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田奏住宅设计解剖书

增田奏住宅设计解剖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增田奏 著
图书标签:
  • 住宅设计
  • 建筑设计
  • 日本建筑
  • 现代建筑
  • 空间设计
  • 室内设计
  • 建筑图纸
  • 设计案例
  • 增田奏
  • 建筑解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66741
商品编码:1078072977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增田奏;赵可 定  价:39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1日 页  数:19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4266741 风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将隐藏于建筑中的住宅设计的智慧与巧思赤裸裸地解剖出来,一本不同凡响,与众不同的住宅设计书《住宅设计解剖书》,日本专业建筑师30多年的经验,整理出很方便、贴心的住宅设计法则。
1 序
如何打造一个家?
住宅设计,就像做一个美味便当。
门廊室外与室内的过渡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此调整心情。
玄关为什么要在入口脱鞋?
楼梯如果觉得房间很小,可能是楼梯的设计不合理。
门人人都希望流畅地移动,门希望跟随人。
客厅如果要给客厅一个定义,就是“坐着的房间”。
和室铺了榻榻米,就是和室吗?
COLUMN 1 榻榻米的五个原则餐厅餐桌占用的空间,比看起来大得多。
厨房设计高手也不见得能摆对冰箱。
餐厨合一(平面)冰箱是万人迷,任何人都会不自觉地靠过来。
太舒服了!为什么?
餐厨合一(剖面) “岛”这个角色,演好不容易。
卧室床的位置摆错了,半夜就要扑上床了。
收纳物品都有生命,夜里会跑出来散步!
COLUMN 2 家人的时间表厕所在厕所里洗手。
浴室在日本,热水是大家共享的。
盥洗室与用水空间洗衣机的位置,要在设计盥洗室时就规划。
给水?热水?排水与水握手之前,先想一想水要去哪里?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现代住宅都是由看似平凡的物体和形状构成的,但平凡无奇的东西,其实深藏着不平凡的道理。住宅设计的现场,积累了许多前人的智慧、巧思,以及静默隐藏于平凡之中的内敛精髓。《住宅设计解剖书》集结了超过550幅插图与精炼的文字,献给所有对住宅设计感兴趣的人们。首先,从试着了解日常生活开始吧!
《住宅设计解剖书》的作者是增田奏。
(日)增田奏;赵可 增田奏
1951年生于横滨,一级建筑师,日本关东学院大学人类环境学系客座教授。横滨建筑师联盟“area045”会员。
1977年获得早稻田大学穗积信夫研究所硕士学位。1977~1986年,在被称为“住宅设计的先驱”的建筑家吉村顺三的事务所工作。1986年开始独立开设横滨SMA建筑设计事务所,以住宅设计为主要业务。1987年起,在关东学院大学工学院,关东学院女子短期大学家政系,日本大学生产工学系等授课,教授建筑计划及建筑设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建筑的日常:从图纸到生活的空间叙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且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增田奏住宅设计解剖书》中的任何信息。 --- 图书名称:《建筑的日常:从图纸到生活的空间叙事》 作者: 建筑研究组(虚构) 出版社: 城市之光文库 装帧: 精装,插图丰富,附赠建筑模型照片集 定价: 128.00 元 --- 图书简介:建筑的日常:从图纸到生活的空间叙事 重新审视建筑的“在场”:从平面图到居住体验的完整路径 我们常常在杂志和展厅中欣赏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它们在蓝图上是完美的几何体、精妙的结构关系,但在现实中,它们是人们生活、工作、休憩的具体容器。然而,建筑的生命力并非仅仅存在于冷峻的图纸和光滑的模型之中。《建筑的日常:从图纸到生活的空间叙事》 致力于填补这一鸿沟,它不是一本关注宏大叙事或纯粹美学形式的理论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建筑如何“被使用”和“被感知”的实践手册与观察笔记。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过程性”——从概念的萌芽到最终使用者入住后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我们相信,真正的建筑生命力,在于空间被时间侵蚀、被功能定义、被人类行为重塑的每一个瞬间。 第一部分:图纸的语言与现实的张力(The Language of Plans and the Tension of Reality) 本部分首先搭建了理解建筑从二维到三维转化的基础框架。我们不满足于介绍标准的制图规范,而是着重探讨图纸作为一种“预言”和“限制”的复杂角色。 线条的权力: 分析不同粗细、不同类型的线条(如轴线、墙体轮廓、家具暗示线)在传达设计意图时的微妙差异。探讨一个简单的“虚线”如何暗示了未完成的可能性或未来的变化。 剖面的“切片”哲学: 剖面图是理解空间层次和材料堆叠的关键,但它也可能隐藏了人的尺度。本章通过剖析不同高度的剖面图,揭示设计者如何通过“切割”来组织光线、声音和垂直交通,以及这些组织如何反作用于居住者的日常体验。 符号的悖论: 探讨建筑图中常见符号(如门扇方向、材料填充、植被标记)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含义演变。重点分析了标准符号如何服务于沟通效率,但同时也可能扼杀了设计中那些难以被符号化的“现场感”。 从等比例到真实尺度: 讨论模型与实物之间的“失真”问题。精细的模型是极具说服力的工具,但一旦放大到人类感知尺度,光影、质感和空间流动性就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本章通过对比分析图纸、模型与最终建成形态的差异,强调了将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经验的内在挑战。 第二部分:材料的性格与时间的印记(Materiality and the Imprint of Time) 建筑的“日常”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材料的选择与老化。本书深入探讨了建筑材料在被选择、安装、使用直至最终老化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 触觉的叙事: 本章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略的触觉体验。无论是未经打磨的粗粝混凝土、被反复触摸而光滑的扶手,还是随着日照而变化的木材纹理,材料的“性格”如何影响使用者的情绪和行为。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饰面材料(如水磨石、夯土、特定涂料)在吸收光线和声音上的差异化表现。 光影的编年史: 光线是建筑的“动态材料”。我们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追踪记录,展示了自然光如何随着一天中时间和季节的变化,在固定的空间中“绘制”出不同的图案。特别关注了天窗、导光管和复杂遮阳构件如何主动地介入到光影的叙事中。 “慢”材料与“快”反应: 探讨了耐久性高的核心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与易于更换的表面材料(如纺织品、活动隔墙)之间的张力。这种速度差如何塑造了建筑的长期适应性与短期可变性。 痕迹学: 建筑的“旧”并不一定意味着衰败,它往往是使用的证明。本部分收录了大量关于磨损、污渍、修补痕迹的特写照片,旨在将这些“瑕疵”重新解读为空间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空间的偶发性与人际的雕刻(Serendipity and Human Sculpting) 建筑一旦交付使用,设计师的控制权便逐渐减弱,空间开始被居民的日常活动所塑造。这部分内容关注的是建筑与人的互动产生的“偶发美学”。 家具的“反向设计”: 分析使用者如何根据自身需求,在设计师预设的框架内,通过家具的摆放、定制柜体的添加、甚至临时的隔断,重新定义和优化空间流线。展示了 IKEA 货架、二手家具和传家宝如何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并置,创造出独特的“居住美学”。 微气候的个体化调节: 探讨居住者如何通过操作(开窗、拉帘、移动风扇、调整暖气)来微调建筑的微气候,以适应其生理和心理需求。这种对环境的持续性、细微的干预,构成了建筑日常经验的核心。 声音景观的重构: 建筑声学设计是一个静态的领域,但居住者的活动(烹饪、音乐、交谈、宠物)创造了流动的声音景观。本章通过记录不同类型住宅中的声音场景,探讨了材料的隔音性能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实际互动。 空间的记忆与遗忘: 最终,空间被使用者赋予了意义。本书通过访谈记录,展现了哪些设计元素被长久珍视,哪些被遗忘或被新的功能所覆盖。这揭示了一个观点:最成功的建筑,是那些能够容纳并适应使用者记忆不断叠加的场所。 结语:走向“正在发生”的建筑学 《建筑的日常:从图纸到生活的空间叙事》旨在倡导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过程导向的建筑观察方法。它鼓励读者——无论是学生、从业者还是居住者——跳出对完美图像的迷恋,深入到空间被日常磨砺、被时间浸染的真实维度中去发现建筑的深层价值。建筑的美,最终体现在它如何平静而有力地承载着人类的琐碎与宏大。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过于“解剖式”的呈现方式会不会显得过于冰冷和技术化,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打翻了我的预设。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严谨的图纸和详尽的说明之间,穿插了一些关于设计理念的哲学思考,使得整体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它清晰地揭示了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链条,比如为什么选择这种屋顶坡度,或者为什么将卧室设置在相对私密的一侧。这种“溯源”式的讲解,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思路,避免了单纯模仿外观而忽略内在支撑的误区。对于想从根本上理解建筑语汇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把万能钥匙,它教会你如何去阅读建筑本身,而不是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

