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

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莫伊(Chuah C.C.) 著
图书标签:
  • 3G
  • 无线网络
  • 无线局域网
  • 通信工程
  • 移动通信
  • 网络设计
  • 性能分析
  • 影印版
  • 教材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82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92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电子信息精品著作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9
字数:573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对3G无线系统的原理、部件、系统构成、网络运行等作了系统而翔实的论述,站在设计的角度来讲述技术的应用,让读者容易理解。
《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对从事无线通信的工程师、大学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均有参考价值。

目录

Preface
Acknowledgments
Author Biographi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1 INTRODUCTION
1.1 Technology Evolution
1.2 Techiques in Wireless Commucication
1.3 Summary
1.4 References

Chapter 2 INTRODUCTION TO WIRELESS SYSTEMS
2 INTRODUCTION
2.1 Generic Wireless System Architecture
2.2 Traffic Rout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2.3 First-and Second-Generaion Cellualr Raido Network
2.4 Deficiencies of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2.5 Second-Generation Cellualr Networks Offering Wireless Data Services
2.6 Third-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and Wireless LANs
2.7 Transport Choices for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s
2.8 End-to-End Protocol Stack
2.9 RLC/MAC Function
2.10 Review Exercises
2.11 Refernces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TRAFFIC ENGINEERING
3 INTRODUCTION
3.1 QoS Requirements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3.2 UMTS QoS Classes
3.3 QoS Engineering
3.4 Traffic Modeling
3.5 Review Exercises
3.6 References

Chapter 4 OVERVIEW OF CDMA2000/UMTS ARCHITECTURE
4 INTODUCTION
4.1 Evolution of CDMA2000 Standards
4.2 Overview of CDMA2000 3G1x Network Architecture
4.3 Overview of CDMA2000 1xEv-DO Network
……
Chapter 5 AIR INTERFACE PERFORMANCE AND CAPACITY ANALYSIS
Chapter 6 DESIGN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OF A BASE STATION
Chapter 7 RNC AND RADIO ACCESS NETWORKS DESIGN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Chapter 8 CORE NETWORK DESIGN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Chapter 9 END-TO-END PERFORMANCE IN 3G NETWORKS
Chapter 10 OVERVIEW OF WIRELESS LAN
Chapter 11 MAC AND QOS IN 802.11 NETWORKS
Chapter 12 UPCOMING FEATURES FOR 3G NETWORKS
Appendix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IES AND RANDOM PROCESS
Index

