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与阿豪、臭鱼兄弟三人,某夜经过"门岭"又一次突遇暴雨,在荒山中进入一千多年前即被废弃的村子里,遭遇了大批古屋亡魂的纠缠,那些流传已久的山阴包子、黑胡同、面馆食客等等离奇故事,原来都与门岭中碰到的湖底废村和驴头山人等一系列怪事有关……
当我们发现逃过一次劫难后,时间又回到原点,未知的死亡循环没有尽头,经历过的生死似有似无,最可怕的不是亡魂的追击,而是循环往复,不知终点的死亡之途…….
作者简介
天下霸唱,本名张牧野,天津人。2006年,天下霸唱这个名字首先在网络上蹿红,随之出版的悬疑探险小说《鬼吹灯》系列成为读书界持续5年的畅销神话,天下霸唱从此成为国内非常畅销非常令人瞩目的作家之一。此后,《谜踪之国》系列与《贼猫》相继出版,又以他天才般的非凡想象力及驾御文字讲述故事的完美技巧与文字张力,持续畅销热销并受到海内外千万读者的追捧。
自2009年在《南方都市报》开设了“牧野之章” 专栏,那是另一个闲笔随心也能讲述精彩传奇故事的既传统又超越时代的作家张牧野。
2010年出版的《死亡循环》又一次连续几个月保持了销售前十名的地位。此部《门岭怪谈-死亡循环2》必将超过《鬼吹灯》成为悬疑探险类的新高峰。
目录
第一卷 古屋亡魂
阿豪讲的第一个故事:捡来的骨头
臭鱼讲的第二个故事:山阴包子
我讲的第三个故事:出租车历险记
藤明月讲的第四个故事:黑胡同
陆雅楠讲的第五个故事:面馆里的最后一位顾客
亡魂讲述的第六个故事:不明
第二卷 门岭怪谈
第1章 湖底废村
第2章 千年封土
第3章 灯塔魔谭
第4章 深山奇遇
第5章 路口尸变
第6章 旅馆鬼话
第7章 驴头山人
精彩书摘
第一卷 古屋亡魂
引子
我和阿豪、臭鱼弟兄三个,合伙经营一家药材公司,生意做得还算不错,这天开车外出谈业务,连夜回程时途经“门岭”,突然遇到一场暴雨,受恶劣的天气所困,在雨雾中辨不清方向,只好沿路向前行驶,四周漆黑一片,远远望见有几点模糊的光亮,似有灯火人家。
臭鱼便寻着光亮把车开过去,山坳深处果然见到几间房屋,建筑古朴,下着雨也能闻到一阵药草的气味,好像是个药铺,就打算借个地方避雨。
我总觉得在车上忘了件很重要的事情,但那些记忆却如同陷进了漆黑的深渊,怎样也回想不起来了,此时看到这几间大屋,心中忐忑不定:“荒山野岭间怎有孤零零一处药铺?莫非有什么古怪?”
阿豪对我说:“是不是你太多心了?没准人家是专给跑长途的司机提供方便,这场雨下得太大了,再贪赶路程很容易发生事故,咱们好歹先对付一宿,等到天亮雨停再走不迟。”
臭鱼也说:“咱哥儿仨走南闯北哪没去过,还怕这是黑店不成?”说着话停车熄火,打了手电筒下去叩门,我和阿豪也随后跟下去,在门前等了好一阵,屋内却始终没人应声。
我看药铺门板未上,里面却有光亮,便道声讨扰,进内察看,发现这药铺的房屋又大又古,且极深邃,外间是药室,架着层层叠叠的木匣,往内也是如此,积满了各种药料,屋中桌椅一类的摆设大多古老陈旧,浮头落着厚厚一层灰土,似乎空置已久,并没有人家在此居住,之前从远处看到的灯光,只是屋内的几盏油灯,也不知多久没添过灯油了,灯光鬼火一般微弱暗淡,可能随时都会灭掉。
我们虽然感到有些奇怪,奈何无处过夜,又见空屋无人,索性大着胆子进去躲雨,找来几把木椅,扫掉上面的落灰坐下歇息。
阿豪向来勤勉,看那堂屋里有个煎药的火炉,当下动手点燃炉膛,要烧壶热水给大伙驱寒。
我见臭鱼在药铺柜台后翻罐子找茶叶,就说:“老鱼你穷讲究什么,坐不了几个小时还得接着赶路,有口热水喝就不错了,用得着泡茶吗?”
