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医学尸体解剖(GA/T 147-1996)》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2.2法医学尸体解剖环境及器械要求 
2.2.1法医剖验应在具有一定条件和设备的尸体解剖室进行。尸体解剖室设备要求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 
2.2.2如需在现场就地进行尸体剖验(如发生在农村,偏远山区的案件),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包括携带全套解剖器械,固定液及盛装检材容器),选择光线充足而又比较僻静的地方,应用便携式解剖床或临时搭成的尸体解剖台,并应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如现场无充足的光源,又不具备上述条件,法医应拒绝剖验,以免造成误、漏诊。 
2.2.3法医学尸体解剖应具备的基本器械见附录B(提示的附录)。 
2.2.4解剖器械必须干净、整齐,避免交叉污染。 
3尸体剖验 
3.1法医学尸体解剖分类 
3.1.1系统解剖,包括颅腔、胸腔、腹腔的剖验。如根据案件需要仅作一腔的解剖时,应按本标准执行。 
3.1.2局部解剖,包括脊髓腔、关节腔、四肢、背臀部及会阴部的剖验,可根据案件需要时进行。 
3.1.3法医学尸体解剖术式,在进行系统解剖时,尸体均取仰卧位,术者位于尸体右侧操作,根据不同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术式。 
3.1.3.1直线切法:切线从下颌下缘正中线开始,沿颈、胸腹正中线绕脐左侧至耻骨联合上缘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3.1.3.2 T字弧形切法:切线从左肩峰经胸骨上切迹至右肩峰作弧形横切口,在其中点向下作直形纵切口,绕脐左侧至耻骨联合上缘。 
3.1.3.3 Y字形切开法:切线分别从左、右乳突向下至肩部,再向前内侧切开至胸骨切迹处会合,胸腹部切口同上,剥离颌下及胸前皮肤,将皮瓣上翻盖于颜面部,暴露颈前器官。 
3.1.3.4脑与脊髓解剖术式见3.6所述内容。 
3.1.3.5无论选择何种术式,必须在尸体外表检验后方可进行。如遇有损伤切线应绕过损伤处,以保留损伤的原始状况。 
3.1.4在进行解剖时,法医应随时将剖验所见口述,指定在旁的记录者笔录或携带声发录音机录音,术后根据笔录或录音进行文字整理,必要时加以绘图说明损伤位置、形状、大小和方向,为了使解剖记录全面详尽,除阳性所见外,也应写明某些阴性情况。
3.1.5剖验中对有损伤或病变的器官,应充分暴露清楚后,在原位进行拍照,切取后将脏器冲洗置于清洁背景上,旁置比例尺-并拍照,必要时进行细目特写照相(如损伤或病变区域、管腔内异物、阻塞等)。对于某些损伤(如皮肤咬痕、工具所致损伤等)应垂直拍取原大照片,便于比对鉴定。具有创道的损伤,应在原位用探针贯通创道进行拍照,以说明损伤的连贯性和创道方向。 
3.2胸腹腔剖验 
3.2.1胸腹腔的切开 
3.2.1.1将胸部皮肤、皮下脂肪和胸大肌紧贴肋骨面向两侧剥离。 
3.2.1.2检查软组织有无出血、水肿,胸骨及肋骨有无骨折,骨折的部位及形态,周围组织有无生活反应。 
3.2.1.3用镊子提起腹膜并切一小口,左手食、中指插入小口中,用刀在两指间切开腹膜,沿肋弓切断连于胸壁下缘的肌肉,扩大腹腔。 
3.2.1.4 用解剖刀自第二肋软骨开始,刀刃向外侧偏斜,沿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内侧约1 cm处逐一切断肋软骨及肋间肌,用手探查两侧胸腔内有无积液和积血,并估计其容量。 
3.2.1.5 用解剖刀呈“S”形切断胸锁关节和diyi肋骨,提起肋弓紧靠胸骨及肋软骨后壁将横有胸骨部和纵隔结缔组织分离,揭去胸骨暴露胸腔。 
3.2.2腹腔检验 
3.2.2.1打开腹腔后,注意腹膜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出血、渗出和粘连。 
3.2.2.2探查腹腔内有无积血积液,测量其量。如有血性液体时应测量其比重,同时注意有无凝血块。观察腹腔内有无积脓或食物残渣。 
3.2.2.3观察大网膜是否透明,位置是否正常。各脏器位置及相互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粘连。 
3.2.2.4检查各脏器有无肿大,有无破裂出血及病变,胃肠有无胀气,小肠有无扭转、套叠。浆膜面有无充血、渗出物、穿孔和粘连。肠系膜淋巴结有无肿大。膀胱充盈程度。 
3.2.2.5打开网膜囊及胰腺表面腹膜,检查胰腺有无出血坏死。观察腹膜后有无出血或血肿。 
3.2.2.6测量横膈高度(正常右侧可达第四肋骨或第四肋间,左侧在第五肋水平)。
作为一名曾经在大学期间旁听过法医学相关课程的爱好者,《GA/T 147-1996 法医学尸体解剖》这本书无疑是令人期待的。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医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剖,更是一门融合了医学、生物学、化学、甚至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本书的名字直指核心——尸体解剖,这让我推测书中定然会对解剖学的基本原理、不同器官系统的解剖结构以及在尸体解剖过程中的观察要点进行详细的介绍。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描述解剖过程的,是否会有图示或者详细的操作步骤。此外,对于死亡原因的判断,除了外伤,内因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对常见内科疾病、中毒、药物反应等在尸体解剖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毒理学等方法进行辅助诊断。