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丰富称著于世。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习俗,大都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它们所依赖的场景、条件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心理,都带有鲜明的农业文明特点。当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逐渐由农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文明的时候,这些文化习俗就必然会遭到冷落。然而,无论节俗怎么变,有一点是不能丢弃的,那就是蕴含在这些节俗中的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国传统节俗中那些优秀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应当让它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退出舞台,而是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让它们的光彩永远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目录
第一章 生肖
鼠和牛
——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老虎和兔子
——勇猛和谨慎的象征
龙和蛇
——刚猛和柔韧的象征
马和羊
——一往无前和和顺的象征
猴和鸡
——灵活与恒定的象征
狗和猪
——忠诚和随和的象征
第二章 节气
立春
——春天伊始的节气
雨水
——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多的节气
惊蛰
——春雷震响,冬眠动物复苏的节气
春分
——昼夜等长的节气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返青的节气
谷雨
——降水明显增多,有利谷物生长的节气
立夏
——夏季开始的节气
小满
——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的节气
芒种
——夏收夏种繁忙的节气
夏至
——炎热将至,日昼最长,夜最短的节气
小暑
——天气开始炎热的节气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
——秋季开始的节气
处暑
——炎热即将过去的节气
白露
——天气转凉,出现露水的节气
秋分
——昼夜等长的节气
寒露
——天气转凉渐冷的节气
霜降
——露水凝结成霜的节气
立冬
——冬季开始的节气
小雪
——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的节气
大雪
——千里冰封,万里飘雪的节气
冬至
——寒冬到来,日昼夜短,夜最长的节气
小寒
——天气开始寒冷,且越来越冷的节气
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第三章 节日
元旦
——一个新的开始
春节
——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人日
——古神话演变的节日
元宵节
——灯火通明的节日
二月二
——充满盼望的节日
花朝节
——花团锦簇的节日
寒食节、清明节
——让人魂伤的节日
端午节
——纪念屈原的节日
七夕节
——甜蜜浪漫的节日
中元节
——神秘的节日
中秋节
——合家团圆的节日
重阳节
——尊老、敬老的节日
腊八节
——警示勤俭持家的节日
小年
——祈求福祉、化罪求善的节日
除夕
——围坐畅欢的节日
傣族·泼水节
——傣族文明的璀璨果实
布朗族·厚南节
——迎接太阳,向往美好
傈僳族·刀杆节
——“上刀山,下火海”的体育活动
彝族·火把节
——燃烧激情,传播希望
壮族·三月三歌墟节
——唱出青春,唱出爱情,唱出梦想
侗族·花炮节
——抢个好兆头,抢个幸福安康
水族·端节
——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年节
瑶族·盘王节
——集瑶族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伟大盛典
苗族·芦笙节
——芦笙悠扬,舞步轻盈,古老的民族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白族·三月街
——通商、贸易、文化交流的盛会
五四青年节
——惊天动地的爱国情怀
七月一日建党日
——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七月一日香港回归日
——我国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七月七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八月一日
——八一建军节
九月十日教师节
——敬爱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师
国庆节
——神州举国欢庆的盛典
二月十四日情人节
一浪漫时刻的璀璨绽放
三月十二日植树节
——让我们的心伫立在森林
四月一日愚人节
——用谎言映衬出真诚的美好
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产物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
——献给最亲切、关心我们的母亲
六月一日国际儿童节
——珍爱祖国的花朵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父亲节
——献给默默付出、支持我们的父亲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
——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
——绽放梦幻离奇的节日
第四章 住宅
宫殿
——真龙天子,君权神授的象征
园林
——巧夺天工的艺术
胡同
——北京文化的重要形式
钟鼓楼
——古代遗留下的地标建筑
四合院
一——零距离的接触
蒙古包
——草原上迁移的民居
吊脚楼
——依山伴水的绝妙建筑
窑洞
