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

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孝威 著
图书标签:
  • 意识
  • 神经科学
  • 认知科学
  • 哲学
  • 心理学
  • 脑科学
  • 人工智能
  • 意识问题
  • 自然科学
  • 神经生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53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330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8-01
页数:14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主要供生物学、心理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使用,同时可供哲学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

内容简介

《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是一本关于意识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论著,提出要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意识的实验资料,探讨意识的本质。《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阐述作者自己对意识的观点,书中讨论意识结构、意识基础、意识过程和意识发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意识的四个规律,构建意识的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唐孝威,1931年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应用、核医学、脑科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意识的复杂性
1.1 一个基本问题/l
1.2 意识是复杂的现象/5
1.3 意识的早期研究/8
1.4 有趣的意识实验/10
1.5 意识理论的分类/16
1.6 构筑部件说与统一场说/20
1.7 评关于意识的一些见解/23
1.8 意识至今还是未解之谜/28

第二章 研究意识的观点和方法
2.1 我在故我意识/31
2.2 意识与脑的统一/34
2.3 意识现象是有规律的/35
2.4 合理还原和有机整合的方法/36

第三章 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3.1 意识的内部结构/42
3.2 意识的四个要素/44
3.3 意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联/47
3.4 意识要素空间/49

第四章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
4.1 脑功能和脑功能系统/53
4.2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及其相互作用/55
4.3 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和意识要素理论/58
4.4 意识四个要素和相互作用的脑机制/60

第五章 脑区能态理论
5.1 脑区激活和脑区相互作用/62
5.2 脑区激活和相互作用定律/66
5.3 脑区能态理论/68

第六章 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统一理论
6.1 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71
6.2 脑区信息表达/74
6.3 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77
6.4 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81
6.5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84
6.6 梦意识/86

第七章 意识涌现理论
7.1 意识涌现/91
7.2 意识涌现的临界条件/94
7.3 意识体验的内容和强度/98
7.4 注意的控制作用/100

第八章 意识流的动力学理论
8.1 意识流/104
8.2 意识流的时间结构/107
8.3 脑激活动态地形图/109

第九章 个体意识发展历史的理论
9.1 意识的演化/113
9.2 个体意识的发展/115

第十章 意识的理论体系
10.1 意识的四个规律/120
10.2 意识的理论框架/122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目录

精彩书摘

他们认为,在每一时刻,由脑内许多模块组成的网络,是以无意识的状态对信息进行并行加工的;由于自上而下的注意放大作用,表征某种信息的神经集群,激活在脑内广泛分布的工作空间神经元之间的长距离联结,从而在全脑尺度上形成相干性活动状态时,这种信息就进人意识。这个理论框架有合理的内容,但是他们自己指出,在这个框架内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困难的问题。
五、Eccles等人对意识的见解
Eccles的观点是意识的二元论。在他和Popper合著的《自我与大脑》一书中,发表了“三个世界”的观点,认为世界1是包括大脑内的所有物质世界,世界2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是人的社会活动,包括语言、科学、文化等(PopperandEccles,1977)。
Eccles还提出“树突子”(dendron,由神经元树突构成)和“心理子”(psychon)并存的假设,认为世界1的树突子和世界2的心理子相对应。这种二元论的观点没有实验根据。
六、Edelman等人对意识的见解
Edelman(1987)提出神经群选择性理论,称为神经达尔文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意识问题。Edelman和Tononi(1998,2000)认为意识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多样性,讨论了意识与复杂性问题,提出动态核心假说(thedy-namiccorehypothesis)来说明意识的神经基础。
2003年Edelman发表论文,提出一个解释意识的理论框架。

