗来夜光之璧/99
五、秦昭王三欺楚怀王,楚怀王客死于秦/100

第十三章 赵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103
一、楚昭王大夫明光奉璧之赵/103
二、赵国大将李兑赐苏秦和氏璧/105
三、楚求婚于赵,以璧纳聘,故称赵璧/106
四、楚怀王携璧亡赵时作为见面礼/107
五、赵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108
六、和氏璧由楚入赵的时间和方式研究小结/110

第十四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将相数拒强秦/111
一、完璧归赵的历史记载/111
二、完璧归赵历史事件不存在吗?/115
三、完璧归赵事件的历史评价/116
四、完璧归赵可怕的政治后果/119
五、渑池之会与和氏璧的继续争夺/121
六、将相和好,力拒强秦/123
七、完璧归赵、力拒强秦小结/125

第十五章 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长平之战/126
一、范睢入秦谈和朴,被拜国相/126
二、筮史敢卜解赵孝成王金玉之梦/128
三、秦国为和氏璧兵发长平/130
四、赵国将相兵权被削/130
五、秦国为和氏璧包围邯郸/131
六、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长平之战小结/131

第十六章 孝成王倚重苏代,和氏璧解围邯郸/133
一、苏代携璧入秦、隔岸观火/134
二、秦国为灭赵而第二次围攻邯郸/136
三、秦国质子异人与吕不韦逃离邯郸/137
四、毛遂自荐与窃符救赵、解除邯郸之围/139
五、西周与九鼎宝器为秦军剿灭/140
六、赵国最终为秦所灭/141
七、苏代和氏璧解围邯郸小结/142

第十七章 秦始皇南巡丢璧,山鬼八年寻回/146
一、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已拥有和宝/146
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洞庭湖失璧/147
三、公元前211年山鬼寻回和氏璧/149
四、秦始皇南巡丢璧,山鬼八年寻回小结/153

第十八章 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154
一、被列为中国千古之谜的和氏璧下落之谜/154
二、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154
三、秦始皇陵及随葬宝藏介绍/156
四、秦始皇陵随葬和氏璧及其他珍宝举例/159
五、秦始皇陵1000年前已被盗掘?/160
六、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的结论/162

第十九章 和氏璧的历史文化意义/164
一、和氏璧发现和鉴定带来的启示/164
二、和氏璧作为镇国之宝带来的启示/165
三、完璧归赵的正面历史意义及负面历史意义/165
四、卞和本人缺乏研究带来的启示/166
五、和氏璧形状和材质缺乏研究带来的启示/167
六、与和氏璧发现和传承有关的历史典故举例/167
后记/17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界未解之谜丛书
附录二 和氏璧历史大事记
简历与主要学术贡献
作者相关论文