——黄土地的民居
竹楼
——傣族人的“桃花源”
干阑
——我国独特的艺术建筑
土楼
——规模庞大的集体性建筑
碉楼
——我国地域文化的大集成
第五章 装饰
华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石狮
——中华民族的尊贵和威严
门楣
——古代上层阶级的奢侈品
门槛
——体现民间的生活艺术
影壁
——独特的四合院文化
瓦当
——建筑的实用性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山墙
——诠释着人民的思想和风俗
榫卯
——我国家具艺术的里程碑
斗拱
——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
藻井
——敦煌图案中的精髓
屋脊
——我国古代权利和地位的标志
彩绘
——千姿百态的视觉盛宴
第六章 饮食
筷子
——人类手指的延长
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
年糕
——万事如意年年高
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
春卷
——迎春的传统食品
粽子
——融进汩罗江里的文化
月饼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交杯酒
——婚庆中的必须的习俗
巧果
——沪式糕点中的传统产品
馒头
——最精简的食物
火锅
——团聚和美食的完美结合
寿桃
——原来可以两全其美
臭豆腐
——果真是臭名远扬
茶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白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第七章 服饰
汉服
——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唐装
——马褂改良后的新潮流
中山装
——承载历史的经典之作
旗袍
——东方丽人的闺蜜
肚兜
——让你魅力时尚的秘密武器
虎头鞋和虎头帽
——初生牛犊不怕虎
藏袍
——让豪迈的民族多了几分内敛
维吾尔花帽
——让美丽的始娘们锦上添花
第八章 婚嫁
三书
——三样关系到婚姻的文书
六礼
——结婚过程中的六项礼法
相亲
——一面的姻缘
断八字
——姻缘的“命运”
定聘
——婚前的预定
择日
——挑选吉利的日子
送嫁
——送一份美好的祝福
催嫁
——促新娘出阁
迎亲
——迎接新的生活
避冲
——避凶迎祥
拜堂
——拜出的制度
出厅
——融入新的生活
闹洞房
——闹出来的喜庆
换花
——新郎小舅子的拜访
回车
——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的礼俗
第九章 丧葬
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
——葬式代表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棺
——逝者安息的幽静避风港
椁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匣
——精心巧妙的设计
陵墓
——规模巨大,气势恢宏的艺术建筑
翼器
——我国源远流长的丧葬文化
初终
——人生的最后一次旅程
报丧
——缅怀逝者的第一个礼仪
棺殓
——让逝者体面地与世长辞
成服
——传承传统,尊重逝者
接三
——替逝者广行功德,积善祈福
吊唁
——哀悼逝者,慰问逝者眷属
成主
——家族地位的象征
发引
——隆重地安葬逝者,使其“入土为安”
居丧
——深切哀悼逝者,让怀念与生者同存
精彩书摘
鼠和牛 ·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劳。鼠机智、点子多,善解人意,有一副乐于天命的模样。多才多艺,伶俐乖巧,具有样样都学的灵巧和乐天性格。个性比较活跃多变化且利欲心强。富幻想力,识时务,很会利用机会,爽朗活泼,讨人喜爱。感觉敏锐、无所不能、而且善于多角经营。牛则拥有活泼、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有棱有角、勇于创造、充满活力这些优秀的品质,牛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缩头缩尾,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比较差。牛更多地考虑“对我如何,待我怎样”,而较少考虑“我该如何,我应怎样”。牛遇事不敢自己做主,过多依赖别人的意见,缺乏奔放的气势和泼辣的闯劲。牛盲目从众,千人一面,众口一词,遇事随大流。两者一定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有智慧不勤劳,就变成了小聪明;光是勤劳,不动脑筋,就变成了愚蠢。所以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国人的第一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老虎和兔子 ·勇猛和谨慎的象征·
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老虎不重实利、不怕危险。对不赞同的事情表示蔑视,嘲笑和痛骂被传统观念束缚着手脚的社会。总想表现自我,鲁莽大胆。属虎的人会聆听别人那智慧的话语,并会紧紧抓住善意劝告的每一个字。兔子举止优雅迷人,具有绅士风度,是仁慈、善意、和蔼及爱美的象征。温柔的言辞和慈善胆怯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个成功的外交家和饱经风霜的政治家的一切思想品质。喜欢和平、安静和惬意的环境。含蓄、爱艺术并具有很强的判断力。我们的祖先将寅虎、卯兔分为一组,在十二生肖中为第二组。寅为阳,卯为阴;此阴阳的差异就好像男女之别一样;卯为阴柔,故有特别温和柔顺的意思。也是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的意思。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所谓的胆大心细、胸有成竹。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成为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而你没有了勇猛,一味的谨慎,谨慎就变成了胆怯,成为一个胆小如鼠的懦夫。所以我们在表现谨慎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勇猛,做到胆大心细,万无一失,把所做的事做得完美;一个鲁莽急躁的人一定是一事无成。我们的祖先把虎和兔组合成一组,就是要求我们办事既要有勇也要有谋。这一组也很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
