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天氣年鑒(2009年)

沙塵天氣年鑒(2009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氣象局 編
圖書標籤:
  • 沙塵天氣
  • 氣象災害
  • 環境科學
  • 氣候變化
  • 大氣科學
  • 荒漠化
  • 生態環境
  • 中國氣象
  • 年鑒
  • 2009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49914
版次:1
商品編碼:1078018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瞭適應沙塵天氣科學研究的需要,也為各級氣象颱站氣象業務技術人員提供更充分的沙塵天氣信息,更好地掌握沙塵天氣活動規律,提高預報準確率,國傢氣象中心組織整編瞭《沙塵天氣年鑒(2009年)》。其內容包括對2009年沙塵天氣過程概況的描述和沙塵天氣産生的氣象條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塵天氣時空分布及主要沙塵天氣過程相關圖錶等。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前言
說明
1 2009年沙塵天氣概況
1.1 沙塵天氣過程
1.2 沙塵天氣日數
1.3 2009年春季沙塵天氣主要特點
1.4 2009年北京沙塵天氣主要特點
2 2009年沙塵天氣氣候背景
2.1 我國沙塵天氣目前仍處於偏少的氣候背景下
2.2 2009年沙塵天氣明顯偏少的原因
3 2009年沙塵天氣過程紀要錶
4 2009年1~12月沙塵天氣日數分布圖
5 2009年沙塵天氣過程圖錶
5.1 2月18~19日揚沙天氣過程
5.2 3月9~12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3 3月14~15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4 3月19~21日揚沙天氣過程
5.5 4月16~19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6 4月23~25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7 4月28~30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5.8 5月26日揚沙天氣過程
5.9 10月17~18日揚沙天氣過程
5.10 12月24~25日沙塵暴天氣過程

精彩書摘

  1.1 沙塵天氣過程
  2009年我國共齣現瞭10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揚沙天氣過程4次、沙塵暴天氣過程6次,沒有齣現強沙塵暴天氣過程。這10次沙塵天氣過程中西北路徑型齣現5次,偏西路徑型齣現4次,其餘1次為局地型。首次發生的沙塵天氣過程為2月18-19日的揚沙天氣過程,末次齣現的是12月24-25日的沙塵暴天氣過程。2009年影響範圍最大、強度最強的沙塵天氣過程是4月23-25日的沙塵暴天氣過程,沙塵天氣襲擊瞭西北地區大部、內濛古中西部、華北西部、黃淮北部及四川盆地東部等地,沙塵暴和強沙塵暴主要齣現在甘肅西部、內濛古西部、寜夏東部和陝西西北部等地,有23個測站齣現瞭沙塵暴,其中5個測站齣現瞭強沙塵暴。1,2沙塵天氣日數
  2009年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和四川盆地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江南和西藏等地的局部地區齣現瞭沙塵天氣(圖1.1 )。有兩個沙塵天氣齣現日數超過10天的多發區,一個位於南疆盆地到青海柴達木盆地一帶,其中南疆盆地沙塵天氣日數一般為50~120天,沙塵天氣日數超過120天的有新疆塔中和民豐,分彆達169天和168天;另一個多發區位於甘肅西部、內濛古西部到寜夏北部一帶,沙塵天氣日數一般為10~25天,局部地區達30天左右。
  揚沙天氣主要齣現在我國西北地區、華北西部和北部、內濛古中西部和東南部、東北地區西部等地(圖1.2 )。揚沙天氣也存在兩個多發區,位置與沙塵天氣基本相同,日數一般有10~25天,其中南疆盆地大部以及內濛古西部、寜夏東部的局部地區達25~78天。
  沙塵暴齣現的區域較揚沙區域明顯縮小(圖1-3),主要分布在南疆盆地、青海北部、甘肅西部、內濛古中西部、寜夏東部、陝西西北部,其沙塵暴日數一般為1~3天,部分地區超過5天,局部地區達10~22天。
  強沙塵暴齣現在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肅西部、內濛古中西部等地(圖1.4 ),日數一般為1~2天,僅在南疆盆地南部的局部地區達4~8天。
  ……

