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6年修訂-3)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6年修訂-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標準
  • 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6年修訂
  • 工業標準
  • 建築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
  • 質量
  • 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456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124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23
字數:115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匯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2.由於標準的動態性,每年有相當數量的國傢標準被修訂,這些國傢標準的修訂信息無法在已齣版的《匯編》中得到反映。為此,自1995年起,新增齣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訂的國傢標準的匯編本。
3.修訂的國傢標準匯編本的正書名、版本形式、裝幀形式與《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相同,視篇幅分設若乾冊,但不占總的分冊號,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06年修訂-1,-2,-3,……”等字樣,作為對《中國國傢標準匯編》的補充。讀者配套購買則可收齊前一年新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4.修訂的國傢標準匯編本的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順序號由小到大排列(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
5.2006年度發布的修訂國傢標準分27冊齣版。本分冊為“2006年修訂-3”,收入新修訂的國傢標準51項。

目錄

GB/T 2624.3—2006 用安裝在圓形截麵管道中的差壓裝置測量滿管流體流量第3部分:噴嘴和文丘裏噴嘴
GB/T 2624.4—2006 用安裝在圓形截麵管道中的差壓裝置測量滿管流體流量第4部分:文丘裏管
GB 2626—2006 呼吸防護用品 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
GB/T 2675—2006 地圖紙
GB/T 2676—2006 海圖紙
GB/T 2766—2006 穿鰓式止血鉗通用技術條件
GB/T 2774—2006 金屬錳
GB/T 2812—2006 安全帽測試方法
GB/T 2900.45—2006 電工術語水電站水力機械設備
GB/T 2941—2006 橡膠物理試驗方法試樣製備和調節通用程序
GB 2961—2006 苯胺
GB/T 3003—2006 耐火材料 陶瓷縴維及製品
GB/T 3007—2006 耐火材料含水量試驗方法
GB/T 3049—2006 工業用化工産品 鐵含量測定的通用方法 1,10-菲囉啉分光光度法
GB/T 3147—2006 信息處理未穿孔紙帶
GB 3156—2006 OCu宮內節育器
GB/T 3186—2006 色漆、清漆和色漆與清漆用原材料取樣
GB/T 3222.1—2006 聲學環境噪聲的描述、測量與評價第1部分:基本參量與評價方法
GB/T 3251—2006 鋁及鋁閤金管材壓縮試驗方法
GB/T 3282—2006 鈦鐵
GB/T 3314—2006 內燃機車通用技術條件
GB/T 3315—2006 內燃機車製成後投入使用前的試驗方法
GB/T 3317—2006 電力機車通用技術條件
GB/T 3318—2006 電力機車製成後投入使用前的試驗方法
GB/T 3450—2006 鐵道機車和動車組司機室噪聲限值及測量方法
GB/T 3458—2006 鎢糊
GB/T 3459—2006 鎢條
GB/T 3461—2006 鉬糊
GB/T 3503—2006 氧化釔
GB/T 3504—2006 氧化銪
GB/T 3510—2006 未硫化膠 塑性的測定快速塑性計法
GB/T 3516—2006 橡膠 溶劑抽齣物的測定
GB/T 3535—2006 石油産品傾點測定法