精彩书摘

现在我们知道,和氏璧的历史传承就是一颗超级大钻的历史传承。在和氏璧面世之后的27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里,和氏璧的历史传承一直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时至今日,大约有超过100本的各种各样的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所谓“未解之谜”系列丛书仍将和氏璧的历史传承评定为各种名头的“未解之谜”,如“和氏璧之谜”、“中国史籍中的和氏璧之谜”、“一块引发数场战争的美玉——和氏璧”、“卞和献玉的故事”、“和氏璧踪迹之谜”、“国宝和氏璧怎么丢失的”、“和氏璧下落之谜”、“和氏璧最终流落何方”、“千年国宝和氏璧流落何方”、“秦始皇登基用和氏璧雕刻皇玺之谜”、“传国玉玺和氏璧之谜”、“秦始皇传国玉玺下落追踪”、“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千古疑团何人解”,等等。
由此可知,即便是“卞和三献”的年代也是千古之谜,其他如和氏璧的历史传承、和氏璧的最终下落、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关系、与和氏璧相关的传国玉玺的历史传承和最终下落等等也都是些未解的千古之谜。
从《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专著。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传国玉玺与和氏璧没有任何关系,前人学者认为有联系的所有论述现在都应该是被彻底否定的时候了。但就和氏璧作为千古美钻的历史传承的研究来说,笔者认为至少涉及如下一系列问题。
一、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法家韩非所撰的《韩非子》首先记下了“卞和三献”这个凄惨悲婉的动人故事,比如文史学者王绍玺(2000)、翔锋(2003)等都如此主张。但是地质学家袁奎荣和邓燕华(2005)明确指出,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子·大略》的记述:“和氏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袁奎荣和邓燕华(2005)的这个研究进展难能可贵,但《荀子·大略》的记述却不是有关和氏璧的最早的记载。事实上,最早有关和氏璧的直接文字记载似乎为春秋时代齐国杰出的国相晏婴所记的《晏子春秋》。但是否有更早的关于和氏璧历史记载的文献呢?
根据和氏璧就是超级大钻的科学结论,笔者发现,可能是与楚成王同时代的齐国国相管仲所著《管子》中记载有“江汉之珠”。而“江汉之珠”被笔者证明很可能就是湖北江汉流域所产的金刚石(王春云,2004b),与和氏璧可能属于同种材质。那么.《管子》关于“江汉之珠”的记载能否算作最早的与和氏璧有关的间接历史记载呢?
当然,应该承认的是,最早记述卞和三献明确历史时代的还是《韩非子》。
二、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
现在一般认为,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和氏璧最早是在楚厉王时代发现的。这有点想当然的味道,因为这一结论并没有经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虽然战国时期韩非首次记叙了卞和三献的楚国厉、武、文三王时代,但是西汉学者刘向和东汉学者王逸、应劭、高诱、许慎以及蔡邕等也有不少研究。这些后者的研究结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何评价这些2000多年前的学者的研究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对于卞和三献的时代,西汉刘向记述的是厉、武、共三王时代;东汉王逸记述的是厉、武、成三王时代;东汉应劭、高诱、许慎记述的则是武、文、成三王时代;而东汉蔡邕记述的是怀、平、荆三王时代。
地质学家王根元及其同事(1997)仅是在对比韩非与蔡邕两种观点之后,选择了韩非的更为合理的说法;而文史学者王绍玺(2000)也只是在简单地罗列战国时期著作《韩非子·和氏》和汉代著作《淮南子·览冥训》、《新序·杂事》、《论衡·变动》等关于卞和三献时代的记叙后。错误地认为:“虽然对卞和所遇到的几位楚王,说法稍有差异,但是卞和所献玉三次不同经历,这块璞玉被琢成著名的和氏璧,献玉的大致时代.都是相同的。”
那么,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究竟如何呢?
三、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人们当然知道和氏璧很值钱,但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究竟有什么历史地位呢?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很少去深入探讨。
事实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仍的年代。为什么有这么多战争发生呢?说到底。就是各大诸侯国为了追求财富。前已述及,财富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土地、人口和宝藏,可能也包括一些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比如楚文王为了大美女息妫而先后灭掉了蔡侯和息侯;公元前638年,宋国进攻郑国,郑文公到楚国请楚成王出兵相救,楚国发兵打败宋师,郑文公两位美女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泽犒劳楚成王,结果楚成王却不顾礼仪,强取郑文公二姬回到楚国;楚平王将为太子建的秦国美女孟赢强娶为自己的夫人,并为此处死大臣伍奢,逼走太子建,且把国都危亡的祸胎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楚昭王。这些直接导致公元前506年伍奢的儿子伍子胥与吴王阖闾一起大举伐楚,吴军占领楚都,掘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并且间接导致逃亡吴国的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在楚惠王时期返楚之后犯上作乱;再比如被吴国打败的越国通过进贡绝色美女西施达到最终灭掉吴国的军事战略,等等。可见,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的确就是围绕着上述四个主题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和氏璧值多少钱呢?和氏璧在战国时代价值连城,远远超过“万金”。这是惊人的财富,是高度浓缩的财富,也是可以随时携带、远走他乡的财富。事实上,和氏璧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珠宝之最、当时天下的财富之最,所以凝聚了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一权力、荣耀和地位足可以与周天子的九鼎相媲美。
有关和氏璧所象征的财富和权力以及所能取得的历史地位,大家只要看一看欧洲、伊朗和俄罗斯王室是如何珍藏和炫耀他们所掠夺来的超级钻石就可以明白了。比如:“光明之山”(Koh-I-Noor)大钻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丽莎白女王王冠上;“光明之海”(Darya-i-Nur)大钻曾由伊朗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光明之眼”(Noor-ul-Ain)大钻曾由伊朗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奥尔洛夫”(Orloff)大钻,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被镶嵌在凯瑟琳女王权杖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 Mountains)大钻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只是目前去向不明。
所有这些大钻其历史渊源都与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ShahJahan)国王命名,已遗失将近350年的另一颗更为伟大的钻石——“莫l~l,JD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而笔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慈禧太后大殓时含于口中随葬、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及部队盗走的那颗困惑了世人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夜明珠,就是来自印度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王春云,2004d)。