前言/序言

意识是非常复杂的问题。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意识现象感到困惑。至今人类还未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问题是当前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和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本书是一本关于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论著。作者作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在本书中尝试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意识的实验资料,并且探讨意识的本质。
本书共十章,除第一章中评述前人关于意识的研究外,第二章至第十章中都阐述作者自己对意识的观点。第二章说明本书研究意识的观点和方法。第三章至第九章分别讨论意识结构、意识基础、意识过程、意识发展等问题。最后第十章中,尝试在此基础上建构意识的理论体系。
在“意识的复杂性”一章中,考察意识的各种实验事实,列举前人关于意识的主要见解,并作简单的评论。
在“研究意识的观点和方法”一章中,从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统一的角度考察意识问题,提出研究意识的观点的方法。
在“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一章中,提出意识结构的理论,阐述意识具有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情感四个要素,讨论这四个意识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理论物理学前沿:从量子场论到宇宙学 本书汇集了当代理论物理学领域最前沿的探索与思考,旨在为研究者和对基础物理学有深入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全书内容横跨微观世界的量子场论到宏观尺度的宇宙演化,力求勾勒出现代物理学对物质、时空和基本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 第一部分:量子场论的严谨基础与新视界 本部分聚焦于量子场论(QFT)的数学结构与物理诠释,这是理解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石。 第一章:重温规范场论的几何内涵 本章首先回顾了杨-米尔斯理论的经典构造,着重阐述规范不变性在描述基本相互作用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深入探讨了规范群的选择如何决定了场的动力学行为,并详细分析了紧致李群(如SU(N))在描述强核力和弱核力时的具体应用。随后,内容转向规范场论的量子化过程,特别是费曼路径积分的表述。我们细致解析了如何通过引入狄拉克陪集(Faddeev-Popov 鬼场)来处理规范自由度,确保微分散量的正确计算。本章对正则量子化和路径积分方法的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两者在处理非阿贝尔规范理论时的物理等价性与数学差异。 第二章:重整化群与有效场论的实用哲学 本章将规范场论从精确的微观描述提升至更具实用性的宏观视角——有效场论(EFT)。我们引入重整化群(RG)的概念,阐述了物理学中“尺度依赖性”的本质。通过对$eta$函数的详细计算,我们解释了渐近自由的物理图像,并讨论了如何利用RG流来理解相变和临界现象。此外,本章对重整化程序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分了截断理论与可重整化理论的区别。我们将此理论框架应用于具体的物理问题,例如低能下有效拉格朗日量的构造,展示了如何在一个特定能量尺度内,有效地忽略更高能级的细节,从而简化计算并保持物理预测的精度。 第三章:非微扰方法与晶格场论 在标准微扰论失效的区域,非微扰技术变得至关重要。本章重点介绍在强耦合极限下研究量子场论的工具。我们详细阐述了蓝移子(instantons)和构形(configurations)的概念,它们在非微扰效应,如真空隧穿和拓扑荷的产生中扮演的角色。随后,我们转向晶格场论(Lattice QCD)的数值模拟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晶格的构建、费米子的处理方法(如Wilson费米子与Overlap费米子),以及如何从离散的晶格计算中提取出连续时空下的物理量,如夸克质量谱和强子衰变常数。 第二部分:广义相对论与时空几何的精细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几何和拓扑框架中进行考察。 第四章:黎曼几何与爱因斯坦方程的几何诠释 本章是关于广义相对论几何语言的系统性回顾。我们从张量分析出发,详细推导了里奇张量和爱因斯坦张量,并明确指出爱因斯坦方程$mathbf{G}_{mu u} = 8pi G mathbf{T}_{mu u}$是如何将物质能量(右侧)与时空曲率(左侧)紧密联系起来的。我们深入探讨了类零测地线、克里斯托费尔符号的物理意义,并考察了曲率的拓扑不变量,如庞加莱-霍普夫定理在黑洞视界分析中的应用。本章特别关注了奇点定理,通过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的证明路径,揭示了在广义物理假设下时空必然存在边界的深层含义。 第五章:引力子场的量子化与半经典尝试 本章探讨了将量子力学引入引力理论的困难与尝试。我们首先讨论了尝试将引力视为一个规范场的量子化(如引入自旋-2的引力子),并分析了标准路径积分方法在处理高阶发散时的局限性,这直接引出了量子引力理论的必要性。随后,我们转向半经典方法,即背景场量子化。我们详细分析了霍金辐射的计算过程,通过将量子场论应用于弯曲时空背景,推导了黑洞的温度和熵,这为理解信息悖论埋下了伏笔。 第六章:鞍点近似下的引力场解 本章专注于求解爱因斯坦方程的精确解,特别是那些在天体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解。我们详细分析了史瓦西解的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并对事件视界、静态极限的物理性质进行了严格的几何定义。随后,我们转向克尔(旋转)黑洞解,通过其能层和无回报面的结构,揭示了旋转如何改变时空的动力学特性。最后,本章探讨了反德西特(AdS)空间,作为一种具有负宇宙学常数的背景,它在全息对偶理论(AdS/CFT)中的关键作用被初步引入。 第三部分:弦论与对偶性:统一物理学的愿景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寻求量子引力与标准模型统一的理论框架——弦论。 第七章:弦的运动与超对称的引入 本章介绍了开弦与闭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二维世界表上的动力学描述。我们推导了玻色子弦的能谱,并分析了其固有的时间(26维)和空间(3维)要求。随后,本章引入超对称性(Supersymmetry, SUSY)来消除玻色子弦理论中的负态和无质量的tachyon。我们详细构造了超弦理论的基本结构,区分了I型、IIA/B型以及异构弦之间的拓扑与物理差异。 第八章:对偶性与M理论的猜想 随着对超弦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理论之间存在深刻的对偶关系。本章系统梳理了T对偶、S对偶和U对偶,解释了它们如何表明看似不同的低能有效理论实际上是同一基本理论在不同耦合常数下的表现。这种对偶性的统一最终指向了对M理论的猜想,一个尚未完全数学化的、存在于11维时空中的统一框架。本章讨论了M理论如何通过对超引力理论的紧致化来实现对五种超弦理论的统一描述。 第九章:全息原理与信息论在引力中的体现 本章探讨了现代物理学中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全息原理。我们从贝肯斯坦-霍金的黑洞热力学出发,阐述了信息量与时空面积之间的基本关系。随后,我们详细介绍了AdS/CFT对偶的数学形式,即一个包含引力的($d+1$)维时空理论等价于其边界上一个无引力的共形场论(CFT)。本章着重分析了这种对偶如何为研究强耦合量子场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几何工具,并探讨了黑洞内部结构与边界量子态之间的映射关系。 全书以严谨的数学推导为支撑,辅以清晰的物理图像阐释,力求展现当代理论物理学在探索宇宙终极规律过程中的深度、广度和美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扉页,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让人不禁想象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概念时所付出的心血。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执着地试图将人类最神秘的内在体验——意识——嫁接到坚实的科学框架之中。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其行文的节奏,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结构,仿佛是在带领读者走入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导航。书中对各种神经科学发现的引用,以及对认知科学模型的深度剖析,展现了一种跨学科的宏大视野。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意识是什么”的答案,而是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工具箱,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千年难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那些尚未解决的难题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轻易做出武断的结论,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当前研究的边界和未来的可能方向。这种严谨性,让这部作品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报告,对每一个关键术语的界定都煞费苦心,生怕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都会误导读者。

