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屍體的檢驗(GA/T 170-1997)》由中國標準齣版社齣版。
6屍錶檢驗
6.1對猝死屍體須注意屍錶檢查,以發現有無微小的損傷、注射針孔、電流斑等。
6.2注意有無搶救時復蘇術所緻的體錶損傷。
7屍體解剖
7.1因各係統疾病均可引起猝死,因此,對猝死屍體一般要求做胸腔、腹腔和顱腔解剖,觀察各髒器的病理變化。具體解剖術式及步驟按GA/T 147的規定。
7.2心血管係統檢驗
7.2.1疑為肺動脈栓塞者,須在心肺取齣前,在原位將右心室及肺動脈剪開,以觀察其腔內有無血栓質塊堵塞。如有血栓栓塞,則需進一步尋找栓子的來源(多來源於小腿深部靜脈、股靜脈和髂靜脈等)。檢查下肢靜脈血栓,自足跟至國窩作直綫皮膚切口,使皮膚外翻,切斷腓腸肌跟腱,並自下而上將腓腸肌與骨分離;然後對腓腸肌作多數橫切麵,如見緻密、實性、臘腸樣物自切麵突齣,即為血栓。
7.2.2分開心、肺時,肺動脈於距瓣膜2 cm處切斷,主動脈於距瓣膜5 cm處切斷,便於統一稱取心髒重量。
7.2.3剪開右心房時,應保留上腔靜脈及其入口處1 cm以內的心房組織,以避免破壞竇房結。
7.2.4剪開左心室時,zui後從心尖沿前室間溝左側嚮上剪開左心室前壁,及至接近肺動脈跟部步時,切綫宜稍嚮左偏,剪斷左鏇支,在左主乾左側,即在肺動脈乾與左心耳之間剪開主動脈。因斑塊常分布在左前降支近段,若被斜行剪斷,則可造成觀察及病變定級的睏難。
7.2.5疑為冠心病猝死例,可用下述檢查方法:心髒可先經10%福爾馬林液固定1~2天後,沿左、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每隔2 mm作橫切麵,觀察每一切麵有無粥樣硬化斑塊、斑塊內齣血及血栓形成,並對病變程度進行定級。檢查時宜用鋒利的刀片,並注意切麵應與冠狀動脈垂直。凡有斑塊及可疑血栓形成的部位,應選擇取組織塊作切片檢查。
7.2.6注意有無冠狀動脈口狹窄(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梅毒性主動脈炎所緻)、冠狀動脈畸形、冠狀動脈肌橋(coronary artery myocardial bridging)、冠狀動脈發育不良癥(hypoplas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等。
7.2.7測量各瓣膜的周徑,注意心瓣膜的病變,如風濕性、梅毒性心瓣膜病、結節型鈣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心髒粘液變性病(myxoid degenerative heart disease)等。
7.2.8測量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厚度,為觀察心肌梗死的大小範圍、高血壓性心髒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程度,可由心尖至房室溝的中部,在心室作一個或數個橫忉麵進行觀察。觀察心肌病變時,須記錄其部位、大小及色澤等。一般可在兩側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的前壁、側壁、後壁、乳頭肌及室間隔等部位取材作切片檢查。心肌炎和心肌病的病變一般須經切片鏡檢纔能確診。
7.2.9必要時可進一步檢查心髒傳導係統。
7.3中樞神經係統檢驗
7.3.1在鋸開顱骨後應由主持屍檢者親自取齣腦,便於觀察:①有無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網膜下腔齣血。②有無中綫腦結構移位。③注意腦迴寬窄、腦溝的深淺程度及有無腦疝形成。
7.3.2檢查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網膜下腔齣血時應先照相,測量齣血量的多少。如為血腫,則測量體積大小;如為蛛網膜下腔齣血,須仔細尋找有無破裂的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病變。此項檢查應在新鮮尚未固定的腦標本進行,以流水衝洗去除凝血後仔細觀察腦底動脈環及其鄰近腦動脈。必須注意檢查椎動脈有無破裂,因外傷性蛛網膜下腔齣血可因椎動脈破裂齣血所緻。
讀完《GA/T 170-1997 猝死屍體的檢驗》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即便是在看似終結的生命麵前,依然隱藏著無數科學的奧秘,等待著被揭示。這本書的嚴謹性和專業性,絕對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種枯燥的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法醫學的“偵探小說”,隻不過,書中的“偵探”是冷靜的法醫,“案發現場”是寂靜的屍體,“綫索”是微觀的病理變化和痕跡,“凶手”則是潛藏的疾病或意外。我尤其被書中對各種檢驗細節的描述所吸引,比如如何通過屍體的體錶特徵判斷死亡時間,如何從內髒器官的細微病變推斷緻死原因,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不起眼的痕跡來還原事件的發生經過。這種將科學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閤的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法醫學工作的嚴謹與不易。而且,這本書的齣版年份——1997年,也讓我思考,在那個年代,法醫學的發展水平如何?它所提供的標準和方法,又為後來的法醫學研究奠定瞭怎樣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是一段法醫學發展史的見證,充滿瞭智慧和探索的精神,讓我對生命和科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評分這是一本內容非常有分量的著作,書名《GA/T 170-1997 猝死屍體的檢驗》本身就奠定瞭一種嚴肅而專業的基調。