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3)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6年修订-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标准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6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建筑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5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2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3
字数:1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由于标准的动态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国家标准被修订,这些国家标准的修订信息无法在已出版的《汇编》中得到反映。为此,自1995年起,新增出版在上一年度被修订的国家标准的汇编本。
3.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正书名、版本形式、装帧形式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相同,视篇幅分设若干册,但不占总的分册号,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06年修订-1,-2,-3,……”等字样,作为对《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的补充。读者配套购买则可收齐前一年新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4.修订的国家标准汇编本的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顺序号由小到大排列(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
5.2006年度发布的修订国家标准分27册出版。本分册为“2006年修订-3”,收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51项。

目录

GB/T 2624.3—2006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里喷嘴
GB/T 2624.4—2006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第4部分:文丘里管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GB/T 2675—2006 地图纸
GB/T 2676—2006 海图纸
GB/T 2766—2006 穿鳃式止血钳通用技术条件
GB/T 2774—2006 金属锰
GB/T 2812—2006 安全帽测试方法
GB/T 2900.45—2006 电工术语水电站水力机械设备
GB/T 2941—2006 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
GB 2961—2006 苯胺
GB/T 3003—2006 耐火材料 陶瓷纤维及制品
GB/T 3007—2006 耐火材料含水量试验方法
GB/T 3049—2006 工业用化工产品 铁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 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GB/T 3147—2006 信息处理未穿孔纸带
GB 3156—2006 OCu宫内节育器
GB/T 3186—200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 3222.1—2006 声学环境噪声的描述、测量与评价第1部分:基本参量与评价方法
GB/T 3251—2006 铝及铝合金管材压缩试验方法
GB/T 3282—2006 钛铁
GB/T 3314—2006 内燃机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3315—2006 内燃机车制成后投入使用前的试验方法
GB/T 3317—2006 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3318—2006 电力机车制成后投入使用前的试验方法
GB/T 3450—2006 铁道机车和动车组司机室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 3458—2006 钨糊
GB/T 3459—2006 钨条
GB/T 3461—2006 钼糊
GB/T 3503—2006 氧化钇
GB/T 3504—2006 氧化铕
GB/T 3510—2006 未硫化胶 塑性的测定快速塑性计法
GB/T 3516—2006 橡胶 溶剂抽出物的测定
GB/T 3535—2006 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GB/T 3579—2006 自行车链条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GB/T 3618—2006 铝及铝合金花纹板
GB/T 3629—2006 钽及钽合金板材、带材和箔材
GB/T 3630—2006 铌板材、带材和箔材
GB/T 3634.1—2006 氢气第1部分工业氢
GB/T 3683.1—2006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第1部分:油基流体适用
GB/T 3684—2006 输送带导电性规范和试验方法
GB/T 3780.1—2006 炭黑第1部分:吸碘值试验方法
GB/T 3780.7—2006 炭黑第7部分:pH值的测定
GB/T 3780.15—2006 炭黑第15部分:甲苯抽出物透光率的测定
GB/T 3780.21—2006 炭黑第21部分:橡胶配合剂筛余物的测定水冲洗法
GB/T 3781.5—2006 乙炔炭黑第5部分:粗粒分的测定
GB/T 3781.6—2006 乙炔炭黑第6部分:视比容的测定
GB/T 3781.8—2006 乙炔炭黑第8部分:盐酸吸液量的测定
GB/T 3781.9—2006 乙炔炭黑第9部分:电阻率的测定
GB/T 3782—2006 乙炔炭黑
