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间谚语谜语》是一本文化普及读物,适合中等以至初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读者之需。《民间谚语谜语》力求深入浅出,“理论体系”删繁就简,说理表述从俗就习,生僻词语酌予注音或释义,语例选择、语序编排均注重广大读者的日常实用和阅读方便。一句话,就是让他们看得懂、用得上。希望《民间谚语谜语》能因“小”见“大”,以甚“小”篇幅展现谚、谜两海的宏“大”轮廓。《民间谚语谜语》遴选、陈列语例时,力求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让读者能通过极为有限的典型作品,窥见真实、广袤、绚烂的谚海谜海。希望《民间谚语谜语》能以既“新”而“稳”的面目,呈现读者眼前。《民间谚语谜语》尽量吸取两“语”研究的前沿成果,既回避学术之争,又袒陈一己之见,让读者易于明了,以免无所适从。
作者简介
李耀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国谚语集成·总序》、《中国谚语熟语数据库·总序》,及《论民俗语言》数十部著作。
丛书主编简介: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谚语
第一章 谚语概况
谚语的称呼和定义
谚语的性质定位
谚语的来源与早期记载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第二章 谚语的基本特征
谚语的内容特征
谚语的形式特征
谚语的使用特征
第三章 谚语和近邻的区别
谚语和俗语比较
谚语和格言比较
谚语和成语比较
谚语和歌谣比较
谚语和歇后语比较
谚语和惯用语比较
谚语和宣传语比较
谚语和行话比较
第四章 谚语的类别
事理谚
修养谚
社交谚
时政谚
生活谚
风土谚
自然谚
农谚
工商谚
文教谚
第五章 谚语的鉴别、采辑和研究
谚语的鉴别
历史上的谚语采辑
当代的谚语采辑
谚语的理论研究
第六章 谚语的审美欣赏
渊博美
乡俗美
浅近美
雄辩美
极言美
歧义美
俗套美
下编 谜语
第一章 谜语概说
谜语的称呼和定义
谜语的构成
谜语和歇后语、谶语、谚语的区别
第二章 谜语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上古,孕育先秦
谜化汉魏,成熟隋唐
精于两宋,长盛不衰
第三章 谜语的基本特征
隐喻性
趣性
韵律性
精练性
变异性
群众性
第四章 谜语的分类
谜面分类框架
谜底分类框架
第五章 谜格例说
第六章 怎样猜谜语
和你一起练练
教你数招技巧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上编 谚语
第一章 谚语概况
第四节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任何事物都有这样那样的发展变迁历程。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的谚语,当然也不例外。
“谚语”最初是以很普通的“现成说法”出现的。这些“说法”使用频率很高,在流传中不断被人们修改加工,争相共用,经久流传,慢慢地就发展成了较为定型的“谚语”。这是“谚语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所以说,同其他民间口头创作一样,每条谚语都查无作者,也难以认定哪年哪月哪天是它的“诞辰”。
“谚语队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总量增加,其成员还常常变化无常,飘忽不定。有的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让人永难再见其风采;有的则被人们修改,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如上述《史记》里的“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见于《史记》的“毒药”,后来流传为“良药”;有的如“唇亡齿寒、众口铄金、利令智昏、投鼠忌器”等,当时叫“谚”,流传时却改了名儿,现已加入了“成语”的行列。语言属于全民所有。民众使用现成话,尤其是谚语这样的艺术语句,只求说听双方耳熟能详,常常随心所欲,并不在乎它是什么“语”。因此,有时谚或非谚,便难有截然的鸿沟。
例如“班门弄斧”的使用最初见诸古籍,是以“成语”形式出现的。如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时至宋代,赜藏主的《古尊宿语录》卷十八,则大同小异地说“鲁班门下弄大斧”。
在这以后,成语体和谚语体,更是交替并用于许多古籍中。如元代关汉卿在其《金线池楔子》中,首次将它定型为成语:“兄弟对着哥哥跟前,怎敢提笔,正是弄斧班门,徒遗笑耳。”明代梅之焕《题太白墓》诗曰:“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诗一首,鲁班门前弄大斧。”所用较宋谚仅“下”与“前”一字之差。明代另一位文人杨循吉在《蓬轩别记》中写道:“采石江头李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亦确论也。”杨氏所引,较之上述引用,也仅差只字。
从柳宗元诗序到太白墓诗,“班门弄斧”在成语体和谚语体之问变化无常,忽儿作成语,忽儿作谚语。这是字面差异造成的变迁。
前言/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谚语谜语》:一段穿越古今的智慧回响 在我们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民间谚语和谜语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凝聚了先民的智慧、生活经验与朴素哲理。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又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民间谚语谜语》这本书,便是一次对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精心呈现。它不仅仅是一本收录了大量谚语和谜语的工具书,更是一扇开启了解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智慧对话。 一、 谚语:生活智慧的浓缩与提炼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中,经过长期观察、思考、提炼而形成的简短、生动、形象的语句。它们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深刻的内涵和易于理解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间谚语谜语》中的谚语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智慧世界。这些谚语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为人处世的道理,到生产劳作的经验,从天文地理的观察,到人情世故的洞察,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智慧。 1. 道德伦理的教诲: 许多谚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训诫,指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有良知的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也蕴含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则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谨慎与自我保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这些谚语如同古老的训诫,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品德,引导着社会风尚。 2. 