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等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係列規劃教材: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
定價:39.00元
作者:王文成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23585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是高等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係列規劃教材之一,本係列教材共9本,內容涵蓋人力資源管理的各個模塊。
本書係統地介紹瞭人員素質與能力測評的基本內容,闡述瞭其基本概念、理論基礎、主要方法及實踐。全書以人員測評經典理論為基礎,多層次、多維度地闡述瞭人員測評體係、人員測評方法與技術、人員測評的實施及檢驗等方麵的內容。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篇 人員測評基礎篇
章 人員測評導論
1.1人員測評概述
1.1.1人員測評的內涵
1.1.2人員測評的構成
1.1.3人員測評的作用
1.1.4人員測評的分類
1.1.5人員測評的原則
1.2人員測評的應用
1.2.1在人力資源招聘中的應用
1.2.2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應用
1.2.3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1.2.4在人力資源考核中的應用
1.2.5在人力資源診斷中的應用
1.3人員測評的曆史和發展
1.3.1中國古代人員測評思想與方法
1.3.2西方人員測評的曆史發展
1.3.3人員測評方法的發展趨勢
自測題
第2章 人員測評相關理論
2.1人員測評的基本理論
2.1.1人員測評的理論基礎
2.1.2人員測評實踐的原理
2.1.3人員測評的方法論基礎
2.1.4人員測評的統計學基礎
2.2人員測評量化理論
2.2.1人員測評量化的定義
2.2.2人員測評量化的作用
2.2.3人員測評量化的形式
自測題
第2篇 人員測評體係設計篇
第3章 測評指標標準體係設計
3.1人員測評指標標準體係概述
3.1.1人員測評指標標準體係的定義
3.1.2人員測評指標與指標權重
3.1.3標準、標度和標記
3.1.4人員測評指標標準體係的意義
3.2人員測評指標設計與計量
3.2.1人員測評指標的特點
3.2.2人員測評指標的設計原則
3.2.3人員測評指標的計量方式
3.2.4人員測評指標權重確定方法
3.3人員測評指標設計方法
3.3.1工作分析法
3.3.2功能圖示法
3.3.3勝任力分析法
3.3.4榜樣分析法
3.3.5文獻查閱法
3.3.6曆史概括法
3.3.7頭腦風暴法
3.4人員測評指標標準體係的建立
3.4.1體係的橫嚮結構
3.4.2體係的縱嚮結構
3.4.3體係建立的步驟
3.4.4體係建立實例
自測題
第4章 測評方法、時間和空間設計
4.1人員測評方法概述
4.1.1人員測評方法的含義
4.1.2常見的人員測評方法
4.1.3選擇測評方法的要點
4.2人員測評方法的組閤設計
4.2.1組閤設計的必要性
4.2.2組閤設計的原則
4.2.3組閤設計的流程
4.2.4組閤設計的選擇
4.3人員測評時間的組織方法
4.3.1期限安排法
4.3.2次數的確定法
4.3.3時機的選擇
4.4人員測評空間的組織方法
4.4.1立體法
4.4.2側麵法
自測題
第3篇 人員測評方法技術篇
第5章 心理測量
5.1心理測量概述
5.1.1心理測量的定義
5.1.2心理測量的類型
5.1.3心理測量的原理
5.1.4心理測量的特性
5.1.5心理測量的標準化
5.1.6心理測量工具的選擇
5.2常用的心理測量方法
5.2.1量錶法
5.2.2行為觀察法
5.2.3調查法
5.2.4投射測試法
5.3人格測量
5.3.1人格的內涵
5.3.2人格的理論
5.3.3人格測量的特徵維度
5.3.4人格測量的工具
5.4品德測評
5.4.1品德的定義
5.4.2品德測評的理論依據
5.4.3FRC品德測評法
5.4.4OSL品德測評法
5.5職業興趣測評
5.5.1職業興趣
5.5.2職業錨
5.5.3職業適應性測評
5.5.4職業價值觀測評
自測題
第6章 履曆錶分析法
6.1履曆錶概述
6.1.1履曆錶的概念
6.1.2履曆錶的功能
6.1.3履曆錶的種類
6.2履曆錶分析法概述
6.2.1履曆錶分析法的概念
6.2.2履曆錶分析法的特點
6.2.3履曆錶分析法的理論基礎
6.3履曆錶的設計
6.3.1履曆錶的設計原則
6.3.2履曆錶項目的數量要求
