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经典著作贺麟译本(套装7册)

黑格尔经典著作贺麟译本(套装7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黑格尔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黑格尔
  • 贺麟
  • 德语
  • 西方哲学
  • 经典著作
  • 套装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25067248
商品编码:1306470334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纲要》的*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麟、王太庆等先生将其译成中文出版,是贺麟先生译述黑格尔的重要成果。“贺麟全集”版解决了之前版本由于出版时间相隔较远而存在的体例不一等问题,更符合当下阅读习惯。
作者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译者: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zui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目 录

小逻辑

题记

新版译者序言

译者引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

导言[概论哲学的性质]

第一部 逻辑学

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逻辑学概念的进一步规定和部 门划分

第一篇

存在论(DieLehrevomSein)

A.质(DieQualit/it)

B.量(DieQuantitfit)

C.尺度(DasMaB)

第二篇

本质论(DieLehrevomWesen)

A.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DasWesenalsGrundder Existenz)

B.现象(DieErscheinung)

C.现实(DieWirklichkeit)

第三篇

概念论(DieLehrevomBegriff)

A.主观概念(DerSubjektiveBegriff)

B.客体(DasObjekt)

C.理念(DieIdee)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哲学史讲演录(共4册)

第一卷目次

题记

开讲辞

哲学史讲演录

导言

甲 哲学史的概念

乙 哲学与其他知识部门的关系

丙 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东方哲学

甲 中国哲学

乙 印度哲学

第一部 希腊哲学

第一篇

第一期 从泰利士到亚里士多德

第一章 第*期第*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甲 伊奥尼亚哲学

乙 毕泰戈拉与毕泰戈拉派

丙 爱利亚学派 

丁 赫拉克利特 

戊 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己 阿那克萨戈拉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二卷目次

题记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第*篇(续)

第二章 第*期第二阶段:从智者派到苏格拉底派

甲 智者派

乙 苏格拉底

丙 苏格拉底派

一  麦加拉学派

二  居勒尼学派

三  犬儒学派

第三章 第*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甲 柏拉图

乙 亚里士多德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三卷目次

题记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第二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

甲 斯多葛派哲学

乙 伊璧鸠鲁哲学

丙 新学园派哲学

丁 怀疑派哲学

第三篇

第三期:新柏拉图学派

甲 费洛

乙 卡巴拉派和诺斯替派

丙 亚历山大里亚派哲学

第二部 中世纪哲学

〔引言〕

第一篇

阿拉伯哲学

甲 讲说者的哲学

乙 亚里士多德的注释者

丙 犹太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

第二篇

经院哲学

甲 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的关系

乙 一般的历史观点

丙 一般经院哲学家共同的观点

第三篇

文艺复兴

甲 对古代思想家的研究

乙 一些独特的哲学的尝试

丙 宗教改革

专名索引

译者后记

第四卷目次

题记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引言〕

第一篇

培根和波墨

甲 培根

乙 雅各·波墨

第二篇  思维理智时期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甲 第*阶段

乙 第二阶段

丙 第三阶段

第二章 过渡时期

甲 唯心论和怀疑论

乙 苏格兰哲学

丙 法国哲学

三  关于具体的普遍统一的观念

四  〔德国〕启蒙思想

第三篇

*近德国哲学

甲 耶可比

乙 康德

丙 费希特

丁 谢林

戊 结论

附录 黑格尔关于哲学史书信十六封

术语(部分)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者后记

 

精神现象学(上下册)

上 卷

题记

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序言:论科学认识

导论

甲、意识

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这一个和意谓

第二章 知觉;事物和幻觉

第三章 力和知性;现象和超感官世界

乙、自我意识

第四章 意识自身确定性的真理性

丙(一)、理性

第五章 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

译后记

再版后记

下 卷

题记

丙(二)、精神

第六章 精神

丙(三)、宗教

第七章 宗教

丙(四)、绝对知识

第八章 绝对知识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页码对照表

译后记
媒体评论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zui天才的著作之一。

——恩格斯

 

只有通过黑格尔,哲学史才*次成为独立的科学。

——文德尔班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黑格尔哲学的圣经。

——马克思

 

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可能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必须返回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直至我们在一切主观性中揭示那规定着它们的实体性。

——伽达默尔

 

《小逻辑》是zui足以代表黑格尔晚年成熟的逻辑系统的著作。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贺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政治态度

