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
定价:39.00元
作者:王文成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2358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本系列教材共9本,内容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人员素质与能力测评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其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主要方法及实践。全书以人员测评经典理论为基础,多层次、多维度地阐述了人员测评体系、人员测评方法与技术、人员测评的实施及检验等方面的内容。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篇 人员测评基础篇
章 人员测评导论
1.1人员测评概述
1.1.1人员测评的内涵
1.1.2人员测评的构成
1.1.3人员测评的作用
1.1.4人员测评的分类
1.1.5人员测评的原则
1.2人员测评的应用
1.2.1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应用
1.2.2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1.2.3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1.2.4在人力资源考核中的应用
1.2.5在人力资源诊断中的应用
1.3人员测评的历史和发展
1.3.1中国古代人员测评思想与方法
1.3.2西方人员测评的历史发展
1.3.3人员测评方法的发展趋势
自测题
第2章 人员测评相关理论
2.1人员测评的基本理论
2.1.1人员测评的理论基础
2.1.2人员测评实践的原理
2.1.3人员测评的方法论基础
2.1.4人员测评的统计学基础
2.2人员测评量化理论
2.2.1人员测评量化的定义
2.2.2人员测评量化的作用
2.2.3人员测评量化的形式
自测题
第2篇 人员测评体系设计篇
第3章 测评指标标准体系设计
3.1人员测评指标标准体系概述
3.1.1人员测评指标标准体系的定义
3.1.2人员测评指标与指标权重
3.1.3标准、标度和标记
3.1.4人员测评指标标准体系的意义
3.2人员测评指标设计与计量
3.2.1人员测评指标的特点
3.2.2人员测评指标的设计原则
3.2.3人员测评指标的计量方式
3.2.4人员测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3人员测评指标设计方法
3.3.1工作分析法
3.3.2功能图示法
3.3.3胜任力分析法
3.3.4榜样分析法
3.3.5文献查阅法
3.3.6历史概括法
3.3.7头脑风暴法
3.4人员测评指标标准体系的建立
3.4.1体系的横向结构
3.4.2体系的纵向结构
3.4.3体系建立的步骤
3.4.4体系建立实例
自测题
第4章 测评方法、时间和空间设计
4.1人员测评方法概述
4.1.1人员测评方法的含义
4.1.2常见的人员测评方法
4.1.3选择测评方法的要点
4.2人员测评方法的组合设计
4.2.1组合设计的必要性
4.2.2组合设计的原则
4.2.3组合设计的流程
4.2.4组合设计的选择
4.3人员测评时间的组织方法
4.3.1期限安排法
4.3.2次数的确定法
4.3.3时机的选择
4.4人员测评空间的组织方法
4.4.1立体法
4.4.2侧面法
自测题
第3篇 人员测评方法技术篇
第5章 心理测量
5.1心理测量概述
5.1.1心理测量的定义
5.1.2心理测量的类型
5.1.3心理测量的原理
5.1.4心理测量的特性
5.1.5心理测量的标准化
5.1.6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
5.2常用的心理测量方法
5.2.1量表法
5.2.2行为观察法
5.2.3调查法
5.2.4投射测试法
5.3人格测量
5.3.1人格的内涵
5.3.2人格的理论
5.3.3人格测量的特征维度
5.3.4人格测量的工具
5.4品德测评
5.4.1品德的定义
5.4.2品德测评的理论依据
5.4.3FRC品德测评法
5.4.4OSL品德测评法
5.5职业兴趣测评
5.5.1职业兴趣
5.5.2职业锚
5.5.3职业适应性测评
5.5.4职业价值观测评
自测题
第6章 履历表分析法
6.1履历表概述
6.1.1履历表的概念
6.1.2履历表的功能
6.1.3履历表的种类
6.2履历表分析法概述
6.2.1履历表分析法的概念
6.2.2履历表分析法的特点
6.2.3履历表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6.3履历表的设计
6.3.1履历表的设计原则
6.3.2履历表项目的数量要求
6.3.3履历表项目的筛选标准
6.3.4履历表的内容构成
6.3.5传记式问卷的设计
6.4履历表分析实务
6.4.1基本思路
6.4.2项目解读
6.4.3主要方法
6.4.4评估技巧
自测题
第7章 笔试测评
7.1笔试测评概述
7.1.1笔试测评的定义
7.1.2笔试测评的作用
7.1.3笔试测评的优缺点
7.1.4笔试测评的内容
7.2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7.2.1双向细目表的定义
7.2.2双向细目表的基本要素
7.2.3双向细目表的编制程序
7.2.4几种常见的双向细目表
7.3笔试题目的开发
7.3.1笔试题目的来源
7.3.2笔试题目编写的原则
7.3.3笔试题型及其编制方法
7.3.4笔试试卷的设计
7.3.5试题评价与考试分析
自测题
第8章 面试测评
8.1面试测评概述
8.1.1面试测评的定义
8.1.2面试测评的特点
8.1.3面试测评的类型
8.1.4面试测评的内容
8.1.5面试测评的流程
8.2面试题目的编制
8.2.1面试题目编制的原则
8.2.2各岗位面试题目的编写重点
8.2.3面试题目编写的步骤
8.3面试测评的实施
8.3.1面试测评的组织模式
8.3.2面试测评的评价标准
8.3.3面试测评成绩的评定
8.4面试测评的操作技巧
8.4.1'问'的技巧
8.4.2'听'的技巧
8.4.3'察'的技巧
8.4.4'析'的技巧
8.4.5'判'的技巧
8.4.6'评'的技巧
自测题
第9章 评价中心
9.1评价中心概述
9.1.1评价中心的内涵
9.1.2评价中心的特点
9.1.3评价中心的基本原则
9.1.4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
9.1.5评价中心的未来趋势
9.2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评价中心
9.2.1建立胜任力模型
9.2.2甄选测评指标
9.2.3整合情境演练工具
9.2.4设计指标权重
9.2.5设计评分方法及评分标准
9.3评价中心技术的实施
9.3.1实施流程
9.3.2技术实施的有效性评估
9.3.3测评结果的反馈
9.3.4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
