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俄国思想家(第2版)》是一部系统阐述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作者拣取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置于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中。全书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堪称一部研究俄国知识分子的力作。 (英国)以赛亚·伯林 著作 彭淮栋 译者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20世纪很有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8: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俄国思想家》(1978)、《反等 兼含天真自发与身份地位的个人自由。他们的心灵望向远大壮阔的境界,思想上流露贵族教育善于培养的独特的一种优游情趣,喜爱新颖、进步、反叛、年轻、尚未尝试、即将问世之事,向往一望无际的——先不问有无彼岸。交接期的人物,诸如米拉波、查尔斯·詹姆斯·福斯、富兰林·罗斯福,属此类型。他们生活在新旧交界附近,一边是即将过去的丰美人生,一边是逗人而可能落空的未来——他们自己大力接生的危险新时代。这本《俄国思想家》(第二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俄国思想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初读时,我被它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哲学概念化繁为简的神奇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继承与冲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与客观。比如,在探讨斯拉夫派与西化派的争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他们各自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诉求,让读者得以理解这场争论背后深刻的民族焦虑与身份认同的探索。书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思想的解读尤为精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他们小说主题的表面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形而上学追问,比如对自由意志、罪与罚、以及人类精神救赎的思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有了更为立体和饱满的认识,不再是将他们视为遥远的、刻板的历史人物,而是鲜活的、在巨大时代压力下挣扎的灵魂。这种深入的文本解读,无疑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
评分从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本《俄国思想家》(第二版)作为工具书的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索引做得详尽清晰,人名和概念的交叉引用系统非常完善,这对于需要进行学术研究或撰写论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书中附带的年表和关键术语解释部分,简洁明了,极大地节省了查阅资料的时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全书的论述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他从未将俄国的思想发展视为孤立的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欧洲思想史的脉络中进行考察。通过对比俄国思想家对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吸收、改造与反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俄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试图在吸收普世价值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民族精神的完整性。这种既扎根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叙事角度,使得本书的格局远超一般的区域性思想史著作,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非西方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行自我定位的深刻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令人称道之处,它拥有一种古典的优雅,但又绝不故作高深。作者的遣词造句精确到位,尤其在翻译和阐释那些源自德语或法语的哲学名词时,显得尤为游刃有余,既保留了原意的复杂性,又确保了俄语读者的理解无碍。我特别欣赏书中引用的那些不常被提及的原始文献片段,它们如同闪烁的星辰,点亮了晦涩的论述。比如,某位早年间思想家关于“土壤”(Pochva)的论述,如果脱离了作者精心选择的引文背景,是很难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的文化自省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文本挖掘工作,使得本书的学术分量十足,绝非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但同时又以其优美的文字给予丰厚的回报。它成功地将那些沉睡在档案深处的思想火花重新点燃,让它们以一种清晰、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体验是极其充实和愉悦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是结构严谨,但某些部分的论述深度似乎略有不足,这可能源于其试图覆盖的范围过于宏大。第二版在内容上想必有所增补,但对于一些后期的、更具争议性的思想流派,比如涉及白移民哲学家或更晚近的“欧亚主义”的探讨,篇幅显得相对紧凑,介绍性多于批判性分析。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乃至当代俄罗斯政治与文化心理的深入分析。不过,必须承认,在对早期启蒙思想家,如拉季舍夫和卡拉姆津的介绍上,作者做到了鞭辟入里,清晰地勾勒出俄国知识分子在“启蒙”与“保守”之间的摇摆与挣扎。作者对不同思想家之间辩证关系的把握堪称一绝,他总能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展示出一位思想家如何“继承”前人,又如何“颠覆”传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富有启发性的对比论点,这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对“进步”与“停滞”这些概念的传统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刚翻开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俄国思想史”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担心会陷入枯燥的术语堆砌和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中。然而,作者的叙事技巧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他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彼得大帝的改革浪潮到十月革命前的风云变幻之中。书中的章节安排极具匠心,逻辑推进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史诗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事件时,如何将思想家的生平和他们的核心观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分析19世纪中叶的民粹主义思潮时,书中不仅清晰勾勒了其理论框架,还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和书信片段,使得这些思想不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带着体温的行动指南。这种将理论与实践、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对于初次接触俄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既权威又不失亲和力的绝佳入口,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