GB/T 3579—2006 自行車鏈條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GB/T 3618—2006 鋁及鋁閤金花紋闆
GB/T 3629—2006 鉭及鉭閤金闆材、帶材和箔材
GB/T 3630—2006 鈮闆材、帶材和箔材
GB/T 3634.1—2006 氫氣第1部分工業氫
GB/T 3683.1—2006 橡膠軟管及軟管組閤件鋼絲編織增強液壓型規範第1部分:油基流體適用
GB/T 3684—2006 輸送帶導電性規範和試驗方法
GB/T 3780.1—2006 炭黑第1部分:吸碘值試驗方法
GB/T 3780.7—2006 炭黑第7部分:pH值的測定
GB/T 3780.15—2006 炭黑第15部分:甲苯抽齣物透光率的測定
GB/T 3780.21—2006 炭黑第21部分:橡膠配閤劑篩餘物的測定水衝洗法
GB/T 3781.5—2006 乙炔炭黑第5部分:粗粒分的測定
GB/T 3781.6—2006 乙炔炭黑第6部分:視比容的測定
GB/T 3781.8—2006 乙炔炭黑第8部分:鹽酸吸液量的測定
GB/T 3781.9—2006 乙炔炭黑第9部分:電阻率的測定
GB/T 3782—2006 乙炔炭黑
GB/T 3787—2006 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管理、使用、檢查和維修安全技術規程
GB/T 3792.2—2006 普通圖書著錄規則
跨越世紀的文明迴響:一部關於古代社會治理與思想的深度探析 圖書名稱: 盛世鴻章:秦漢帝國製度構建與儒傢思想的演進 作者: 王誌遠 撰 頁數: 850頁 裝幀: 精裝/函套 齣版年份: 2024年 --- 導言:帝國時代的開端與基石 本書並非對既有國傢規範的機械性羅列與匯編,而是聚焦於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漢帝國——在政治、法律、經濟和社會結構上的深刻變革,以及與其相輔相成的思想文化的奠基過程。我們試圖撥開曆史的迷霧,探究這數百年間,統治者如何構建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中央集權體係,以及儒傢思想如何在官方意識形態的塑造中,完成瞭從學派之爭到國傢正統的艱難蛻變。 本書的結構圍繞兩大核心綫索展開:製度的硬性構建與思想的軟性滲透。我們相信,秦漢的“成功”與後世的“延續”,正是這兩種力量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産物。 第一部分:秦製之形——中央集權的藍圖與試驗(約300頁) 這一部分詳盡考察瞭秦朝短暫而劇烈的製度創新,這些創新構成瞭後續兩韆年中華帝國政治架構的基本骨架。 第一章:郡縣製的確立與權力中樞的鎖定 本章首先梳理瞭秦統一前夕,各國在地方行政製度上的差異與演變,重點分析瞭商鞅變法中郡縣製的雛形。隨後,深入剖析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全麵推行郡縣製的核心動因——削弱地方貴族勢力,確保中央政令的垂直傳達。我們通過對《秦律簡牘》中關於地方官吏職責的零星記載,重構瞭縣令、縣尉、縣丞三者的職權劃分,揭示瞭權力在層級間如何被巧妙地相互製衡,避免瞭權力過度集中於地方。 第二章:法傢精神與帝國法律體係的構建 本書區彆於傳統史著,認為秦朝的法律體係並非單純的嚴苛,而是一種高度理性化、工具化的“治理技術”。我們係統梳理瞭秦朝的刑法、民法(土地、徭役、戶籍管理)的構成要素。重點研究瞭“比附主義”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即通過對既定條文的擴大解釋,以應對社會治理的復雜性。我們尤其關注瞭《秦律十八種》所體現的“耕戰”邏輯,闡釋瞭法律如何直接服務於帝國的人力資源調配與經濟動員。 第三章:帝國經濟的整閤與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統一不僅是政治的,更是物質層麵的。本章詳細分析瞭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經濟意義。我們探討瞭圓形方孔錢的鑄造與流通,以及不同地區舊有貨幣的銷毀過程,量化瞭這一統一行動對國傢稅收和商業活動的規範化作用。此外,對馳道係統的建設及其對信息流和物資調配的貢獻,也進行瞭空間地理學的分析。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製度的延續、調整與儒傢的登場(約350頁) 漢代是對秦朝製度遺産的繼承與修正。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漢初“休養生息”政策下的製度彈性,以及儒傢思想如何逐步被“馴化”並納入國傢意識形態的軌道。 第四章:文景之治:無為而治的製度微調 漢初麵對秦末戰亂後的蕭條局麵,采取瞭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而治”。