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汉字图解 [The Composition of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s An Illustrated Account]

常用汉字图解 [The Composition of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s An Illustrated Accou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光辉,项昌贵 等 编
图书标签:
  • 汉字
  • 字源
  • 汉字学习
  • 中文
  • 语言学
  • 书法
  • 文化
  • 教育
  • 字典
  • 图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332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75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Composition of Common Chinese Characters An Illustrated Accoun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现在有约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着它。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关。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延伸、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工具,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天,汉字为全世界每一个华语华文的应用者所时刻不可或缺,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汉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汉字。如何有效地学习汉字,是摆在语文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
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形体与字义密切相关。因此,要了解汉字,首先就要掌握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字形辨析文字的本义,并进而说明其引申义和假借义,是研究汉字的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研究汉字的形体构造,中国传统文字学有“六书”之说。所谓“六书”,是指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从字形学的角度来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说是汉字的构造方法,而转注、假借则不过是用字之法。所以,过去认为“六书”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其实是不确切的。不过,“六书”说基本上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对正确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规律,进而从根本上认识和把握每一个汉字的本来含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象实物之形,也就是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的意思。汉字多起源于图画文字。最初的汉字字形多是根据实物的形状把它描画出来的,这就是象形。不过,象形字和图画是有其本质性的区别的。象形字的写法较图画大为简化,往往只是实物形体的一个简单轮廓(如日、月、山、川、人、大等),或某一具有特征性意义的部分(如牛、羊等)。此外更主要的是,它必须和语言中表示概念的词和语音结合起来,从而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字形的不断简化和抽象化,后代的象形字的形体与造字之初大不相同。从甲骨文发展到现在的楷体,原来的象形字已经完全不象形了。实际上,它们已经失去了象形的意义,成了单纯的书写符号。
象形字要象实物之形,而语言中很多抽象的概念是无形可象的,是不能“画成其物”的。这一必不可免的局限性制约了象形字的发展。所以在汉字中,象形字的数量并不多。但象形却是汉字最基本的一种造字方法,是各种汉字形成的基础:指事字的大部分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造成的,会意字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而形声字实际也是两个象形字(或会意字、指事字)的组合,只不过其中一个用来表示意义类属,另一个用来代表读音罢了。
2.指事 指事是一种用抽象的指示符号来表达语言中某种概念的造字方法。指事字的构成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象形字上添加指示符号构成的指事字,如刃、本、末等;另一种是由纯抽象符号组成的指事字,如上、下、一、二、三等。指事字在全部汉字中是数量最少的一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字都不需要用指事的方法来造:要表示客观的物体,可以用象形的方法,而要说明抽象的概念则可以采用会意或形声。
3.会意 所谓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从结构上看,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并列或重叠。从意义上讲,它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的意义的会合。如一个“木”字代表一棵树,两个“木”字组合在一起则代表成片的树群(林),而三个“木”字则表示更大面积分布的树林(森)。又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着大树歇息的意思。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它和象形字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象形字是独体的,而会意字则为合体。会意的方法与象形、指事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既可以描绘具体的实物,也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不仅能描绘静态的物貌,同时也能够反映物体的动态。一个象形字,可以和很多其他的象形字组成不同的会意字;而同一个象形字,由于排列方式的不同,也可以组成不同的会意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象形字的利用效率。所以,会意字的数量要比象形字和指事字多得多。在形声造字法广泛使用之前,会意是一种最主要的造字之法。只是在更先进的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被普遍使用之后,它才退居次要的地位,甚至原有的会意字,也变成了形声字(如“块——块”),或为同音的形声字所代替(如“渺”)。
4.形声 形声字是由意符(形旁)和音符(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或类属),音符则代表形声字的读音。如以“木”为意符的形声字“松”、“柏”、“桃”等都属于树木类,而以“手”为意符的“摧”、“拉”、“提”、“按”等都同手的行为动作有关。但在形声字中,意符只能代表其意义范畴或类属,不能表示具体的字义。它的具体字义是靠不同的读音,也就是不同的音符来区别的。有些形声字的音符既有表音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如“娶”)。这就是所谓的“会意兼形声”。但是就多数形声字来说,音符只是表示读音,和字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江”、“河”二字,其中的“工”、“可”只代表读音,和江、河的字义是毫无关系的。
形声造字法进一步打破了象形、指事、会意的诸多局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知道,世界上许多事物或抽象概念是很难用象形或会意的方法来表示的。比如“鸟”是鸟类的总称,但是鸟的种类成千上万,无法用象形或会意的办法来一一加以区别。于是,就出现了形声字:用“鸟”作为意符来表示鸟的总类,而用不同的音符来区别不同种类的鸟,如鸽、鹤、鸡、鹄等。由此方法,就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越到后代,形声字的发展越快,数量也越多。据统计,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形声字约占收录汉字总数的80%;宋代的《六书略》,形
声字占了88%;清代的《康熙字典》达到90%;而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中,形声字更是占了绝对的多数。
5.转注 转注是“六书”中最多争议的一个概念,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定义,所谓转注字应该是指那些同一部首、意义 相同、可以互相注释的字。如“老”和“考”两个字,都隶属于老部,意义也相同。《说文解字》:“老,考也。”又:“考,老也。”说明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注释的。
严格来讲,转注只不过是一种“训诂”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解释字义,即用“互训”的办法比较、说明字义,并不能因此造出新字来。因此,转注不能算作是造字之法,而是一种用字之法。
6.假借 假借也是一种用字之法。许慎给它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用来表示另外一个意义的字,就是假借字。它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另外一个新的词,并不能因此而产生一个新的字,所以也不能算是造字之法。在早期文字中,假借字的数量是不少的。因为那时所造出来的文字数量不多,要用较少的字表达语言中众多的概念,就必须采用同音假借的办法,以扩大字的
使用效率。如甲骨文的“自”是个象形字,其本义是指鼻子,借用来表示自己、自我的意思。又如甲骨文“来”字象麦穗形,本义指麦子,假借为来往之来。
本书定名为《常用汉字图解》。所收六百五十二个字绝大部分都是常用字。少数字不大常用,但与同类字属于一个系列(如鼎类的镬),为使读者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一并列出。在选字上,以象形、指事、会意字为主,亦杂有个别形声字,主要是由早期的象形字或会意字转变而来的形声字。
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我们把这六百五十二个汉字分别归属于人体、器具、建筑、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几大类。全书按义类排列,而每一类中又将意义相关的字排列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分类和排列,能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早期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特点,即所谓的“近取诸身(人体),远取诸物(器具、建筑)”,“仰则观象于天(天文),俯则观法于地(地理),视鸟兽之文(动物)与地之宜(植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圆括号内是相应的繁体字 方括号内是相关的异体字
Thecorrespondingoriginalcomplicatedformsareenclosedinroundbracketsandtvariantformsinsquarebrackets
人体类