《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后完稿的。这书的序文是1807年1月写成的。全书除*末论绝对知识部分是根据他几年前的旧稿补充整理而成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年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也就由于这种情况,这书前几部分写得较从容,分析也较细致,及写到末后部分时,因拿破仑进攻普鲁士的战争迫在眉睫,又因与出版家订有合同,必须在10月中旬交完全部稿件,不然,印数就将由1000册减到750册,稿费也将随之减少。所以本书后一部分是在这样紧张忙迫的情况下写出的,因而分析较少,纲要式的话较多,有时特别晦涩费解。

这书虽是匆匆在一年内写成,不过也还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黑格尔早在1802年就计划要写出一部系统的著作,在当时给友人的信中还约言打算在1805年秋天出版。事实上他酝酿很久,迟至1805年他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时才开始写。他原来预计要写一部叫做《一个思辨哲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共包含四个部门,即(一)精神现象学,(二)逻辑学,(三)自然哲学,(四)精神哲学。他预定以“精神现象学为这个体系的第*部”,而以“逻辑学和两门具体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第二部”(《大逻辑》第1版序)。所以在1807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由于他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写成时,部头很大,独立成书,而1817年在海得堡任教期间他才刊行他的《哲学全书》,包含逻辑学(即《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这才完成了他当时计划要完成的体系。

由于按照黑格尔原来的计划,《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第*部,这就提供我们了解《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正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年为高中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第413—439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述。这两处所谓“精神现象学”都只概括地重述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环节,省略了详细的分析,也省略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阐述,根本没有把精神或客观精神各个环节以及宗教和哲学列入精神现象学之内;但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楚,可以作为研究和了解此书的参考。但是我们反对有些讲黑格尔哲学的人因此就把1807年出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第*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黑格尔这时很关心政治局势,经常阅读当时政治中心巴黎和伦敦的报纸,在这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而绝对自由和恐怖又必然会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对于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在分析批判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指出其应该受到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但由于他这时还不是“官方哲学家”,当时德国也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他没有表示突出拥护普鲁士君主和贵族的保守思想。所以他采取比较接近资产阶级民主的态度。他不象费希特那样从道德伦理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物的自私自利,采取诅咒和痛骂的态度(大家记得,费希特称他的时代为“罪恶完成的时代”,并痛斥当时的德国反动统治阶级说:“年龄愈长的人,自私愈甚;地位愈高的人,道德愈卑”),而只是冷静地分析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及其必然的后果和逐渐克服的过程。他对当时拿破仑征服德国的态度,可以从他于耶拿战争的当天(1806年10月13日)写给他的好友尼塔麦的信中,看得很清楚。他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征服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