因此,大钻即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氏璧也是如此!拥有了和氏璧,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
坦率地说,过往研究很少涉及到这个主题,原因是直接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证据是如此的稀少,以至于学者们几乎无法探讨这个问题。而我们知道,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76年,前后持续了294年之久。在该时期里,周天子势力减弱,群雄纷争。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间和越王勾践称霸。作为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荣耀象征的和氏璧不可能不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
本著将在相关章节中就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进行详细论述。
《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 引言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它们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激荡着无数人的想象。和氏璧,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件绝世的宝玉,更是一个贯穿数千年的传奇,一段跌宕起伏的权力博弈,一则关于智慧、勇气与命运的史诗。本书,正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寻,一次对和氏璧流传历史的全面梳理与解读。 本书缘起 纵观古今,关于和氏璧的传说与记载,散落于史书、野史、文学作品之中,真伪难辨,扑朔迷离。从卞和献玉的悲壮,到完璧归赵的智勇,再到秦始皇的“受命于天”的玉玺,和氏璧的身影始终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紧密相连。然而,这些零散的记载,往往仅勾勒出其大概的轮廓,其真实的样貌、材质、工艺,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流转轨迹,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书的撰写,正是源于对这一历史谜团的强烈好奇与求索。我们希望通过对现有史料的严谨考证、对相关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格局的细致还原,尝试拨开迷雾,勾勒出和氏璧更为清晰、更为真实的历史图景。这不仅仅是对一件文物的追溯,更是对一段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拾,对“国魂”的深度挖掘。 历史足迹:从楚国到秦朝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追溯和氏璧从其诞生之初,直至其最终演变为秦始皇御玺的整个历史过程。 卞和献玉:传说与现实的交织。 我们将详细考证“完璧归赵”故事的源头,梳理关于卞和三次献玉,两次被砍断双腿的传说。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探讨这一故事的史学价值,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历史原型,以及它如何在民间流传中被不断丰富和升华,最终成为一个象征着坚韧不拔、忠贞不屈精神的经典。我们将对比《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早期文献的记载,尝试还原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版本,并深入分析楚国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为何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能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 春秋战国的流转:风云变幻中的珍宝。 和氏璧并非只停留在一个朝代。在春秋战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它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本书将梳理和氏璧在各国之间的可能流传路径,分析其作为战略物资、政治筹码的特殊地位。我们将结合当时的政治格局,解读它在列国争霸、合纵连横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战利品被掠夺,还是作为外交礼物被赠予?亦或是被秘密隐藏?本书将试图通过史料推演,为这些问题提供可能的答案。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和氏璧的终极归宿。 当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时,和氏璧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蜕变为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传国玉玺”。本书将详细考证这一转变过程,探讨秦始皇为何选择和氏璧作为玉玺的材质,以及“受命于天”的寓意。我们将分析这一行为在当时政治宣传和合法性构建上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在秦代,和氏璧作为玉玺所承载的政治符号意义,它如何维系着皇权的稳定和王朝的延续。 深度解读:历史背后的文化意蕴 和氏璧不仅仅是一件稀世珍宝,它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价值判断以及哲学思想。 “美玉”的定义与价值:从璞玉到皇玺。 书中将探讨在中国古代,“美玉”的评判标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块璞玉如何通过其内在的温润、坚韧和独特性,超越物质本身,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我们将分析和氏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材质的珍贵,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君子之德”。 政治权力与文化象征的融合。 和氏璧的故事,是政治权力与文化象征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如何从一块被质疑的石头,最终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最高信物?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过程,探讨文化符号如何在政治运作中发挥作用,以及统治者如何利用这些符号来巩固自身合法性。 民族精神的载体。 和氏璧的传奇,塑造了中国民族精神中的某些重要特质,例如对美的极致追求,对智慧和勇气的推崇,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政权合法的珍视。我们将探讨这些故事如何融入民族记忆,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考证与展望:未尽的谜团 尽管本书力求全面深入,但对于和氏璧的研究,始终面临着史料的局限性和考古证据的不足。本书将在梳理现有史料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争议与未解之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于和氏璧材质、原产地的最新推测。 秦朝之后,玉玺的流转与演变。 现代考古发现对和氏璧传说的印证或挑战。 结语 《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一次对中华文明瑰宝的致敬。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氏璧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它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并从中汲取关于智慧、勇气与坚守的启示。这不仅是对一件历史文物的探究,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深处一次庄严的凝望。

