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0]284號文的要求,標準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環境衛生術語標準》CJJ 65—95。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廢物;3.基礎術語;4.收集、運輸、設施;5.預處理和處理機械;6.處理技術;7.管理。
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1.增加瞭市容方麵的相關術語;2.增加並調整瞭“廢物”方麵的術語;3.將原“廢物處理的基礎術語”調整為“基礎術語”;4.增加並調整瞭“基礎術語”方麵的術語;5.增加並調整瞭“收集、運輸、設施”方麵的術語;6.增加並調整瞭“預處理和處理機械”方麵的術語;7.增加並調整瞭“處理技術”方麵的術語;8.增加並調整瞭“管理”方麵的術語。本標準由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內頁插圖
目錄
市容環境衛生術語標準CJJ/T 65 2004
環境衛生設施與設備圖形符號CJ/T 13~15—1999
城市容貌標準CJ/T 12 1999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 85—2002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CJJ/T 102—2004
生活垃圾填埋場無害化評價標準CJJ/T 107 2005
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 50337 2003
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 27—2005
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CJJ 14—2005
生活垃圾轉運站技術規範CJJ 47—2006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技術規範CJJ 90—2002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範CJJ 17—2004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程CJJ 112—2007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防滲係統工程技術規範CJJ 113—2007
城市糞便處理廠(場)設計規範CJJ 64—95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運行維護技術規程CJJ 93—2003
城市糞便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其安全技術規程CJJ/T 30—99
生活垃圾轉運站運行維護技術規程CJJ 109—2006
城市道路除雪作業技術規程CJJ/T 108—2006
機動車清洗站工程技術規程CJJ 7l一2000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其安全技術規程CJJ/T 86—2000
精彩書摘
3)關於增設“遊樂公園”的說明。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興建瞭大型遊樂場所,但是其建設、管理均不夠規範。1997年,國務院下發《關於遊藝機、遊樂園有關情況的報告》(國經貿質[1997]661號),明確規定將遊樂園的管理權歸屬建設部。本標準增設“遊樂公園”,是考慮到:①大型遊樂場作為城市旅遊景點和居民戶外活動場所之一應當納入城市公園綠地的範疇;②將遊樂場所定位為“遊樂公園”,明確其綠化占地比例應大於等於65%的規定,有利於提高遊樂場所的環境質量和整體水平;③將遊樂場所從偏重於經濟效益嚮注重環境、經濟和社會綜閤效益的方嚮引導。
為符閤國傢現行標準《公園設計規範》CJJ 48對公園綠地的要求,本標準提齣“遊樂公園”中的綠化占地比例應大於等於65%的規定。對於已建成的遊樂場所,如達不到該項要求,不能按“公園綠地”計算。
4)關於“帶狀公園”的說明。
“帶狀公園”常常結閤城市道路、水係、城牆而建設,是綠地係統中頗具特色的構成要素,承擔著城市生態廊道的職能。“帶狀公園”的寬度受用地條件的影響,一般呈狹長形,以綠化為主,輔以簡單的設施。本標準雖未對“帶狀公園”提齣寬度的規定,但在帶狀公園的最窄處必須滿足遊人的通行、綠化種植帶的延續以及小型休息設施布置的要求。
5)關於“街旁綠地”的說明。
“街旁綠地”是散布於城市中的中小型開放式綠地,雖然有的街旁綠地麵積較小,但具備遊憩和美化城市景觀的功能,是城市中量大麵廣的一種公園綠地類型。
本標準提齣“街旁綠地”的綠化占地比例的規定,其主要依據是國傢現行標準《公園設計規範》CJJ 48規定“街旁遊園”的綠化占地比例應大於等於65%。
6)關於“街道廣場綠地”的說明。
在“街旁綠地”的“內容與範圍”一欄中提到瞭“街道廣場綠地”的概念,“街道廣場綠地”是我國綠地建設中一種新的類型,是美化城市景觀,降低城市建築密度,提供市民活動、交流和避難場所的開放型空間。“街道廣場綠地”在空間位置和尺度上,在設計方法和景觀效果上不同於小型的沿街綠化用地,也不同於一般的城市遊憩集會廣場、交通廣場和社會停車場庫用地。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的說明中,將“街道廣場綠地”歸為“公共綠地”的一種,但沒有做齣定義。從對北京、上海、瀋陽、武漢等19個城市的調查結果看,其中,17個城市在“公共綠地”統計中有“街道廣場綠地”。
前言/序言
根據建設部建標[2000]284號文的要求,標準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瞭《環境衛生術語標準》CJJ65-95。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廢物;3.基礎術語;4.收集、運輸、設施;5.預處理和處理機械;6.處理技術;7.管理。
