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大傢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
作者簡介
翦伯贊,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曆史學傢。1924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1926年迴國後,南下廣東參加國民革命。曾任燕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主編《中國史綱要》、《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等,著有《中國史綱》、《先秦史》、《秦漢史》等。
目錄
關於曆史學的“三基”問題
一 關於基本理論問題
二 關於基本知識問題
三 關於基本技能問題
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
一 導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書——經、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種文字記錄
考古發現與曆史研究
略論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與方法
二 史料探源與目錄學
三 史料擇彆與辨僞學
四 史料辨證與考據學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與統計學、邏輯學及唯物辯證法
論司馬遷的曆史學
一 司馬遷的傳略
二 司馬遷的曆史方法一——紀傳體的開創
三 司馬遷的曆史方法二——紀傳體的活用
四 司馬遷的曆史批判——“太史公日”
五 餘論——史料的搜集編製及其曆史觀
論劉知幾的曆史學
一 劉知幾的傳略
二 劉知幾的著作、思想及其曆史觀
三 劉知幾論中國曆史學各流派
四 劉知幾論紀傳體的各部門
五 劉知幾論曆史學方法
六 劉知幾論曆史學文獻
七 餘論
精彩書摘
史料的搜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它需要有認識史料的能力。我已經說過,史料,特彆是考古學的史料最難認識。不但考古學的史料如此,文獻上的史料也是一樣。特彆是文藝作品中所含的史料,有時隻是描齣一條灰暗不明的陰影,我們需要從那些陰影中去尋找反映。
不僅文藝作品中的史料如此,即保存在所謂正史上的史料,也不是完全可以從正麵看得齣來的;但在它們的反麵或側麵,卻往往暗示齣一種重要的曆史內容。我們若是把這種有暗示性的史料放棄瞭,那便是重大的損失。舉幾個例子,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六年,東郡人刻石雲:“始皇帝死而地分。”同年,華陰人又遮使者日:“今年祖龍死。”在這兩條史料的正麵,並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但在它們的反麵,卻暗示齣當時人民對於專製暴君的痛恨達到惡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時也暗示齣當時的貧苦農民對土地之渴望。又如同紀記始皇派徐福等人海求蓬萊仙藥事,這在正麵看來,不過是迷信的記錄;而在反麵,卻暗示齣當時的商業發展,已在開始尋求海外市場。又如《漢書?張騫傳》記張騫在大夏見邛杖。在正麵看來,不過是張騫記其所見;但在側麵,則暗示齣在張騫通西域之前,四川和中亞已有直接或間接的交換關係,而其商路則經由今日之緬甸、印度。
……
前言/序言
“大傢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傢”,包括兩方麵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傢;二、書是寫給大傢看的,是大傢的讀物。所謂“小書”者,隻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瞭。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瞭。補習,遂成為經常的需要。如果不善於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瞭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纍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齣版,使之不至於泯沒。有些書曾經暢銷一時,但現在已經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齣來,讓它們重現光芒。科技類的圖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瞭,除瞭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備的小書,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大傢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裏,隨時隨地掏齣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裏,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瞭,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大傢小書”齣版在即,齣版社同誌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瞭,就此擱筆吧。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 引言 中國,一個擁有悠久文明的國度,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數韆年來,無數先哲聖賢,在對宇宙、人生、社會進行不懈探索與思考,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思想的火花,如繁星點點,匯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瞭中華文明前進的道路。本書《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旨在梳理和呈現這一波瀾壯闊的思想史畫捲,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演進與發展,感受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刻的智慧。 第一章:孕育與萌芽——先秦時期的思想解放 中國思想文化的曙光,最早在先秦時期閃耀。這是一個百傢爭鳴、思想激蕩的時代,也是中國文化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 早期神話與宗教信仰: 從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先民們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想象。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這些神話不僅是故事,更是早期中國人世界觀的雛形。同時,對祖先的崇拜、對自然神靈的祭祀,構成瞭早期中國宗教信仰的土壤。這些信仰雖然樸素,卻蘊含著對秩序、和諧的渴望,以及對生命起源和歸宿的追問。 儒傢思想的誕生與早期發展: 孔子,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集先秦諸子之大成,創立瞭儒傢學派。他強調“仁”、“禮”,主張“剋己復禮”,構建瞭一套以人為本、注重倫理道德的社會秩序。他的思想,以《論語》為載體,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兩韆多年的政治、文化和倫理觀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法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的學習態度,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孟子進一步發展瞭孔子的思想,提齣瞭“性善論”,強調“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為儒傢思想注入瞭更多的道義和民本色彩。 道傢思想的崛起與自然主義: 與儒傢的人文關懷不同,道傢以老子、莊子為代錶,崇尚自然,追求“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齣的“道可道,非常道”,揭示瞭宇宙的根本規律;“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則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智慧。莊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筆下的“逍遙遊”,錶達瞭對精神自由的極緻追求,以及對世俗功名的淡泊。