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千年史(套装共4册)

中华二千年史(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之诚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中华文明
  • 历史文化
  • 两千年史
  • 史学
  • 文化
  • 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948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12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民国学术经典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8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二千年史》确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这些特色又是与邓之诚的史学思想分不歼的。作为爱国的进步史家,邓之诚治史的目的是揭示中华民族治乱兴衰的原因,高扬群策群力缔造民族业绩的团结精神,经世致用。《中华二千年史》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今天,该书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读其书必知其人,以上分析如能于人们了解,认识该书旨趣有所补益,也就达到目的了。

作者简介

  邓之诚(1887~1960),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清末闽浙总督邓廷桢之孙。曾任北京大学以及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著述以《中华二千年史》最为著名,曾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此外著有《骨董琐记》、《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邓之诚还是著名史学教育家,门人弟子众多,王重民、谭其骧、朱士嘉、王钟翰等都出其门下。

目录

卷一 秦汉三国

秦汉之际


东汉
三国
两汉三国之社会
卷二 两晋及南北朝
晋及十六国
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制度
两晋及南北朝之社会
卷三 隋唐五代

隋唐之际

五代十国
卷四 宋辽金夏元
宋辽金夏元
宋辽金元之社会
卷五 明清


明清两代社会生活

精彩书摘

  夏,遣骑都尉王弘,发金城、陇西、汉阳羌数百千骑征西域。《通鉴》:六月,罢……都护,遣……兵迎段禧……还。弘迫促发遣,群羌惧远屯不还,行到酒泉,多有散叛。诸郡各发兵徼遮,或覆其庐落,于是勒姐当煎大豪东岸等愈惊,遂同时奔溃,麻奴兄弟,因此遂与种人俱西出塞。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冬,遣车骑将军邓骘,征西校尉任尚副,将五营及三河、三辅、汝南、南阳、颍川、太原、上党兵,合五万人,屯汉阳。明年,永初二年,西元108年。春,诸郡兵未及至,钟羌数千人,先击败骘军于冀西,杀千余人。……其冬,骘使任尚及从事中郎司马钧,率诸郡兵与滇零等数万人,战于平襄,尚军大败,死者八千余人。于是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抄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遂诏骘还师,留任尚屯汉阳,为诸军节度。……五年,西元111年。春,任尚坐无功征免,羌遂入寇河东。至河内,百姓相惊,多奔南度河,使北军中候朱宠,将五营士屯孟津,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羌既转盛,而二千石令长,多内郡人,并无战守意,皆争上徙郡县,以避寇难。朝廷从之,遂移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百姓恋土,不乐去旧,遂乃刈其禾稼,发彻室屋,夷营壁,破积聚。时连旱蝗饥荒,而驱蹙劫略,流离分散,随道死亡,……丧其大半。(《后汉书》卷一一七《西羌传》)  元初二年,西元115年。……遣任尚为中郎将,将羽林缇骑五营子弟三千五百人……屯三辅。……明年,三年,西元116年。夏,度辽将军邓遵,率南单于及左鹿蠡王须沈万骑,击零昌于灵州,斩首八百余级。……任尚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四年,西元117年。……冬,任尚将诸郡兵,……进北地,击狼莫。……至北地,相持六十余日,战于富平河上,大破之,……狼莫逃走。……自零昌、狼莫死后,诸羌瓦解,三辅、益州,无复寇儆。  ……

