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

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志强 著
图书标签:
  • 玉器
  • 玉文化
  • 文物
  • 考古
  • 艺术史
  • 中国古代史
  • 器物研究
  • 收藏
  • 鉴赏
  • 说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813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2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37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殷志强编著的《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一书,由玉材文化、器具文化、甄别鉴定、工艺设计、附录五部分组成,主要收录近10多年来,笔者研究中国玉器的文章,有的文章在学术会议或专业杂志发表过,大部分是首次发表。
本书虽然属于论集性质,但尽可能注意中国玉器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学术的探索性、文字的?读性,内容紧紧围绕中国玉材、中国玉器、中国玉文化展开,基本反映出笔者近期中国玉器研究的新视野、新进展、新成果。本书还附有20O多幅图片,基本上是作者在各地参观学习所拍,图片的质量虽比不上专业摄影师水平,却是作者亲手拍摄,视角独特,观察新颖。

作者简介

殷志强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历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任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兼任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玉器研究,擅长中国古玉鉴定,编著出版《翡翠》、《古玉至美》、《东周吴楚玉器》、《中国古代玉器》、《吴越文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等专著,发表有关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中国玉器研究文章100多篇。

目录

第一部分 玉材文化
一、玉究竟是什么东西?
1.“石之美者为玉”
2.辨玉的标准
3.“真玉”与“假玉”
4.矿物学上的玉
5.文化史上的玉
6.中国玉石文化的几个特点
二、和田玉的文化意蕴
三、翠玉的身世
四、琥珀的发现
五、良渚文化玉器材料探索
1.玉石分野
2.玉材的工艺特性观察
3.玉材的考古地质学尝试
4.玉材来源的探讨
六、玉器蕴含的传统文化
1.玉文化的形成
2.玉是美的象征
3.玉意味着财富
4.玉是伦理道德的标志
5.玉是等级名位的“护照”
6.玉是神灵的化身

第二部分 器具文化
一、古代的玉兵
1.“玉兵时代”述析
2.由石兵至玉兵
3.礼仪化的玉兵
二、良渚?玉的发现与认识
1.先民的遗珍
2.古玩的宠物
3.考据的成果
4.考古学家的新发现
三、良渚文化中心区外出土“良渚式”玉琮研究
1.良渚文化发展的三个区域
2.三个区域内出土的玉琮
3.“良渚式”玉琮反映的若干问题
四、江淮地区出土“良渚式”玉器文化属性蠡测
1.江淮地区出土的“良渚式”玉器
2.相关问题的探讨
五、玉器反映的青墩文化性质
1.输入玉料,青墩文化的原始经济已有一定规模
2.开琢玉风,青墩文化注入新活力
3.授玉与人,青墩成为向北传播玉文化的一个驿站
4.生活离不开玉,青墩精神文化进入一个新境界
六、玉琮的大千世界
1.方圆相生 璧琮落地
2.璧的类型 琮的形态
3.深刻内涵 特殊用途
七、玉璧分期及类型
1.玉璧的界定
2.玉璧的渊源
3.玉璧的分期
八、玉壁的使用功能
1.祭天礼地——玉璧的通神功能
2.趋利避害——玉璧的辟邪意蕴
3.宝璧连城——玉璧的?富价值
4.系璧铿锵——玉璧的等级观念
九、玉璧的历史地位
1.玉璧是古代数量最多的礼玉
2.玉璧是古代形式最繁的礼玉
3.玉璧是使用时间最长的玉器
4.玉璧是使用功能最广的玉器
5.玉璧是等级最高的玉器
6.玉璧是影响最大的玉器
十、汉以前的“大玉器”
1.“大玉器”层出不穷
2.“大玉器”用材多样
3.“大玉器”大礼仪器

第三部分 甄别鉴赏
一、新石器时代的抽象玉猪
二、商代活链玉羽神
三、最早的玉插屏
四、玉虎、玉琥与玉符
1.由玉虎到玉琥
2.玉琥与玉符
3.春秋玉琥的鉴定
五、由琮改制的玉薰炉
六、西汉抽象玉握豚
七、西汉殓玉
1.葬玉与殓玉之辨
2.西汉殓玉的种类及用途
3.西汉殓玉材料的来源及加工地的推测
八、汉代螭龙纹玉剑饰
九、修补的玉龙金钩
十、玉樽与玉卮
1.玉樽、玉卮本不同
2.金樽、玉樽同根生
3.玉卮纷奢竞风骚
4.明仿玉卮品亦高
十一、晋墓出土的汉玉卮
十二、金蝉玉叶
十三、玉羊泰
十四、第一玉佩子刚牌