9.4公文筐测量
9.4.1公文筐测量的概念
9.4.2公文筐测量的优缺点
9.4.3公文筐测量考查的要素
9.4.4公文筐测量的编制流程
9.4.5公文筐测量的注意事项
9.5无领导小组讨论
9.5.1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
9.5.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缺点
9.5.3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类型
9.5.4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主要功能
9.5.5无领导小组讨论考查的要素
9.5.6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题目设计
自测题
0章 绩效考核
10.1绩效考核概述
10.1.1绩效考核的内涵
10.1.2绩效考核体系的构成
10.1.3常用的绩效考核标准
10.1.4绩效考核的原则与目的
10.2常用的绩效考核模式
10.2.1目标管理法测评
10.2.2平衡计分卡
10.2.3360°考核法测评
10.2.4EVA考核法测评
10.2.5KPI考核法测评
10.3绩效考核法的实施与改进
10.3.1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
10.3.2绩效反馈与绩效面谈
10.3.3绩效改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自测题
1章 胜任力测评
11.1胜任力概述
11.1.1胜任力的概念
11.1.2胜任力的特性
11.1.3胜任力的构成
11.2胜任力模型概述
11.2.1模型的概念
11.2.2模型的特点
11.2.3模型的结构
11.2.4胜任力词典的编制
11.3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11.3.1模型构建的原则
11.3.2模型构建的方法
11.3.3构建的流程
11.3.4构建的注意事项
11.4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11.4.1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
11.4.2在培训开发中的应用
11.4.3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11.4.4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11.4.5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自测题
第4篇 人员测评实施检验篇
2章 测评组织与实施
12.1人员测评的主体与客体
12.1.1人员测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2.1.2人员测评主体的条件与职责
12.2人员测评方案的设计
12.2.1人员测评方案的内容
12.2.2测评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
12.3人员测评实施的步骤与原则
12.3.1人员测评实施的步骤
12.3.2人员测评实施的基本原则
12.4人员测评中的误差及防范
12.4.1测评本身引起的误差及防范
12.4.2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及防范
12.4.3被测评者自身引起的误差及防范
12.4.4评价人员引起的误差及防范
自测题
3章 测评效果与检验
13.1测评信息的可靠性分析
13.1.1测评资料错误信息的鉴别
13.1.2测评资料的真实性鉴别
13.1.3行为者行为的真实性鉴别
13.2人员测评中的信度分析
13.2.1信度的种类和评估方法
13.2.2影响信度的因素
13.3人员测评中的效度分析
13.3.1效度的种类和评估方法
13.3.2影响效度的因素
13.3.3效度分析中的理论问题
13.4人员测评中的项目分析
13.4.1项目适合度
13.4.2项目区分度
13.4.3项目独立性
13.4.4选项质量
13.5其他质量检验方法
13.5.1测评结果的客观性
13.5.2测评结果的总体分布与水平
13.5.3测评结果的区分性与差异性
自测题
4章 测评报告与运用
14.1人员测评报告概述
14.1.1报告的类型
14.1.2报告的表述方法
14.1.3报告的意义
14.2人员测评报告的撰写
14.2.1报告的基本内容
14.2.2报告的撰写原则
14.2.3人员测评总结的注意事项
14.2.4报告样本
14.3人员测评报告运用的误区
14.3.1人事决策替代论
14.3.2测评结果论
14.3.3人员测评无用论
14.3.4测评软件论
自测题
5章 人员测评'E'化发展
15.1人员测评的'E'化
15.1.1人员测评'E'化的必然性
15.1.2人员测评的'E'化方法
15.1.3'E'化的现代测评方法
15.1.4计算机在人员测评中的应用流程
15.2人员测评管理信息系统
15.2.1系统的作用
15.2.2系统设计的特点
15.2.3系统设计的原则
15.2.4系统设计的注意事项
15.2.5系统设计的具体流程
自测题
第5篇 实训篇
6章 人才测评实训
16.1实训教学软件概述
16.1.1实训教学软件设计思路
16.1.2实训教学软件特点
16.1.3实训教学软件运营环境
16.2软件交互设计
16.2.1便捷化目录操作设计
16.2.2扁平化设计
16.2.3多媒体教学
16.2.4实时提示引导
16.3实验概述
16.3.1实验目的
16.3.2实验要求
16.3.3课时安排
16.4测评过程
16.4.1测评前期准备
16.4.2测评量表导入
16.4.3测评过程解读
16.5测评结果应用
16.5.1模拟招聘实训
16.5.2岗位测评产品创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王文成,郑州大学考试与人才测评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很少读到一本既如此专业严谨,又如此具有文学感染力的科普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有时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进行严厉的床边会诊,剖析病灶毫不留情;有时又像是一位博物学家,带着好奇和敬畏,描绘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生命的奇迹与协作。特别是关于宿主与微生物之间漫长而复杂的“进化博弈”的描述,精彩得让人拍案叫绝。它成功地将“抗生素”这个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从一个简单的“消灭细菌的工具”,提升到了一个关乎生态平衡和物种存亡的哲学命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的重塑。