前言/序言


3G无线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线通信已然成为连接世界的基石。从早期简单的语音通信,到如今速率高达Gbps的超高速数据传输,无线网络的演进从未停止。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移动通信进入了数据时代,极大地拓展了移动设备的网络应用范围,为互联网的移动化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WLAN(无线局域网),以其高带宽、低成本和便捷部署的特性,在室内及近距离通信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3G网络形成了互补,共同构建了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通信基础设施。 本书,《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正是聚焦于这两大关键无线通信技术,深入剖析其核心设计理念、关键技术原理、性能优化策略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通过对3G和WLAN的全面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认知框架,无论您是通信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工程师,都将从中获益匪浅。 二、3G无线网络:连接无限可能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其相较于前两代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和业务多样性上的巨大飞跃而著称。它不仅仅是带宽的提升,更是移动通信服务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本书将从3G网络的演进历程出发,详细介绍其关键标准,如WCDMA(宽带码分多址)、CDMA2000以及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1. 核心技术与架构: 多址接入技术: 深入探讨码分多址(CDMA)和时分多址(TDMA)在3G网络中的应用及演进。重点分析CDMA技术如何通过扩频和编码实现用户间的隔离,以及其在频率复用和抗干扰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会审视TD-SCDMA独特的时分和码分结合方案,以及其在资源分配和灵活性方面的特点。 网络架构: 剖析3G网络的核心网(Core Network)和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 RAN)的组成。详细介绍UTRAN(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的节点,如NodeB和RNC(无线网络控制器),以及核心网中的MSC(移动交换中心)、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和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等关键实体及其功能。理解这些组成部分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端到端的连接和业务支持。 传输与交换: 阐述3G网络中数据和话音的传输机制。分析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在3G网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支持包括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实时业务在内的广泛应用。 2. 关键性能指标与优化: 速率与吞吐量: 详细讲解影响3G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因素,如带宽、信噪比、信道编码、调制方式等。介绍如何通过HSPA(高速分组接入)和HSPA+等增强技术,进一步提升数据吞吐量,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覆盖与容量: 分析3G网络覆盖范围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覆盖的因素,如发射功率、天线增益、传播损耗等。深入探讨提高网络容量的策略,包括扇区划分、小区重选、切换机制等,以应对用户数量的增长和数据流量的激增。 语音质量与数据传输可靠性: 探讨影响3G语音通话质量的关键技术,如回声消除、噪声抑制等。分析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指标,如误码率、丢包率等,以及如何通过纠错编码、重传机制等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功耗管理: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电池续航能力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本书将探讨3G网络在终端侧和网络侧的功耗管理技术,以及如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降低能耗。 3. 3G技术应用与发展: 移动互联网接入: 3G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访问互联网的方式。本书将重点阐述3G如何支持移动浏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在线视频等应用的普及,开启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多媒体业务: 3G网络支持更高的数据速率,使得视频通话、在线游戏、音乐下载等富媒体应用成为可能,极大地丰富了移动通信的服务内容。 与Wi-Fi的协同: 探讨3G网络与WLAN网络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如网络选择、无缝切换等,以实现用户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连续通信体验。 三、无线局域网 (WLAN):近场通信的王者 WLAN,以其低廉的部署成本、灵活的接入方式和较高的带宽,在家庭、办公场所、公共区域等广泛场景中提供了高效的无线接入解决方案。本书将聚焦于当前主流的WLAN标准,特别是IEEE 802.11系列协议。 1. WLAN技术基础: IEEE 802.11协议族: 详细介绍802.11系列协议的发展历程,包括802.11a/b/g/n/ac/ax等标准,以及它们在速率、频率、调制方式和空中接口设计上的差异与演进。重点分析802.11n(Wi-Fi 4)和802.11ac(Wi-Fi 5)引入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及802.11ax(Wi-Fi 6)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和MU-MIMO(多用户MIMO)等方面的突破,如何有效提升网络效率和容量。 MAC层协议: 深入剖析WLAN的MAC(介质访问控制)层协议,包括CSMA/C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机制,以及DCF(分布式协调函数)和PCF(点协调函数)等访问方式。理解这些协议如何协调多个用户共享同一无线介质,以及在冲突检测和避免方面所做的努力。 物理层设计: 讲解WLAN物理层的调制解调技术,如DSSS(直接序列扩频)、OFDM(正交频分复用)等,以及它们如何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2. WLAN的设计与部署: 接入点(AP)的选址与配置: 讨论在不同环境(如家庭、办公室、商场)下,如何合理选择AP的部署位置,以实现最佳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讲解AP的配置参数,如SSID(服务集标识)、安全设置、信道选择等。 网络拓扑结构: 介绍WLAN常见的网络拓扑,如Ad-hoc模式(点对点)和Infrastructure模式(基于AP)。分析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景。 安全性: WLAN的安全至关重要,本书将详细介绍WPA/WPA2/WPA3等安全协议,以及WEP(有线等效保密)协议的不足。讲解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以保护无线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3. WLAN性能评估与优化: 吞吐量与延迟: 分析影响WLAN吞吐量的关键因素,包括无线环境、用户密度、AP性能、终端能力等。讲解如何通过信道规划、功率控制、负载均衡等手段优化吞吐量。同时,也会关注网络延迟,这对实时应用(如在线游戏、视频会议)至关重要。 漫游与切换: 探讨在多AP环境中,用户终端如何在不同AP之间进行无缝漫游和切换,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干扰管理: WLAN易受同频段其他无线设备(如蓝牙、微波炉)或同网络内其他AP的干扰。本书将介绍干扰的识别、分析以及规避和缓解措施。 用户体验优化: 从用户角度出发,讲解如何通过简化网络配置、提升连接稳定性、优化应用性能等方式,提升整体用户体验。 四、3G与WLAN的融合与协同 在现代通信环境中,3G网络和WLAN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连接。