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介绍 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 作者: (美) 戴维·M.格兰茨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用纸: 轻型纸 页码: 688
编辑推荐 Editorial Reviews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惨烈的战役之一。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在战役中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三天。“斯大林格勒不再是*座城市,而是*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无数的苏联士兵从废墟中冲出来,给入侵德军致命的*击……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有数种语言、数百万文字加以阐述,市场上为何需要另*本“斯大林格勒著作”?
1.介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德军1942年的作战行动以及苏军对此的应对。与普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这场战役*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德军起初的作战命令只是稍稍提及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引起关注后,德国人依然坚持夺取高加索油田是其原定目标。只有从整体上审视这场战役,才能在正确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争夺战。
2.现有的著作主要侧重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并未详细研究德国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途中复杂、艰巨的战斗,以及其侧翼接连不断的激战,特别是发生在高加索、沃罗涅日和勒热夫地区的战斗,而这些,对战役的结果至关重要!
3.参考了过去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如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及其他大量苏方的解密文件),并大量使用了原始文件,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官方记录,细述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提供了细节、新观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作者简介 Author Biography 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被誉为西方研究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表现的专家,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曾作为野战炮兵军官在越南服役,后从事苏联陆军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笔耕不辍,慧眼所及,不仅涉及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战术,而且特别关注了苏德战争中历来不被重视的部分,即“被遗忘的战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哈尔科夫1942》《库尔斯克会战》,两卷本《八月风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战》和即将出版的《白俄罗斯之战: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间红军被遗忘的战斗》等。由于利用了苏德双方一手档案材料和二手作战总结,其作品难能可贵地既公正地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巨大功绩和军事艺术,又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败绩,其著作不仅在缺乏苏联资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俄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授予“加强军事合作”奖章。
乔纳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的高登学院担任教授。毕业于汉米尔顿学院,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服现役时曾在美国境内及韩国担任指挥和参谋岗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做过政治军事分析,也曾在美国陆军各军校中协助指导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向诸兵种合同作战:20世纪战术、理论和组织综述》和《军事情报,1870-1991:研究指导》的作者。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东线狙击手》等多部书。
内容简介 Content Description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的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大的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这位研究二战红军的专家,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格兰茨杰出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一部使用了过去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来源,决定性地阐述了东线这场标志性战役的开始阶段。他梳理了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撰写出一部具有细节和全新诠释的著作。乔纳森·豪斯是一位专注于20世纪战争的作家,他以额外的文字和见解大大强化了格兰茨的描述。
希特勒*初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而是该城南面的高加索油田,因而将他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一部夺取位于侧面的斯大林格勒,另一部占领油田。格兰茨**揭示出斯大林对此的应对,他命令红军奋起抵抗,不得后撤,这引发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德军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便在这些战斗中遭到严重消耗。格兰茨指出,尽管前进中的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但苏军不断发起反击,阻止德军的推进,其激烈度远超世人所想,*终在斯大林格勒门前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部全新、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以及后续两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二部 决战:苏德战争1942年9月—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后的较量 *一册:苏德战争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后的较量 *二册:苏德战争1942年12月—1943年2月》)将大大更改并拓展我们对这场尘封的世纪之战的理解。
目录 Catalog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序 沿着苏哈亚韦列伊卡河,1942年7月23日
*一章 德国军队
*二章 苏联红军
第三章 开端,1942年4—6月