评分

要完整消化这本书的内容,需要的恐怕不只是阅读,而是长时间的沉思和消化。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翻阅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可以一气读完的小说。作者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分析非常到位,他不会盲目追随主流观点,而是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当前科学范式中的漏洞和不自洽之处。特别是关于意识的“统一性”和“时间性”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一套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时间序列模型,试图解释我们如何感知一个连贯的当下。这种对时间这一基本维度的深入挖掘,是许多同类著作所忽略的。总的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转化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研究议程。它不是提供安慰剂式的解答,而是提供了一把精确的手术刀,让你有机会去剖析这个宇宙中最奇妙的现象之一。对于任何严肃的神经科学家或认知哲学家而言,这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按时间顺序或主题进展,更像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相互咬合的科学悖论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讨论。我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经典难题时,比如“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采取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与其试图在本体论上解决它,不如先在操作层面上建立可检验的模型。这种务实主义贯穿始终,即便是面对最玄乎的概念,作者也总能找到对应的实验证据或计算模型进行支撑。这种方法论上的坚持,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极其坚固,像是一座由逻辑和实证浇筑而成的堡垒。不过,这种高度聚焦于科学实证的倾向,也使得书中对意识在人类文化、情感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探讨相对较少,它似乎更关心“意识是如何工作的”,而非“意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使得全书的基调偏向于冷静和客观,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但却在智力层面提供了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长途跋涉,充满了需要停下来仔细咀嚼和反复琢磨的段落。它的叙事风格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充满了断裂和跳跃,仿佛作者在不同领域的知识高地上快速穿梭,要求读者也具备同样快速切换焦点的能力。我对书中关于信息整合理论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试图用数学化的语言去量化意识的主观体验,这种雄心勃勃的尝试本身就极具启发性。然而,这种高度抽象的论述有时会让人感到些许的疏离感,仿佛我们正在通过一台极其精密的仪器观察生命现象,却似乎错失了那一丝难以言喻的“活生生”的感觉。全书的气势是磅礴的,它试图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试图用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底层逻辑来解释最上层的现象。对于那些期望读到轻松愉快的读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它需要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专注力,才能真正领略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那个宏伟的理论大厦的精妙之处。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令我感到有些敬畏,它更偏向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案头工具,而非面向大众的入门指南。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在阅读某一章时,不得不回头去查找之前章节中提到的那些晦涩的实验设计或理论术语。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但其表达方式倾向于学术领域的简洁和精确,这意味着信息的密度极高,几乎没有冗余的修辞。这种风格的优点在于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但缺点是,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显得有些高耸。书中对于“涌现性”的探讨尤为引人深思,作者试图将意识描述为一种从复杂系统中自然产生的属性,而非某种神秘的“添加物”。这种立场鲜明的论述,无疑会引发大量的争论,而这也许正是作者所期望看到的——用科学的方法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二元论观念。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对大脑这个器官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加敬畏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