臭鱼振振有词:“茶馆里那位二爷怎么说的?穷讲究,穷讲究,越穷越要讲究,本来就穷,再不讲究点,那日子还能过吗?”
我说:“臭鱼哥你太懂生活了,光喝热茶可不行,等我再给你找俩小姐来。”
臭鱼咧嘴笑道:“这地方哪有小姐?你有本事找俩村姑来,我就算服了你。”
我说:“村姑未必找得到,但我能给你找俩女鬼来信不信?”
臭鱼不在乎,仗着练过几年拳棒,一贯胆大气粗,号称“恨天无把恨地无环”,为什么恨天无把?因为力气太大了,力可拔山气能举鼎,地要有个把,他能把地给揭起来;又恨天上没个环,要不然他一使劲就能把天拽开个窟窿,来俩女鬼算什么?
我说你别跟这扯淡了行不行,如今混社会需要的能赚钱,练那膀子肉还有什么用?武功再高,也挡不住枪子儿不是?
臭鱼抱怨说练膀子肉容易,赚钱却难,咱每星期都买彩票,扔进去的钱不计其数,可那大奖迟迟不来,净看别人中好几千万眼馋了。
这时壶中的水已烧得滚沸,臭鱼找到些陈年茶叶的渣子,条件所限,也没办法再穷讲究,只好对付喝了。
阿豪边往茶碗里倒水边说:“提起买彩票,我倒想起一个故事,反正咱在这枯坐无聊,不如讲来给你们听听,不过这故事非常恐怖,你们俩听了可别害怕……”他说到这自己先有些紧张了,又说:“这深更半夜四下无人,不宜谈奇论怪,倘若真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引出来岂不麻烦,所以还是不讲为妙。”
我和臭鱼闻言大为好奇,要不你就干脆别和我们提这件事,如今胃口已经被吊上来了,怎能不听个结果。
此时冷雨敲窗,灯烛昏暗,深邃的大屋内,充满了诡秘怪诞的气氛,阿豪推脱不过,只好给我们说出一段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名称却不叫“彩票”,而是叫作“捡来的骨头”。
阿豪讲的第一个故事:捡来的骨头
常言说“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大凡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别人出三分力,你出十分力,赚点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或许能得小康,而那大富大贵,多是命中注定,强求不来。
现今的人们买彩票,指望天上掉馅饼一夜之间暴富,使些小钱碰碰运气寻个刺激,并不为过,可也不乏好逸恶劳之辈,痴心妄想如梦如醉,把中大奖当作一世的指望,以至于整天不务正业,张口闭口谈论彩经,家里墙壁上挂满了K线图,吃饭时也不忘揣摩彩票那几个数字的规律,不管梦到什么都当作征兆,甚至不惜触犯法度,挪用公款投注,落个妻离子散锒铛入狱的下场,这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
当然这种事并非近代才有,早在明清两朝便盛行于世,那时候称为“花会”,俗称“字花”,江浙两广之地尤多。
这字花是在庙会赶集之类的热闹日子里,由庄家在祠堂街口设下彩棚,高悬彩筒三十有六,或用天上星宿、或用古时人物、或用飞禽走兽分别表示,比如用的是水浒人物,那么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宋公明、河北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等等,这天罡星三十六个好汉,分别绘像在彩筒中,一个好汉是一个字花,民众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字花拿钱来买,实际上和买彩票投注差不多,等到开花会的日子,棚内开出哪个水浒人物,买到相应字花的民众即可赢到彩金,买的越多,赢的越多,最多者能赢至三十几倍。
清末有这么一户人家,当家的人称阿二,浑家没大号,街坊邻里呼为二姐,生有一子,年方三岁,夫妻俩在街上开了间烧饼铺子。
