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百問

新疆和田玉百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建中 編
圖書標籤:
  • 和田玉
  • 新疆玉石
  • 玉器鑒定
  • 玉文化
  • 收藏
  • 玉雕
  • 礦物
  • 寶石
  • 工藝品
  • 禮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疆美術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46907536
版次:1
商品編碼:1063686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玉器。玉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和田玉器在中華大地上曆史之久,作用之大,應用之廣,做工之精,器形之多,影響之深,在世界上任何國傢和地區都是無法比擬的。和田玉已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新疆和田玉百問》目的是在於讓讀者瞭解新疆、認識新疆,把新疆永葆為一個滋養心靈的新鮮源泉。

目錄

1.和田玉種類知多少?
2.和田玉的化學成份是什麼?
3.和田玉是怎樣形成的?
4.和田玉是由哪些礦物組成的?顯微鏡下是怎樣的結構?
5.和田玉有哪些物理特性?
6.和田玉名稱是怎樣來的?
7.和田玉美在哪裏?
8.“和田玉”是産地名稱還是玉的名稱?
9.和田玉為什麼又叫“軟玉”?這一名稱閤適嗎?
10.我國最早開發利用和田玉是什麼時候?
11.“玉石之路”是何時開通的?
12.“玉門關”關名由何而來?
13. 我國古代對和田玉有研究嗎?
14.什麼是玉的“十一德”?
15.玉的“九德”是誰提齣的?
16.玉的“七德”是誰提齣來的?
17.玉有“五德”之說是什麼時候、誰提齣來的?
18. 中華民族為何有佩玉之習俗?
19.為什麼說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河北滿城齣土的“金縷玉衣”是和田玉製成的嗎?
21.清代的新疆巨玉今何在?
22.“夜光杯”是和田玉製作的嗎?
23.玉杯內“飄雪”是什麼玉雕琢成的?
24.從古至今和田玉在世珍寶知多少?
25.為什麼說:“天下美玉齣和田”?
26.莽莽昆侖山中和田玉藏在哪裏?
27.滔滔白玉河中仔玉是怎樣撈齣來的?
28.白玉河邊能“望”到玉嗎?
29. 什麼是挖玉?在哪裏挖玉?
30.在昆侖山上“攻玉”是什麼意思?
31. 神秘的密爾岱山在哪裏?那裏過去産大玉嗎?
32.群玉山中白玉聖地“戚傢坑”是怎麼迴事?
33.為什麼說“和田美玉且末最大”?
34.和田白玉河(玉龍喀什河)中仔玉哪裏來?
35.巍巍昆侖山有哪些著名的和田玉礦帶?
36.怎樣立即就能認齣和田玉?
37.和田玉中的山料、山流水、仔料(玉)怎麼區分?
38.和田玉與相似的玉(石)如何區彆?
39.與和田碧玉相似的石和玉都有哪些?
40.和田玉中的“戈壁料”是種什麼玉料?
41.仔料有哪些鑒彆特徵?
42.怎樣鑒彆假仔料?
43.假仔料是怎樣製造齣來的?
44.怎樣鑒彆染色仔玉料?
45.天然仔玉料的皮色是怎樣形成的?
46.和田玉仔玉料皮色有哪些種類?
47.古代人們對和田玉仔玉料有染色嗎?用什麼方法?
48.什麼是和田玉仔玉錶皮的現代染色法?
……

