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

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法医学
  • 猝死
  • 尸体检验
  • GA/T 170-1997
  • 检验标准
  • 死亡鉴定
  • 尸体检查
  • 法医病理
  • 临床法医学
  • 死亡原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通行业标准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GAT1701997
商品编码:1076815080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第1版 (1997年10月1日)
  • 外文书名: 
  • 平装: 2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155066211724
  • 条形码: 155066211724
  • 商品尺寸: 29.6 x 21 x 0.3 cm
  • 商品重量: 32 g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猝死尸体的检验(GA/T 170-1997)》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6尸表检验 
6.1对猝死尸体须注意尸表检查,以发现有无微小的损伤、注射针孔、电流斑等。 
6.2注意有无抢救时复苏术所致的体表损伤。 
7尸体解剖 
7.1因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猝死,因此,对猝死尸体一般要求做胸腔、腹腔和颅腔解剖,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解剖术式及步骤按GA/T 147的规定。 
7.2心血管系统检验 
7.2.1疑为肺动脉栓塞者,须在心肺取出前,在原位将右心室及肺动脉剪开,以观察其腔内有无血栓质块堵塞。如有血栓栓塞,则需进一步寻找栓子的来源(多来源于小腿深部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等)。检查下肢静脉血栓,自足跟至国窝作直线皮肤切口,使皮肤外翻,切断腓肠肌跟腱,并自下而上将腓肠肌与骨分离;然后对腓肠肌作多数横切面,如见致密、实性、腊肠样物自切面突出,即为血栓。 
7.2.2分开心、肺时,肺动脉于距瓣膜2 cm处切断,主动脉于距瓣膜5 cm处切断,便于统一称取心脏重量。 
7.2.3剪开右心房时,应保留上腔静脉及其入口处1 cm以内的心房组织,以避免破坏窦房结。 
7.2.4剪开左心室时,zui后从心尖沿前室间沟左侧向上剪开左心室前壁,及至接近肺动脉跟部步时,切线宜稍向左偏,剪断左旋支,在左主干左侧,即在肺动脉干与左心耳之间剪开主动脉。因斑块常分布在左前降支近段,若被斜行剪断,则可造成观察及病变定级的困难。 
7.2.5疑为冠心病猝死例,可用下述检查方法:心脏可先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1~2天后,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每隔2 mm作横切面,观察每一切面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定级。检查时宜用锋利的刀片,并注意切面应与冠状动脉垂直。凡有斑块及可疑血栓形成的部位,应选择取组织块作切片检查。 
7.2.6注意有无冠状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肌桥(coronary artery myocardial bridging)、冠状动脉发育不良症(hypoplas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等。 
7.2.7测量各瓣膜的周径,注意心瓣膜的病变,如风湿性、梅毒性心瓣膜病、结节型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狭窄、心脏粘液变性病(myxoid degenerative heart disease)等。 
7.2.8测量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厚度,为观察心肌梗死的大小范围、高血压性心脏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程度,可由心尖至房室沟的中部,在心室作一个或数个横忉面进行观察。观察心肌病变时,须记录其部位、大小及色泽等。一般可在两侧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的前壁、侧壁、后壁、乳头肌及室间隔等部位取材作切片检查。心肌炎和心肌病的病变一般须经切片镜检才能确诊。 
7.2.9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心脏传导系统。 
7.3中枢神经系统检验 
7.3.1在锯开颅骨后应由主持尸检者亲自取出脑,便于观察:①有无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②有无中线脑结构移位。③注意脑回宽窄、脑沟的深浅程度及有无脑疝形成。 
7.3.2检查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先照相,测量出血量的多少。如为血肿,则测量体积大小;如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须仔细寻找有无破裂的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此项检查应在新鲜尚未固定的脑标本进行,以流水冲洗去除凝血后仔细观察脑底动脉环及其邻近脑动脉。必须注意检查椎动脉有无破裂,因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因椎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法医学前沿理论与实践:现代尸体检验与鉴定技术探析 本书聚焦于当代法医学在尸体检验与鉴定的前沿理论、技术革新与复杂案例应用,旨在为法医工作者、司法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全面而深入的专业参考。本书内容严格遵循现代科学证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标准,涵盖了从现场勘查到实验室鉴定的全过程,重点突出技术方法的精确性与司法结论的严谨性。 本书共分八个主要部分,系统性地构建了一部涵盖现代法医病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及数字化取证技术的综合性专著。 --- 第一部分:法医病理学基础与现场证据链构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法医病理学在尸体检验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方法。内容首先梳理了尸体检验的法律程序与伦理规范,强调在保障人权前提下的科学取证原则。重点阐述了尸体外部检查的标准化流程,包括伤情记录的精确测绘、照相取证的技术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外部观察,初步推断死亡方式与作用力特性。 核心章节详细介绍了死亡时间推断的现代生物学指标,超越了传统的尸冷、尸僵、尸斑的粗略估计,引入了基于体温动态变化模型、胃内容物消化程度、眼玻璃体电解质浓度变化等多种定量化指标的综合分析方法。