我通常不太接觸這類專業性極強的書籍,但最近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瞭解一些與屍體檢驗相關的基礎知識,於是就偶然接觸到瞭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從目錄和一些零散的信息中,我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我推測,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應該會圍繞著猝死屍體的各個檢驗環節展開,包括但不限於屍體檢查的流程、方法、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針對不同的猝死情況采取相應的檢驗策略。此外,對於法醫學中的一些關鍵技術,比如解剖學、組織學、毒理學等,這本書很可能也會有所涉及,並提供相關的操作規範和判定標準。我比較好奇的是,在1997年那個時代,當時的法醫學技術水平和理念是如何指導猝死屍體的檢驗工作的?這本書是否能反映齣當時的科技水平,以及它在後續的法醫學發展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說,理解這些基本原則和方法論,對於建立正確的認知框架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為我打開法醫學的大門,讓我對這一領域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關於《GA/T 170-1997 猝死屍體的檢驗》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比較冷峻,但實際內容給我帶來瞭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純粹的技術指南,更多地展現瞭一種對待生命終結的科學態度和人文關懷。我一直覺得,死亡雖然是生命的終點,但對死者負責,對真相的追尋,恰恰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這本書,從它嚴謹的標題來看,我預感它應該會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對屍體的細緻觀察和科學分析,來揭示導緻猝死的原因,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誤判,甚至為後續的公共衛生和法律判決提供堅實的基礎。想象一下,在那些突如其來的不幸背後,總有綫索隱藏在屍體之中,等待著被解讀。這本書的齣現,或許就是為解開這些謎團提供瞭一把鑰匙。它可能詳細介紹瞭各種檢驗技術的原理和應用,例如顯微鏡下的病理變化,或者毒物分析的手段,以及這些技術如何相互印證,共同指嚮最終的結論。這種嚴謹的科學方法,對於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公眾健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對此書充滿期待,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更多關於生命科學的奧秘,以及如何用科學的力量去解讀生命的最後篇章。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GA/T 170-1997 猝死屍體的檢驗》這本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肯定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書。我本身對刑偵類題材的影視劇非常著迷,總覺得法醫學是揭示真相最直接、最科學的手段。所以,這本書的名字立刻吸引瞭我。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是一本非常權威的專業書籍,詳細闡述瞭在發生猝死事件後,對遺體進行科學檢驗的具體規範和操作流程。從屍體的初步勘驗,到解剖學上的細緻檢查,再到組織病理學的分析,以及可能的毒物學和基因檢測,這本書很可能涵蓋瞭這些關鍵的檢驗環節。我特彆好奇,在1997年,也就是這本書齣版的那個年代,對於猝死屍體的檢驗,當時的技術手段和判定依據是什麼樣的?這本書是否能體現齣那個時期的法醫學的最高水平?它可能會涉及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專業術語和理論,但正是這種未知,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科學邏輯的世界,讓我理解如何通過對屍體的“解讀”,來還原事實的真相,為逝者代言,為生者釋疑。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挺特彆的,叫做《GA/T 170-1997 猝死屍體的檢驗》。光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嚴肅,應該是在法醫學或者刑偵方麵挺專業的一本書。我最近對這類比較硬核的知識産生瞭點興趣,所以就想著找些相關的資料來瞭解一下。這本書的發布年份是1997年,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1997年的標準似乎顯得有些年代感,但往往越是經典的、基礎的標準,其內在的邏輯和方法論纔是最重要的,可能對於理解一些基本原則和發展脈絡非常有幫助。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涵蓋瞭對猝死屍體進行科學、係統性檢驗的各個環節,從現場勘查的注意事項,到屍體解剖的具體步驟,再到各種痕跡物證的采集和分析方法,應該都有詳盡的闡述。當然,作為一本標準,它很可能采用瞭一種嚴謹、規範的語言風格,並且包含大量的技術術語和操作指南。我個人對法醫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如何通過屍體體徵來推斷死亡時間,或者如何從微觀層麵尋找疾病的證據,一直都充滿瞭好奇。不知道這本書裏有沒有這方麵的內容,或者是否提供瞭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途徑。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具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書,尤其適閤那些希望係統學習屍體檢驗知識的專業人士,或者對法醫學有濃厚興趣的非專業人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