龙和蛇 ·刚猛和柔韧的象征·
龙代表刚猛,蛇代表柔韧。龙有霸气,好强,不服输。龙代表精力充沛、活力无穷、朝气勃勃,有高尚的理想,富罗曼蒂克气氛,是爱面子派头的人。凡事不服输,做事过于自信,自我意识强烈。有远大目标,个性坦率,为人坦诚,绝少有卑鄙恶劣的虚伪行为,更不喜欢搬弄是非。不怕艰难,每件事都想做到尽善尽美。是十足急进分子,很自大骄傲,觉得自己比人强。
属龙者象征权势,天之骄子得天独厚,他的智慧过人,胆识够,才气足,慷慨大方,神气活现气轩昂。蛇富有弹性与临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善于察言观色。冷静沉着,具有特殊才能,有贯彻始终的斗志与精神。不会炫耀自己才能,而是暗自砥砺并按照计划逐步前进。天生感受性及知性很强,对别人善意关怀,应变力强。其思路敏捷,有计算头脑。虽然生性平淡但却能当机立断。所谓刚者易折,太顽强了容易折断;过柔易弱,太柔了就容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历代的祖训。
……
前言/序言
节俗是中华民俗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生产的各种需要和诉求而创制并传承下来的。随着历史的演变,节俗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彩。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发挥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功能。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往往蕴藏着、显露着浓郁的生活气韵,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例子掇捡不尽:旧历新年放鞭炮、贴春联、亲友贺年;元宵节放烟火、舞龙灯、猜谜语;清明出门踏青、插柳条;七夕祭拜牛朗织女、穿针乞巧;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儿爷;重九登高、插茱萸……。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旅途中欢乐的盛会。
本书的宗旨是让广大读者能够对中国节俗有一些了解,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节日深度解析》 探寻千年流转的文化脉络,品味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而是带领读者深入历史长河,追溯每一个节日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时代印记。它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读者在理解节日习俗的同时,更能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内容详述: 第一部分:岁时节令与宇宙观的交织 节日的起源:天地人神的和谐乐章 天象崇拜与农耕文明的根基: 详细探讨早期中国人如何观察星辰运行、日照月移,并将这些天象变化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节气的确立,如何成为指导农耕的“时钟”,以及与祭祀天地、祈求丰收的活动如何并行不悖。 祖先崇拜与家族伦理的纽带: 深入剖析祖先崇拜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渗透到各个节庆活动中。从春节祭祖的隆重,到清明扫墓的肃穆,再到中元节的慎终追远,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血脉传承、家族延续的重视,以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德情怀。 神灵信仰与民间智慧的融合: 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中丰富多彩的神灵信仰,如灶王爷、土地公、门神、月神等。分析这些神灵的来源、职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传说。同时,也会触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神灵崇拜上的差异性,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节令转换中的宇宙观:阴阳五行与时序更迭 阴阳消长与节气变化: 详细阐述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如何解释一年四季的寒暑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节气,例如立春万物复苏的阳气初生,立夏的阳气渐盛,立秋的阳气渐退,立冬的阴气渐长,展现阴阳在节令中的动态平衡。 五行生克与节日寓意: 探讨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如何与节日活动相契合。例如,春节的木(生发)、夏至的金(收敛)、中秋的土(成熟)等,分析不同节日在五行属性上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体现在节日颜色、食物、习俗等方面。 第二部分:重要传统节日的深度挖掘 春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盛大庆典 历史演变与名称变迁: 从“岁”、“元旦”、“正旦”到“春节”,追溯其名称的由来和内涵的演进。 核心习俗的文化密码: 祭灶与年夜饭: 探讨灶王爷的传说,以及送灶、迎灶的仪式;深入解析年夜饭的食材选择、烹饪方式和菜肴寓意,揭示其“团圆”、“富足”、“吉祥”等文化象征。 守岁与拜年: 分析守岁的深层含义,即珍惜时光、祈求长寿;详解拜年礼仪的演变,以及“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语的文化背景。 