精彩書摘

一、和田玉的稀有性。“物以稀為貴”,和田玉不論是山上采的,或是河床階地上挖的,或是在河中撈的,都已非常睏難,已經很難索取找到。和田玉資源不會再生,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市場需求卻越來越旺盛,早已達到供不應求的地步。因為和田玉原料越來越少,顯得它越來越珍貴,價格逐年上漲。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1公斤的上等白玉隻不過幾百元,現在1公斤的上等白玉可賣齣十幾萬元,特彆是河中撈取的羊脂仔玉,在90年代中期不過1000多元一公斤,現在每公斤可達20-30萬元,玉石原料每年以20%的速度上漲,珍藏和田玉工藝品或原料都有極大的升值空間。正因為和田玉工藝品和原料有巨大的升值性,所以成為人們投資理財的最佳選擇。
二、和田玉工藝品觀賞性。一件和田玉工藝品不但是一種物質美的享受,也是一種精神享受,特彆是一件寓意深刻的和田玉工藝品,它代錶著人們的思想願望與感情寄托,精神的祈求與祝福,是其他工藝品不可替代的,珍藏和田玉工藝精品是最理想的投資。
三、和田玉工藝品有著非常好的保存性,是其他工藝品望塵莫及的。有許許多多種類的收藏品,如果長期保存會黴變、破碎、氧化、老化等等問題,而且保存條件非常苛刻,如一幅古畫,珍藏它要求濕度、溫度、光綫、防火、防蟲咬等都要有一定的條件,一不小心珍貴的藏品就會毀掉,萬貫傢産頃刻化為灰燼,很多收藏傢為保護藏品花費不少心血。而收藏和田玉工藝品卻可高枕無憂,因為和田玉理化性質穩定,隻要不丟失,可以代代相傳,不發黴、不變質、不腐爛,小件可以隨身佩戴既可養身又可養性,大件玉器可以擺放博古架,也可入箱人櫃,既不怕蟲咬,又不怕老鼠啃,不怕熱不怕冷,不怕水澆也不怕火燒,存放久瞭更增添光彩,升高價值,百年後成瞭文物,身價倍增,升值空間會越來越大。一些聰明的投資者把和田玉工藝品作為文化藝術品投資的第一選擇。既無風險,增值又快,又好保存。和田玉已成為理想的投資理財的理想選項瞭!
76 如何保護好和田玉工藝品?
和田玉的物理、化學性質非常穩定,一般不受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易保存等許多優點,但這也並不是說和田玉工藝品可以隨處亂放,在珍藏和田玉工藝品時一般要注意這樣幾件事:
一、和田玉工藝品避免與硬物撞擊或受硬物的打擊。和田玉雖然硬度高、韌性大,若受激烈的撞擊也會破碎,即使不破碎也會受隱傷而降低珍藏或佩戴價值。
二、盡量不要長期與化學試劑接觸,不然會受不應有的腐蝕,往往失去和田玉應有的光澤而變得暗淡,降低瞭觀賞性。
三、珍藏的和田玉工藝品,不能長期在烈日下暴曬,在熾熱的燈光下烘烤,受熱過度,原來的細膩滋潤會變得粗糙一些,隱蔽的缺陷會暴露齣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四、和田玉工藝品應經常用濕布擦洗,不要灰塵滿身,失去和田玉應有的光鮮。在鏤空件上應用毛刷將灰塵刷掉,用潔淨的軟布擦乾,真正顯示齣“冰清玉潔”的和田玉本色。
五、要保持和田玉工藝品長期鮮亮,空氣中的濕度應當適中,太乾燥也會使水靈靈的和田玉工藝品失去滋潤感,變得外錶似缺乏“油性”。
……
絲路古韻:漢唐長安城垣考古新探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翔實的考古發掘資料和嚴謹的文獻考證為基礎,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都城——漢唐長安城垣的演變曆程、建築形製、防禦體係及其在中古世界曆史進程中的核心地位。本書並非聚焦於玉石珍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這片承載瞭王朝興衰與文明交融的宏大建築群落。 第一部分:長安城垣的地理選址與規劃理念 本書首先探討瞭長安城選址的戰略考量。從灃京、鎬京到秦漢的未央宮,再到隋唐的大興城,長安的選址始終圍繞著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天府之國”的門戶、黃河支流的環繞以及渭水南北的平衡。我們詳盡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對於“天人閤一”思想在城市規劃中的體現,特彆是李 চতু(唐代著名規劃傢)對城市格局的創新。 地質基礎與環境適應: 詳細記錄瞭對城牆地基承重力的勘測數據,結閤當地河流衝積平原的地質特點,分析瞭古代工程技術如何剋服軟土地基的挑戰,確保瞭城牆長期的穩固性。 風水學與都城布局: 闡述瞭儒傢思想中“中正”、“矩方”的宇宙觀如何轉化為長安城嚴謹的棋盤式布局。通過對城市中軸綫(硃雀大街)的精準測繪,揭示瞭權力中心如何通過空間尺度來強化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第二部分:不同曆史階段的城垣形製演變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對長安城垣在漢、唐兩個鼎盛時期的結構對比與功能演變進行瞭細緻的描摹。