1996年的出版时间,也意味着这本书可能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法医学界的权威认知,对于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评分读到《GA/T 147-1996 法医学尸体解剖》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严谨、科学、一丝不苟的画面。我一直认为,法医学尸体解剖是探索生命终结秘密的窗口,也是还原真相的基石。这本书,很可能就是这扇窗口的“说明书”。我对于书中关于法医在解剖过程中如何进行系统性、规范性操作的描述非常期待,例如,从确定死亡时间到进行逐层解剖,再到提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处理复杂情况的,比如尸体高度腐败、高度碳化,或者死者有特殊疾病史等,这些情况下的解剖策略和难点在哪里。这本书的年代背景,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法医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或许在技术手段和设备上不如现在先进,但他们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依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一点非常令人敬佩。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观察技巧和思维方式。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法医学司法实践的书籍,偶然发现了《GA/T 147-1996 法医学尸体解剖》。这本书的标题非常直接,让我能快速定位其核心内容。我个人对法医学报告的撰写流程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认为一份严谨、清晰的尸体解剖报告,是连接法医学证据与司法判决的重要桥梁。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报告的结构、内容要求、以及如何准确、客观地记录检验结果和得出结论?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尸体检验中的伦理问题,例如家属的知情权、尸体处理的规范等,这些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不容忽视。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法医学在维护社会公正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专业法医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年代,我倒是觉得,标准化的文件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基础的解剖学知识和方法论应该是相对稳定的。
评分《GA/T 147-1996 法医学尸体解剖》这本书,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但热衷于法医案件推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扇了解真相的窗户。我一直觉得,理解尸体解剖的过程,就像是在阅读一个无声的证人留下的最后信息,而这本书,很可能就是那个翻译这份“语言”的专业词典。我尤其关心书中关于损伤类型鉴定的部分,比如如何区分活体损伤和死后改变,如何通过伤口的形态、深浅、边缘特征来判断凶器的性质和使用方式。这些细节往往是案件侦破的关键。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特殊死亡情况的讨论,例如溺水、火灾、电击等,这些情况的尸体解剖往往需要特殊的技巧和知识。当然,我也理解这是一本标准,可能更侧重于规范性,但我仍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哪怕是简化的,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让我在阅读时也忍不住思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法医是如何克服困难,还原事实真相的。
评分刚拿到《GA/T 147-1996 法医学尸体解剖》这本书,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星的翻阅来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的著作。我个人对法医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刑侦剧和相关新闻报道中,尸体解剖的环节总是显得尤为关键和神秘。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应该会系统地梳理法医学尸体解剖的整个流程,从最初的现场勘验、尸体检验,到具体的解剖操作,再到最后的病理分析和报告撰写,应该都有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各种常见死亡原因的解剖特征,比如钝器伤、锐器伤、中毒、窒息等等,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尸体上的痕迹来推断致伤物、致伤方式以及死亡时间。另外,这本书的年代背景——1996年,也让我想到了那个时期法医学技术可能还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与现在相比,可能有哪些进步和革新,这本身也很有研究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让我对法医学尸体解剖这个学科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