GB/T 3787—2006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GB/T 3792.2—2006 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跨越世纪的文明回响:一部关于古代社会治理与思想的深度探析 图书名称: 盛世鸿章:秦汉帝国制度构建与儒家思想的演进 作者: 王志远 撰 页数: 850页 装帧: 精装/函套 出版年份: 2024年 --- 导言:帝国时代的开端与基石 本书并非对既有国家规范的机械性罗列与汇编,而是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汉帝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深刻变革,以及与其相辅相成的思想文化的奠基过程。我们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这数百年间,统治者如何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中央集权体系,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塑造中,完成了从学派之争到国家正统的艰难蜕变。 本书的结构围绕两大核心线索展开:制度的硬性构建与思想的软性渗透。我们相信,秦汉的“成功”与后世的“延续”,正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产物。 第一部分:秦制之形——中央集权的蓝图与试验(约300页) 这一部分详尽考察了秦朝短暂而剧烈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构成了后续两千年中华帝国政治架构的基本骨架。 第一章:郡县制的确立与权力中枢的锁定 本章首先梳理了秦统一前夕,各国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差异与演变,重点分析了商鞅变法中郡县制的雏形。随后,深入剖析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的核心动因——削弱地方贵族势力,确保中央政令的垂直传达。我们通过对《秦律简牍》中关于地方官吏职责的零星记载,重构了县令、县尉、县丞三者的职权划分,揭示了权力在层级间如何被巧妙地相互制衡,避免了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 第二章:法家精神与帝国法律体系的构建 本书区别于传统史著,认为秦朝的法律体系并非单纯的严苛,而是一种高度理性化、工具化的“治理技术”。我们系统梳理了秦朝的刑法、民法(土地、徭役、户籍管理)的构成要素。重点研究了“比附主义”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即通过对既定条文的扩大解释,以应对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我们尤其关注了《秦律十八种》所体现的“耕战”逻辑,阐释了法律如何直接服务于帝国的人力资源调配与经济动员。 第三章:帝国经济的整合与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统一不仅是政治的,更是物质层面的。本章详细分析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经济意义。我们探讨了圆形方孔钱的铸造与流通,以及不同地区旧有货币的销毁过程,量化了这一统一行动对国家税收和商业活动的规范化作用。此外,对驰道系统的建设及其对信息流和物资调配的贡献,也进行了空间地理学的分析。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制度的延续、调整与儒家的登场(约350页) 汉代是对秦朝制度遗产的继承与修正。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下的制度弹性,以及儒家思想如何逐步被“驯化”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 第四章:文景之治:无为而治的制度微调 汉初面对秦末战乱后的萧条局面,采取了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本章考察了汉初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对“封国”势力采取的不断蚕食策略,分析了七国之乱后,地方权力如何进一步向中央集中的历史必然性。我们对比了秦赋与汉初的“约法省刑”,指出这种调整并非对秦制的彻底抛弃,而是对过度严苛手段的一种暂时性收敛。 第五章:武帝时代的转型:独尊儒术的制度化路径 本书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一蹴而就的文化运动,而是帝国中期,中央集权面临地方豪强与思想多元化挑战下的结构性选择。我们详细考察了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儒家思想如何被改造以适应君主专制的需求,特别是“三纲五常”理论如何被提升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官方学说。 第六章:选官制度的革命——察举制的建立与官僚阶层的形成 察举制是汉代对秦代世袭与军功授爵之外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本章深入分析了察举制从最初的“茂才”“孝廉”等科目中,如何逐渐演变为选拔地方士人进入中央政府的主要途径。我们探讨了这一制度如何客观上促进了地方士绅阶层的崛起,并与儒家教育体系形成了互哺关系,最终塑造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文官集团。 第三部分:思想的互动与社会治理的深化(约200页) 最后一部分关注秦汉时期思想资源在具体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以及知识分子在这一结构中的定位。 第七章:经学与政治:儒家经典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 本章侧重探讨了汉代官方设立的五经博士制度对法律解释的影响。我们研究了在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刑罚是如何被赋予教化意义的。例如,对“孝”的强调如何渗透到继承法和家庭成员间的法律责任划分中。通过对汉代判词的分析,揭示了法家工具理性与儒家伦理观念的复杂交织。 第八章:大一统视野下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观念 秦汉帝国是奠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时期。本章考察了张骞凿空西域后,帝国对边疆的认识与管理模式的演变。重点分析了“和亲”政策背后的实用主义与儒家“德被四方”的理想之间的张力,以及在郡县制无法完全覆盖的边疆地区,如何采用“羁縻”政策,实现了对不同民族的间接治理。 结语:帝制时代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秦汉帝国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一套基于土地与人口控制的经济模型,以及一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框架。这些制度与思想的结合体,构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华帝国治理模式的底色。 本书特色: 本书超越了对单一律法条文的整理,注重将政治制度的变迁置于思想流变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引入社会史、经济史的视角,力求勾勒出一幅秦汉帝国如何从战乱走向稳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与思想整合,成功构建并维系了早期大一统国家的全景图。