第四章 突击和反突击,“蓝色1号”,1942年6月28日—7月12日
第五章 “蓝色2号”行动,1942年7月9日—24日
第六章 德军挺进顿河大弯曲部,1942年7月23日—31日
第七章 顿河大弯曲部战役的尾声,1942年8月1日—19日
第八章 德军挺进伏尔加河,1942年8月20日—9月2日
第九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7月25日—9月11日
第十章 结论:德军的战略失误
参考资料
附录
插图 Illustrations 温馨提醒 Warm reminder 指文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关于发票
本店提供电子发票,如需要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邮箱或者手机号。 关于发货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每日15:00点以前的订单当日发货,15:00点以后的订单次日发货,周末及节假日期间订单,会在节后按照订单先后陆续发出!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 序章:远东的阴影,德意志的野心 1941年的夏天,德国闪电战席卷欧洲大陆,势如破竹。然而,在东方,苏联广袤的土地和严酷的冬季,如同无形的墙壁,阻挡了德意志国防军前进的步伐。巴巴罗萨计划的辉煌只持续了短短数月,在莫斯科城下,寒冷与顽强的抵抗,让希特勒的“帝国千年”之梦,第一次蒙上了厚重的阴影。 然而,失败并未让这位狂热的独裁者收敛野心。恰恰相反,在1942年初的战略会议上,一种新的、更具破坏性的战略思维开始凝聚。占领莫斯科的短期目标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宏大、更具象征意义的构想——直捣斯大林格勒。这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城市,不仅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更是纳粹宣传机器攻击的绝佳靶子,摧毁它,将是对斯大林主义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同时也能切断苏联南部的石油供应线,使其在战争中陷入瘫痪。 1942年4月,当严酷的冬季终于让位于初春的泥泞,德意志国防军再次调整部署,将精锐部队调往南方战线。代号为“蓝色方案”的战略部署,悄然拉开了序幕。一支支装甲集群、步兵师,以及强大的航空兵部队,开始向着伏尔加河畔的那座城市集结。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肃杀之气,预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血腥风暴即将来临。 第一章:南线激流,虎视眈眈 1942年的春季,对于苏德两军而言,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后,虽然得以喘息,但整体战略态势依然被动。斯大林急于在战争中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以扭转全国的士气,并在西方盟国面前证明苏联的战斗力。而德军,尽管在东线遭遇了挫折,但其在西线的辉煌战绩,以及其陆军和空军的强大实力,仍然让整个欧洲胆寒。 在广阔的南方战线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将战略重心放在了对苏军两个主要集团的包围和歼灭上。一个目标指向了西南方面军,另一个则直指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地区。一支庞大的南方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后由马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元帅接替)指挥,开始了其南下的步伐。 德军的兵力部署,充分体现了其机械化战争的特点。装甲部队如同钢铁洪流,穿梭于广袤的草原,其强大的火力能够瞬间撕裂苏军的阵地。步兵则紧随其后,配合炮兵和空军的支援,一步步蚕食着苏联的领土。航空兵的优势尤为明显,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频繁地对苏军的集结点、补给线和阵地进行残酷的打击,掌握了制空权,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与此同时,苏军也在紧张地调动兵力,试图在德军的攻势面前稳住阵脚。从各个方面军抽调的精锐部队,以及新组建的预备队,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南方战线。斯大林格勒周围的防御工事开始加固,但与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冲击力相比,这些工事显得有些单薄。苏军的指挥官们,许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深知即将到来的战斗将是一场怎样的噩梦,但他们没有退缩。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抵抗的种子正在悄然播撒。 第二章:烈日下的试探,卡卢加的阴影 1942年4月中旬,当南方的土地逐渐回暖,德意志国防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卡卢加地区,这里距离莫斯科并不遥远。虽然“蓝色方案”的真正目标是斯大林格勒,但德军在此的行动,并非全然是迷惑性的佯攻。事实上,卡卢加地区成为了德军在南方战线的一次重要试探性进攻。 德军第五装甲师和部分步兵师,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对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目的是测试苏军的防御能力,寻找其薄弱环节,并进一步消耗苏军的兵力。这场战斗并不如后来斯大林格勒那样规模宏大,但其残酷程度却丝毫不减。 烈日炙烤着大地,尘土飞扬。德军的坦克,在火炮的掩护下,犹如巨兽般推进。苏军的步兵,则依靠坑道和工事,用密集的火力进行顽强的抵抗。机枪的扫射声、迫击炮的轰鸣声、以及偶尔传来的坦克炮弹的爆炸声,交织成一曲战争的挽歌。 在卡卢加地区,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德军虽然在局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苏军的抵抗意志,也远超其预料。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苏军指挥官们,也从这场战斗中,初步了解了德军的战术打法,以及其在机械化和空中支援方面的优势。 卡卢加地区的战斗,虽然被德军的战略重心所掩盖,但它却是“蓝色方案”序曲中的一章。它消耗了苏军的兵力,也为德军后续的进攻,提供了一定的情报和经验。在这片被烈日烤焦的土地上,双方都尝到了战争的苦涩,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接下来的战役,将是决定性的,也是血腥的。 第三章:草原上的风暴,库班的血色黎明 1942年5月,德军的攻势愈演愈烈。在卡卢加地区试探结束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重心,迅速南移,直指库班地区。库班,作为高加索油田的门户,以及重要的粮食产地,战略意义非凡。德军的目标,是将其作为进一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跳板,并试图切断苏联南方的重要战略补给线。 在广袤的库班草原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拉开了帷幕。德军以其惯用的钳形攻势,试图将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割包围。装甲部队在空中优势的配合下,如同犁铧一般,撕裂着苏军的防线。战机在空中进行着残酷的空战,争夺着制空权,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地面部队进攻的顺利。 苏军在此次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他们试图利用地形优势,以及对本土作战的熟悉,阻挡德军的推进。步兵在阵地上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用反坦克炮和集束手榴弹,给德军的装甲部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然而,在德军强大的机械化攻势和制空权的压倒性优势下,苏军的抵抗显得愈发艰难。 