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大量的谚语都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例如,“春雨贵如油”,形象地说明了春季降雨对农作物生长的至关重要;“稻怕赤膊,麦怕寒”,则揭示了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这些谚语是古代农民长期观察自然、积累经验的智慧结晶,它们不仅指导了农业生产,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除了农业,还有关于养殖、建筑、饮食等方面的谚语,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人民实用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3. 处世哲学的智慧启示: 在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谚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处世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教导人们在纷争面前保持宽容和忍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则启示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得失,不被眼前的荣辱所迷惑;“好马不吃回头草”,强调了决心和毅力,不轻易动摇。这些谚语如同一位位智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4. 自然现象的观察与预测: 古代人民凭借丰富的经验,对自然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大量的谚语是对天气、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总结。例如,“天上布满星,地上有霜凝”,通过观察星象来预测霜冻;“吃了端午粽,再晒干青葱”,则是关于时令与物候的关联。这些谚语不仅是古代人民生活经验的体现,也蕴含着朴素的科学精神,它们在过去起到了预测天气、指导生产的重要作用。 《民间谚语谜语》中的谚语部分,力求呈现其原汁原味的风貌,并辅以简明扼要的解释,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谚语的含义,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陈旧的语言,更是活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 二、 谜语:趣味盎然的智力游戏与文化传承 民间谜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巧妙的比喻、隐喻、双关等手法,将事物特征隐藏起来,通过猜谜的方式,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思考,从而达到娱乐和增长知识的目的。它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 《民间谚语谜语》中的谜语部分,将以其独有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吸引读者。这些谜语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够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1. 趣味横生的语言艺术: 谜语的魅力在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手法。它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平凡的事物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一个关于“镜子”的谜语,可能会这样描述:“身穿白袍,肚里黑漆,一照就能知过去,却从不说自己。”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让猜谜的过程充满了乐趣。 2. 知识百科的趣味载体: 许多谜语都巧妙地融入了各方面的知识。从自然界的动植物、天文地理,到生活中的器物、衣食住行,再到抽象的概念、历史典故,几乎无所不包。一个关于“书”的谜语,可能是:“有字不识,有心不语,肚里乾坤大,藏着古与今。”这样的谜语,在娱乐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知识,激发了人们对学习的兴趣。 3. 智慧与想象力的碰撞: 猜谜的过程,是对智慧和想象力的一次大考验。谜语的作者,绞尽脑汁地设置“机关”,而猜谜者则需要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联想能力,去破解这些“密码”。这种思维的碰撞,既是对智力的挑战,也是对想象力的拓展。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谜语,可能需要跳出常规思维,才能豁然开朗。 4. 文化习俗的生动反映: 许多谜语还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例如,与节日相关的谜语,如关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谜语,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又如,关于生产工具、民间技艺的谜语,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生动的图景。 《民间谚语谜语》中的谜语部分,不仅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谜语,还力求分类清晰,便于读者查阅和理解。每一个谜语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答案,一个惊喜,等待着读者的探索。 三、 谚语与谜语的交织与传承 《民间谚语谜语》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将这两种同样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并置,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价值。谚语的精炼智慧与谜语的趣味盎然,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 智慧的载体: 谚语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而谜语则用隐晦的语言激发人们的思考,两者都承载着宝贵的智慧。 文化的传承: 谚语和谜语都是口耳相传的文化形式,它们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丰富、发展,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教育的功能: 谚语具有教化功能,而谜语则寓教于乐,共同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民智,培养品德。 语言的魅力: 无论是谚语的凝练,还是谜语的巧妙,都展现了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丰富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民间谚语谜语》的编纂,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呈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了解、欣赏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这本书的阅读,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民族智慧的致敬。它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趣味与历史韵味的世界,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发与共鸣。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渴望探索智慧奥秘的读者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