用户评价

评分

《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历史的真实往往比传说更具有震撼力。作者并没有回避关于和氏璧的各种神话传说,而是将其作为研究的起点,并试图用严谨的逻辑和充分的证据去剥离那些虚幻的成分,还原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真相。书中关于和氏璧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价值,更是其在政治、文化、甚至精神层面的价值。我被书中关于和氏璧如何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合法性象征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件稀世珍宝,更是统治者权力与荣耀的载体,是维系国家认同的重要符号。这种将一件物品置于权力斗争和意识形态塑造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为什么和氏璧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挑战我们对“传世之宝”的固有认知。在阅读《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之前,我总是认为,那些被誉为“国之重器”的物品,其价值是客观而稳定的。然而,本书作者通过对和氏璧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价值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不仅仅从材质、工艺等角度去解读和氏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和氏璧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不同社会意义和象征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和氏璧“命运”的探究,它从出现到流传,再到可能失落,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了历史的无常。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评价一件历史文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其物质本身,更要深入挖掘其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这本书的期待已久,这次终于有机会拜读,不得不说,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和氏璧的认知。在此之前,和氏璧在我脑海中不过是一个被层层传说包裹的、价值连城的古代玉器,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和氏”之名以及“完璧归赵”的典故上,而书中对这块玉石本身历史脉络的深入挖掘,却展现出远超我想象的深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事层面,而是仿佛一位考古学家,一点点剥离历史的尘埃,从文献的字里行间、从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中,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和氏璧。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关于和氏璧记载的考证,细致入微,将那些模糊不清的线索一一梳理,让我看到了一个从出现、流转、再到可能失落的完整过程,这其中涉及的政治斗争、文化交流、甚至工艺技术,都得到了相当详尽的阐述,让我不禁感叹,一块玉石的背后,竟然承载了如此厚重的历史信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和氏璧在战国时期、秦朝时期以及汉朝时期的不同命运的推测和论证印象深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并且对此进行了一一比对和分析,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让人信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玉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微观史,通过和氏璧这个载体,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发展。

