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1:9787532749669 36.00
2:9787532749676 49.00
编辑推荐
一、经典性:《第二性》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二、可读性: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
三、时代性: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
四、译本可靠性:我社获得法国伽里玛出版社独*授权,邀请著名翻译家郑克鲁担纲翻译,首次从法文直接翻译,推出**“全译本”,并将与伽里玛出版社联合发表声明,打击盗版。
内容简介
《第二性I》副标题为“事实与神话”,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目录
第一部目录
导言
第一部命运
第一章生物学论据
第二章精神分析观点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部历史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部神话
第一章
第二章
一蒙泰朗或者厌恶的面包
二戴赫劳伦斯或者男性生殖器的骄傲
三克洛岱尔和主的女仆
四布勒东或者诗歌
五司汤达或者真实的传奇性
六
第三章
第二部目录
导言
第一部成长
第一章童年
第二章少女
第三章性的启蒙
第四章女同性恋者
第二部处境
第五章已婚女人
第六章母亲
第七章社会生活
第八章妓女和高级妓女
第九章从成熟到老年
第十章女人的处境与特征
第三部辩解
第十一章自恋的女人
第十二章恋爱的女人
第十三章虔信的女人
第四部走向解放
第十四章独立的女人
结语
翻译后记
说句实在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全程舒适,它更像是一次对既有观念的系统性冲击。作者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几乎不留任何情感上的喘息之机,这使得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她的思维轨迹。我特别喜欢它在叙事手法上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美感,大量的论证建立在对历史材料和文化符号的精妙引用之上,而不是空泛的口号。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厚重感。它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批判,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批判,而是直击根源,追溯其漫长的历史淤积。每读到关键的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想,如果早些年读到这本书,我的某些选择和判断会不会有所不同?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箱,用以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这种智力上的“锻炼”价值,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实在惊人,读起来有一种历经风霜后的沉淀感,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不带一丝多余的脂粉气。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其中一两句话的深意,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面对一块坚硬的、需要用智慧去凿开的矿石。它对“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探讨,摆脱了以往许多哲学论著的晦涩和故作高深,而是将其与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紧密联系起来,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哲思是如何在柴米油盐、人际互动中悄然成型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看似对立的概念(比如自由与必然、公共与私密)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衡量,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通读下来,我的认知地图被彻底重绘了一遍,那些曾经模糊的边界,此刻都变得清晰而尖锐。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马拉松式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但这种投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其对“时间性”的理解。作者似乎对历史的流逝有着一种超凡的敏感度,她不把任何社会状态视为永恒不变的本质,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暂时性产物。这种动态的、流动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变化”的理解维度。书中对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分析,精妙绝伦,每一个例子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切片,精准地映照出宏大理论的微观体现。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开始欣赏事物之间的复杂张力和内在的辩证统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带来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读完手头的这本大部头,我心里五味杂陈。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但真正让人难以释卷的,是作者那股近乎冷峻的理性,以及她层层剥茧般剖析现象的决心。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宏大社会结构时,依然能捕捉到个体经验的细微纹理。这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复杂、充满矛盾的思辨空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深入的内心对话,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界限和规范。尤其是在某些历史进程的描述部分,那种穿透时空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没有沉溺于煽情或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笔触,解剖着权力、文化和个体意志之间的微妙博弈。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即使涉及大量的理论构建,也从未让人感到枯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写作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译本质量令人赞叹,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不同文化和时代思想的桥梁,使得原著那种独特的、略带疏离感的语调得以精准传达。我感受最深的是,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原作者对于“被观看”这一状态的深刻描摹。那种被置于他者目光之下的无所遁形的感受,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被审视的主体。阅读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理论模型套用到我周围的环境中去观察,甚至是对镜子里的自己进行反思。这种实践性和启发性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内,而是像一束探照灯,突然打亮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一直被阴影笼罩的角落,迫使我们直面那些不愿承认的现实结构。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应该很好看,觉得物有所值
评分不错 书很好!物流也给力!嘿嘿!支持
评分收到后才刚刚开始看
评分还不错,好书
评分好书推荐~
评分不错,自己就是看不懂
评分很专业的一本关于女性的书,思想深刻,需要多看几遍。
评分还不错,好书
评分很好 快递员服务态度非常好 包装比较粗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