从(从)


众(众)


吊〔弔〕


队(队)



竞(競)
仆(僕)
尸〔屍〕


尿











夹(夹)

























儿(兒)
孙(孙)

学(学)
长(畏)




页(页)

县(县)

颐(颐)
须(须)〔鬚〕
冉〔髯〕











见(见)



监(监)
临(临)

闻(闻)
圣(聖)
听(听)
聂(聂)
声(声)






涎〔次〕
饮(饮)






齿(齿)
嚣(嚣)
讯(讯)









争〔争〕


斗〔鬥〕
闹(鬧)





















达(达)









忧(忧)
梦(梦)


异〔异〕
器具类
建筑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其他

前言/序言



《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活化石,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凝聚着古人智慧、观察自然、体悟万物的结晶。每一个方块字都仿佛是一个微缩的宇宙,其笔画的组合、结构的演变,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奇妙的汉字探索之旅,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我们不以枯燥的学术考证为目的,而是力求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引人入胜的图解,将抽象的汉字变得鲜活起来,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汉字之美,发现汉字背后蕴藏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 一、 破译古老的密码:字形演变的轨迹 汉字并非一成不变,它们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象形、指事,到后来的会意、形声,每一次的演变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变迁。本书将精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追溯它们的源头,揭示它们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中的形态演变。 例如,当我们看到“山”字时,可能只会想到连绵的山峦。但追溯其源头,我们会发现甲骨文中的“山”字,便是对真实山峰形态的直观描摹,三峰并峙,形象生动。而金文、篆书的演变,则在写实的基础上,逐渐向符号化、规范化发展。隶书的扁平化,则预示着更便捷的书写需求。直至楷书的方正、清晰,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模样。 又比如,我们熟悉的“水”字。最初的甲骨文“水”字,宛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清晰地展现了水的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水字的笔画逐渐简化,但其流动的韵味依然保留。从“川”字,到“淼”字,这些字形都与水的形态紧密相连,仿佛能从中听见潺潺的流水声。 本书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解,直观地展示这些字形的演变过程。我们不仅会展示不同书体的字形,更会尝试去解读这些字形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的观察与想象。比如,“日”字,最初的象形,圆圆的太阳,中间一点,简单而明了;“月”字,则勾勒出弯弯的月牙。这些最基础的象形字,是汉字最初的基石,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万物的朴素认知。 二、 窥探智慧的结晶:字义的层层剥离 汉字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形态,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而这些含义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升华。本书将深入探究部分常用汉字的字义演变,揭示其从原始意义到引申意义、比喻意义的丰富内涵。 以“安”字为例,它由“宀”(房屋)和“女”组成。古人认为,家中有女子,便能使家庭安宁。这不仅仅是一个字形组合,更是一种古老的社会观念的体现。“安”字的核心意义,便是“安定”、“平静”,而这种安定,在古代往往与家庭、人丁息息相关。 再比如,“乐”字。最初的“乐”字,描绘的是一种敲击乐器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器乐演奏,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喜悦、快乐的情感。因此,“乐”字的意义从“音乐”扩展到了“快乐”。书中将通过解析“乐”字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展示其意义的拓展过程。 我们还将探讨一些多义字的构成。例如,“行”字,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业,还可以表示句子。这些不同的意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其核心意义“前进”或“连续”衍生而出。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字的使用场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多义性的形成原因。 三、 洞察自然的奥秘:象形与指事的妙趣 汉字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模仿,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本书将重点介绍一些经典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带领读者回到汉字产生的源头,感受古人以形写意的创造力。 “马”字的演变,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甲骨文中的“马”字,清晰地勾勒出马的头部、鬃毛、身体和四蹄,仿佛一匹奔腾的骏马跃然纸上。随着书体的发展,“马”字的形态逐渐简化,但其奔跑的动感依然可见。 指事字则通过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意思。例如,“上”和“下”两个字,分别在基准线上方和下方加点,简洁明了地表达了空间位置的概念。再比如,“本”字,在一横(代表大地)的下方加一竖,表示树根。这些指事字,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展现了古人深刻的洞察力。 本书将通过精美的插图,将这些象形和指事的字形一一呈现,并辅以通俗易懂的解释,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古人如何将自然界的万物和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转化为方块字。 四、 解读文化的基因:会意与形声的精妙 除了象形和指事,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发展中更为成熟的造字方法,它们蕴含着古人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联想。 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一人依傍着树木休息,生动地表达了“休息”的含义。又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太阳和月亮的光辉,自然代表着光明。这些会意字的组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考。 形声字则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能提示字的意义范畴,声旁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字的读音。例如,“河”字,形旁是“氵”(水),表示与水有关;声旁是“可”,提示了读音。