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无限制地消灭“敌人”,而是理解和管理复杂的生态系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医学读物,它是一部关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总检讨,读来令人深思,受益匪浅,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有分量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公共卫生议题的普通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日常行为习惯的认知。过去,我对“感冒”或“小感染”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能快速止痛或抑制症状就好,几乎不假思索地要求医生开具最强效的抗生素。现在回想起来,那简直是一种对自身健康系统近乎鲁莽的傲慢。书中关于“生存的悖论”的讨论尤其深刻——我们为了短期内战胜疾病而采取的激进行动,正在为我们和下一代埋下更深层次的健康地雷。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指责个体,而是将矛头指向了系统性的缺陷:从农业畜牧业的滥用,到医疗体系中对“快速治愈”的病态追求。这种立体的批判视角,让我感到这本书的格局远超一般的健康指南。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吃药”,而是在启发你“如何与生命世界共处”。读完后,我开始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药物干预,并开始探索那些更温和、更尊重身体自然智慧的疗愈方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那种近乎悲悯的、对未来的忧患意识。作者的笔触中,流淌着一种对“失落”的哀叹——我们正在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药物的有效性,更是一种与自然界长期演化出的、微妙的生物学契约。这种失去是不可逆的,而且影响深远,它可能最终挑战的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医疗基石。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科学史轶事和人物故事,它们为冰冷的科学论证增添了人性的温度。比如,对早期抗生素发现者的敬畏,与对当前这种“用尽”式开发的无奈对比,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妙,总能在你即将感到沮丧时,提供一小块关于希望和新方向的论述,例如对新型疗法和个性化医疗的探讨。它像是一次严肃的警报,但警报拉响的目的,是为了指引我们走向更明智的未来,而不是单纯制造恐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节奏感,绝对是顶尖的。我读得非常快,但又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段落。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陈述问题和控诉现状的层面,而是巧妙地织入了一部跨越了历史、地理和生物学的宏大叙事。它会带你穿越回早期的人类定居点,考察微生物多样性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免疫系统,然后瞬间跳跃到当下的重症监护室,展示出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连锁反应是多么可怕和难以逆转。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科普,焕发出一种史诗般的气息。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行云流水的清晰度。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DNA序列、生态位竞争、以及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用最朴素、最形象的比喻呈现出来,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会其中的深意。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是很多科普作家梦寐以求却难以企及的境界。
评分读完这本让人醍醐灌顶的力作,我简直要为作者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论证拍案叫绝了!它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将一个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日常健康的宏大议题,剖析得丝丝入扣,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解剖般精确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我们身体内部那个隐秘而庞大的宇宙——那个被我们长期忽视的“微生物群落”。书中对于现代医学过度依赖“广谱杀伤性武器”的批判,显得尤为尖锐却又无比中肯。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无辜的、本该与我们和谐共存的益生菌在无声地哀嚎。那种被现代生活和医疗实践无差别“地毯式轰炸”后的荒凉感,通过文字被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特别是关于那些新兴的、令人不安的耐药菌株的演变史,作者的叙述如同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每一步推理都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证据之上,让人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愚昧感到一丝无奈。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幕后英雄”——我们的微生物朋友,推到了聚光灯下,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健康”的真正定义,不再仅仅是“没有病原体”,而是“与共生体和谐共处”。
评分还行
评分很好
评分还没来及看,豆瓣上评分很高。
评分还没有看完
评分很多次在新华文轩网购书籍了,速度快,包装好!
评分公司领导看的
评分还没来及看,豆瓣上评分很高。
评分还没来及看,豆瓣上评分很高。
评分挺好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