评分

读完《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我才真正理解了“见微知著”这句话的深意。作者以和氏璧这一“小”事物为切入点,却巧妙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专注于讲述一件玉器故事的书,但事实证明,它远不止于此。书中对于和氏璧流转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都进行了相当详尽的论述。我仿佛看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的野心,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魄力,以及汉朝时期文人的风雅。每一个历史片段都因为和氏璧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吸引人,他能够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但同时,像和氏璧这样的物品,又能够承载起一个民族的记忆和精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

《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这本书,让我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去理解“谜”这个字。我一直以为和氏璧的故事已经足够明晰,即便有传说,也只是添油加醋。但这本书告诉我,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真相,需要我们去拨开迷雾。作者对于和氏璧“之谜”的破解,采取了一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方式。他首先梳理了关于和氏璧的各种传说和记载,然后对这些记载的真伪、来源进行细致的辨析,找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再结合考古发现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自己的推测和论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书中关于和氏璧的起源、材质、工艺、以及后来的失落,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于其“失落”的环节,作者提出了几种可能性,并且一一分析了各自的依据和可能性,让人在阅读中既感到好奇,又佩服其逻辑的严密性。这本书不仅仅是揭示了一个历史谜团,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面对历史中的“谜”,如何去运用理性去探寻真相,而不是盲目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一次细致的考古发掘。作者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关于和氏璧的各种传说和记载进行了层层剥离,力图还原其最真实的历史面貌。我被书中关于和氏璧“真伪”之辩的探讨所吸引。从古至今,关于和氏璧的真假似乎一直是一个悬案,而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逻辑推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真相的一角。他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思考,去探寻。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和氏璧在不同朝代被赋予的不同历史叙事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演变以及人们对其不断重塑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件物品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历史认知演变的生动写照。

评分

在我阅读《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之前,对于和氏璧的印象,主要停留在《史记》中的“完璧归赵”故事,以及其“价值连城”的普遍认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宏大且精细的历史视角。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讲述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而是将和氏璧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进行考察。他从各个朝代的史料中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并对这些记载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以及可能存在的讹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和氏璧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的不同象征意义的论述所吸引。在战国时期,它或许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秦朝,它成为了统一天下的标志;而在汉朝,它又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与道德的解读。这种对一件物品在历史长河中多重身份的挖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读罢此书,我才明白,和氏璧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魂”,并非偶然,而是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然结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考据,更在于其对“国魂”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作者在《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中,并没有将和氏璧仅仅视作一件器物,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象征,一种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一块玉石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成为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竞相追逐的对象。书中对于和氏璧“国魂”属性的论证,是通过对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意义的深入剖析来实现的。它不仅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将和氏璧的流转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相联系,比如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秦汉时期的帝国建立与巩固,乃至后来的战乱与复兴,都似乎能从和氏璧的命运中找到某种隐喻。这种将具体器物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手法,赋予了本书独特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那种冷静而不失激情的分析,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对历史的深情。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所珍视的“国魂”,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具体的物质,还是抽象的精神?而和氏璧,或许正是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

评分

《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这本书,最令我着迷的部分在于它如何将考古学、文献学与历史哲学融为一体。作者不仅仅满足于从文字记载中寻找线索,还充分利用了考古发现的证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图还原和氏璧最真实的样貌和历史轨迹。书中对不同时期出土的玉器进行对比分析,对和氏璧可能的材质、工艺进行推测,这些内容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对于那些相互矛盾的记载,他并非简单地取舍,而是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和氏璧的“身世之谜”,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去解读历史,如何从不同的证据中构建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历史图景。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

评分

《破解国魂和氏譬之谜(历史篇)》这本书,让我对“国魂”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作者以和氏璧为载体,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所经历的辉煌、屈辱、团结与分裂,都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考据类书籍,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解读史。书中关于和氏璧如何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如何承载着民族的骄傲与自信,这些论述都让我深受触动。我被书中对于和氏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艺术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魂”,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元素?又该如何去传承和发扬?和氏璧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