前言/序言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 冯友兰 译者: 傅佩荣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为西方读者撰写的一部全面而精到的中国哲学通史。本书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清晰的脉络、深入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权威的入门读物之一。本书并非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的罗列,而是一部熔铸了历史发展、社会背景与思想演变的大成之作。 冯友兰先生以时间为序,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至近代科学兴起,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和思想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以及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学派等,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清晰而宏大的中国思想演进图景。 先秦诸子:思想的黄金时代 本书开篇聚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被誉为中国思想“轴心时代”的阶段。冯先生细致地剖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即周王朝礼乐崩坏、诸侯争霸的社会动荡,如何催生了对秩序重建、人生意义和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对于儒家,冯友兰阐述了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以及孟子对性善论的发挥,和荀子“性恶论”及其后天教化的强调。他不仅讲解了这些学说的基本内容,更着重分析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实践的影响。 道家的部分,是对老庄思想精髓的深刻揭示。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被置于与儒家“有为”思想的对比中考察。冯先生认为,道家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利、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理想,其对宇宙本源和人生境界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墨家的“兼爱”、“非攻”的社会功利主义,法家韩非子集大成的集权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名家对逻辑和语言的思辨,都被赋予了清晰的定位和精妙的解读。通过对这些对立思想的辨析,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早期中国思想的活力与多样性。 秦汉至魏晋:哲学的整合与玄学的兴起 进入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独尊为官方正统,本书详细阐述了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学,构建出适应大一统帝国需要的思想体系。冯友兰指出,这种整合虽然巩固了政权,但也使儒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教条化。 魏晋时期,在政治黑暗与社会动荡中,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投向个体生命与超越性问题。本书对玄学的兴起进行了细致的论述,探讨了“竹林七贤”和“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何晏、王弼对《老子》的注释,以及“贵无论”对有无的辨析,展现了魏晋士人如何在儒家正统之外,寻求精神的解脱与个体的自由。 隋唐宋元:佛教的冲击与理学的诞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并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冯友兰客观地分析了佛教传入后,中国哲学如何与之交锋、融合,最终催生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学流派,如禅宗。 宋代是继先秦之后,中国哲学的又一个高峰期,即宋明理学的时代。本书将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体系进行深入剖析。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和准则,力图在宇宙论和人性论上建立一个严密的、带有形而上学色彩的体系。冯友兰对朱熹“理一分殊”的解释,清晰地呈现了其对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把握。 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则走向了内在精神的探索,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心学强调主体性,认为真理和道德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心,这在中国哲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注重实践和主体精神觉醒的新阶段。 明清至今:经学与实学的回归 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了对宋明理学过度思辨化的反拨。本书介绍了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如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经世致用”的强调,以及对封建专制和程朱理学的批判,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早期民主与实学精神。 晚清至近代,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哲学界开始进行自我反思与转型,试图在传统智慧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冯友兰在本书的结尾,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肯定了其注重伦理实践和人伦秩序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其在自然科学和形式逻辑方面相较于西方哲学的局限性。 学术价值与特色: 《中国哲学简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西方化的叙事框架和高度的概括能力。冯友兰先生善于将复杂的中国哲学概念,用西方读者易于理解的逻辑和语言进行转译,使得印度哲学、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本书结构清晰,论述简明,避免了过度纠缠于文本细节,而是专注于把握各学派的时代精神和核心命题,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博大精深又易于掌握的中国哲学导览。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体悟与理性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文字的排版来看,这套书的设计也颇为用心。纸张的质感厚重,墨色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比阅读一般平装书要轻得多。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中频繁穿插的注释和引文,体现出极强的学术严谨性,但这些学术“砖块”却被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之中,不会让人感觉突兀或被学术术语绊住脚。比如,在讨论宋代理学的概念时,作者会引用朱熹的原话,然后紧接着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其核心逻辑,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哲学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这种“学术的深度”与“普及的可读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高度。读完整套书,感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系统梳理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中华二千年”这个跨度,太大了,总怕它会变成那种走马观花、泛泛而谈的流水账。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扎实的史料感和沉稳的叙述风格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只在重大历史节点上跳跃的叙事,而是非常注重社会肌理和生活细节的勾勒。比如讲到汉代的某一地方郡县治理,作者会细致地剖析当时的赋税制度如何影响到普通农户的生计,甚至会引用一些出土简牍上的零星记录来佐证观点。这种“由微见著”的处理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帝王将相,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悲欢离合。尤其赞赏它对思想流变的处理,比如魏晋玄学兴起背后的士族心态变化,作者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清谈”来对抗现实的压抑。读完这部分,感觉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仿佛真的能嗅到那一缕魏晋风度中夹杂的颓废与高洁。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地理和文化传播的交织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没有将“历史”和“地理”割裂开来,而是紧密结合。当你读到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对南北经济格局的重塑时,你会清晰地看到地图上的河道如何成为推动帝国整合的血脉。更妙的是,作者在描述经济版图变化时,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物质文化史的视角。比如,它会追踪某一种瓷器烧制技术的改进,如何首先在江南地区兴起,然后随着商业贸易的拓展,最终影响到西域的消费习惯。这种将技术、贸易、疆域变迁编织在一起的叙事线索,让整个“二千年”的历史脉络显得异常清晰和具有逻辑性。不像有些通史读起来像是在背诵人名和年号,这本书更像是在阅读一部宏大的、不断演进的文明生态报告。读完后,我对中国历史的“空间感”有了质的提升,理解了地理环境如何形塑了中华文明的性格底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边缘”历史的关注。传统史学常常聚焦于中原王朝的兴衰更迭,但这部作品明显花了大力气去平衡这种视角。例如,对于西南夷的开发与融合,作者并未将其简单归结为“中央的教化”,而是详细梳理了不同民族政权与朝廷之间的复杂互动、联盟与冲突,以及文化上的互相渗透。这种描述摒弃了单一的、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展现出一种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历史真实。读到关于边疆民族政权如何利用中原的动荡期壮大自身,以及在太平盛世又如何重新融入或抗衡中央集权时,我意识到我们对“中华”的理解不应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整合过程。这种细腻的处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疆域和族群关系的认识,让人对历史的包容性和复杂性产生由衷的敬佩。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一直比较薄弱,总是感觉那一块内容尤其晦涩难懂。但是,这套书的后半部分,处理1840年以来的内容,展现出极高的叙事技巧和批判性思维。它没有采用简单的“衰落—屈辱—复兴”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深入剖析了晚清社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爆发。作者在论述洋务运动时,细致地分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在技术引进与文化根基保留之间的艰难权衡,以及这种权衡如何导致了改革的先天不足。在描述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时,它并没有停留在政治斗争层面,而是将笔触伸向了地方精英阶层、城市市民阶层以及乡村社会的瓦解与重构,揭示了现代国家建构的艰巨性。这种从宏观政治变动到微观社会转型的立体描绘,使得那个动荡的百年,变得可理解,也更令人深思。