第四部分 工艺设计
一、以石攻玉
1.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
2.富有哲理的治玉思想
3.别具匠心的琢玉技法
二、玉器的形态构成
1.玲珑的形体
2.剔透的饰面
3.多变的线条
4.关键的点穴
三、红山文化玉龙要素构成辨析
1.黄龙再世
2.龙的构成
3.龙的世界

附录
一、二十世纪的玉器研究
1.玉器考古获得突破
2.玉文化研究始起步
3.玉料工艺受到重视
4.传世玉器的科学鉴别
5.海外研究方兴未艾
二、入道弥深 所见弥大——玉学大师杨伯达先生与中国玉文化研究
1.学术生涯,文博事业与学术研究并重
2.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并茂
3.玉学思想,“玉文化”与“玉神物”并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 《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并非一本涵盖所有玉器研究内容的百科全书,它聚焦于当下玉器研究领域中一些前沿、创新且尚未被广泛深入探讨的议题。本书旨在打破传统玉器研究的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多元化的方法,审视玉器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物质载体,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与多元价值。 本书的研究范围侧重于玉器与特定文化、社会、技术以及观念的互动关系,而非对所有朝代、所有器型的流水账式梳理。我们将深入探讨: 一、 玉器的材质与技术革新视角下的解读: 微观的材质解析: 抛弃宏观的玉石种类划分,本书将重点关注玉材的微观成分、矿物学特征、产地判别的新技术应用。例如,通过同位素分析、光谱分析等现代科学手段,如何更精准地追溯玉器的来源,进而揭示古代贸易网络、文化交流的动态。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罗列玉的种类,而是深入分析不同玉材的物理性能如何影响古人的器物制作,以及不同地域的玉材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玉器审美与文化特色。 工具与工艺的再审视: 传统的玉器研究多侧重于器型和纹饰,本书则致力于从技术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古代玉器制作的工具、技法与工艺流程。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琢玉工具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体现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纹饰的精细度上。例如,分析不同时期钻孔、切割、抛光等技术细节,如何反映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玉器工艺的演进脉络,从而为玉器断代和真伪辨识提供新的科技佐证。 二、 玉器观念的流变与跨文化对话: “礼”之外的玉器功用: 长期以来,玉器在古代社会中的“礼制”属性被高度强调。本书将拓展研究视野,深入挖掘玉器在非礼制场合的多元功用。例如,探讨玉器作为陪葬品之外的实用器(如玉工具、玉权杖的象征性使用)、宗教祭祀中的非礼器(如用于占卜、巫蛊的玉器)、乃至私人收藏与审美把玩的玉器。我们将分析这些“边缘”玉器如何折射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玉的认知与利用方式。 玉器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与在地化: 本书并非仅关注中国玉器,也将视野投向与中国玉文化产生交流或具有相似象征意义的域外玉器。我们将分析玉器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以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如何被接纳、改造和本土化。例如,探讨汉代丝绸之路上玉器贸易对中亚、西亚地区的影响,或者考察日本、东南亚等地对玉的独特认知与器物发展。这种跨文化视角,旨在揭示玉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其全球性传播与区域性变异的复杂图景。 三、 玉器考古的新方法与新发现: 数字技术与三维重建: 随着考古学技术的进步,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玉器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对珍贵或残损的玉器进行高精度复原、纹饰细节的提取与比对,以及考古遗址中玉器出土场景的三维模拟。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突破传统研究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更全面、直观地分析玉器。 特定遗址与区域玉器研究的深度个案: 跳脱笼统的概括,本书将选取近年来重要的玉器考古遗址或区域,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例如,某新近发掘的史前聚落中发现的独特玉器群,如何挑战了我们对该时期玉器起源和发展的认知;或者某个古代玉器作坊遗址的发现,如何提供了关于玉器生产工艺、人员组织、经济活动的宝贵线索。这些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将为读者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致力于提供一份高质量、有深度、有创见的玉器研究报告。它不是对已知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现有研究的挑战与拓展,是对玉器研究领域前沿探索的一次集中呈现。本书的读者群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人类学、科技史等多个领域的学者、学生以及对玉器文化充满兴趣的广大爱好者。它将帮助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精深的学识,去理解和欣赏玉器所蕴含的无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说玉道器》,我才真正明白,玉器研究并非只是一门考古学或历史学的分支,它更是一门关于“人”和“文明”的学问。书中对玉器作为身份象征、财富体现、情感寄托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玉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例如,在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玉器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连。作者通过解读玉器上的铭文、图案,以及器物的组合方式,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家族伦理观念,甚至是对生死轮回的理解。这种从器物本身出发,触及人类情感和社会结构的深度挖掘,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它对玉器“功能性”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玉器的美学价值,却忽略了它在古代社会所承担的实际功能。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玉器在政治、宗教、军事、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让我对玉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礼器”和“装饰品”。例如,书中对玉器在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作用的分析,不仅仅是关于祭祀本身,更深入到当时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福祉的愿望。这种对玉器背后“用途”的挖掘,让我觉得玉器研究更加接地气。