……


思想的巨人,哲学的殿堂:走进黑格尔的思想世界 黑格尔,这位19世纪德国哲学巨匠,以其深邃的思想、宏大的体系,塑造了西方哲学史乃至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进程。他的著作,宛如一座座巍峨的哲学殿堂,等待着每一个渴望理解世界本质、探索精神奥秘的灵魂前来攀登。本书系集结了黑格尔多部经典之作,旨在为读者呈现其思想的全貌与精髓,引领大家步入那波澜壮阔的理性海洋。 第一卷:精神现象学(上、下)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也是理解其全部思想的关键入口。这部巨著并非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生动而辩证的叙事,展现了意识从最原始、最简单的感知,一步步发展、扬弃自身,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伟大历程。 在《精神现象学》的上卷中,我们将跟随黑格尔的笔触,观察意识如何在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等不同阶段中,不断遭遇矛盾,又不断超越自身。从简单的“这一个”到复杂的“力量与理解”,意识在与世界的互动中,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并萌生出对更高级认识的渴望。黑格尔通过对各种意识形态的细致剖析,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看到,每一种看似独立的认识形式,都内含着通往下一阶段的种子,而这种不断否定旧有形式、确立新形式的过程,正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步展现。 下卷则将意识的旅程推向更深的层次。从自我意识的诞生,到理性、精神,再到宗教和绝对知识,黑格尔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史图景。《精神现象学》的下卷,是关于人类主体性如何形成、如何认识自身以及如何认识绝对的壮丽篇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它揭示了主体性并非天生,而是在承认他者、斗争与依附中得以确立。接着,理性通过启蒙、道德,不断探索自由的边界。而精神,则是在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中,一步步显现其自身。最终,黑格尔将目光投向了绝对知识,那是一种认识到精神自身是其全部现实,并且认识到理性是现实的最高形式的境界。 阅读《精神现象学》,我们将深刻体会到“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一著名论断的深刻含义。它不是对现状的盲目辩护,而是指引我们去发现现实背后隐藏的理性本质,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精神自由的最终实现。 第二卷:逻辑学(全三册)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他构建整个思想大厦的基石。它不同于传统形式逻辑的枯燥推演,而是对“概念”本身的运动和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黑格尔认为,逻辑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洞形式,而是思维本身按照自身辩证规律展开的运动,这种运动深刻地反映了世界最本质的结构。 《逻辑学》全三册,层层递进,构筑了一个从最抽象的“存在”到最具体的“理念”的完整概念体系。 第一卷:小逻辑(概念论、本质论) “小逻辑”是黑格尔逻辑学的精炼概括,它为我们理解大逻辑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最纯粹、最抽象的“存在”。黑格尔以精妙的辩证推理,揭示了“存在”概念的空虚性,并引出了“无”的概念。而“存在”与“无”的不断转化、统一,最终导向了“生成”这一更实在的概念。 随后,逻辑学进入了“本质论”的探讨。在这里,黑格尔分析了“本体”、“力”与“表现”、“因果”等一系列关系概念。他认为,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一种内在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通过各种“力”的表现而显现自身。因果关系,也并非简单的直线联系,而是更深刻的相互依存和转化。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辩证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生生不息、相互联系的世界,而不是孤立、静止的碎片。 第二卷:大逻辑(科学的逻辑,第一部分:关于“是”和“概念”的学说) “大逻辑”是黑格尔逻辑学更为详尽和宏伟的阐述,其中又分为多个部分。本卷聚焦于“是”与“概念”的学说,是对“小逻辑”的深化和扩展。 “是”的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中,是指“纯粹思维”的直接性,是诸概念的起点。在这里,黑格尔深入分析了“定在”、“性质”、“程度”、“实体”、“环节”、“原因”、“整体”等范畴,展现了“是”是如何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复杂化。 而“概念”则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他认为,概念是思维活动的根本,是把握世界万物的尺度。概念的运动,是从“普遍”、“特殊”、“个别”的三个环节展开的,最终实现“判断”和“推理”。黑格尔的“概念”理论,远非简单的分类和定义,而是展现了思维如何通过概念来认识和把握现实,以及概念本身如何与现实互动、共同发展。 第三卷:大逻辑(科学的逻辑,第二部分:关于“精神”的学说) 本卷是《逻辑学》的最后一部分,将逻辑学的探讨推向了“精神”的领域。黑格尔认为,逻辑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理念”,而理念是逻辑的最高阶段,也是精神的最终形态。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主观理念”、“客观理念”和“绝对理念”等核心概念。“主观理念”是对个体精神的分析,包括“认识”、“意志”等。“客观理念”则是在社会、国家、法律中得以实现的理念。“绝对理念”是最终的统一,是精神对自身最彻底的认识,是真理、善与美的统一。 通过《逻辑学》全三册,读者将体验到一种独特的思维训练。黑格尔的逻辑,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接受结论,更是要理解结论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辩证环节而产生的。这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更清晰地思考问题。 第三卷:美学(上、下) 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庞大哲学体系在艺术领域的集中体现,它将艺术视为“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上卷中,黑格尔首先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哲学性的探讨。他认为,美并非仅仅是主观的感受,而是“理念”在感性形态中的恰当呈现。美的根源在于理念,而表现美的载体则是物质。这种理念与感性形态的统一,构成了美的基本特征。黑格尔还对“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论述,为我们理解艺术的价值奠定了哲学基础。 接着,《美学》进入了对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黑格尔将艺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一一对应了三种主要的艺术形式: 象征艺术(Symbolic Art): 这是艺术的早期阶段,理念尚未完全显现,物质形态占据主导。黑格尔以古埃及金字塔、斯芬克斯等为例,说明了象征艺术中,意义常常被物质所遮蔽,甚至物质本身就成为神秘的象征。这种艺术形式,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追求的是对超验世界的神秘表达。 古典艺术(Classical Art): 这是艺术的黄金时期,理念与物质形态达到了完美的和谐。黑格尔认为,希腊雕塑是古典艺术的典范。在这里,人的肉体形态被理想化,成为精神的完美载体,理念与感性达到了浑然天成的统一,呈现出一种庄重、和谐、宁静的美。 浪漫艺术(Romantic Art): 这是艺术的最高阶段,理念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开始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黑格尔认为,浪漫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诗歌,尤其是音乐和绘画。在浪漫艺术中,艺术家更加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主观意识,物质形态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媒介。黑格尔对音乐、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表现力以及在艺术发展中的地位。 