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

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五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公路工程
  • 水泥混凝土
  • 材料
  • 标准
  • 汇编
  • 公路建设
  • 路面工程
  • 质量控制
  • 施工规范
  • 土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9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5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6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共收集截至2010年8月1日前发布的公路工程用水泥混凝土标准33项,分为三个部分:一、混凝土原材料与辅料,包含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3项;二、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包含国家标准6项;三、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检测,包含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

内页插图

目录

一、混凝土原材料与辅料
1集料与水
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
GB/T 14685-2001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17431.1-1998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1部分:轻集料
GB/T 17431.2-1998轻集料及其试验方法第2部分:轻集料试验方法
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63-2006混凝土用水标准
2水泥
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GB/T 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 13693-2005道路硅酸盐水泥
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3外加剂与掺合料
GB/T 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8075-2005混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
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GB/T 18046-200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 18736-200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
GB/T 21120一2007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 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J 146-1990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JT/T523-2004公路工程混凝土外加剂
二、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GB/T 11837-2009混凝土管用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GB/T 19496-2004钻芯检测离心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J 82-1985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GBJ 107-198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三、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检测
GB 50152-199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 50164——199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ECS 02:2005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
JGJ/T 23——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 55-2000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T 136——2001 贯人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前言/序言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是必须遵循的技术准则。为保证公路建设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公路工程用材料常用标准有完整的了解,且为了使大家更好的贯彻新标准,我们编制了《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金属材料及钢结构》和《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
  本汇编共收集截至2010年8月1日前发布的公路工程用水泥混凝土标准33项,分为三个部分:一、混凝土原材料与辅料,包含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3项;二、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包含国家标准6项;三、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检测,包含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
  本书所收集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属性(推荐性或强制性)已在目录中标明,标准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标准是在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目前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包括标准正文中“引用标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的标准的属性),但其属性以本汇编目录中标明的为准,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请注意查对。
  本书发行对象为公路建设部门、科研设计、工程监理、质检机构、生产企业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收录与公路工程建设中水泥混凝土相关的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为广大公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测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工具书。本书内容涵盖水泥、骨料、外加剂、配合比设计、试件制作与养护、性能试验、施工质量控制、验收标准等各个环节,力求覆盖水泥混凝土在公路工程应用中的全过程标准要求。 第一部分:基础材料标准 本部分重点收录了公路工程用主要原材料的标准,这些材料是构成水泥混凝土结构的基础。 1. 水泥标准: 详细收录了适用于公路工程的水泥品种标准,包括通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要求: 针对公路结构对耐久性、强度、抗硫酸盐侵蚀等特殊要求,详细列出不同等级水泥的早期强度、28天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细度、比表面积等关键指标的最新标准限值。 试验方法标准: 涵盖了水泥的取样、检验规则、抗压、抗折强度检验方法、凝结时间测定、标准稠度需水量测定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 明确了水泥进场验收的抽样数量、检验项目和判定规则,确保入场水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 骨料标准: 骨料(砂、碎石)是混凝土体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本部分收录了公路工程用粗骨料和细骨料的相关标准。 原材料来源与要求: 规定了砂石料的来源(如天然砂、机制砂、碎石、卵石)的选择原则,以及对有害物质(如泥土、有机物、氯化物、硫酸盐)含量的限制标准。 物理性能指标: 详细列出了骨料的粒度组成(筛分析)、坚固性(硫酸钠或硫酸镁胶轮)、压碎值、磨耗值、含泥量、泥块含量、表观密度和吸水率等关键指标的标准限值。 试验方法标准: 包含了骨料的取样、筛分试验、含泥量测定、坚固性检验、磨耗试验等国家标准规定的详细步骤和判定依据。 3. 外加剂标准: 外加剂在现代公路混凝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于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硬化混凝土的性能或降低成本。 外加剂分类与性能指标: 涵盖了引气剂、早强剂、缓凝剂、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泵送剂)等主要类型。详细列出了这些外加剂的化学类型、外观、固含量、pH值、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如凝结时间、泌水性、抗压强度、抗渗性)的指标要求。 进场检验与使用要求: 规定了外加剂的进场验收标准、复试周期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推荐掺量范围。 4. 矿物掺合料标准: 针对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和减少碳排放的需求,本部分收录了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标准。 质量指标与适用性: 明确了不同等级粉煤灰(如F级、P级)和矿渣粉的活性指数、火山灰质量、细度、比表面积等性能指标,并指明了其在不同结构和环境条件下的适用范围。 第二部分: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规范 本部分侧重于将基础材料转化为合格混凝土的工艺标准和技术要求。 1. 配合比设计标准: 设计依据与参数确定: 详细阐述了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水灰比、用水量、砂率、外加剂掺量等设计参数的确定原则,引用了相关规范中对不同交通等级公路结构(如桥梁、路面、隧道)的要求。 试配与验证: 规定了试配工作量、试配方案的编制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试配结果进行配合比调整的标准流程。特别强调了针对特定工程要求的“性能指标法”配合比设计步骤。 2. 预拌混凝土与现场搅拌标准: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 引用了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包括原材料储存、计量精度、搅拌时间控制等。 现场搅拌要求: 规定了现场搅拌设备的要求、搅拌水的质量标准、搅拌工艺(如多级加料、搅拌时间控制)的规范操作。 3. 施工与浇筑标准: 新拌混凝土运输与入模: 涉及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时间控制、防止离析、泌水及初凝延迟的要求。 振捣与密实度控制: 详细规定了混凝土振捣设备的选择、操作方法、振捣时间控制标准,以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避免孔隙和冷缝。 养护标准: 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关键。本部分收录了标准对不同气候条件(高温、低温、干燥)下的养护方法(如保湿养护、覆盖养护、温度控制)的时间要求和温湿度监测标准。 第三部分:性能试验与质量检验评定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试验手段评价混凝土的质量,并依据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1. 试件制作与标准养护: 取样与制作规范: 详细规定了现场或搅拌站取样工具、制作标准试块(立方体、棱柱体)的步骤,包括捣实、刮平、编号和脱模时间点的标准要求。 标准养护条件: 严格界定了标准养护室的温度(20±2°C)和湿度(相对湿度≥95%)的控制标准,这是确保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2. 强度与耐久性能试验: 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检验: 引用了不同龄期(3天、7天、28天及设计龄期)的强度试验方法、加载速率和判定标准。 抗渗性、抗冻融性: 对于特殊环境下的公路结构(如桥梁墩台),详细列出了抗渗等级和抗冻融循环次数的标准要求及对应的试验规程。 3. 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回弹法与钻芯取样: 收录了用于评估已硬化混凝土质量的非破损或半破损检测方法,包括回弹法测定回弹值与抗压强度换算系数的标准,以及钻芯取样制作试件的取样位置、数量和强度评定方法。 4. 质量评定标准: 分批验收原则: 明确了按交接批、施工段或体积划分的验收原则。 统计学评定方法: 详细介绍了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学方法对强度试验结果进行评定,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 总结 《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是一本集规范性、指导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专业技术手册,全面梳理了从原材料进场到成品混凝土性能检验的全流程标准要求,是公路工程从业者必须依赖的案头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铜版纸印刷的图表清晰锐利,色彩还原度很高,光是翻阅就能感受到那种严谨的专业气息。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那些复杂的配筋图和试验步骤说明,都标注得非常规范,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内容的新手,也能很快理解其精髓。它不像有些行业标准那样只有干巴巴的文字和冰冷的表格,这本书在图文结合上做得极其到位,能让人在阅读抽象规范时,同步在脑海中构建出实际的工程场景。不过,说实话,这本手册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灵活性讨论略显不足,更多的是聚焦在“标准”本身,如果能加入一些基于实际工程案例的“变通”或“优化”讨论,那就更完美了。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标准集锦,让人不得不佩服编者对行业规范的掌握深度,只是,对于需要在复杂、非标准环境下快速决策的工程师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一些实战经验手册来互补。整体而言,作为案头必备工具书,它的视觉呈现和信息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顶尖水准。

