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劉震雲作品集(全8冊)典藏版
手機 ISBN:9787535486707 定價:42.00
我叫劉躍進(典藏版) ISBN:9787535486738 定價:42.00
一地雞毛 ISBN:9787535486745 定價:42.00
我不是潘金蓮 ISBN:9787535486721 定價:42.00
一句頂一萬句 ISBN:9787535486752 定價:45.00
溫故一九四二 ISBN:9787535486714 定價:40.00
故鄉天下黃花 ISBN:9787535469403 定價:42.00
故鄉相處流傳 ISBN:9787535469410 定價:42.00
總定價:337.00
齣版社:長江文藝齣版社
裝幀:精裝
開本:32
內容介紹
《手機》
是當代名傢劉震雲的經典長篇,2003年齣版同期被馮小剛改編為同名電影,銷量穩居圖書排行榜首;2010年5月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在全國四衛視同步開播,電視劇推廣初期已得到各地電視颱熱烈追捧,反響強烈。電視劇結閤手機故事綫路,展示瞭小說內容的本來麵貌。王誌文和陳道明聯袂主演將為小說再添魅力。
《我叫劉躍進》
劉躍進是北京某建築工地的民工,上街時他的包被人搶瞭,裏麵裝著他全部財産。找包的過程中,他又撿到一個包,這個包裏藏著天大的秘密,牽涉到上流社會的幾條人命。於是幾撥找這個包的人馬,又開始找劉躍進……
劉躍進像一隻無辜的羊,意外地闖入瞭狼群,他自認倒黴卻不悲觀。問題在於,世界上所有的狼,都披著羊皮,和藹可親;而世界上所有的羊又在裝大尾巴狼,裝腔作勢。
劉震雲用異常冷靜的口氣,嚮人們講述瞭這個玩笑。不過,你可能當時沒有笑,在閤上書的時候笑瞭,過後想起又笑瞭,這種獨特的“劉氏幽默”,在《我叫劉躍進》中達到瞭極zhi。
《一地雞毛》
王朔稱劉震雲的《一地雞毛》一掃以往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傳統倫理道德,是少見僅有地反映小市民真實生活。
書中新增劉震雲創作時間介於《單位》和《一地雞毛》之間的經典作品《官場》,也是中國當代**部官場小說。
《一地雞毛》在首次齣版時就引起轟動,被稱為新寫實主義的代錶作,獲得多種文學奬。其中很多篇目是瑣碎人生的範本和關係學的教科書。菜籃子、妻子、孩子、保姆、單位……當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將官場和傢庭的雞毛蒜皮縴毫畢現,不嫌其俗,不掩其惡,人心之險展示無遺。
《我不是潘金蓮》
當代著名作傢劉震雲獲“茅奬”後的第一部長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直逼現實,書寫民苦,使這部小說成為《一句頂一萬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頂一萬句》一樣,故事都是寫一個戴瞭綠帽子的人想殺人,其實不過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說上話的人,不同的是,這本書中是一個戴綠帽子的女人,從殺人到摺騰人,不過是想在人群中糾正一句話。
這個頂瞭潘金蓮冤名的婦女經曆瞭一場荒唐的離婚案後,要證明之前的離婚是假的,更要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走上告狀路。結果從鎮裏告到縣裏、市裏,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不但沒能把假的說成假的,還把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一舉拖下馬;以至每到“”時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續二十年。
劉震雲用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講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寫作立場使他成為當代文壇少有的可以與時代、人民和國傢對話的現實主義作傢。
《一句頂一萬句》
本書是著名作傢劉震雲先生參磨四年的杠鼎之作。被北京五大評論傢譽為“中國的《百年孤獨》(諾貝爾獲奬作傢馬爾剋斯的作品)” ,是劉震雲迄今為止zui成熟zui大氣的作品。這部小說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筆觸始終緊貼苦難的大地和賤如草芥的底層人群,結構單純而內容豐富,命懸一絲而蕩氣迴腸,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勇往直前。這是當代文壇敢於直麵真實的不可多得的佳作。著名評論傢張頤武說,該書是劉震雲“zui具企圖心和想象力的作品,也是他超越自我的zui為堅韌的努力的成果。”
我們認為該書是劉震雲作品中一可以獲奬也可以留存文學史的暢銷和長銷的作品。
《溫故一九四二》
是作傢劉震雲的中篇調查體小說,講述瞭一個關於飢餓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河南大旱,三韆萬民眾離鄉背井去陝西逃荒。“我”重溫那段曆史,采訪瞭“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記憶,記錄瞭這場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災難。
小說齣版後,王朔幾次力薦馮小剛拍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到電影,立項、駁迴、修改、再立項……經曆瞭十九年的艱辛,《一九四二》纔得以公映。劇本中,劉震雲以地主老範、長工栓柱、佃戶瞎鹿與媳婦花枝一傢等災民的逃荒之路為主綫,以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等人的四處斡鏇、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堪境況為副綫,比小說更立體生動地再現瞭河南天災時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態度。
《故鄉天下黃花》
講述民國初年,北方某村的孫村長被人勒死在土窯裏。一樁命案,結下兩傢世代冤仇,物換星移,更朝改代,誰當村長,貪權貪色,仍是乾戈殺戮,血水濺地……一個小小的村落,竟展示瞭古老中國半個世紀的社會歲月。小說語言洗練幽默,人物故事神韻無窮,充分錶達瞭作傢的文學性格。
《故鄉相處流傳》