我們引入瞭最新的碳十四測年數據和三維重建模型,力求還原曆史原貌。 漢長安城的夯土技術與外郭體係: 重點考察瞭漢長安城牆(如未央宮、長樂宮外牆)的夯築工藝。通過對齣土的陶質磚瓦殘件的分析,推斷其燒製溫度和材料配比,並對比瞭不同區域城牆厚度的差異,解釋瞭其主要防禦目標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我們還首次公開瞭一組關於漢代城壕深度的勘測圖集。 唐大明宮的“方城與裏坊”: 詳細分析瞭唐代長安城在隋代規劃基礎上的拓展與精細化管理。不同於漢代的重在防禦,唐代的城牆更注重儀態與禮製。特彆是大明宮區域,其城牆結構展現齣更高的建築藝術水準,如“九仙門”的結構細節,以及城牆頂部防禦設施的設置。我們對比瞭《長安誌》與現代考古發現的差異,修正瞭部分傳統認知中的城門方位。 第三部分:防禦工事與軍事管理體係 長安作為帝國的心髒,其防禦體係是國傢安全的關鍵。本書將城牆視為一個復雜的軍事工程係統來研究。 城牆的層次結構與垛口設計: 對比瞭唐代與之前朝代的望樓、角樓之間的間距,分析瞭弓箭射程、投石機射擊角度下的最佳配置方案。我們利用數字模擬技術,重現瞭唐代守城軍隊的巡邏路綫與快速反應機製。 水利與城防的結閤: 長安城周邊豐富的河道和水利係統(如清明渠、麯江池)不僅是城市供水來源,也是重要的第二道防綫。本書探討瞭當城牆受到圍攻時,如何通過閘門控製洪水淹沒外圍地帶,以遲滯敵軍攻勢的策略。 城門的功能區分與管理: 十二座(或更多)城門的關閉與開放並非一成不變。我們根據唐代律令,梳理瞭不同時段(宵禁前後)城門對商旅、官員、禁軍的放行差異,反映瞭高度集中的城市管理模式。 第四部分:城垣的社會文化意義與衰落 長安的城牆不僅僅是物理屏障,更是權力與文明的象徵。 材料的來源與運輸: 追溯瞭用於修建城牆的巨量夯土、青磚、石材的采掘地和運輸路綫,揭示瞭龐大工程背後對周邊環境的壓力以及對後世關中地區水土流失的影響。 曆史的終結:黃巢之亂與城垣的創傷: 重點分析瞭黃巢起義對長安城牆造成的毀滅性破壞。通過對唐末五代遺址中焦土層和坍塌城牆的年代測定,量化瞭戰亂對城市基礎設施的衝擊,為理解唐朝衰亡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物質證據。 結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技術驅動的長安城垣研究範本,它穿越瞭時間,觸摸瞭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風沙掩埋的巨大土牆,重新理解瞭這座世界級都城是如何從藍圖變為現實,又是如何守護瞭數百年的榮光與夢想。本書適閤曆史地理學者、考古專業人員以及對中國古代工程史和都城製度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本書在“避坑指南”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在當前的玉石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是最大的風險,而作者非常坦誠地剖析瞭行業內的一些潛規則和常見的陷阱。無論是關於人工處理的痕跡、優化手段的識彆,還是在不同渠道(如拍賣行、古玩市場、網絡平颱)購買時需要注意的要點,作者都毫不保留地進行瞭詳盡的披露。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分析並非一味地渲染風險,而是提供瞭積極的應對策略,教會讀者如何建立自己獨立的判斷體係。這種帶著強烈責任感的寫作態度,讓人感到極度的信賴。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和田玉的認知,從一個懵懂的“小白”提升到瞭一個有準備、有鑒彆能力的“素人玩傢”,這對於我未來參與玉石交流或收藏,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麼看”,更深入挖掘瞭“為什麼”。許多關於和田玉的論述,往往止步於市場價格和真僞辨彆,但這本書顯然格局更高。它探討瞭和田玉在古代禮製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承載瞭溫潤、仁厚等傳統美德。這種將物質文化遺産與精神文化內核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和田玉不再僅僅是昂貴的飾品或投資標的,而成為瞭中華文明脈絡中的一個重要符號。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瞭許多典故和曆史場景的描述,讓讀者在學習玉石知識的同時,也能接受一場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的熏陶。這使得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鑒賞指南範疇,更像是一部微縮的文化史。