评分

我拿到这本《公路工程材料标准汇编(水泥混凝土)》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令人咋舌。它几乎囊括了从原材料进场检验到成品质量控制的全链条标准,从骨料的级配要求到拌合料的和易性测试,再到硬化混凝土的抗压抗折性能评定,几乎没有遗漏任何关键节点。我曾试图在其他渠道寻找如此集中的标准集合,但往往需要翻阅多本规范和多个附件才能拼凑完整,而这本书一次性解决了这个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尤其是那些关于耐久性性能的测试标准,如抗冻融循环和抗渗等级的判定依据,阐述得非常详尽,引用了最新的国标和行标条文,查阅起来一目了然。然而,这种广度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困扰,那就是篇幅过于厚重,携带不便。如果能考虑出一个精简版的“快速查阅手册”或者提供高质量的电子版检索系统,那就更贴合现代工程师移动办公的需求了。但这仍然无法掩盖它在信息集成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技术官僚”,准确、精炼,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这对于专业手册来说是优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无异于天书。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带着强烈的背景知识要求,如果读者不熟悉公路工程的行话或者不清楚相关化学反应的原理,直接阅读指定章节会感到非常吃力。举个例子,关于水泥的水化热曲线分析那一部分,如果没有预先学习过材料化学基础,光看图表和数据,很难真正把握其在实际大体积浇筑中的意义。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更像是为已经具备中级以上专业背景的工程师准备的“精确检索工具”,而不是一本入门级的“通识读本”。它假设读者已经拥有一个扎实的知识框架,然后在这框架上添砖加瓦,提供精准的界限和容许误差。因此,对于想要系统学习公路材料学的门外汉,建议先找一本基础理论教材打底,否则直接啃这本书,挫败感可能会很强。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汇编》的价值体现在其极高的权威性和可追溯性上。在工程验收环节,所有争议的焦点最终都会落到这些明文规定的数值和流程上。我曾在一个项目上遇到过关于集料含泥量的争议,多方意见不一,最终是依据书中引用的某部交通部标准原文,才得以快速平息争端,确定了后续的整改方向。这表明,这本书已经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仲裁标准”。它汇集了多个层级、多个时期的有效规范,这种“一册定音”的能力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唯一的“瑕疵”,如果非要挑剔的话,那就是其更新机制。由于是实体书,一旦有新规范发布,读者需要手动去查阅并更新自己手中的版本,如果能建立一个严格的年度修订机制,并对修订部分进行醒目的批注,那就更能体现其作为动态行业标准的价值了。但即便如此,在目前这个时间点,它依然是我工具箱中最值得信赖的那一本“圣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材料实验室的内部,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则,更像是在引导你理解“为什么必须如此”。我对其中关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逻辑推导部分印象尤其深刻,它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通过对不同材料性能参数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层层剖析,使得最终的结论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必然结果。这种“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对于培养年轻工程师的材料科学思维至关重要。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当某个标准参数不满足要求时,背后的物理或化学原因可能是什么,从而指导我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整。唯一的遗憾是,对于那些前沿的、新兴的绿色混凝土技术,比如再生骨料或特种胶凝材料的应用,书中涉及到的标准更新速度似乎稍显滞后,这可能是行业发展太快,而标准制定周期较长的通病所致。总而言之,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未来的技术趋势的预见性略显保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