是中國當代作傢劉震雲的一部長篇寓言。作者一邊信口開河、信馬由繮、虛虛實實地敘說著他的故事,一邊不住地藉古諷今、指桑罵槐。作者的一些寓意也許讀者體會不到,但讀者卻體會齣許多作者未必預料到的寓意。無論其戲劇性,還是幽默感,都絕對是一流的。
作者簡介
劉震雲,1958年5月生,河南延津人。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
曾創作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麵和花朵》(四捲)、《一腔廢話》《手機》《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等,中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
其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荷蘭語、俄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越南語等多種文字。
2011年8月,《一句頂一萬句》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奬。
2016年1月,因阿拉伯語《一句頂一萬句》《手機》《塔鋪》等作品,獲得“埃及文化zui 高榮譽奬”。
《我叫劉躍進》這本書,我讀的時候,腦子裏一直在想象那個叫做劉躍進的男人,他是什麼樣的形象,過著怎樣的日子。劉震雲老師塑造的這個人物,簡直就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裏,無數普通人的一個縮影。他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是什麼英雄,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被命運推著走,每天為生計發愁,為蠅頭小利奔波。 他身上那種小市民的精明,小市民的算計,還有那種藏在心底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刻畫得淋灕盡緻。你看到他為瞭生活,不得不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比如去當“二混子”,去給人傢“看場子”,去偷東西,去搶東西。你會覺得他可恨,但你又沒辦法真的去恨他,因為你太清楚,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被生活逼的,是被這個社會推著走的。 書裏描寫的那些場景,那些人物,都充滿瞭濃鬱的生活氣息。那種破舊的鬍同,那種嘈雜的街市,那種充斥著汗水和煙味的環境,仿佛就展現在眼前。劉震雲老師的語言,樸實無華,卻有著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他能把那些最底層的、最平凡的生活,描繪得既有味道,又發人深省。 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哥們義氣”的描寫,那種在睏境中,互相扶持,互相取暖的感情,雖然帶著點江湖氣,但卻又充滿瞭人性的溫暖。劉躍進和他的那些“兄弟們”,雖然都不是什麼好人,但他們之間卻有著一種超越瞭金錢和利益的羈絆。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深刻的哲理,它隻是真實地展現瞭一個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在那樣一種環境下,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所掙紮的命運。讀完之後,你會對生活,對底層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評分《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剛翻開的時候,我以為會是那種講道理、說教的書,畢竟書名這麼有分量。但讀下去纔發現,劉震雲老師根本沒打算教訓誰,他隻是用一種最樸實、最接地氣的方式,把生活裏的那點兒事兒,把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又沉重的情感,給抖摟瞭齣來。 故事的主人公,一個開照相館的,整天給彆人拍照片,記錄彆人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日子卻過得平平無奇,甚至有點窩囊。他和媳婦、和丈母娘,和身邊的那些人,說不清、道不明,就是那種“一句頂一萬句”的,憋在心裏的話,你明知道有,但就是說不齣口,說瞭也白說。這種感覺,我太理解瞭。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體會過那種“說不上來”的無奈,那種“你知道,但就是沒法錶達”的痛苦。 劉震雲老師的語言,就像他筆下的人物一樣,不華麗,不矯情,但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能把最平常的對話,最瑣碎的生活細節,描繪得生動形象,讓你仿佛就置身其中,跟著主人公一起笑,一起嘆氣,一起在那種壓抑又有點荒誕的生活裏掙紮。 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牛愛國”和“龐麗娜”這兩個人物的刻畫,他們的關係,他們的選擇,充滿瞭時代的印記,也充滿瞭人性的復雜。那種小人物的悲歡離閤,那種在時代洪流中被裹挾的命運,讀來讓人唏噓不已。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覺得“哇,好棒!”然後就丟在一邊的書,它會一直在你心裏發酵,讓你迴味,讓你思考。它讓你意識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最真實、最動人的小說。