6.3.3履曆錶項目的篩選標準
6.3.4履曆錶的內容構成
6.3.5傳記式問捲的設計
6.4履曆錶分析實務
6.4.1基本思路
6.4.2項目解讀
6.4.3主要方法
6.4.4評估技巧
自測題
第7章 筆試測評
7.1筆試測評概述
7.1.1筆試測評的定義
7.1.2筆試測評的作用
7.1.3筆試測評的優缺點
7.1.4筆試測評的內容
7.2雙嚮細目錶的編製
7.2.1雙嚮細目錶的定義
7.2.2雙嚮細目錶的基本要素
7.2.3雙嚮細目錶的編製程序
7.2.4幾種常見的雙嚮細目錶
7.3筆試題目的開發
7.3.1筆試題目的來源
7.3.2筆試題目編寫的原則
7.3.3筆試題型及其編製方法
7.3.4筆試試捲的設計
7.3.5試題評價與考試分析
自測題
第8章 麵試測評
8.1麵試測評概述
8.1.1麵試測評的定義
8.1.2麵試測評的特點
8.1.3麵試測評的類型
8.1.4麵試測評的內容
8.1.5麵試測評的流程
8.2麵試題目的編製
8.2.1麵試題目編製的原則
8.2.2各崗位麵試題目的編寫重點
8.2.3麵試題目編寫的步驟
8.3麵試測評的實施
8.3.1麵試測評的組織模式
8.3.2麵試測評的評價標準
8.3.3麵試測評成績的評定
8.4麵試測評的操作技巧
8.4.1'問'的技巧
8.4.2'聽'的技巧
8.4.3'察'的技巧
8.4.4'析'的技巧
8.4.5'判'的技巧
8.4.6'評'的技巧
自測題
第9章 評價中心
9.1評價中心概述
9.1.1評價中心的內涵
9.1.2評價中心的特點
9.1.3評價中心的基本原則
9.1.4評價中心的主要形式
9.1.5評價中心的未來趨勢
9.2基於勝任力模型構建評價中心
9.2.1建立勝任力模型
9.2.2甄選測評指標
9.2.3整閤情境演練工具
9.2.4設計指標權重
9.2.5設計評分方法及評分標準
9.3評價中心技術的實施
9.3.1實施流程
9.3.2技術實施的有效性評估
9.3.3測評結果的反饋
9.3.4技術實施的注意事項
9.4公文筐測量
9.4.1公文筐測量的概念
9.4.2公文筐測量的優缺點
9.4.3公文筐測量考查的要素
9.4.4公文筐測量的編製流程
9.4.5公文筐測量的注意事項
9.5無領導小組討論
9.5.1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概念
9.5.2無領導小組討論的優缺點
9.5.3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類型
9.5.4無領導小組討論的主要功能
9.5.5無領導小組討論考查的要素
9.5.6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題目設計
自測題
0章 績效考核
10.1績效考核概述
10.1.1績效考核的內涵
10.1.2績效考核體係的構成
10.1.3常用的績效考核標準
10.1.4績效考核的原則與目的
10.2常用的績效考核模式
10.2.1目標管理法測評
10.2.2平衡計分卡
10.2.3360°考核法測評
10.2.4EVA考核法測評
10.2.5KPI考核法測評
10.3績效考核法的實施與改進
10.3.1績效實施與過程管理
10.3.2績效反饋與績效麵談
10.3.3績效改進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自測題
1章 勝任力測評
11.1勝任力概述
11.1.1勝任力的概念
11.1.2勝任力的特性
11.1.3勝任力的構成
11.2勝任力模型概述
11.2.1模型的概念
11.2.2模型的特點
11.2.3模型的結構
11.2.4勝任力詞典的編製
11.3勝任力模型的構建
11.3.1模型構建的原則
11.3.2模型構建的方法
11.3.3構建的流程
11.3.4構建的注意事項
11.4勝任力模型的應用
11.4.1在招聘管理中的應用
11.4.2在培訓開發中的應用
11.4.3在績效考核中的應用
11.4.4在薪酬管理中的應用
11.4.5在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自測題
第4篇 人員測評實施檢驗篇
2章 測評組織與實施
12.1人員測評的主體與客體
12.1.1人員測評主體與客體的關係
12.1.2人員測評主體的條件與職責
12.2人員測評方案的設計
12.2.1人員測評方案的內容
12.2.2測評方案設計與可行性分析
12.3人員測評實施的步驟與原則
12.3.1人員測評實施的步驟
12.3.2人員測評實施的基本原則
12.4人員測評中的誤差及防範
12.4.1測評本身引起的誤差及防範
12.4.2施測過程引起的誤差及防範
12.4.3被測評者自身引起的誤差及防範
12.4.4評價人員引起的誤差及防範
自測題
3章 測評效果與檢驗
13.1測評信息的可靠性分析
13.1.1測評資料錯誤信息的鑒彆
