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共同组织编写了这套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生物化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基础课的主干课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的领头学科和主要推动力,也是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及指导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科学理论,因此,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这些年来,由于缺乏适合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各高等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一直选用其他专业的相关教材。中西医结合是连接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和桥梁,中西医结合教育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优势,而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需要与之配套的医学教材作为支撑,为此,编写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和特点、反映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生物化学》教材非常必要。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在突出“三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同时,各章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及多数院校的教学时数进行安排和编写,并尽可能反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发展,突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力求做到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便于读者学习与理解。本教材共二十一章,第一章至第十七章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应该讲授与掌握的内容。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即细胞信号转导、血液的生物化学、肝脏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属于组织器官生化和学科进展方面的内容,各院校可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和具体情况选择讲授。本书专业术语在出现时标注了英文,并将其汇集成汉英名词对照附于书后,以便学生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一、生物化学的初期阶段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第二节 生物化学的主要内容
一、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三、基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第三节 生物化学与医学及中西医
结合的关系
第二章 生物大分子概述
第一节 糖的化学
一、糖的概念与分类
二、单糖的结构
三、多糖
四、复合糖
第二节 脂类的化学
一、脂类的概念与分类
二、脂酸
三、脂肪
四、磷脂与糖脂
五、类固醇
第三节 蛋白质的化学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二、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及性质
第四节 核酸的化学
一、核酸的元素组成
二、核苷酸的结构
小结
第三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五、维持蛋白质构象的作用力
第二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一、蛋白质的紫外吸收
二、蛋白质的两性解离
三、蛋白质的沉降特性
四、蛋白质的胶体特性
五、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六、蛋白质的呈色反应
第四节 蛋白质的分类
一、根据化学组成分类
二、根据分子结构分类
三、根据生物活性分类
第五节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分析技术
一、沉淀技术
二、电泳技术
三、色谱技术
四、其他技术
小结
第四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核酸的一级结构
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二、核酸链的方向性
三、核酸链的几种表达方式
第二节 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一、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二、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高分子性质
二、核酸的沉降特性
三、核酸的酸碱性质
四、核酸的水解
五、核酸的紫外吸收
六、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第四节 核酸的催化作用
一、核酶
二、脱氧核酶
小结
第五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A
二、维生素D
三、维生素E
四、维生素K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二、维生素B2
三、维生素PP
四、维生素B6
五、泛酸
六、生物素
七、叶酸。
八、维生素B12
九、维生素
十、硫辛酸
第三节 微量元素
一、铁
二、碘
三、铜
四、锌
五、锰
六、硒
七、氟
八、钼
九、钴
十、铬
小结
第六章 酶
第一节 酶的组成、活性中心与功能
一、酶的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
三、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第二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三节 酶的存在形式及其调节
一、酶原和酶原的激活
二、同工酶及其临床意义
三、细胞内酶活性与酶含量的调节
第四节 酶的分类、命名与活性测定
一、酶的分类
二、酶的命名
三、酶活性测定
第五节 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酶与疾病的发生
二、酶与疾病的诊断
三、酶与疾病的治疗
小结
第七章 糖代谢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与生理功能
一、糖的消化
二、糖的吸收
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径
第三节 糖原合成与分解
一、糖原合成
二、糖原分解
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四、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
第四节 糖异生作用
一、糖异生途径
二、糖异生原料
三、糖异生的调节
四、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第五节 血糖及其调节
一、血糖代谢概况
二、血糖的调节
三、糖代谢紊乱
小结
第八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分布及生理功能
一、脂类的消化
二、脂类的吸收
三、脂类的分布
四、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三酰甘油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二、三酰甘油的合成代谢
第三节 类脂的代谢
一、甘油磷脂代谢
二、鞘磷脂代谢
三、胆固醇代谢
第四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一、血脂的组成
二、血浆脂蛋白的分类、性质、组威来源与生理功能
三、血浆脂蛋白代谢
四、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小结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呼吸链
一、呼吸链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二、体内两条重要的呼吸链及其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
第二节 ATP的生成方式
一、底物水平磷酸化
二、氧化磷酸化
第三节 ATP循环
第四节 胞液中NADH的氧化
一、3-磷酸甘油穿梭
二、苹果酸一天冬氨酸穿梭
第五节 线粒体外的氧化体系
一、微粒体氧化体系
二、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体系