我们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覆盖物)对这些指标影响的修正模型,力求将死亡时间推断的误差范围降至最低。 在损伤检验方面,本书细致区分了钝性暴力损伤、锐器损伤、弹道损伤及特殊致伤机制(如高处坠落、交通工具撞击)的病理学特征。尤其侧重于对防御性损伤的形态学分析及其在重建案情中的证据价值。我们提供了大量高分辨率显微图像和三维重建案例,用以解析复杂创伤(如多发骨折伴内脏破裂)的形成机制。 ---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在尸体鉴定的应用深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之一,全面展示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革新法医检验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DNA 证据的提取与分析: 内容涵盖了从高度降解或微量生物检材(如毛发根部、残余皮肤组织)中高效提取DNA的技术路线,重点介绍了微量DNA(Low Copy Number, LCN)分析的技术瓶颈、质量控制标准及结果的司法解释。书中详细对比了Sanger测序与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法医遗传学中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群体遗传学数据库比对、复杂混合样本分离中的优势。 线粒体DNA(mtDNA)与Y染色体单倍型分析: 针对陈旧尸体、牙科材料或骨骼样本,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mtDNA测序与比对流程,以及在父系追踪、近亲属关系鉴定时Y-STR分析的规范操作。 表观遗传学标记物的探索: 本部分前瞻性地介绍了年龄推断的新方法,即基于DNA甲基化位点(如Horvath钟)的分子时钟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基因表达谱来辅助判断特定疾病或药物暴露史。 --- 第三部分:法医毒理学:新型毒物与代谢物分析 现代毒理学已远超传统定性分析。本部分聚焦于新精神活性物质(NPS)、合成毒品及复杂药物混合物的检测与定量。 先进分离与检测技术: 详述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在法医毒物分析中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生物样本(血、尿、组织匀浆)的前处理优化、方法学验证的标准(如线性范围、回收率、定性定量限的确定),以及建立高通量筛查模型的策略。 代谢物分析与生前/死后分布: 深入探讨了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路径,并区分了生前用药与死后器官或组织中的药物分布差异。重点解析了血液中毒动力学在判断药物致死剂量与作用时间窗中的作用,例如分析特定药物在心血、外周血及肝脏组织中的浓度梯度。 酒精与挥发性物质的精确测定: 对于酒精中毒的判定,本书提供了头颅内气体相色谱分析技术,用于校正尸僵期或死后内源性产醇对血液酒精浓度的影响,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死亡时的实际情况。 --- 第四部分:特殊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重建 本部分针对高难度或争议性案件,提供系统性的重建思路。 窒息死亡的鉴别: 详细区分了机械性窒息(如缢颈、扼颈、压迫)、中毒性窒息与病理性窒息。通过对血液中的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以及甲状腺软骨、舌骨的微小损伤的病理学评估,建立综合诊断模型。 法医病理学在火灾现场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程度的精确测定,结合气道内是否有烟灰沉积、喉黏膜充血程度等形态学特征,来判断死者是生前受困于火灾还是死后被焚烧。 电击与电伤的分析: 强调了查找特异性“焦痕”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电流通过身体路径的推测,以区分工频电击与高压电击的致死机制差异。 --- 第五部分:数字化成像与生物力学建模 本部分引入了现代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以提高证据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三维重建技术(3D Scanning): 详细介绍了使用激光扫描仪对手部、躯干的创伤形态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的方法,以及将现场数据导入计算机模型进行弹道轨迹复原的技术流程。 生物力学模型在钝器损伤分析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计算机模拟,根据已知的钝器尺寸、作用点,结合尸体生物力学特性参数,来估算致伤所需的动能与压力分布,从而佐证或反驳现有的案情推测。 --- 第六部分:非正常死亡的法医组织病理学诊断 本部分侧重于显微镜下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心血管事件的法医病理诊断: 详细描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主动脉夹层等在尸检样本中的典型病理改变,以及区分生前发病与死后变化的组织学特征。特别关注了应激性心肌病(Takotsubo)在猝死案例中的识别。 肺部病变的鉴别: 探讨了溺死(活体入水与死后浸尸)的肺泡液分析、肺水肿程度的量化标准,以及如何通过肺部组织病理切片区分吸入性肺炎与原发性肺部创伤。 --- 第七部分:司法鉴定中的质量控制与证据开示 本部分关注法医学实践的规范化与司法程序要求。内容包括实验室的ISO 17025国际标准认证体系的实施、内部与外部质量控制(QC/QA)的建立,以及如何准备清晰、无歧义的法医病理报告,确保报告内容能够被非专业背景的法官和陪审团准确理解。 --- 第八部分:法医人类学与身份确认(DNA缺失情况) 在身份不明或高度腐败尸体中,法医人类学方法至关重要。本部分详细介绍了骨骼测量学、种族特征分析在初步身份推定中的应用,以及牙科记录比对(Dental Charting)和手术植入物识别的技术规范。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技术进展,为法医学界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尸体检验操作与理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即便是在看似终结的生命面前,依然隐藏着无数科学的奥秘,等待着被揭示。这本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绝对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法医学的“侦探小说”,只不过,书中的“侦探”是冷静的法医,“案发现场”是寂静的尸体,“线索”是微观的病理变化和痕迹,“凶手”则是潜藏的疾病或意外。我尤其被书中对各种检验细节的描述所吸引,比如如何通过尸体的体表特征判断死亡时间,如何从内脏器官的细微病变推断致死原因,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不起眼的痕迹来还原事件的发生经过。这种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医学工作的严谨与不易。