它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年代感的,封面字体选择了那种比较朴实的宋体加粗,一眼就能看出是工具书的调调,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符合它严谨的定位。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纸张是那种偏黄的米白色,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对于经常需要查阅标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务实的风格反而更让人信赖。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工整,章节划分清晰,索引做得也相当细致,虽然信息量巨大,但通过目录和页码定位,找到特定条文的效率还算不错。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一些关键的术语和定义部分,都做了特别的标注或加粗处理,即便是匆匆翻阅时,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当然,作为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内容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但就阅读体验本身而言,这套书的设计思路显然是服务于“查找”而非“阅读”,一切设计元素都围绕着实用性展开,让我在面对厚厚的篇幅时,不至于感到无从下手。整体感觉,这更像是一件专业工作台上的趁手工具,而非可以闲暇时品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一种严肃的、不容置疑的“官方口吻”。它通篇使用精确、去情感化的语言,每一个词汇的选择都力求无歧义,这对于确保工程质量和法律效力至关重要。在阅读过程中,我很少能找到可以被“解释”或“阐述”的空间,标准本身就是最终的裁决者。这种极度的精确性,在实际操作中既是最大的优点,也是阅读上的最大障碍。因为标准之间常常存在着复杂的层级关系和例外条款,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背后的意图。它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提供论证过程,而是直接给出结论。这套汇编的存在,极大地简化了项目执行中的合规性审查环节,因为它把所有需要“共识”的部分都提前锁定在了文本之中。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结果负责的人来说,这份沉甸甸的文本,代表的就是必须达成的底线和不可逾越的红线,翻阅它时,总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审慎感。

评分

从内容组织逻辑来看,这套汇编呈现出一种“行政逻辑”而非“学术逻辑”。条文的排列顺序更多地是基于国家标准制定的归口部门、发布顺序或是功能领域的划分,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寻找起来会比较晦涩。例如,相邻的两条标准可能在功能上高度相关,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发布,它们在书中的物理距离可能非常遥远。这就要求使用者必须对整个标准体系的宏观架构有基本的认知,否则,你可能翻阅了厚厚几十页,才发现你真正想找的核心定义被放在了另一册的附录中。这种结构带来的“信息孤岛”现象,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拆解”和“重构”,而不是线性的“吸收”。我得承认,如果我不是为了工作需要,仅仅是出于好奇翻阅,可能几页之内就会被这种缺乏引导的结构劝退,因为它完全不具备传统书籍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魅力。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汇编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信息密度的惊人。它不像一般的书籍那样有明确的叙事脉络或逻辑递进,而是以一种近乎冰冷的、高度结构化的方式,将零散但又彼此关联的规范条款堆砌在一起。这要求读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的行业知识背景,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术语和编号中迷失方向。例如,当你试图理解某一项技术指标时,往往需要穿梭于不同的章节之间,对比、交叉引用,才能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图景。我尝试着找了几个不同领域(比如建筑材料和环保指标)的条文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不同标准之间的衔接和冲突处理,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和权衡,书籍本身并没有提供太多“导读”性的文字。这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你需要知道你想找什么,然后精确地定位它。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目的性的,一旦目标明确,它提供的权威信息支撑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希望从中学习基础知识的“小白”来说,门槛确实高得有些吓人,更像是给行家们准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时效性”和“权威性”的平衡上。能将2006年那一批次的标准汇编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整理工程。但作为工具书,时间的痕迹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虽然我明白汇编的性质是记录特定时间节点下的官方标准,但这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当我查找某个早已被更新的标准条款时,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去核对最新的版本信息,这无疑增加了工作流程的复杂性。这套书更像是一个历史快照,定格了特定时期内行业内的共识和要求。对于历史研究或者追溯早期工程规范的依据,它的参考价值无可替代。然而,如果把它当作指导当前项目操作的“活指南”,则必须非常谨慎,需要配合最新的官方发布渠道进行反复验证。可以说,它提供的是坚实的基础骨架,但血肉和最新的脉动,则需要读者自行去补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