本章考察瞭漢初在繼承郡縣製的同時,對“封國”勢力采取的不斷蠶食策略,分析瞭七國之亂後,地方權力如何進一步嚮中央集中的曆史必然性。我們對比瞭秦賦與漢初的“約法省刑”,指齣這種調整並非對秦製的徹底拋棄,而是對過度嚴苛手段的一種暫時性收斂。 第五章:武帝時代的轉型:獨尊儒術的製度化路徑 本書認為,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一蹴而就的文化運動,而是帝國中期,中央集權麵臨地方豪強與思想多元化挑戰下的結構性選擇。我們詳細考察瞭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儒傢思想如何被改造以適應君主專製的需求,特彆是“三綱五常”理論如何被提升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官方學說。 第六章:選官製度的革命——察舉製的建立與官僚階層的形成 察舉製是漢代對秦代世襲與軍功授爵之外的又一次重大製度創新。本章深入分析瞭察舉製從最初的“茂纔”“孝廉”等科目中,如何逐漸演變為選拔地方士人進入中央政府的主要途徑。我們探討瞭這一製度如何客觀上促進瞭地方士紳階層的崛起,並與儒傢教育體係形成瞭互哺關係,最終塑造齣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文官集團。 第三部分:思想的互動與社會治理的深化(約200頁) 最後一部分關注秦漢時期思想資源在具體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以及知識分子在這一結構中的定位。 第七章:經學與政治:儒傢經典在法律解釋中的作用 本章側重探討瞭漢代官方設立的五經博士製度對法律解釋的影響。我們研究瞭在儒傢“仁義”思想的影響下,古代刑罰是如何被賦予教化意義的。例如,對“孝”的強調如何滲透到繼承法和傢庭成員間的法律責任劃分中。通過對漢代判詞的分析,揭示瞭法傢工具理性與儒傢倫理觀念的復雜交織。 第八章:大一統視野下的邊疆治理與民族關係觀念 秦漢帝國是奠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關鍵時期。本章考察瞭張騫鑿空西域後,帝國對邊疆的認識與管理模式的演變。重點分析瞭“和親”政策背後的實用主義與儒傢“德被四方”的理想之間的張力,以及在郡縣製無法完全覆蓋的邊疆地區,如何采用“羈縻”政策,實現瞭對不同民族的間接治理。 結語:帝製時代的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瞭秦漢帝國留給後世的政治遺産: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製、一套基於土地與人口控製的經濟模型,以及一套以儒傢倫理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框架。這些製度與思想的結閤體,構成瞭其後兩韆年中華帝國治理模式的底色。 本書特色: 本書超越瞭對單一律法條文的整理,注重將政治製度的變遷置於思想流變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考察。通過引入社會史、經濟史的視角,力求勾勒齣一幅秦漢帝國如何從戰亂走嚮穩定、如何通過製度創新與思想整閤,成功構建並維係瞭早期大一統國傢的全景圖。它旨在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底層邏輯,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內容組織邏輯來看,這套匯編呈現齣一種“行政邏輯”而非“學術邏輯”。條文的排列順序更多地是基於國傢標準製定的歸口部門、發布順序或是功能領域的劃分,這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尋找起來會比較晦澀。例如,相鄰的兩條標準可能在功能上高度相關,但由於分屬不同部門發布,它們在書中的物理距離可能非常遙遠。這就要求使用者必須對整個標準體係的宏觀架構有基本的認知,否則,你可能翻閱瞭厚厚幾十頁,纔發現你真正想找的核心定義被放在瞭另一冊的附錄中。這種結構帶來的“信息孤島”現象,使得閱讀體驗更像是“拆解”和“重構”,而不是綫性的“吸收”。我得承認,如果我不是為瞭工作需要,僅僅是齣於好奇翻閱,可能幾頁之內就會被這種缺乏引導的結構勸退,因為它完全不具備傳統書籍那種“引人入勝”的敘事魅力。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匯編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信息密度的驚人。它不像一般的書籍那樣有明確的敘事脈絡或邏輯遞進,而是以一種近乎冰冷的、高度結構化的方式,將零散但又彼此關聯的規範條款堆砌在一起。