这本册子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某种克制而高级的质感,文字描述方面,它没有使用那些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居住者与空间互动时的细腻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材料肌理的探讨,那种对木材纹理、混凝土粗糙度以及玻璃通透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捕捉,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设计”,更像是在引导你思考“如何去感受”一个被精心构筑的场所。每次翻阅,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一些新的东西,比如某扇窗户的开启角度对风感的影响,或者特定高度的踢脚线如何界定地面与墙面的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空间,使得这本书的耐读性极高,绝对是那种可以常置于案头,随时翻阅的灵感源泉。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尤其是对空间流线和光影变化的把握,让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作者似乎对每一寸空间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通过大量的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将建筑的“骨骼”和“皮肤”都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如何将功能性与美学完美地融合,比如那个巧妙设计的采光中庭,不仅保证了室内足够的自然光,还成为了视觉上的焦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设计手法,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的人好好学习。看完之后,我不仅对建筑的整体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构造细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好设计,绝对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个精妙的连接点和合理的材料组合而成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大量的留白和精选的图片质量,体现了一种对视觉体验的尊重。它没有试图用信息过载来压倒读者,而是通过精准的图像和恰到好处的文字量,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路径。特别是那些对比图,将设计前后的状态并置展示,让改进的效果一目了然。我个人非常喜欢它对结构逻辑的梳理,从基础到顶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让你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严谨态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建议多花时间去揣摩那些线条和阴影,里面藏着很多关于空间效率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三维的实体建筑,通过二维的图纸和文字,立体地还原在了读者的脑海中。它没有回避技术难题,反而将其作为展示设计智慧的绝佳机会。比如,它对连接件的描述,细致到让你能想象出施工现场的画面。这种由内而外的解析方法,对于培养建筑师的整体观至关重要,你必须先理解地基的稳定性,才能谈论顶部的造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设计语言”都变得更加扎实和可信了,不再满足于空泛的形容词,而是能够用具体的构造和原理来支撑自己的想法。这真是一部将“硬核技术”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挺不错的,书挺好的。满分

评分

很好,正版。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很适用的一本书

评分

很好,,,,,,,,,,很好书很新

评分

包装严谨!!!!!!!!!!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超级棒的一本书,很喜欢~好好学习~

评分

正版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