形声字的造字法,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效率和生命力,使其能够不断地吸收新词汇,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书将通过解析大量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展示汉字造字法的精妙之处。我们将揭示这些字形组合的逻辑,解释形旁和声旁所传达的信息,让读者领略汉字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符号的生命力。 五、 汉字的温度:情感与哲思的共鸣 汉字不仅是理性的符号,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在很多汉字中,我们能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伦的思考。 例如,“爱”字,左边是“爪”(手),右边是“心”。从手到心,表达了从行动到情感的连接,爱,是行动,更是心意。又如,“仁”字,上半部分是“人”,下半部分是“二”,表示两个人,相互关怀,相互尊重,这便是“仁”的根本。 书中还将探讨一些与时间、空间、自然现象相关的汉字,如“年”、“月”、“日”、“风”、“雨”、“雷”、“电”等,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记录,更饱含着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通过这些字的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汉字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体悟到古人对于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结语 《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并非一本枯燥的字典或学术专著,而是一本致力于让更多人爱上汉字、理解汉字的趣味读物。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醒读者内心对汉字的好奇与探索欲,让每一个方块字在读者眼中,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感受那份独属于中华文字的深邃魅力。愿你我都能在字里行间,寻迹汉字之美,品味千年文化的芬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中带着一丝陈旧,这可能是为了体现其内容的“学术性”和“经典性”吧。我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它来修正我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些“错别字”习惯,特别是那些笔画容易混淆的同形字。这本书在区分这些相似字时的处理方式是极其严谨的,它会非常细致地指出关键笔画的不同,比如一个提和一个横的细微差别,并给出精确的描绘。然而,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也让阅读过程变得有些“学术化”和“去人情味”。我希望能有一点点类似于经验分享或者“前辈告诫”的内容,比如哪个笔画最容易写错,如何通过口诀来记住特定结构的变化。这本书完全摒弃了任何可能被认为是“主观臆断”的辅助性内容,全部聚焦于结构的客观分析。这无疑确保了其准确性,但代价是牺牲了阅读的乐趣和代入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更多的“规则”,但对于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规则融入到日常书写中,我仍然保持观望。它更像是一部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解码”的技术手册,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随时获取灵感的读物。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我有点望而生畏,我承认我可能没有完全消化它所有的细节。我当初购买的动机是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桌上那种可以随时翻开,找到特定汉字进行“速查速修”的工具。在这方面,它的表现是合格的,索引做得足够细致,能很快定位到目标字。但如果从“系统学习”的角度来看,它给我的感觉是信息量太大,结构过于紧密,缺乏缓冲地带。很多相邻的字结构相似,但它们在书中的呈现方式是重复性的结构拆解,而不是在相似性中寻找差异点和记忆窍门。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以简驭繁”的编排逻辑,即通过少数几个关键结构范例,来解释一大类字的共同规律。这本书更像是列举了成百上千个独立的分析案例,虽然每一个案例都是准确无误的,但整体读下来,容易产生一种信息过载的感觉,难以形成统一的记忆框架。因此,我最终的使用方式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本参考书来供着,偶尔在遇到特别难记的字时,才会郑重地拿出来查找一番,而不是把它当作一本可以从头到尾通读的教材。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用纸的质感,挺不错的,拿在手里有分量,这对于长期使用的学习资料来说是个加分项。我主要的学习需求是想提升自己辨认和书写一些不那么高频使用但又非常关键的汉字的能力。我过去常常是“认识”字,但“写不对形”,或者记不住笔画的细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极其细致的,它把每一个字的笔画变化都单独拎出来分析,像是给汉字做了一次精细的手术解剖。但这种细致,也带来了一种副作用——节奏感有点慢。有时候,我可能只是想快速复习一个字的基础结构,却要被引导着去浏览好几页关于这个字部首的通用说明。这感觉就像是开车走在高速公路上,突然被要求在每个路口都停下来阅读当地的旅游手册。不过,平心而论,如果你的目标是打下一个极其牢固的“结构基础”,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它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非常务实,它要求你像建筑师一样去理解每一个横、竖、撇、捺之间的力学关系。对于基础不牢固的初学者或者需要参加严格书写考试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挖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对于我这种中级学习者而言,在信息密度的把控上,感觉略显松散,期待它能更紧凑一些。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对它的期待值一开始是比较高的,毕竟“图解”这两个字在学习工具书里总能吸引人。我买它主要是想系统梳理一下那些写起来总是半懂不懂的汉字,特别是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希望能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把笔画的顺序、部首的逻辑彻底搞清楚。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感觉就有点像是……走进了一个非常规整但又略显枯燥的博物馆。书里的排版设计确实很干净,留白做得不错,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但是,真正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它在“图解”的深度上似乎做了很多取舍。比如,对于一些演变过程非常有趣的字,比如跟自然现象或者古代工具相关的,我期待能看到更形象的、甚至带有文化背景的小插图来辅助理解其造字初衷。这本书更侧重于把结构拆分得很清晰,这对于考查记忆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无可厚非。只是,对于我这种更偏向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学习者来说,那种深入骨髓的“aha moment”感觉并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严谨的字帖和结构分析手册的结合体,而非那种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忍不住要跟朋友炫耀的“宝典”。整体来说,它是一本合格的工具书,但距离“令人眼前一亮”还有那么一小步的距离。