这场战役,成为了苏德战争初期,一次惨烈而重要的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战役的胜负,不仅影响着库班地区的归属,更直接影响着德军能否顺利抵达斯大林格勒。在这片血色的黎明中,无数的生命消逝,大地被鲜血浸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绝望的气息。 库班战役的结局,对于苏军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们奋力抵抗,但最终未能阻止德军的推进。德军成功地将苏军分割包围,并对其中一部分部队进行了歼灭。然而,苏军也并非全无收获,他们在此次战役中,也消耗了德军大量的兵力和物资,为后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第四章:战术的博弈,目标:伏尔加河 1942年6月,随着库班战役的结束,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略重心,开始全面转向斯大林格勒。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经过周密的计划,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南方集团军群A,由保罗·路德维希·万·克莱斯特元帅指挥,负责进攻高加索油田;而南方集团军群B,由马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元帅指挥,则承担起占领斯大林格勒的重任。 南方集团军群B,集结了强大的装甲部队、步兵师,以及空军第4航空队。其目标明确,即兵临城下,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的航运,从而在战略上孤立苏联南方。德军的战术,一如既往地犀利而高效。他们利用装甲集群的突击力,试图迅速突破苏军的防线,而空军则负责压制苏军的火力,并对后方的集结地进行轰炸。 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开始了紧急的防御部署。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上将(后由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楚伊科夫中将接任)指挥,正竭尽全力地组织防守。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特殊,伏尔加河构成了天然的屏障,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一旦被围困,撤退将异常困难。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并非一成不变。他们根据德军的进攻方向,不断调整兵力部署,构筑工事。苏军的士气,在斯大林格勒这个以最高领导人命名的城市,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士兵们深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关系着整个战争的走向。 在德军逼近斯大林格勒的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术博弈。德军试图通过快速的装甲突击,在苏军的防御体系中打开缺口,而苏军则依靠顽强的阻击,试图消耗德军的兵力和物资,为后续的防御战争取时间。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以及一种即将爆发的巨大力量。 第五章:铁蹄下的阴影,库尔斯克区域的集结 1942年7月,当德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外围,另一场改变战争格局的战役,正在悄然孕育。尽管《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的时间节点聚焦于1942年4月至8月,但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的战略部署,是相互关联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的同时,德意志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也在为另一场更为宏大的战役做准备——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位于东线战场的中心地带,是苏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要点。德军计划在此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钳形攻势,试图包围并歼灭数个苏军集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军集结了其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包括最新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这些钢铁巨兽,以及大量的步兵和炮兵,开始秘密地向库尔斯克地区集结。 这次集结,与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一样,也伴随着严密的军事保密。德军试图在开战前,不被苏军察觉其真实意图,从而一举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无数的列车,在夜色中穿梭,将兵力和物资运往库尔斯克。虽然这些行动与斯大林格勒的战役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蓝色方案”宏大战略的一部分,都旨在彻底摧毁苏联的抵抗能力。 在库尔斯克区域的集结,虽然尚未转化为直接的战斗,但其潜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这场战役成功,它将极大地改变东线的力量对比,甚至可能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因此,在德军的军事行动中,库尔斯克地区成为了另一个高度关注的焦点。 第六章:河畔的烽火,斯大林格勒的呼唤 1942年8月,当夏末的骄阳炙烤着伏尔加河畔,斯大林格勒的命运,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B,终于抵达了这座城市的近郊。然而,这里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出现迅速的溃败。相反,一座座坚固的防御阵地,如同一道道血肉筑成的长城,开始阻挡德军的进攻。 德军的先头部队,包括第6集团军,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开始了对斯大林格勒的试探性进攻。苏军的防空火力,在城市的上空构筑起了一道道严密的火力网。炮弹如同雨点般落下,炸毁了建筑物,也炸伤了无数的士兵。然而,苏军的抵抗,却如同不屈的野草,在炮火中顽强生长。 德军的空军,尤其是以空军上将克莱门斯·霍尔曼为首的第4航空队,对斯大林格勒发动了毁灭性的轰炸。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在火海中燃烧,昔日的繁华景象,化为一片废墟。然而,在这片废墟之中,苏军的士兵,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开始了最后的,也是最英勇的坚守。 斯大林格勒的呼唤,在整个苏联大地上回响。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他们肩负的责任,他们不仅仅是在为斯大林格勒而战,更是在为整个苏联的命运而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兵临城下(1942.4—1942.8)》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时刻:德意志国防军的钢铁洪流,已经抵达了斯大林格勒的门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这座城市。然而,在这即将爆发的血腥风暴中,也孕育着抵抗的火种,以及不屈的意志。从1942年4月的战略部署,到8月德军兵临城下,这短短的数月,是战争前奏的高潮,也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历史的洪流,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掀起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