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俄國思想傢(第2版)》是一部係統闡述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生活命運和思想狀況的學術著作。作者揀取各時期的代錶人物,如赫爾岑、巴枯寜、彆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麵分析其思想特徵及其所代錶的時代精神,.並將其置於整個俄羅斯和歐洲的曆史背景之中。全書論述縱橫捭闔,精彩紛呈,堪稱一部研究俄國知識分子的力作。 (英國)以賽亞·伯林 著作 彭淮棟 譯者 以賽亞·伯林(1909-1997),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20世紀很有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新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8: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俄國思想傢》(1978)、《反等 兼含天真自發與身份地位的個人自由。他們的心靈望嚮遠大壯闊的境界,思想上流露貴族教育善於培養的獨特的一種優遊情趣,喜愛新穎、進步、反叛、年輕、尚未嘗試、即將問世之事,嚮往一望無際的——先不問有無彼岸。交接期的人物,諸如米拉波、查爾斯·詹姆斯·福斯、富蘭林·羅斯福,屬此類型。他們生活在新舊交界附近,一邊是即將過去的豐美人生,一邊是逗人而可能落空的未來——他們自己大力接生的危險新時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其最令人稱道之處,它擁有一種古典的優雅,但又絕不故作高深。作者的遣詞造句精確到位,尤其在翻譯和闡釋那些源自德語或法語的哲學名詞時,顯得尤為遊刃有餘,既保留瞭原意的復雜性,又確保瞭俄語讀者的理解無礙。我特彆欣賞書中引用的那些不常被提及的原始文獻片段,它們如同閃爍的星辰,點亮瞭晦澀的論述。比如,某位早年間思想傢關於“土壤”(Pochva)的論述,如果脫離瞭作者精心選擇的引文背景,是很難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沉的文化自省的。這種細緻入微的文本挖掘工作,使得本書的學術分量十足,絕非泛泛而談的通識讀物。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但同時又以其優美的文字給予豐厚的迴報。它成功地將那些沉睡在檔案深處的思想火花重新點燃,讓它們以一種清晰、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閱讀體驗是極其充實和愉悅的。
評分坦白說,我剛翻開這本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俄國思想史”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我擔心會陷入枯燥的術語堆砌和冗長的曆史背景介紹中。然而,作者的敘事技巧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他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彼得大帝的改革浪潮到十月革命前的風雲變幻之中。書中的章節安排極具匠心,邏輯推進自然流暢,仿佛在講述一個宏大而又充滿張力的史詩故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特定曆史事件時,如何將思想傢的生平和他們的核心觀點緊密結閤起來。例如,在分析19世紀中葉的民粹主義思潮時,書中不僅清晰勾勒瞭其理論框架,還穿插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和書信片段,使得這些思想不再是冰冷的教條,而是帶著體溫的行動指南。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在一起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對於初次接觸俄國思想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既權威又不失親和力的絕佳入口,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
評分從一個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本《俄國思想傢》(第二版)作為工具書的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索引做得詳盡清晰,人名和概念的交叉引用係統非常完善,這對於需要進行學術研究或撰寫論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書中附帶的年錶和關鍵術語解釋部分,簡潔明瞭,極大地節省瞭查閱資料的時間。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全書的論述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他從未將俄國的思想發展視為孤立的現象,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歐洲思想史的脈絡中進行考察。通過對比俄國思想傢對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傢思想的吸收、改造與反思,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國知識分子是如何試圖在吸收普世價值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完整性。這種既紮根本土又放眼世界的敘事角度,使得本書的格局遠超一般的區域性思想史著作,它提供瞭一種理解非西方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進行自我定位的深刻視角。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印象是結構嚴謹,但某些部分的論述深度似乎略有不足,這可能源於其試圖覆蓋的範圍過於宏大。第二版在內容上想必有所增補,但對於一些後期的、更具爭議性的思想流派,比如涉及白移民哲學傢或更晚近的“歐亞主義”的探討,篇幅顯得相對緊湊,介紹性多於批判性分析。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這些思想如何影響瞭20世紀後半葉乃至當代俄羅斯政治與文化心理的深入分析。不過,必須承認,在對早期啓濛思想傢,如拉季捨夫和卡拉姆津的介紹上,作者做到瞭鞭闢入裏,清晰地勾勒齣俄國知識分子在“啓濛”與“保守”之間的搖擺與掙紮。作者對不同思想傢之間辯證關係的把握堪稱一絕,他總能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展示齣一位思想傢如何“繼承”前人,又如何“顛覆”傳統。閱讀過程中,我經常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富有啓發性的對比論點,這迫使我不斷反思自己對“進步”與“停滯”這些概念的傳統理解。
評分這本《俄國思想傢》(第二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俄國思想史的教科書,更像是一次深入靈魂的對話。初讀時,我被它流暢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將復雜哲學概念化繁為簡的神奇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繼承與衝突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與客觀。比如,在探討斯拉夫派與西化派的爭論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貼上“好”或“壞”的標簽,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各自的曆史根源和社會訴求,讓讀者得以理解這場爭論背後深刻的民族焦慮與身份認同的探索。書中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等文學巨匠思想的解讀尤為精到,作者沒有停留在對他們小說主題的錶麵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作品中蘊含的形而上學追問,比如對自由意誌、罪與罰、以及人類精神救贖的思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景有瞭更為立體和飽滿的認識,不再是將他們視為遙遠的、刻闆的曆史人物,而是鮮活的、在巨大時代壓力下掙紮的靈魂。這種深入的文本解讀,無疑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