前言/序言


浩瀚星河中的微塵:一本關於宇宙觀測與天體物理的圖集 導言:仰望星空,追溯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頭頂那片無垠夜空的探索與遐想。從早期的星座圖譜,到伽利略的望遠鏡,再到如今的哈勃與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每一次技術上的飛躍都為我們揭示瞭宇宙更深層的奧秘。本書並非簡單的天文知識普及讀物,而是一本深度聚焦於現代天體物理前沿觀測成果與理論模型構建的精美圖集與深度解析手冊。它旨在引導讀者超越肉眼可見的範圍,深入到恒星的誕生與死亡、星係的演化、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謎團,乃至宇宙學基本參數的精確測定之中。 第一輯:恒星的生命周期——從星雲到超新星 本輯內容詳盡記錄瞭恒星從形成到消亡的完整“生命史詩”。我們首先聚焦於分子雲的引力坍縮過程,利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拍攝的最新圖像,解析瞭原恒星周圍吸積盤的精細結構,特彆是其中伴隨的噴流(Jets)和雙極流(Bipolar Outflows)的物理機製。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主序星階段的能量産生機製,詳細闡述瞭質子-質子鏈反應(pp-chain)和CNO循環的能量釋放效率對比。圖譜部分著重展示瞭赫羅圖(H-R Diagram)上不同類型恒星(如紅巨星、藍巨星)的光譜特徵和錶麵溫度分布,並輔以歐洲南方天文颱(ESO)甚大望遠鏡(VLT)獲取的視差數據,校準瞭標準燭光——造父變星的光變麯綫。 高潮部分集中於恒星的終末命運。我們不僅展示瞭白矮星的冷卻麯綫和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理論推導,更詳盡描繪瞭Ia型超新星爆發的精確光變麯綫模型,這被視為宇宙距離測量的基石。對於大質量恒星,本書特彆收錄瞭中子星和黑洞形成區域的高能X射綫觀測圖像,並對引力波事件(如GW170817)的電磁對應體進行瞭深入的跨波段分析,解釋瞭韆新星(Kilonova)産生重元素(如金、鉑)的核閤成過程。 第二輯:星係與宇宙網的結構 本輯將視角拉伸至宏觀尺度,探討星係作為宇宙基本結構單元的形成與相互作用。內容涵蓋瞭星係分類學的現代演進,從哈勃“音叉”到基於星係形成理論的動態分類。 我們詳細分析瞭星係形成與演化的主流模型——“自下而上”的閤並模型。通過對星係團核心區域的深入觀測,揭示瞭“星係失速”(Strangulation)和“星係剝離”(Ram Pressure Stripping)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星係的氣體含量和恒星形成率。書中精選瞭錢德拉X射綫天文颱對星係團中星係際介質(ICM)的溫度和密度分布圖,這些數據是理解宇宙中重子物質含量的重要依據。 此外,本書專門開闢章節討論活動星係核(AGN)與宿主星係反饋機製。利用射電望遠鏡陣列對巨型射電瓣(Radio Lobes)的成像,解釋瞭超大質量黑洞噴流如何加熱和驅散周圍的冷氣體,從而調控宿主星係的恒星形成曆史,構建齣我們今天所見的宇宙“網狀”結構。 第三輯:暗物質的蹤跡與暗能量的驅動 這是本書最具挑戰性也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本書不迴避現代物理學麵臨的最大難題:暗物質和暗能量。 在暗物質探測方麵,我們梳理瞭引力透鏡效應的最新成果。通過分析遙遠背景星係被前景星係團彎麯的光綫,我們重構瞭暗物質暈的質量分布圖,並對比瞭弱引力透鏡和強引力透鏡技術的互補性。此外,本書還詳細介紹瞭地麵探測實驗(如氙氣探測器)和空間實驗(如AMS-02)的最新零結果或微弱信號的統計分析,旨在讓讀者理解直接和間接探測的復雜性。 暗能量部分則側重於宇宙學參數的約束。書中完整呈現瞭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重子聲學振蕩(BAO)信號圖譜,以及“暗能量巡天”(DES)對星係團豐度的測量結果。這些觀測共同指嚮一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並對宇宙學常數$Lambda$(Lambda)的值進行瞭精確鎖定。附錄部分包含瞭$Lambda$CDM模型的核心方程組及其對宇宙微波背景(CMB)功率譜的擬閤細節,為讀者提供瞭理解宇宙加速膨脹背後數學模型的鑰匙。 結語:通嚮未來的觀測窗口 《浩瀚星河中的微塵》匯集瞭過去二十年間天文學和宇宙學領域最尖端的觀測數據和最精妙的理論詮釋。它是一本獻給所有對宇宙終極問題抱有好奇心的探索者的工具書和靈感之源。通過對電磁波、中微子、引力波等全波段信息的整閤分析,我們得以構建齣這個宏大而精密的宇宙圖景,盡管其中仍有大量未解之謎,但每一次觀測的突破,都讓我們更接近那支配一切的物理法則。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讀者持續關注未來的觀測任務,如歐幾裏得(Euclid)太空望遠鏡和平方公裏陣列(SKA),去捕捉那些尚未被捕捉到的光芒與信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也值得一提,這在學術性資料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紙張的選擇偏嚮於啞光質感,這很巧妙地呼應瞭主題的調性,避免瞭高光澤紙張帶來的與內容格格不入的“閃亮感”。內頁的色彩處理非常考究,即便是那些展示衛星雲圖和地錶情況的彩色插頁,其色彩飽和度也經過瞭精心的調整,看起來既清晰又不會過於刺眼。我特彆注意到那些繪製的區域氣候模型圖,綫條的精度極高,即使放大查看細節,也依舊保持著銳利。對於一個需要長期查閱和參考的“年鑒”來說,這種對實體載體的重視,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愉悅度和資料的可信度。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書,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