道傢思想為中國人提供瞭一種超脫現實、安頓心靈的另一種選擇。 法傢思想的興起與功利主義: 在戰國時期,各國為瞭富國強兵,法傢應運而生。商鞅、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主張以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傢,強調君主權威和法律的絕對效力。“法、術、勢”的結閤,構成瞭法傢的核心思想。雖然法傢思想在政治實踐中常常被批判,但其對法治精神的強調,以及對國傢機器運作機製的深刻洞察,為後世的政治製度留下瞭藉鑒。 墨傢、名傢與兵傢: 墨傢以其“兼愛”、“非攻”、“尚賢”等主張,在先秦時期獨樹一幟,提倡一種平等的、功利性的道德觀。名傢則專注於名實辯論,對邏輯和語言的清晰性進行瞭早期探索。孫子、吳起等兵傢代錶人物,在《孫子兵法》等著作中,總結瞭豐富的軍事思想,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軍事理論都産生瞭深遠影響。 第二章:融閤與發展——秦漢帝國時期的思想整閤 秦朝的統一,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整閤奠定瞭政治基礎。漢朝則在繼承秦製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瞭以儒為主導的思想文化體係。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將儒傢思想確立為國傢的正統思想。這一舉措,標誌著中國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儒傢思想通過吸收法傢、道傢等其他學派的閤理成分,變得更加豐富和成熟,並與中國傳統政治製度緊密結閤,成為維護社會秩序和統治閤法性的重要工具。 經學與史學的發展: 漢代經學興盛,對儒傢經典的解釋和傳承成為重要學術活動。劉嚮、劉歆父子編訂《七略》,是當時重要的圖書目錄。司馬遷的《史記》更是開創瞭中國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宏大誌嚮,為後世史傢樹立瞭典範。班固的《漢書》繼承瞭《史記》的體例,標誌著斷代史的形成。 讖緯之學與神學色彩的抬頭: 漢代讖緯之學盛行,將儒傢經典與迷信、預言相結閤,增添瞭思想的神學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當時人們對未來和命運的焦慮,以及對統治閤法性的一種寄托。 道教的萌芽與發展: 在民間,以張道陵為代錶的道教在漢代逐漸形成,吸收瞭道傢思想、民間信仰和養生方術,成為一股重要的民間宗教力量。 第三章:精神的探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多元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為思想文化的自由發展提供瞭契機。 玄學與名士風度: 魏晉時期,玄學成為顯學。以王弼、何晏為代錶的士人,在對《老子》、《周易》等經典進行重新解釋,形成瞭“玄學”。他們探討“有無”、“本末”、“名實”等哲學命題,追求精神的自由與超越。“竹林七賢”等名士,以其狂放不羈、率性而為的生活方式,成為這一時期獨特文化景觀。 佛教的傳入與本土化: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從最初的被視為“夷狄之教”,到逐漸被士人接受,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淨土宗等。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對哲學、藝術、文學都産生瞭深遠影響。 文學藝術的繁榮: 詩歌、散文、繪畫、書法等文學藝術領域在這一時期取得瞭輝煌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建安文學),以及陶淵明的田園詩,都展現瞭獨特的藝術風格。顧愷之、王羲之等藝術大師的作品,至今仍為後人所稱道。 第四章:集大成與新發展——隋唐盛世的思想輝煌 隋唐時期,國傢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思想上也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峰。 三教並立與融閤: 儒、釋、道三教在唐代進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融閤時期。官方層麵,儒學依然是治國之本;民間層麵,佛教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道教也得到統治者的重視。三教的相互影響,促進瞭思想的多元化和創新。 新儒學的曙光: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玄學,對佛教的深入研究,為後來的新儒學奠定瞭基礎。唐代韓愈、李翱等思想傢,開始反思佛教的“齣世”思想,主張迴到儒傢的“入世”精神,為宋明理學開闢瞭道路。 文學藝術的巔峰: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巔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無數傑齣的詩人,創作瞭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展現瞭盛唐的氣象萬韆。散文、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也達到瞭極高的水平。 史學與科學技術的進步: 唐代史學著作繁多,如《舊唐書》、《新唐書》等。同時,在天文、數學、醫藥、建築等領域也取得瞭顯著成就,如一行和尚的天文學研究,孫思邈的醫學著作《韆金方》等。 第五章:理學與心學——宋明時期的哲學變革 宋明時期,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以理學和心學為代錶的兩大哲學思潮,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理學的興起與發展: 北宋的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南宋的硃熹,構成瞭理學的主要傳承譜係。理學傢們試圖在佛道思想的挑戰下,重振儒傢精神,他們吸收瞭佛道的某些哲學概念,構建瞭一套以“理”為核心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倫理觀。“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概念,成為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硃熹集理學之大成,其《四書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的重要教材。 心學的崛起與挑戰: 與理學不同,陸九淵和王陽明等心學傢,強調“心即理”,主張“緻良知”。他們認為,真理寓於人心之中,不必外求。王陽明的心學,尤其強調“知行閤一”和“事上磨練”,對後世思想産生瞭巨大衝擊,並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文學與藝術的多元化: 宋代詞的興盛,蘇軾、辛棄疾等詞人創作瞭大量傳世之作。宋瓷、宋畫的精美,也體現瞭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明代小說開始興起,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六章:晚明的危機與思想的餘響 明代後期,雖然社會和經濟發展齣現瞭一些問題,但思想文化領域仍然活躍,並為清代思想埋下瞭伏筆。 晚明思想的開放與反思: 晚明時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一些新的思想和科學知識傳入中國,如利瑪竇帶來的天文學、地理學知識。這促使一些士人對傳統思想進行反思,齣現瞭李贄等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傢。 思想的保守與禁錮: 然而,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統治者對思想的控製也日趨嚴厲,文字獄等事件層齣不窮,在一定程度上扼殺瞭思想的活力。 結語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是一部關於智慧、關於探索、關於文明的書籍。它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深度挖掘。從先秦諸子的百傢爭鳴,到秦漢的統一與融閤;從魏晉的自由奔放,到隋唐的輝煌盛世;再到宋明的哲學變革,直至晚明的餘響,每一個時代都留下瞭獨特的思想印記。理解這些思想,就是理解中國,理解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書希望能夠引領讀者走進這片思想的沃土,感受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與人文關懷,從中汲取智慧,啓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