评分

说真的,我入手这本书是抱着一种“一劳永逸”的心态的,希望它能解决我多年来对某些复杂汉字产生的心魔。我对它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颠覆性的记忆路径。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升级版的字典附录”,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它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编排的逻辑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查阅起来非常方便,索引做得也很到位。但当我试图用它来“学习”而不是“查阅”时,就发现内容之间的连接性稍显不足。比如,它会很好地解释“言”字旁在不同字中的演变,但很少将这种演变与同义词族或者同一个部首家族进行串联对比。这使得学习的知识点更像是孤立的模块,而不是一个相互支撑的知识网络。我更喜欢那种能够建立宏观框架,然后引导你进入微观细节的学习方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更偏向于“陈述事实”而非“引导思考”。所以,对于那些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的读者,这书非常好用;但对于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其学习“领航员”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觉自己需要额外花很多力气去搭建他们本来可以提供的桥梁。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汉字的图解,历史沿革,有英语

评分

汉字的图解,历史沿革,有英语

评分

一页释一字,排版挺空

评分

汉字的图解,历史沿革,有英语

评分

速度很快 书的质量过关

评分

给朋友买的,反应还行

评分

一次拍了41本书 京东分成好几个订单 然后送了N多天一本也没来 还有一单30多本写着得从商家采购 让我耐心等待...没货你不消停的写没货 我拍完了才说要出去买?京东真是越来越奇葩 N+N天之后我等不了了 拆了单 发现只有一本京东没送 剩下的40本都送来了 我真的对京东越来越无语 本来好好的物流搞得人越来越想怼你! 还好意思涨价...

评分

图文并茂,生动易懂,了解汉字的演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