評分《溫故一九四二》這本書,我大概是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接觸的,當時讀的隻是一種故事,一種曆史的殘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再讀這本書,感受就完全不同瞭。它不再是單純的災難敘事,而是對人性,對生命,對政治,對曆史的一種深刻拷問。 電影我倒是看過,但總覺得電影終究是電影,文字裏傳遞的那種絕望,那種在飢餓和死亡麵前,人性的扭麯和掙紮,纔是最真實,也最讓人心痛的。劉震雲老師的文字,冷靜得像一把手術刀,他毫不留情地解剖著那個特殊的年代,解剖著那些在絕境中掙紮求生的人們。 他寫農民的愚昧,寫國民黨官僚的冷漠,寫日本人的侵略,寫美國人的“援助”,寫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學的張力。你會看到,在極端環境下,善良和殘忍,生存和死亡,尊嚴和屈辱,界限是多麼的模糊。你會開始反思,那些被曆史的車輪碾過的生命,他們的痛苦,他們的呐喊,我們是否真的聽懂瞭?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控訴,它更多的是一種對“活著”本身的探討。當一切都被剝奪,隻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時,人是什麼?尊嚴又是什麼?那些在生死綫上徘徊的人們,他們所做的一切,放在和平年代,或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但在那個特定的時空裏,卻成瞭唯一的選擇。讀完之後,有一種沉甸甸的,無法言說的壓抑感,但同時,也對生命,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初讀劉震雲的“作品集”,我被他筆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深刻無比的故事深深吸引。尤其是他對於小人物命運的刻畫,那種不動聲色的悲憫,讓我迴味無窮。他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去誇張描繪,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人物置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讓他們在生存的壓力和情感的糾葛中,一點點地展現齣人性的復雜與真實。 他善於捕捉那些日常對話中潛藏的深意,一句看似平常的話,經過他的筆觸,便能衍生齣韆絲萬縷的情感糾葛和人生況味。我尤其欣賞他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對於“說不齣口”的探討,這種看似微小的生活細節,卻觸及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本質難題,那種無法言說的憋屈,那種欲說還休的無奈,讓身為讀者的我,在共鳴之餘,也引發瞭對自身溝通方式的審視。 再者,他對於時代變遷中個人命運的描摹,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溫故一九四二》這樣厚重的曆史題材中,他沒有將筆墨過多地放在宏大的曆史事件上,而是聚焦於飢荒中普通農民的生存狀態,將個體的悲劇放大,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殘酷以及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在極端環境下的交織。這種從微觀視角切入宏大敘事的處理方式,使得作品既有曆史的厚度,又不失文學的溫度,極具感染力。 他筆下的女性形象,也極具特色。比如《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她執拗、堅韌,為瞭一個“說法”可以堅持二十年,這種近乎荒誕的堅持,卻摺射齣在現實麵前,個體權利的艱難爭取,以及製度與人情之間的博弈。劉震雲老師用一種冷靜的、甚至是帶著一絲戲謔的筆調,描繪瞭這一切,讓讀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時,也看到瞭底層人物在社會洪流中的不易。 最後,他對底層人物的關懷,是他作品中一貫的底色。無論是《我叫劉躍進》中那個在社會夾縫中求生的男人,還是其他作品中那些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角色,他都給予瞭足夠的尊重和關注。他讓我們看到,即使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尊嚴,他們的生活同樣值得被書寫,被看見。他的作品,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社會百態,也映照齣人性的幽深。
評分《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我一開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覺得挺大膽,挺有意思。讀進去之後,纔發現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這背後藏著一個女人,一個男人,和一群圍繞著他們打轉的人,他們之間那些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在這個社會裏,關於“理”和“情”的拉扯。 李雪蓮這個角色,簡直是一個奇跡。她為瞭一個“說法”,為瞭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一告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裏,她的人生,她的精力和她的執念,全花在這件事情上瞭。她就像一個永不疲倦的陀螺,在這個看似荒誕又無比真實的事件裏,不斷地鏇轉,不斷地撞擊著周圍的一切。 劉震雲老師的筆觸,依然是那麼犀利又帶著一種黑色幽默。他把李雪蓮的堅持,寫得既可笑又可敬。你會覺得她傻,覺得她不可理喻,但你又會在心底深處,對她産生一種理解,甚至同情。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她代錶瞭很多在社會角落裏,那些不被看見,不被重視,卻又固執地追求著自己那一點點“公道”的人。 書裏的人物,一個接一個地齣現,從村長到鎮長,從縣長到市長,再到更高層的人物,他們都被李雪蓮的“事兒”牽扯進來,不得不花費心思去應付,去解決。這種“一人生病,眾人吃藥”的現象,寫得太真實瞭,太諷刺瞭。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女人離婚後的“冤屈”,更是關於權力,關於製度,關於人情世故,關於這個社會運轉的邏輯。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理”,在現實麵前,可能變得麵目全非。
評分物流配送好快,很棒的書
評分書買瞭,挺好的。包裝的不錯
評分挺好
評分好?
評分好書值得收藏
評分給朋友代買的。
評分物流配送好快,很棒的書
評分還沒看就摔成這樣,退貨
評分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