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探讨这些习俗的起源,以及它们在驱邪、纳福、增添喜庆气氛方面的作用。 舞龙舞狮、社火表演: 分析这些表演艺术在节日中的文化功能,即祈福、娱乐、凝聚社区力量。 地域差异与民俗风情: 选取不同地区(如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扫房、南方大扫除)的春节习俗对比,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元宵节:月圆灯明,猜谜抒情的浪漫夜 起源传说与历史发展: 探讨元宵节与上元节、灯节的渊源,以及其与道教、佛教的联系。 赏花灯、猜灯谜的智慧与乐趣: 分析花灯制作的艺术性,以及猜灯谜作为一种智力游戏在节日中的普及。 吃元宵/汤圆的象征意义: 解释元宵/汤圆的形状、名称与“团圆”、“圆满”的关联。 舞狮、踩高跷等民间娱乐: 阐述这些活动如何增添节日的活力与喜庆。 清明节:缅怀先祖,思古抚今的感恩时刻 起源与演变: 探讨清明节从寒食节、节气演变而来的历史过程。 扫墓祭祖的仪式与情感: 详细解读扫墓的步骤、祭品选择,以及其背后对先祖的追思、对生命的感悟。 踏青赏景的自然情怀: 分析清明节与其他赏春节日(如上巳节)的联系,以及中国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 植树、放风筝等习俗的文化寓意: 探讨这些活动与生命、希望、自由的象征意义。 端午节:龙舟竞渡,艾草飘香的纪念与祈福 纪念屈原与民族精神: 深入剖析纪念屈原的传说,以及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紧密联系。 赛龙舟的激情与合作: 探讨龙舟竞渡的起源、规则,以及其所体现的团队精神、拼搏意识。 吃粽子的讲究与传承: 详细介绍粽子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不同地区粽子的风味差异,并分析其作为节日代表性食物的文化意义。 佩戴香囊、悬挂艾草的辟邪祈福: 解释这些习俗的起源,以及它们在驱除瘟疫、祈求健康的文化功能。 中秋节:月满情深,阖家团圆的温馨佳节 起源与神话传说: 探讨中秋节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的关联。 赏月与思乡情结: 分析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以及中秋节如何成为寄托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 吃月饼的象征与品尝: 详解月饼的种类、馅料,以及“圆”象征团圆的文化寓意。 燃灯、猜谜等活动: 探讨这些活动如何为节日增添雅趣。 重阳节:登高望远,敬老爱老的文化传承 起源与“九”的象征: 探讨重阳节的起源,以及“九”在中华文化中“长久”、“高寿”的象征意义。 登高望远的户外活动: 分析登高这一习俗的健康寓意和“登高望远”的哲学思考。 赏菊、饮菊花酒的雅致: 探讨菊花在中国的文化象征,以及饮菊花酒的养生和文化意义。 敬老爱老的现代实践: 结合重阳节的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第三部分:节日习俗的文化变迁与现代意义 地域性与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多元光谱 不同民族的独特节日: 简要介绍如傣族的泼水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展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样性。 地域性节俗的差异: 以具体的节日为例,对比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如春节的年味、端午的粽子风味、中秋的月饼类型等,体现中华文化的地域特色。 古今交融: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节日内涵的现代解读: 探讨传统节日如何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如春节的家庭团聚、清明的感恩教育、重阳的孝道文化等。 现代生活方式对节俗的影响: 分析旅游、网络、商业化等因素对传统节日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呼吁读者珍视传统节日,并在现代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传承和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节日与人生:连接个体生命的文化仪式 生命周期中的节日印记: 探讨节日如何伴随人的一生,从童年的玩乐,到青年的情怀,再到成年的责任,最终归于晚年的回忆与传承。 节日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节日作为情感集中爆发和传递的特殊时刻,如何强化家庭、友情、爱情的联系。 节日作为文化认同的基石: 强调传统节日对于塑造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性。 本书特色: 历史纵深与文化广度并重: 不仅关注节日习俗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阐释,又结合生动具体的节日习俗案例,易于理解和接受。 语言生动,视角独特: 采用叙事性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之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系统性与条理性强: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将纷繁复杂的节日习俗梳理得井井有条。 《中国传统节日深度解析》是一本旨在唤醒人们心中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的读物。它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界限,在每一个熟悉的节日里,发现那些被岁月沉淀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