评分

绝版已久的好书,邓之诚最著名的作品,顾颉刚给予很高评价。

评分

好书,计划了好久,终于买到。可惜不是锁线

评分

首先要说的是,这次京东包装仍然做得不够好,送来时那个塑料膜就已经破了,和快递员提出他说书没事就行了,可是拿回家拆开仔细检查发现第四册的书脊两端都有磨损问题,于是联系换货,可京东缺货,客服提议用补偿方式解决,我也接受了;总体也算可以了。其次,关于这本书内容,有些人评论说邓先生主要是引用史料,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想学习一下的外行来说,正好合适呢!

评分

该书出版后,几年问即印行数次,广受欢迎。

评分

这书厚的我蛋疼,慢慢看吧

评分

页面质量很棒,没有磨损

评分

书内容没得说,虽然是简体横排,但纸张不错,印刷清晰,排版、插图都很好,就是封面设计偏俗了点。1990年代后大陆书的封面书名都喜欢印刷体,死板教条,以前老书很多封面设计古朴淡雅、赏心悦目,台版书设计也很好。此书应该平装本、精装本都出才好,平装本册数可以多一点、开本小点,便于手拿着看

评分

初中生以下文化的阅读起来很费劲,书是不错的。但有些内容是作者为他国利益角度发表的。很不错的,可惜文化水平太低,读起来很费劲。

评分

一些配图不清晰还多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