評分

坦率地說,我原本對“百科全書式”的工具書抱有一絲警惕,總擔心內容會過於冗雜,缺乏重點。然而,翻閱這本書後,這種顧慮完全煙消雲散。作者巧妙地構建瞭一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開篇對基本概念的界定時,措辭嚴謹而清晰,沒有絲毫含糊其辭,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接著,內容逐漸深入到復雜的鑒彆技巧,比如如何通過“蒼蠅翅”紋理判斷其是否為上乘之品,或者如何通過“聽聲”來初步判斷玉質的緊實度。這些看似玄乎的經驗之談,被作者用科學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進行瞭佐證和解讀,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專業知識變得觸手可及。整本書的邏輯性極強,讀完一個章節,自然而然就會對接下來的內容産生濃厚的興趣,根本停不下來。

評分

這本關於新疆和田玉的著作,我拿到手後就被它精美的裝幀和厚實的質感所吸引。初翻目錄,便能感受到作者在玉石文化和鑒賞領域深厚的學識積纍。書中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洞察力,即便是對玉石知之甚少的門外漢,也能被其娓娓道來的玉石故事所打動。它不像那些生硬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帶著你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與溫潤的玉石世界。從和田玉的曆史淵源到現代市場的動態,作者似乎都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條,這種全景式的敘述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對“一書通”的期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産狀和田玉的細微差彆,描述得極為精準到位,那種需要長期實踐纔能積纍的經驗,被作者用凝練的筆墨清晰地錶達瞭齣來,讓人讀後有茅塞頓開之感。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傳承的敬畏,貫穿始終,體現瞭作者對這份古老工藝的真摯熱愛。

評分

拿到這本冊子,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在視覺呈現上的極高水準。那些印刷精良的玉石圖片,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透過紙張觸摸到玉石的冰涼與細膩。不同於市麵上一些充斥著模糊照片和粗糙圖解的“入門指南”,這本書顯然在攝影和排版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光影的運用恰到好處地勾勒齣瞭和田玉特有的油脂光澤和皮色變化,即便是那些常人難以分辨的“籽料”與“山料”的區分,在圖文對照下也變得直觀易懂。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常常苦於無法將腦海中對美玉的模糊概念與實物對應起來,而這本書的配圖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本高級的藝術畫冊,讓人在學習之餘,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盛宴,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實在值得稱贊。

評分

書中還說瞭很多考古方麵的事情,比如曾候乙墓中,曾候乙的唅居然有21件,唅就是放在死者嘴裏的玉。這21件唅有玉牛6個,玉羊4個,玉豬3個,還有其他的玉狗、玉鴨、玉魚等等,至今也沒有弄明白曾候乙為什麼往嘴裏放這麼一大把玉。還有說到明代梁莊王墓的發掘,考古隊員一打開墓室,看到半條毛巾,心都涼瞭,但最後證實沒有被盜墓分子得手過,真讓人忍俊不禁。聯想到之前看過的盜墓小說,更是覺得妙趣橫生。

評分

④關係和諧,纔能有輕鬆愉快;關係融洽,纔能夠民主平等。生生和諧、師生和諧、環境和諧、氛圍和諧,都需要教師的大度、風度與氣度。與同行斤斤計較,對學生寸步不讓,艱難有和諧的課堂。和諧的關鍵在

評分

內容詳實,適閤初學者,不錯的書

評分

對入門和提高都有很大幫助,物有所值

評分

裏麵解答瞭我許多的疑問,讓我對和田玉的瞭解深入一層

評分

一本不錯的快,通過此書瞭解掌握一些玉石的基本知識。

評分

我白天上班很忙,晚上下瞭班是我帶孩子,也很纍。但是在看帶孩子的縫隙時間裏,我看完瞭這本書。馬老先生的一個觀點讓我挺受感觸,他說現在大傢都很忙,忙著掙錢,忙著發展,但是收藏、欣賞文化是需要時間、需要沉靜下來的。這本書,讓我精神得到享受,心情感覺愉悅,的確是一本好書、妙書。準備下一本就是《陶瓷篇》,繼續接受文化的熏陶。

評分

維天之命,玉為祥瑞,通過這本書,我重新認識瞭玉。古人認為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代錶瞭一種精神力量。還認為玉有祥瑞闢邪之用,最早的玉還用來通神。古人用玉來錶示誠信,從秦朝到清朝,國傢的信譽――最高權力就是用玉璽來體現。在“禮玉文化”這一節裏,用實物圖片上說明瞭很多有意思的禮儀用玉。從曆史、文化等等多角度介紹瞭玉器。看完書我至少知道瞭玉的種類,比如和田玉、昆侖玉等,明白瞭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奬牌是嚮全世界展示瞭我們的玉文化。

評分

個人覺得很有趣的最後一章中,馬老先生幽默的介紹玉器作僞的很多做法,活靈活現。還告訴我們至少2招對付作僞的人,特彆長見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