三、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小结
第十章 氨基酸代谢
第一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营养与腐败
一、蛋白质的消化
二、氨基酸的吸收
三、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四、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二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一、代谢概况
二、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三、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第三节 氨的代谢
一、氨的来源
二、氨的转运
三、氨的主要代谢去路
四、高血氨与氨中毒
第四节 a一酮酸的代谢
一、合成糖或脂类
二、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三、氧化供能
第五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氨基酸的脱羧产物及其作用
二、一碳单位代谢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
四、芳香族氨基酸代谢
五、支链氨基酸代谢
小结
第十一章 核苷酸代谢
第一节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二节 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核苷酸抗代谢物
一、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二、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
小结
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第一节 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糖、脂、氨基酸和核苷酸之间的联系和互变
二、能量代谢上的联系
第三节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一、细胞内酶的分布
二、酶活性调节
三、细胞内酶含量的调节
第四节 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
一、膜受体激素的调节
二、胞内受体激素的调节
第五节 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一、饥饿
二、应激
小结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生物合成的方式
一、DNA生物合成的概念
二、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DNA复制体系
一、DNA聚合酶
二、参与复制的其他酶和蛋白因子
第三节 DNA生物合成过程
一、起始
二、延长
三、终止
第四节 DNA损伤与修复
一、造成DNA损伤的因素
二、DNA损伤的类型
三、DNA修复
第五节 逆转录
一、逆转录酶L
二、逆转录过程
三、逆转录的生物学意义
小结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第十七章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
第十八章 细胞信号转号
第十九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二十章 肝脏的生物化学
第二十一章 生物化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附录一 专业术语汉英对照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描述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与生理功能的联系的一门科学,也即生命的化学。人们通常将有关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从广义上讲,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角度来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20世纪中叶以来,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生物化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理论的发展与各种实验技术的发明密切相关。生物化学的研究除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外,尚运用物理学、生理学、遗传学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生物化学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叉,既促进了本身的发展,也使其成为生命科学各学科之间进行沟通的共同语言。
第一节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
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其起源可追溯至l8世纪,但在20世纪初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生物化学的初期阶段
在20世纪之前,人们主要是对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各种组成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在这一阶段,生命物质被分成了糖、脂和氨基酸;发现了酶和核酸;证实了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提出了基因和代谢的概念。因为初期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研究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所以常将这一阶段称为“静态生物化学”阶段。
……
前言/序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
上述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也被列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蓝本教材。为确保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的系统性,满足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编纂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统一了思想,决定启动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认为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现代医学前沿探索:聚焦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 图书名称:《现代医学前沿探索:聚焦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 (不包含《新世纪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的任何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内容) --- 导言:跨越学科的整合与创新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医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分子、细胞及系统层面深入。传统学科的壁垒正在被打破,唯有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才能真正揭示复杂疾病的本质,并开发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现代医学前沿探索:聚焦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一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临床医学、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医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视角,审视当前医学领域最热门、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尖端的生命科学发现与实际的临床应用需求。我们摒弃了传统教材中侧重于基础代谢路径和经典生化反应的冗长描述,转而聚焦于动态的分子网络、新兴的调控机制以及可直接应用于疾病干预的转化潜力。 --- 第一部分: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与精准医疗的基石 (Genomics, Epigenetics, and the Foundation of Precision Medicine)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驱动个体差异和疾病异质性的核心分子信息载体及其调控系统,完全脱离了基础生物化学对核酸结构和酶促反应的常规描述。 