這要求讀者本身必須具備相當的行業知識背景,否則很容易在密集的術語和編號中迷失方嚮。例如,當你試圖理解某一項技術指標時,往往需要穿梭於不同的章節之間,對比、交叉引用,纔能勾勒齣一個完整的圖景。我嘗試著找瞭幾個不同領域(比如建築材料和環保指標)的條文進行對比閱讀,發現不同標準之間的銜接和衝突處理,需要讀者自己去解讀和權衡,書籍本身並沒有提供太多“導讀”性的文字。這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你需要知道你想找什麼,然後精確地定位它。這種閱讀體驗是高度目的性的,一旦目標明確,它提供的權威信息支撐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希望從中學習基礎知識的“小白”來說,門檻確實高得有些嚇人,更像是給行傢們準備的“武功秘籍”。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深印象,是一種嚴肅的、不容置疑的“官方口吻”。它通篇使用精確、去情感化的語言,每一個詞匯的選擇都力求無歧義,這對於確保工程質量和法律效力至關重要。在閱讀過程中,我很少能找到可以被“解釋”或“闡述”的空間,標準本身就是最終的裁決者。這種極度的精確性,在實際操作中既是最大的優點,也是閱讀上的最大障礙。因為標準之間常常存在著復雜的層級關係和例外條款,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其背後的意圖。它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提供論證過程,而是直接給齣結論。這套匯編的存在,極大地簡化瞭項目執行中的閤規性審查環節,因為它把所有需要“共識”的部分都提前鎖定在瞭文本之中。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對結果負責的人來說,這份沉甸甸的文本,代錶的就是必須達成的底綫和不可逾越的紅綫,翻閱它時,總會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審慎感。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有年代感的,封麵字體選擇瞭那種比較樸實的宋體加粗,一眼就能看齣是工具書的調調,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符閤它嚴謹的定位。拿到手裏感覺沉甸甸的,紙張是那種偏黃的米白色,印刷字跡清晰銳利,對於經常需要查閱標準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種務實的風格反而更讓人信賴。內頁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工整,章節劃分清晰,索引做得也相當細緻,雖然信息量巨大,但通過目錄和頁碼定位,找到特定條文的效率還算不錯。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一些關鍵的術語和定義部分,都做瞭特彆的標注或加粗處理,即便是匆匆翻閱時,也能迅速抓住重點。當然,作為匯編性質的工具書,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內容的權威性和全麵性,但就閱讀體驗本身而言,這套書的設計思路顯然是服務於“查找”而非“閱讀”,一切設計元素都圍繞著實用性展開,讓我在麵對厚厚的篇幅時,不至於感到無從下手。整體感覺,這更像是一件專業工作颱上的趁手工具,而非可以閑暇時品讀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時效性”和“權威性”的平衡上。能將2006年那一批次的標準匯編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整理工程。但作為工具書,時間的痕跡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雖然我明白匯編的性質是記錄特定時間節點下的官方標準,但這在實際應用中確實帶來瞭一些挑戰。比如,當我查找某個早已被更新的標準條款時,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去核對最新的版本信息,這無疑增加瞭工作流程的復雜性。這套書更像是一個曆史快照,定格瞭特定時期內行業內的共識和要求。對於曆史研究或者追溯早期工程規範的依據,它的參考價值無可替代。然而,如果把它當作指導當前項目操作的“活指南”,則必須非常謹慎,需要配閤最新的官方發布渠道進行反復驗證。可以說,它提供的是堅實的基礎骨架,但血肉和最新的脈動,則需要讀者自行去補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