在下卷中,黑格尔继续深化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并探讨了艺术的衰落与超越。他认为,当艺术中的理念越来越倾向于精神化、主观化,当物质形态不再能够完全承载和表现理念时,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就开始动摇,并最终为更高级的精神形式——哲学——所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而是其在人类精神发展中的历史使命的完成。 阅读《美学》,我们将不仅理解黑格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更能深刻体会到艺术如何成为人类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将引领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欣赏艺术作品,发现隐藏在感官愉悦之下的深刻哲理。 第四卷:法哲学原理(或:法哲学要素)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关于伦理、政治与法的论述,是他对社会和国家理性结构的深刻剖析。黑格尔认为,法哲学是“研究既定国家和他国的现实的科学”,是“法的概念及其实现”的科学。 本书首先从“抽象法”开始,探讨了作为个体权利的“所有权”。在这里,黑格尔分析了所有权如何从纯粹的占有,通过“契约”和“不法”等环节,逐渐发展到对权利的承认和保护。 接着,逻辑进入了“道德”,即“道德性”。黑格尔认为,道德性的核心在于“良心”和“意图”。个体在良心驱使下,追求善良,并试图将其付诸实践。然而,道德性也存在着主观性过强的局限,有时会与现实发生冲突,导致“惩罚”的出现。 最终,黑格尔将目光投向了“伦理”,即“社会性”或“实在的伦理”。这是法哲学最核心的部分,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家庭: 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伦理的第一个环节,是一种基于爱的、天然的统一。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市民社会: 这是在家庭之后,个体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社会集合。市民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劳动、生产、分配等环节,也伴随着贫困、阶级分化等矛盾。黑格尔在这里分析了“制度”、“商业”、“行业”、“共同体”等概念,展现了现代社会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国家: 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是“世界上理性的最高现实”。国家并非仅仅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而是“神在世界上的步伐”,是实现个体自由与普遍意志的统一体。国家通过法律、政治机构、权力等来实现其普遍意志,保障个体自由。黑格尔在这里强调了国家的绝对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体利益。 阅读《法哲学原理》,我们将深刻理解黑格尔对现代国家、法律以及公民责任的独特看法。他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不受约束的放任,而是在理性秩序和法律框架下,通过参与国家生活而实现的普遍自由。 第五卷:历史哲学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大叙事,他试图揭示历史背后隐藏的理性,并将其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历史并非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自由的意识”。他将人类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并以此来展现自由意识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实现的。 东方世界: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东方世界是“一个人(君主)是自由的”。这里的自由是专断的、缺乏普遍性的,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和压迫基础之上的。 希腊世界: 希腊世界是“一些人是自由的”。在古希腊城邦中,一部分公民享有政治自由,但这种自由仍然是有限的,且排斥了奴隶等群体。 罗马世界: 罗马世界是“一个人(法律)是自由的”。罗马法律的普遍性,使得“自由”第一次被概念化,但这种自由仍然是抽象的、外在的。 日耳曼世界(基督教世界): 这是黑格尔认为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整体的人是自由的”。在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下,人认识到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自由被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普遍的精神。黑格尔尤其看重日耳曼民族在实现自由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现代国家,特别是他的祖国普鲁士,是理性与自由的最高体现。 黑格尔还提出了“世界精神”、“世界历史性人物”等概念。他认为,世界精神推动着历史前进,而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如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等,只是“世界精神的工具”,他们虽然在无意中实现了历史的必然,但他们自身的动机和行为,却服务于更宏大的历史目的。 《历史哲学》是一部充满宏大视野和深刻洞见的著作。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的传统看法,引导我们去思考历史的意义、目的以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黑格尔的历史观,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史学理论和政治思想。 总结 本套《黑格尔经典著作》集结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几部巨著。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黑格尔宏伟而严谨的思想图景。从《精神现象学》对意识发展历程的揭示,到《逻辑学》对概念运动规律的探索,再到《美学》对艺术的哲学解读,《法哲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结构的理性分析,以及《历史哲学》对人类历史演进的深刻洞察,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块珍贵的拼图,共同拼凑出黑格尔思想的壮丽画卷。 阅读黑格尔,无疑是一场智力的挑战,也是一次精神的升华。他的思想深邃而复杂,需要我们以耐心和专注去品读、去理解。但一旦我们跨越了最初的障碍,便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世界向我们敞开。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明智地思考人生。这套著作,不仅是哲学爱好者的必读经典,更是每一个渴望深入思考、理解真理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读完第一卷之后,我一度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黑格尔的语言风格,即便是经过贺麟先生的精心梳理,依然像是一座结构复杂、层层叠叠的哥特式大教堂,每一个拱券、每一根廊柱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逻辑功能。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偏向于清晰、直叙的叙事方式,而黑格尔的“思辨性”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套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这位德国巨匠的“思想搏击”。我经常需要放下书本,站起来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在空间运动中理清他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依存的范畴。贺麟先生的译注部分,在这套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锚定作用,如果没有那些详尽的解释和参考,我可能早就迷失在了“正题-反题-合题”的循环之中。但即便是如此,我依然认为,要真正“读懂”黑格尔,需要的不是智力上的优越性,而是一种近乎“信仰”般的坚持和对抽象思维的持久耐力。这套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修炼”的秘籍,而非一次性的信息获取。