13.1.2測評資料的真實性鑒彆
13.1.3行為者行為的真實性鑒彆
13.2人員測評中的信度分析
13.2.1信度的種類和評估方法
13.2.2影響信度的因素
13.3人員測評中的效度分析
13.3.1效度的種類和評估方法
13.3.2影響效度的因素
13.3.3效度分析中的理論問題
13.4人員測評中的項目分析
13.4.1項目適閤度
13.4.2項目區分度
13.4.3項目獨立性
13.4.4選項質量
13.5其他質量檢驗方法
13.5.1測評結果的客觀性
13.5.2測評結果的總體分布與水平
13.5.3測評結果的區分性與差異性
自測題
4章 測評報告與運用
14.1人員測評報告概述
14.1.1報告的類型
14.1.2報告的錶述方法
14.1.3報告的意義
14.2人員測評報告的撰寫
14.2.1報告的基本內容
14.2.2報告的撰寫原則
14.2.3人員測評總結的注意事項
14.2.4報告樣本
14.3人員測評報告運用的誤區
14.3.1人事決策替代論
14.3.2測評結果論
14.3.3人員測評無用論
14.3.4測評軟件論
自測題
5章 人員測評'E'化發展
15.1人員測評的'E'化
15.1.1人員測評'E'化的必然性
15.1.2人員測評的'E'化方法
15.1.3'E'化的現代測評方法
15.1.4計算機在人員測評中的應用流程
15.2人員測評管理信息係統
15.2.1係統的作用
15.2.2係統設計的特點
15.2.3係統設計的原則
15.2.4係統設計的注意事項
15.2.5係統設計的具體流程
自測題
第5篇 實訓篇
6章 人纔測評實訓
16.1實訓教學軟件概述
16.1.1實訓教學軟件設計思路
16.1.2實訓教學軟件特點
16.1.3實訓教學軟件運營環境
16.2軟件交互設計
16.2.1便捷化目錄操作設計
16.2.2扁平化設計
16.2.3多媒體教學
16.2.4實時提示引導
16.3實驗概述
16.3.1實驗目的
16.3.2實驗要求
16.3.3課時安排
16.4測評過程
16.4.1測評前期準備
16.4.2測評量錶導入
16.4.3測評過程解讀
16.5測評結果應用
16.5.1模擬招聘實訓
16.5.2崗位測評産品創建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王文成,鄭州大學考試與人纔測評中心副主任,碩士生導師。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公共衛生議題的普通讀者,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日常行為習慣的認知。過去,我對“感冒”或“小感染”的處理方式,大多是能快速止痛或抑製癥狀就好,幾乎不假思索地要求醫生開具最強效的抗生素。現在迴想起來,那簡直是一種對自身健康係統近乎魯莽的傲慢。書中關於“生存的悖論”的討論尤其深刻——我們為瞭短期內戰勝疾病而采取的激進行動,正在為我們和下一代埋下更深層次的健康地雷。作者並沒有一味地指責個體,而是將矛頭指嚮瞭係統性的缺陷:從農業畜牧業的濫用,到醫療體係中對“快速治愈”的病態追求。這種立體的批判視角,讓我感到這本書的格局遠超一般的健康指南。它不是在教你“怎麼吃藥”,而是在啓發你“如何與生命世界共處”。讀完後,我開始謹慎地對待每一次藥物乾預,並開始探索那些更溫和、更尊重身體自然智慧的療愈方式。
評分讀完這本讓人醍醐灌頂的力作,我簡直要為作者的洞察力和嚴謹的論證拍案叫絕瞭!它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而是將一個關乎我們每一個人日常健康的宏大議題,剖析得絲絲入扣,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解剖般精確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瞭我們身體內部那個隱秘而龐大的宇宙——那個被我們長期忽視的“微生物群落”。書中對於現代醫學過度依賴“廣譜殺傷性武器”的批判,顯得尤為尖銳卻又無比中肯。我仿佛能聽到那些無辜的、本該與我們和諧共存的益生菌在無聲地哀嚎。那種被現代生活和醫療實踐無差彆“地毯式轟炸”後的荒涼感,通過文字被生動地描繪瞭齣來。特彆是關於那些新興的、令人不安的耐藥菌株的演變史,作者的敘述如同偵探小說般引人入勝,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堅實的科學證據之上,讓人在感到恐懼的同時,也對人類自身的愚昧感到一絲無奈。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一個“幕後英雄”——我們的微生物朋友,推到瞭聚光燈下,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健康”的真正定義,不再僅僅是“沒有病原體”,而是“與共生體和諧共處”。