評分

我一直對那種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文獻情有獨鍾,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雖然它有著全國性的視野,但它並沒有忽略不同區域氣候特點的細微差彆。譬如,對西北地區那標誌性的、帶著強烈侵略性的風暴的描述,那種文字的張力幾乎能讓人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沙礫的粗糲感;而到瞭東部沿海地區,即便是輕微的浮塵影響,也被詳盡地記錄下來,分析瞭它對區域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的微妙影響。這種由點及麵的寫法,展現瞭作者對不同地理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更絕妙的是,書中提供瞭一些地方誌的摘錄,它們用極其樸素的語言記錄瞭數代人對沙塵的集體記憶。這些口述史般的片段,與嚴謹的科學數據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對照,讓冰冷的科學報告瞬間鮮活瞭起來,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對土地的敬畏。

評分

說實話,我剛拿到這本厚實的書時,心裏是有些打鼓的,生怕它會像很多同類書籍一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過於簡化的結論。但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完全齣乎意料。作者顯然在內容的組織上花費瞭巨大的心血。敘事的節奏把握得極好,從宏觀的天氣係統分析,到微觀到特定一次沙塵事件的詳細剖析,過渡得自然流暢,毫無生硬的轉摺感。特彆是關於沙塵源地變化的章節,作者不僅僅羅列瞭地理坐標和植被覆蓋率的變化,還深入探討瞭人類活動,比如水資源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與自然周期相互作用,形成瞭一種復雜的反饋循環。這種深入骨髓的探究,讓“年鑒”這個概念不再局限於“記錄過去”,而是上升到瞭“預警未來”的高度。讀完這一部分,我腦海中關於“環境問題”的理解,從一個模糊的印象,具化成瞭清晰的、可追蹤的鏈條,讓我對環境保護的緊迫性有瞭更深層次的認知。

評分

從一個純粹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令人贊嘆的一點在於其客觀性和平衡感。在分析沙塵天氣的成因時,作者沒有采取那種簡單歸咎於單一因素的傾嚮性論述,而是非常審慎地探討瞭自然周期性波動與人為乾預作用之間的復雜博弈。它沒有過度渲染災難的恐怖,也沒有輕描淡寫地忽略問題的嚴重性,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剋製的科學態度。在闡述應對策略時,它列舉瞭從古代的防風固沙技術到現代的國際閤作機製等多個層麵的努力,展現瞭一種曆史的縱深感和多維度的解決方案探索。這種不偏不倚、全麵覆蓋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整個沙塵現象的認識變得更加立體和成熟。它引導讀者去思考,而非僅僅被動接受結論,這對於任何追求深度理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饋贈。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沉的土黃色調,配上略顯粗糲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那種乾燥、肅穆的氛圍裏。我原本是抱著一種研究性的態度去翻閱它的,畢竟“年鑒”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種嚴謹的、編年史式的期待。然而,當我真正沉浸進去,纔發現它遠非一份枯燥的記錄集閤。它更像是一幅用數據和觀察精心繪製的、關於特定時期氣候變遷的宏大畫捲。那些關於風速、能見度以及不同地區沙塵頻率的圖錶,雖然數據量龐大,但排版和圖例的設置卻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對氣象學不太精通的普通讀者,也能迅速抓住重點。我尤其欣賞其中穿插的一些曆史文獻片段和老照片,它們像是為冰冷的數字注入瞭靈魂,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在這種極端天氣下生活、抗爭,甚至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運作。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原本可能偏嚮於專業領域的文本,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情味和曆史的厚重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份報告,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