评分

关于这套译本的实际使用体验,我想强调一下它的“重量感”。每一次翻开,都感觉自己正在触碰一种极其精密的哲学仪器。与其他流传的版本相比,贺麟先生的版本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这并非空穴来风。他不仅精通哲学,对汉语的驾驭能力也极高,使得黑格尔的晦涩逻辑在汉语的语境下,至少有了最高的“可读性”——尽管这个可读性依然远低于我们习惯的普及读物。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其中的术语表和校注,它们像是指南针一样,在我快要被那些层出不穷的定义绕晕时,及时将我拉回正轨。举个例子,关于“自由意志”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光是理解黑格尔如何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更高的层面,就花费了我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阅读的书,它需要你关上门,点上灯,进行一场严肃的、心无旁骛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套《黑格尔经典著作贺麟译本(套装7册)》的评价,我得好好琢磨一下,毕竟这是一套鸿篇巨制,读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初翻开这套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股扑面而来的德意志哲学的厚重感。贺麟先生的翻译,无疑是极具匠心的。他没有试图把黑格尔的那些拗口的德语词汇“翻译”成大白话,而是保留了那种逻辑的严密性和概念的精确性。这意味着,你必须得慢下来,甚至需要反复咀渎每一个句子才能领会其深意。比如,关于“绝对精神”的论述,初读时简直像是在云里雾里摸索,那种辩证法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需要读者有极大的耐心去跟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透露着一种严肃性,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理解“现象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一小段论述,查阅了足足三本哲学词典,才勉强搭上黑格尔的思路。这套书对读者的基础哲学素养提出了不低的要求,但回报也是巨大的——一旦你捕捉到了一丝理解的亮光,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是其他任何著作都难以比拟的。它不是在向你解释世界,而是在给你提供一个重新构建理解世界的工具箱。

评分

这七册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视觉震慑。它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峰,也承载着后世对理解理性与历史的全部想象。我特别欣赏贺麟先生在处理那些核心概念,比如“绝对理念”的翻译选择。这是一个极难把握的词,翻译得太玄乎了会失之于空洞,翻译得太实在了又会失去其包容性。我感觉贺麟先生的译本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这套书迫使我建立起一套新的思维框架。以前我对历史的理解可能是线性的、事件驱动的,但读了这套书后,我开始意识到历史背后有一种更深层的、内在的必然性在驱动,这让我看待现实问题时,视角立刻变得更加宏大和深远。虽然阅读过程缓慢且充满挑战,但每攻克一个章节,就仿佛为自己的认知大厦添砖加瓦,那种充实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真正让我对这套书肃然起敬的,是它对后世哲学影响的体现。当你读到其中关于国家、历史、艺术的论述时,你会发现许多看似现代的思潮,其实早已在一百多年前的这套体系中埋下了伏笔。阅读它,就像是站在一个思想的制高点俯瞰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演变轨迹。贺麟先生的译文质量,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这一点从大量引用此译本的学术论文中就可见一斑。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逻辑学和自然哲学的阐释尤为关注,这部分展示了黑格尔如何试图用一个统一的、自洽的体系来涵盖一切存在。诚然,这条阅读道路是孤独且充满艰辛的,但正是这份艰辛,让你对所学到的知识拥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这七册书,更像是一份需要终生学习和体悟的哲学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