第一章:宏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组学在宿主健康中的角色 本章聚焦于人体内共生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及其对生理和病理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详述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如16S rRNA测序、宏基因组全扫描)如何揭示肠道、皮肤及呼吸道菌群的结构多样性。重点探讨: 菌群-肠-脑轴的信号通路: 细菌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神经递质前体)如何通过迷走神经或血液循环影响宿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在焦虑症、抑郁症及帕金森病中的潜在作用。 抗生素使用对微生物群落的长期生态学影响: 探讨菌群失调(Dysbiosis)如何诱发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IBD)的复发,以及恢复菌群稳态的干预策略(如粪菌移植FMT的机制优化)。 肿瘤微环境中的微生物参与: 分析特定细菌如何影响肿瘤免疫逃逸或增强化疗药物的反应性。 第二章:表观遗传调控的动态景观与疾病重编程 本章将表观遗传学视为一个动态、可塑的调控层,而非静态的基因修饰。内容侧重于机制研究和临床靶向性: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的“记忆”效应: 深入解析如DNMTs、HDACs和HATs等关键酶在不同细胞命运决定中的精确时空表达模式,以及环境暴露(如营养、压力)如何通过这些修饰建立疾病易感性“记忆”。 非编码RNA (ncRNA) 的多层次调控网络: 重点讨论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和环状RNA (circRNA) 作为“分子海绵”或转录因子共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心血管重塑中的复杂作用。阐述如何利用siRNA、ASO(反义寡核苷酸)等技术精准沉默或激活特定的ncRNA。 表观遗传药物的临床挑战与机遇: 评估目前已上市的表观遗传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HDAC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的耐药性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的动态干预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Dynamic Intervention) 本部分超越了经典的第二信使概念,聚焦于细胞内复杂的网络化通信、应激反应以及自噬/凋亡的精确调控。 第三章:细胞应激反应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UPR) 本章详细解析细胞在面对代谢超载、氧化应激或内质网(ER)负荷过重时的适应与失代偿机制: UPR的三大支架蛋白(PERK, IRE1α, ATF6)的信号汇合: 阐述它们如何协调基因表达、调节蛋白质降解,以及在维持细胞稳态中的关键作用。 ER应激与代谢疾病: 深入探讨慢性ER应激如何驱动胰岛$eta$细胞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变性(NAFLD)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UPR与神经退行性变性: 分析蛋白质聚集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中未折叠蛋白的清除失败与神经元死亡的关联。 第四章:细胞凋亡、坏死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范式 (Pyroptosis, Ferroptosis) 本章重点更新对细胞死亡机制的认识,尤其关注那些不依赖于经典Caspase途径的新型程序性死亡形式,这些是肿瘤免疫治疗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 铁死亡 (Ferroptosis) 的分子开关: 详述其核心机制——脂质过氧化失控,关键调控因子如GPX4、SLC7A11(xCT)的功能及其在肿瘤抑制和器官保护中的应用潜力。 焦亡 (Pyroptosis) 与炎症级联反应: 解析Gasdermin家族蛋白如何介导细胞膜穿孔,释放炎症因子(如IL-1$eta$),以及其在感染性休克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驱动作用。 凋亡通路的靶向干预: 研究Bcl-2家族蛋白(如Bax, Bak, Mcl-1)的拮抗剂在克服肿瘤耐药中的临床进展。 --- 第三部分:免疫学与肿瘤微环境的精准调控 (Immunology and Precision Regulation 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本部分完全侧重于现代免疫学在治疗中的应用,跳过了免疫细胞的基础分类和经典抗原提呈过程的教学。 第五章:肿瘤免疫治疗的耐受性与抵抗机制 本章集中探讨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并解析其背后的分子基础: T细胞耗竭(T cell Exhaustion)的信号特征: 分析PD-1/PD-L1、LAG-3、TIM-3等多个抑制性受体的协同作用如何导致T细胞功能丧失,以及联合阻断策略的研发思路。 肿瘤微环境(TME)的免疫抑制堡垒: 剖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特别是M2表型)如何分泌免疫抑制因子,以及调节TME中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功能性策略。 CAR-T细胞的挑战与优化: 探讨实体瘤中CAR-T细胞面临的抗原异质性、TME的物理屏障,以及“通用型CAR”(UCAR)的设计思路。 第六章:自身免疫病与新型免疫调节剂 本章关注如何通过精确调控免疫系统的特定节点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IL-23/Th17轴在炎性疾病中的驱动作用: 聚焦于强效靶向IL-23p19或IL-17受体的生物制剂在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中的精准作用模式。 B细胞靶向疗法的新进展: 除了传统的CD20抗体,分析针对BAFF/BLyS通路及浆细胞生存信号的靶向药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TLR信号通路与粘膜免疫的平衡: 探讨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在维持肠道粘膜免疫稳态中的双向作用,以及如何避免过度激活TLR引发的系统性炎症。 --- 第四部分:先进技术与临床转化的桥梁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Translational Bridges) 本部分介绍推动医学研究前沿的尖端技术平台及其在疾病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第七章:类器官(Organoids)与“芯片上的器官”(Organ-on-a-Chip)技术 本章重点介绍体外模型如何模拟人体生理的复杂性,以加速药物筛选和疾病建模: 类器官的构建与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定向分化建立具有三维结构和功能特性的类器官(如脑类器官、肠道类器官),及其在遗传病建模中的优势。 微流控芯片系统(Organ-on-a-Chip): 分析该技术如何通过模拟血流、机械应力等动态生理环境,克服传统培养模型的静态局限性,特别是在药物毒性测试和药物转运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章:新兴诊断技术与液体活检的分子标志物 本章聚焦于非侵入性诊断技术,特别是基于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检测: 循环肿瘤DNA (ctDNA) 的定量分析: 深入解析ctDNA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和治疗疗效评估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液体活检在指导个体化用药选择中的决策流程。 外泌体(Exosomes)作为信息载体: 阐述外泌体携带的miRNA、蛋白质和脂质如何反映宿主或肿瘤细胞的生理状态,及其作为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总结:面向未来的医学研究范式 《现代医学前沿探索:聚焦分子机制与临床转化》旨在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知识框架的束缚,以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的视角,理解当前医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发展方向。本书内容强调机制的深度挖掘、复杂网络的解析以及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每一位致力于推动医学进步的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