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净土十要
:118.00元
作者:张景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0819308
字数:500000
页码:61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净土十要》主要收录了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等内容。
目录
灵峰蒲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
《净土十要》杭州重刻序
《净土十要》扬州重刻序
《净土十要》原文发刊序
净土十要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重刻序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净土十要第二
往生净土忏愿仪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净土十要第三
《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
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
净土十要第四
《净土十疑论》序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后序
净土十要第五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
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下
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我敬佩张景岗先生在阐述净土法门时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决心,他试图用最全面、最系统的方式,将这一法门的核心精神固化下来,为后人指明方向。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描述往生净土的殊胜利益时,那种文字的力量是具有感染力的,让人对彼岸世界油然而生向往。但另一方面,阅读的体验常常被一些过于冗长和重复的论证所打断。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力求详尽的过程中,有时不免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使得原本清晰的路径变得有些曲折。对于一个追求效率和简洁的现代读者来说,如何从中提炼出最精要的部分,避免被繁枝末节所困扰,成了一项重要的阅读技巧。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参考手册,需要我们带着问题去查阅,而不是期待它能像小说一样自然地引人入胜。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学术探讨,而不是一次轻松的心灵漫步。
评分这本《净土十要 张景岗》的阅读体验,实在是令人难以捉摸,仿佛走进了一片迷雾缭绕的古老庭院。我原本对这类经典著作抱有一种敬畏和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到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指引。然而,初读时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陌生感。书中的语言风格,继承了古典的韵味,但又夹杂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艰涩,使得理解的门槛显得异常高耸。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梳理其内在的逻辑脉络,那份对“净土”的执着描摹,在字里行间流淌,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抵达那份“要”的精髓,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轮廓,却触不到质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考古式的挖掘,希望能从那些繁复的引述和注脚中,找到一条直达核心的路径。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揣摩某个词汇的深层含义,似乎作者的每一笔都饱含深意,却又恰到好处地保持着一种距离感,让人既着迷于其深邃,又困惑于其晦涩。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给资深学者的地图,而我,或许还只是一个在入口处徘徊的初行者,对前方的风景充满了好奇,却也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更多地体现在其“文献性”和“历史参照性”上,而非即时的、可操作性的修行指导。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修行者们对终极关怀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阅读它,就像是与一位跨越时空的大德进行了一场艰难的对话,他抛出了很多深刻的问题,但提供的答案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反复推敲和内化。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些我此前在其他净土宗典籍中不曾留意到的细微差别和侧重点,这表明了张景岗先生的独特视角和贡献。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个缺乏传统文化背景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确实高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它没有为“小白”读者设计任何友好的引导梯,一切都依赖读者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对传统佛教义理的理解深度。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反复咀嚼的作品,它不会轻易地向任何人敞开它的全部奥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而非阅读过程中的愉悦。它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潜能,而非表面的光华。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会产生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仿佛自己被猛地拽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去倾听一位前辈的谆谆教诲。那些关于修行法门的描述,严谨而又一丝不苟,展现出一种近乎虔诚的匠人精神。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信、愿、行”的阐释,那些论述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得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辨能力。然而,这种过于结构化的叙述,对于追求快速获得“开悟”的现代读者来说,或许会显得有些“慢热”。我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在书的空白处做大量的批注和自我对话,试图将那些古老的教诲,用现代的语境进行一次艰难的转译。这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消遣的作品,它要求你投入心力,甚至需要你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略到其内在的磅礴气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素而庄重,与内容的气质非常吻合。当我沉浸其中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作者似乎肩负着传承某种神圣教义的重任,文字之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禅定与信心的关系的探讨,那是一种将内在的定力与外在的祈愿完美结合的尝试。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精神力量,也带来了一种阅读上的“窒息感”。书中几乎没有轻松的调剂,所有的内容都指向同一个宏大的目标,这使得阅读过程变得非常耗费心神。我常常需要放下书本,走到户外,让自己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间游走片刻,才能重新聚集起精神力量,去面对下一章的深度挖掘。这本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它是用来塑造心性的,但这种塑造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强烈的精神摩擦和自我审视,挑战性十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