评分

《说玉道器》在结构安排上非常巧妙。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编年体或专题体,而是将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玉器研究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知识结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从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点切入,然后顺藤摸瓜,逐渐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书中对某些争议性学术问题的探讨,也处理得非常得体,既展现了作者的独立思考,又保留了学术的严谨性,让读者在接触到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能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思路,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受到,玉器研究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问。作者通过对各种玉器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在讲述器物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过去,一个文明的演进。书中对玉器纹饰、工艺、形制的每一个细节的解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身边看到的玉器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我不再只是被它的美貌所吸引,更能看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千年历史、匠心独运以及古人的智慧。这本《说玉道器》无疑是打开我认识玉器世界的一扇重要大门。

评分

《说玉道器》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将玉器研究局限于中国古代,而是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视野。书中对域外玉器,以及中外玉器文化交流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中国玉器文化的独特性,也看到了它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和影响。这种“全球视野”下的玉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对玉器文化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作者在探讨时,引用了大量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并将它们融合成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觉得阅读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并非专业研究者,但又对中国古代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说玉道器》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同时又能提供比普通科普读物更为深入的见解。书中在介绍不同朝代玉器风格演变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案例。例如,书中对汉代玉器中“丧葬玉”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关于形制,更引发了我对古人对死亡的看法以及生死观的思考。作者在叙述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情怀,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亲身感受那些沉淀在玉器中的历史印记。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过去对玉器研究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以为玉器研究就是考古发现、断代、鉴定,但《说玉道器》则拓展了我对“研究”本身的认知。作者在书中引入了许多跨学科的视角,比如从社会学角度解读玉器在礼制中的功能,从历史学角度梳理玉器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甚至从美学角度分析玉器在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尤其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将一些看似冷冰冰的考古出土器物,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玉器上微小痕迹的关注,对器物出土背景的推测,都仿佛是在通过这些器物与古代先民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将宏观历史与微观细节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让我觉得玉器研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玉材选择和加工技艺的章节。过往的阅读中,我更多关注的是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对于玉石本身的特性却鲜有了解。这本书则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玉种的物理特性、产地分布,以及古人如何根据玉石的质地、颜色、光泽来选择和利用它们。在加工技艺方面,书中对钻孔、抛光、雕刻等传统工艺的阐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耐心肃然起敬。特别是关于“痕都斯坦玉”的讨论,作者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分析了中亚地区玉器工艺对中国玉器的影响,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对玉器的理解更加立体和丰富。我从中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技艺,更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源远流长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器物”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往总是习惯性地将玉器视为一种“艺术品”或“收藏品”,但《说玉道器》则引导我去看待器物作为一种“证据”,一种承载着信息和意义的载体。作者通过对一件件玉器的细致解读,抽丝剥茧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活动、宗教信仰、审美趣味,甚至是当时的科技水平。书中对宋代文人玩玉的描绘,以及明清时期玉器工艺的演变,都让我看到了玉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大众的互动,这种“贴近生活”的研究角度,让我觉得玉器研究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玉器研究著作。我一直对玉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要么流于泛泛而谈,仅仅列举一些精美的器物图片,缺乏深入的分析。而《说玉道器:玉器研究新视野》则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作者并没有回避学术性的探讨,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和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易懂。书中对玉器发展历程的梳理,不再是简单的年代划分,而是深入到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玉器如何承载和反映这些时代特质。例如,对于良渚文化玉礼器的分析,作者不仅罗列了玉琮、玉璧的形制,更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原始社会权力结构、宗教信仰以及宇宙观中的象征意义。这一点令我印象深刻,让我意识到,玉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世界的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