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一 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二 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三 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 导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三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日”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七 余论
这本书的名字叫《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听起来就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和对历史的敬畏。拿到手的时候,我被它朴实又不失厚重的封面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随意拼凑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沉甸甸的思想结晶。作者在开篇就阐述了他对史料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如何运用史料去构建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图景。这一点非常打动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历史,都只是片段化的叙述,缺乏深挖和考证。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把钥匙,让我能够穿透迷雾,直达历史的肌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手史料如何被解读和分析的章节感到兴趣,它就像一个侦探小说,教我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线索,辨别真伪。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起思考,一起去还原历史的真相。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也参与到了历史研究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到后面的内容,看看作者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为我们讲述那些被历史长河淘洗过的故事,又将如何通过对史料的精妙运用,来展现史学研究的魅力。这本书注定会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学习之旅。
评分《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这本书,单看书名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里面蕴含着历史的智慧和研究的奥秘。我刚开始接触这本书,就被作者开篇阐述的史料观所吸引。他没有回避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核心作用,而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严谨分析的必要性。这一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更是关于如何“认识”历史的方法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特征,例如古代文献的解读难点,或者民间史料的价值与局限。如果作者能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展示史料是如何“说话”的,又如何被历史学家们抽丝剥茧,还原出被时光掩埋的真相,那将是极大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研究过程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并且教会我如何独立地去探寻历史的真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一听,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枯燥的学术论文,但《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一种求知若渴的召唤。作者在开篇就非常直白地指出了史料是构建历史的基石,并且强调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与独立性。这种清晰的立场,让我立刻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都只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入的理解。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机会,去窥探历史学家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又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关于不同类型史料的分析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带有个人偏见的文书,或是如何解读缺乏文字记录的遗迹。如果作者还能通过一些鲜活的例子,来展示史料在被发现、被解读、被使用过程中的戏剧性,那就更加令人期待了。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大门,并且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批判、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我们所处的过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却透露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初读《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的题目,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学术理论的专著,但读进去才发现,它以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探讨了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以及史料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如何从看似杂乱无章的史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地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强调的“眼见为实”的原则,但同时又指出,即使是“眼见”也需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这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的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不同类型史料的介绍,比如文字史料、考古发现、口述历史等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如果作者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入浅出地讲解史料的运用技巧,那就更好了。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对史学研究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以一种更审慎、更严谨的态度去面对历史。
评分收到《大家小书·史料与史学》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作者并不是要用艰涩的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分享他对于历史研究的理解和感悟。他开篇就点出了“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强调了“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对历史的背后如何被构建感到好奇。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解密”的方式,向我展示历史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如何辨别史料真伪的章节,这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了解历史的关键一步。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经过加工甚至扭曲的,懂得如何分析史料,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不同史学流派对史料的解读差异,这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理解历史研究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学习历史研究方法的宝贵机会,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深邃、更具启发性的历史领域。
评分地方官看独家诶不盲目想你们
评分大家小书,本本经典之作。
评分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评分东胡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与匈奴同时兴起于战国末期(公元前三世纪),至汉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由于现时留存下来的东胡文献资料奇缺,故历来治东胡者多从乌桓鲜卑开始,对开东胡早期的历史,即被匈奴击破以前的历史,均难于详述。本书根据近三十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东胡遗迹,对它进行初步探索,试图把东胡的历史向前追溯到它的起点。
评分顾颉刚古史辨
评分砌墙专用,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评分很好的书,就是还没来得及去看看~
评分第一章 早期东胡
评分正版,双11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