本书将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以实现更优化的通信体验。 双模终端与网络选择: 讨论支持3G和WLAN双模的终端设备,以及它们如何根据网络状况、优先级和用户设置,智能选择接入网络。 无缝切换机制: 讲解3G和WLAN之间的切换策略,例如当用户离开WLAN覆盖区域时,如何平滑地切换到3G网络,以及反之亦然,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异构网络下的QoS保障: 在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下,如何为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质量(QoS)保障,确保关键应用的流畅运行。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3G之后的4G、5G以及未来6G技术,以及WLAN的进一步演进,它们如何与现有的无线技术协同,共同构建更强大、更智能的无线通信体系。 五、结论 《3G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设计与性能(影印版)》 以其详实的内容、严谨的论证和前瞻性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对3G和WLAN这两大重要无线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从基本原理到高级特性,从设计优化到实际应用,本书全面涵盖了相关知识领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无线通信的格局,掌握设计和优化无线网络的关键技能,并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做好准备。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探索,还是对实际工程的指导,本书都将成为您不可或缺的宝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3G无线网络部分的内容印象尤为深刻,特别是其中对不同3G技术(如WCDMA、CDMA2000、TD-SCDMA)的原理、特性和演进历程的详细介绍。作者对于这些技术在数据传输速率、频谱效率、网络覆盖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让我对3G时代的网络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对移动网络中核心网和无线接入网的架构的剖析,也帮助我理解了信号是如何从终端设备传输到核心网络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3G网络中信道管理、切换机制以及功率控制等方面的讨论,这些都是保证移动通信稳定性和效率的关键技术。例如,书中对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机制解释,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让我对移动用户在网络中的无缝体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书中对3G网络性能评估的指标和方法,如小区吞吐量、用户接通率、掉话率等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进行网络优化的思路和依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主要突出了书名和作者信息,整体风格比较偏向学术和技术类书籍的常见样式。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还算可以,印刷清晰,虽然是影印版,但翻阅起来并不费力。内容方面,我对书中提到的某些具体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思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针对高密度用户场景下的优化策略,这对于我目前在研究的物联网应用部署有着潜在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类型无线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和干扰抑制方法的论述,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QoS(服务质量)保障的章节,里面提到的流量分类、优先级调度以及资源分配算法,对于理解和设计复杂的企业级无线网络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不同业务流(如视频会议、VoIP、数据传输)的区分和处理机制的详细讲解,让我对如何平衡网络资源以满足多样化应用需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书中对安全性方面的讨论,如WEP、WPA/WPA2等协议的演进和破解机制的介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在网络设计中,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一环,需要从源头就开始考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很强,从基础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网络设计和性能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各个技术细节时,都能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这使得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易懂。比如,书中在介绍802.11协议族的演进时,不仅仅是罗列出各个标准的变化,而是详细阐述了它们在速率、信道宽度、调制方式等方面的提升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际的网络吞吐量和用户体验。对于一些关键的网络参数,如信号强度(RSSI)、信噪比(SNR)和吞吐量(Throughput)之间的相互关系,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图表和计算示例,这对于我进行网络性能评估和优化非常有帮助。另外,作者对无线局域网中常见问题的排查和解决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对信道拥挤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以及对漫游切换的优化策略,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挑战。书中对不同网络架构(如集中式、分布式)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也让我对如何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网络部署方式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技术术语,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践。我对书中关于网络性能优化的具体案例研究非常着迷,作者通过分析实际的网络故障场景,详细讲解了如何诊断问题、找到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提升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对高密度WLAN环境下终端连接不稳定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一系列从配置调整到硬件升级的综合性建议。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无线网络容量规划的章节,作者通过对不同业务场景下带宽需求和用户数量的估算,为如何设计能够满足未来增长需求的大规模无线网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此外,书中对网络监控和管理工具的介绍,也让我了解到在实际运维中,有效的监控手段对于保障网络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相当有条理,作者循序渐进地讲解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设计原则。其中关于无线局域网(WLAN)性能分析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作者深入探讨了影响WLAN性能的各种因素,包括射频(RF)环境、信道利用率、设备配置以及用户密度等,并提供了量化的分析方法。我对手册中关于无线覆盖规划和干扰分析的部分非常感兴趣,作者提出的几种常用的覆盖评估模型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如何避免和减轻干扰的策略,对于我正在进行的Wi-Fi网络优化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终端设备在无线网络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在设计网络时需要考虑终端的多样性。另外,书中对802.11ax(Wi-Fi 6)等新一代无线技术的前瞻性介绍,让我对未来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