而且,这本书的出版年份——1997年,也让我思考,在那个年代,法医学的发展水平如何?它所提供的标准和方法,又为后来的法医学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段法医学发展史的见证,充满了智慧和探索的精神,让我对生命和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比较冷峻,但实际内容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指南,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对待生命终结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我一直觉得,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终点,但对死者负责,对真相的追寻,恰恰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这本书,从它严谨的标题来看,我预感它应该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对尸体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来揭示导致猝死的原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判,甚至为后续的公共卫生和法律判决提供坚实的基础。想象一下,在那些突如其来的不幸背后,总有线索隐藏在尸体之中,等待着被解读。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就是为解开这些谜团提供了一把钥匙。它可能详细介绍了各种检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例如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或者毒物分析的手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相互印证,共同指向最终的结论。这种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众健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对此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以及如何用科学的力量去解读生命的最后篇章。

评分

这是一本内容非常有分量的著作,书名《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本身就奠定了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基调。我通常不太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但最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了解一些与尸体检验相关的基础知识,于是就偶然接触到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信息中,我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应该会围绕着猝死尸体的各个检验环节展开,包括但不限于尸体检查的流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猝死情况采取相应的检验策略。此外,对于法医学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比如解剖学、组织学、毒理学等,这本书很可能也会有所涉及,并提供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判定标准。我比较好奇的是,在1997年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医学技术水平和理念是如何指导猝死尸体的检验工作的?这本书是否能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它在后续的法医学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法医学的大门,让我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我本身对刑侦类题材的影视剧非常着迷,总觉得法医学是揭示真相最直接、最科学的手段。所以,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非常权威的专业书籍,详细阐述了在发生猝死事件后,对遗体进行科学检验的具体规范和操作流程。从尸体的初步勘验,到解剖学上的细致检查,再到组织病理学的分析,以及可能的毒物学和基因检测,这本书很可能涵盖了这些关键的检验环节。我特别好奇,在1997年,也就是这本书出版的那个年代,对于猝死尸体的检验,当时的技术手段和判定依据是什么样的?这本书是否能体现出那个时期的法医学的最高水平?它可能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理论,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科学逻辑的世界,让我理解如何通过对尸体的“解读”,来还原事实的真相,为逝者代言,为生者释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挺特别的,叫做《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光听名字就觉得有点严肃,应该是在法医学或者刑侦方面挺专业的一本书。我最近对这类比较硬核的知识产生了点兴趣,所以就想着找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发布年份是199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1997年的标准似乎显得有些年代感,但往往越是经典的、基础的标准,其内在的逻辑和方法论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对于理解一些基本原则和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涵盖了对猝死尸体进行科学、系统性检验的各个环节,从现场勘查的注意事项,到尸体解剖的具体步骤,再到各种痕迹物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应该都有详尽的阐述。当然,作为一本标准,它很可能采用了一种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并且包含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操作指南。我个人对法医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通过尸体体征来推断死亡时间,或者如何从微观层面寻找疾病的证据,一直都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否提供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尤其适合那些希望系统学习尸体检验知识的专业人士,或者对法医学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