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猝死尸体的检验(GA/T 170-1997)》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6尸表检验 
6.1对猝死尸体须注意尸表检查,以发现有无微小的损伤、注射针孔、电流斑等。 
6.2注意有无抢救时复苏术所致的体表损伤。 
7尸体解剖 
7.1因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猝死,因此,对猝死尸体一般要求做胸腔、腹腔和颅腔解剖,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具体解剖术式及步骤按GA/T 147的规定。 
7.2心血管系统检验 
7.2.1疑为肺动脉栓塞者,须在心肺取出前,在原位将右心室及肺动脉剪开,以观察其腔内有无血栓质块堵塞。如有血栓栓塞,则需进一步寻找栓子的来源(多来源于小腿深部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等)。检查下肢静脉血栓,自足跟至国窝作直线皮肤切口,使皮肤外翻,切断腓肠肌跟腱,并自下而上将腓肠肌与骨分离;然后对腓肠肌作多数横切面,如见致密、实性、腊肠样物自切面突出,即为血栓。 
7.2.2分开心、肺时,肺动脉于距瓣膜2 cm处切断,主动脉于距瓣膜5 cm处切断,便于统一称取心脏重量。 
7.2.3剪开右心房时,应保留上腔静脉及其入口处1 cm以内的心房组织,以避免破坏窦房结。 
7.2.4剪开左心室时,zui后从心尖沿前室间沟左侧向上剪开左心室前壁,及至接近肺动脉跟部步时,切线宜稍向左偏,剪断左旋支,在左主干左侧,即在肺动脉干与左心耳之间剪开主动脉。因斑块常分布在左前降支近段,若被斜行剪断,则可造成观察及病变定级的困难。 
7.2.5疑为冠心病猝死例,可用下述检查方法:心脏可先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1~2天后,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每隔2 mm作横切面,观察每一切面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定级。检查时宜用锋利的刀片,并注意切面应与冠状动脉垂直。凡有斑块及可疑血栓形成的部位,应选择取组织块作切片检查。 
7.2.6注意有无冠状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肌桥(coronary artery myocardial bridging)、冠状动脉发育不良症(hypoplas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等。 
7.2.7测量各瓣膜的周径,注意心瓣膜的病变,如风湿性、梅毒性心瓣膜病、结节型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狭窄、心脏粘液变性病(myxoid degenerative heart disease)等。 
7.2.8测量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厚度,为观察心肌梗死的大小范围、高血压性心脏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程度,可由心尖至房室沟的中部,在心室作一个或数个横忉面进行观察。观察心肌病变时,须记录其部位、大小及色泽等。一般可在两侧心房、右心室、左心室的前壁、侧壁、后壁、乳头肌及室间隔等部位取材作切片检查。心肌炎和心肌病的病变一般须经切片镜检才能确诊。 
7.2.9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查心脏传导系统。 
7.3中枢神经系统检验 
7.3.1在锯开颅骨后应由主持尸检者亲自取出脑,便于观察:①有无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②有无中线脑结构移位。③注意脑回宽窄、脑沟的深浅程度及有无脑疝形成。 
7.3.2检查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先照相,测量出血量的多少。如为血肿,则测量体积大小;如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须仔细寻找有无破裂的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此项检查应在新鲜尚未固定的脑标本进行,以流水冲洗去除凝血后仔细观察脑底动脉环及其邻近脑动脉。必须注意检查椎动脉有无破裂,因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因椎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读完《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即便是在看似终结的生命面前,依然隐藏着无数科学的奥秘,等待着被揭示。这本书的严谨性和专业性,绝对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法医学的“侦探小说”,只不过,书中的“侦探”是冷静的法医,“案发现场”是寂静的尸体,“线索”是微观的病理变化和痕迹,“凶手”则是潜藏的疾病或意外。我尤其被书中对各种检验细节的描述所吸引,比如如何通过尸体的体表特征判断死亡时间,如何从内脏器官的细微病变推断致死原因,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不起眼的痕迹来还原事件的发生经过。这种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医学工作的严谨与不易。而且,这本书的出版年份——1997年,也让我思考,在那个年代,法医学的发展水平如何?它所提供的标准和方法,又为后来的法医学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段法医学发展史的见证,充满了智慧和探索的精神,让我对生命和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比较冷峻,但实际内容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指南,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对待生命终结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我一直觉得,死亡虽然是生命的终点,但对死者负责,对真相的追寻,恰恰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这本书,从它严谨的标题来看,我预感它应该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对尸体的细致观察和科学分析,来揭示导致猝死的原因,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判,甚至为后续的公共卫生和法律判决提供坚实的基础。想象一下,在那些突如其来的不幸背后,总有线索隐藏在尸体之中,等待着被解读。这本书的出现,或许就是为解开这些谜团提供了一把钥匙。它可能详细介绍了各种检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例如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或者毒物分析的手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相互印证,共同指向最终的结论。这种严谨的科学方法,对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众健康,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对此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生命科学的奥秘,以及如何用科学的力量去解读生命的最后篇章。
评分这是一本内容非常有分量的著作,书名《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本身就奠定了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基调。我通常不太接触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但最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了解一些与尸体检验相关的基础知识,于是就偶然接触到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信息中,我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应该会围绕着猝死尸体的各个检验环节展开,包括但不限于尸体检查的流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猝死情况采取相应的检验策略。此外,对于法医学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比如解剖学、组织学、毒理学等,这本书很可能也会有所涉及,并提供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判定标准。我比较好奇的是,在1997年那个时代,当时的法医学技术水平和理念是如何指导猝死尸体的检验工作的?这本书是否能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它在后续的法医学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理解这些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打开法医学的大门,让我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本非常“硬核”的书。我本身对刑侦类题材的影视剧非常着迷,总觉得法医学是揭示真相最直接、最科学的手段。所以,这本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一本非常权威的专业书籍,详细阐述了在发生猝死事件后,对遗体进行科学检验的具体规范和操作流程。从尸体的初步勘验,到解剖学上的细致检查,再到组织病理学的分析,以及可能的毒物学和基因检测,这本书很可能涵盖了这些关键的检验环节。我特别好奇,在1997年,也就是这本书出版的那个年代,对于猝死尸体的检验,当时的技术手段和判定依据是什么样的?这本书是否能体现出那个时期的法医学的最高水平?它可能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和理论,但正是这种未知,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充满科学逻辑的世界,让我理解如何通过对尸体的“解读”,来还原事实的真相,为逝者代言,为生者释疑。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挺特别的,叫做《GA/T 170-1997 猝死尸体的检验》。光听名字就觉得有点严肃,应该是在法医学或者刑侦方面挺专业的一本书。我最近对这类比较硬核的知识产生了点兴趣,所以就想着找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发布年份是1997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1997年的标准似乎显得有些年代感,但往往越是经典的、基础的标准,其内在的逻辑和方法论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对于理解一些基本原则和发展脉络非常有帮助。我猜想,这本书可能涵盖了对猝死尸体进行科学、系统性检验的各个环节,从现场勘查的注意事项,到尸体解剖的具体步骤,再到各种痕迹物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应该都有详尽的阐述。当然,作为一本标准,它很可能采用了一种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并且包含大量的技术术语和操作指南。我个人对法医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通过尸体体征来推断死亡时间,或者如何从微观层面寻找疾病的证据,一直都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本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否提供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途径。总的来说,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书,尤其适合那些希望系统学习尸体检验知识的专业人士,或者对法医学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