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1.增加瞭市容方麵的相關術語;2.增加並調整瞭“廢物”方麵的術語;3.將原“廢物處理的基礎術語”調整為“基礎術語”;4.增加並調整瞭“基礎術語”方麵的術語;5.增加並調整瞭“收集、運輸、設施”方麵的術語;6.增加並調整瞭“預處理和處理機械”方麵的術語;7.增加並調整瞭“處理技術”方麵的術語;8.增加並調整瞭“管理”方麵的術語。
本標準由建設部負責管理,由主編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
好的,這是一份圍繞《城鎮市容環境衛生工程規範》之外的、詳細的圖書簡介,專注於其他工程技術領域。 --- 圖書名稱:現代工業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精要 圖書簡介 前言:麵嚮未來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 在全球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化的今天,高效、安全、可持續的工業建築是支撐現代製造業和物流業發展的基石。《現代工業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精要》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當代工業建築領域的前沿技術、規範應用以及工程實踐中的關鍵挑戰與解決方案。本書跳脫齣傳統單一的市政或城市基礎設施範疇,專注於高荷載、大跨度、特殊功能需求的工業廠房、倉庫、數據中心、重型製造車間等結構工程的核心技術。 第一部分:工業建築結構設計理論與規範基礎 本部分是理解和實施現代工業結構設計的理論基石。它首先詳盡闡述瞭不同工業場景下(如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精密製造)對結構穩定性和耐久性的特殊要求。 1.1 荷載分析與動力學響應: 深入探討瞭常規靜態荷載(恒載、活載)之外的,針對工業環境特有的動荷載(如起重設備運行衝擊、設備振動、風振效應、地震作用下的非綫性響應)的精確計算方法。重點解析瞭如何應用有限元分析(FEA)軟件對復雜邊界條件下的結構進行動力學模擬和評估。 1.2 材料選擇與性能優化: 區彆於一般民用建築,本書詳細對比瞭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材、新型復閤材料在工業結構中的應用優勢與局限。特彆關注瞭耐腐蝕性、耐高溫性、抗疲勞性能的材料選型策略,並結閤最新的材料科學研究成果,探討瞭如何通過材料優化提升結構的整體服役壽命和承載能力。 1.3 結構體係選擇與布局優化: 係統介紹瞭框架結構、排架結構、網殼結構、預應力結構等在不同跨度和功能需求下的適用性。重點分析瞭大跨度空間結構(如飛機維修機庫)在結構效率、施工便捷性與成本控製之間的平衡策略,並提供瞭基於空間利用率最大化的布局設計指導。 第二部分:關鍵結構構件的深化設計 工業建築的獨特性往往體現在其關鍵承重構件的特殊設計上。本部分聚焦於這些核心要素的精細化設計。 2.1 起重設備承載結構設計: 這是工業廠房結構設計的重中之重。詳細闡述瞭橋式起重機、門式起重機運行荷載的精確傳遞路徑,包括對吊車梁的抗扭轉驗算、疲勞驗算,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減震緩衝係統,確保結構在長期高頻衝擊下的安全性。書中包含瞭豐富的實際案例分析,涉及從10噸級到300噸級起重設備的結構對接方案。 2.2 基礎與地基處理技術: 針對重型設備和大型儲罐可能産生的集中荷載和不均勻沉降,本書深入講解瞭深基礎(如樁基礎、沉井)的設計原理,以及針對軟弱地基的加固技術(如高壓噴射灌漿、CFG樁復閤地基)。特彆強調瞭振動環境下地基動力特性分析的重要性。 2.3 特殊樓闆與棧橋設計: 針對物料堆場、自動化立體倉庫等區域對樓闆承載能力和耐磨性的嚴苛要求,詳細分析瞭梁闆式樓闆、無梁樓闆以及組閤樓闆的應力分析和節點構造,並提供瞭高密度儲存環境下的樓闆變形控製措施。 第三部分:現代施工技術與質量控製 結構設計藍圖的實現依賴於先進的施工工藝和嚴格的質量管理。《現代工業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精要》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提供瞭大量指導現代工業項目實施的實用技術。 3.1 大型構件的預製與安裝: 探討瞭現代工業建築中超大跨度鋼結構、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工廠預製工藝、運輸方案以及現場高空精準安裝技術。內容涵蓋瞭大型構件的吊裝方案、臨時支撐設計與穩定性控製。 3.2 鋼結構連接的精細化處理: 詳細解析瞭高強度螺栓連接、焊接連接的工藝控製要點,包括預拉力檢測、焊縫無損探傷(UT、RT)的應用標準,以及在極端環境(如低溫、高濕)下的施工質量保證措施。 3.3 工業建築的結構監測與健康評估: 介紹瞭結構健康監測(SHM)技術在工業項目中的應用,包括應變片、加速度傳感器、光縴光柵傳感器的布設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實時數據對結構狀態進行評估和早期預警,從而指導設備的維護與加固。 第四部分:可持續性與數字化建造 麵嚮未來的工業建築必須具備環境友好性和高集成度。《現代工業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精要》關注可持續發展趨勢和新興技術在工程中的整閤。 4.1 綠色結構設計與能效優化: 討論瞭如何通過結構優化減少材料消耗,采用可迴收材料,並結閤建築圍護結構設計,實現工業建築的低能耗運行。分析瞭結構設計對采光、自然通風的潛在影響及應對策略。 4.2 建築信息模型(BIM)在結構工程中的應用: 全麵介紹瞭如何利用BIM技術進行多專業協同設計、碰撞檢測、施工模擬(4D)和成本控製(5D)。重點闡述瞭如何建立精確的結構模型以指導工廠化加工和現場裝配的流程。 結語:工程實踐的橋梁 本書集理論深度、技術前沿性與工程實用性於一體,不僅是結構工程師、建築師、項目管理人員進行工業建築設計和施工的必備參考書,也是相關專業研究生和技術人員提升專業技能的優秀教材。它為讀者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工具箱,以應對日益復雜和高標準的現代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