評分坦白說,我很少讀到一本既如此專業嚴謹,又如此具有文學感染力的科普作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多變的,有時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在進行嚴厲的床邊會診,剖析病竈毫不留情;有時又像是一位博物學傢,帶著好奇和敬畏,描繪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生命的奇跡與協作。特彆是關於宿主與微生物之間漫長而復雜的“進化博弈”的描述,精彩得讓人拍案叫絕。它成功地將“抗生素”這個我們日常掛在嘴邊的詞匯,從一個簡單的“消滅細菌的工具”,提升到瞭一個關乎生態平衡和物種存亡的哲學命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世界觀的重塑。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強大,不是無限製地消滅“敵人”,而是理解和管理復雜的生態係統。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醫學讀物,它是一部關於現代人與自然關係的總檢討,讀來令人深思,受益匪淺,絕對是近年來我讀過的最有分量的非虛構作品之一。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和敘事節奏感,絕對是頂尖的。我讀得非常快,但又不得不時常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它最妙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停留在陳述問題和控訴現狀的層麵,而是巧妙地織入瞭一部跨越瞭曆史、地理和生物學的宏大敘事。它會帶你穿越迴早期的人類定居點,考察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塑造瞭我們的免疫係統,然後瞬間跳躍到當下的重癥監護室,展示齣當這種平衡被打破時,連鎖反應是多麼可怕和難以逆轉。這種宏觀與微觀的交織,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學科普,煥發齣一種史詩般的氣息。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論述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行雲流水的清晰度。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DNA序列、生態位競爭、以及復雜的免疫應答機製,用最樸素、最形象的比喻呈現齣來,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會其中的深意。這種化繁為簡的智慧,是很多科普作傢夢寐以求卻難以企及的境界。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那種近乎悲憫的、對未來的憂患意識。作者的筆觸中,流淌著一種對“失落”的哀嘆——我們正在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種藥物的有效性,更是一種與自然界長期演化齣的、微妙的生物學契約。這種失去是不可逆的,而且影響深遠,它可能最終挑戰的是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的醫療基石。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科學史軼事和人物故事,它們為冰冷的科學論證增添瞭人性的溫度。比如,對早期抗生素發現者的敬畏,與對當前這種“用盡”式開發的無奈對比,形成瞭強烈的戲劇張力。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精妙,總能在你即將感到沮喪時,提供一小塊關於希望和新方嚮的論述,例如對新型療法和個性化醫療的探討。它像是一次嚴肅的警報,但警報拉響的目的,是為瞭指引我們走嚮更明智的未來,而不是單純製造恐慌。
評分還行
評分還沒看呢,隻是拆瞭包裝,覺得還可以,這是營養老師推薦的一本書,一定好好讀讀!
評分不錯喲
評分很不錯
評分還沒來及看,豆瓣上評分很高。
評分書比較多 物流也還算快 包裝還好 書都完好。
評分還行
評分還沒看呢,隻是拆瞭包裝,覺得還可以,這是營養老師推薦的一本書,一定好好讀讀!
評分很多次在新華文軒網購書籍瞭,速度快,包裝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