阿二哥家里祖传几代的手艺,打得一炉好烧饼,早晚再卖些馄饨,夫妻两个辛苦经营,每日里食客盈门,虽然发不了大财,却也衣食无忧,一年到头还能有些盈余,放出去做本生息,家道渐渐小康。
两口子本来过得挺好,不知怎么鬼迷心窍,开始买上了字花,怎奈久赌巨输,无可翻本,把正经的营生全荒废了,连祖上留下来的铺面房都盘给了别家。
那时民智未开,迷信之风很重,买字花的人家更是求神祷鬼,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方法,无所不用其极,设花会的庄家也供着本处地主山神,包括那种种有名无名的仙佛,焚香上供,终日不绝。
每当开字花之前,民众们往往要在入夜时分,于神位下焚烧三四十双草鞋和香稞纸钱,这是给那些小鬼穿戴使用的,让它们到各村给人托梦,让村民们梦到转天开出的字花名目,倘若那户人家富裕,就告诉他错的,如果是个贫苦人家,则以实相告,好让他发财。
据说村民们也多半会在当晚梦到一些东西,早上起来互相转告求解,也有不肯说实话的,唯恐泄露了天机,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皱着眉头揣摩不定,更有甚者,胆敢拿着花会名单,到那深山荒冢鬼怪出没之所,寻求鬼魅指点,正是“雁飞不到处,人为利字来”,总之任何可以想象和想象不到的举动,都有人尝试过了。
阿二和二姐夫妻两个,最初喜欢随机触发,倘若花会上的彩盘是生肖鸟兽,他出门看见猴就买猴,出门看见狗就买狗,如果看见地上有跟绳子就买蛇。
如此买了多时,都不怎么灵验,便到梦中寻求征兆迹象,也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听说某村能请神降童指点迷津,今天恰好在破庙前开坛,于是带了供品前去膜拜。
到地方一看,破庙四周已聚集了许多乡民,施术者是个会巫法的乡下老太婆,头戴白帕,手持木剑画符念咒,做法请神,嘴里边念念有词,舞弄了一翻,便在烛台上将符烧化成灰,放到一碗清水里搅了几搅,随后领出一个童子,那童子涂唇画腮,身上穿得棉袄大红大绿,胖乎乎的憨态可掬。
老太婆把符水给那童子喝下,不一会儿的功夫,阴风飒然,乌云四合,那童子神昏心迷,跟抽了羊角风似的,翻着白眼口吐白沫,突然两眼射出精光,腾身高坐于台上,神态凛然,绝不似孩童模样。
阿二夫妻两个与周围的乡民,都惊得呆若木鸡,这时只听那老太婆叫道:“神道来了,还不快跪!”
民间俗传不能看神道,众人急忙趴在地上,没人敢抬头观看,就听那童子嘴里含混不清断断续续的响动,逐渐变成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汝等招吾前来,意欲何为?”
乡民们不知这是何方神道,大多战战兢兢不敢对应,有少数胆大的趴在地上禀告:“弟子们愿求小财,肯求尊神指点来日挂筒花会所开名目,若能得中,定当备下三牲厚礼,用以酬谢尊神。”
那神道闻言冷哼了一声,说道:“愿从汝等所请,但此乃天机,吾不宜明言,且看汝等之福,不中勿怨。”说罢抬脚将坛上装米的大碗踢倒,画下一字,随即喀喇一声响亮,童子扑倒在地,人事不省,神道竟已退坛去了。
众人敬服,拜谢再三,也顾不上理会那童子死活,都争相挤上前去看神道所留之字,却是鸟迹蛇行,似字非字,大伙只能自行解悟,以一己之意牵强附会,个人都有个人的见解,等到开彩的时候,自然也是或中或不中。
阿二夫妻跟着神道指点,下注买了字花,空折进去许多钱财,仍是一无所获,俩人已是倾家荡产,却仍不死心,总寻思着黄河尚有澄清日,人生岂无翻身时?索性孤注一掷,向黑庄借了高利贷,准备落个大注翻本,可两口子心里也自清楚,这回再翻不了本,那就得去投河上吊了,万万不能再有差错,眼瞅着彩棚里的银子堆积如山,偏偏是闻香不到口,不禁眼内动火心中起急,蓦然间一个念头转上来,想到了一个极损阴德的古法,有道是“财迷人眼,利昏人心”,如今哪还管得了什么禁忌,毕竟一世的指望,都在其中了。
说话的若是同年生并时长,知道其中的前因后果,定要上前拦住夫妻二人,让他们两口子绝了这个念头,只因动了这个邪念,竟自己把那祸害找上门来。
原来凡人预测不到那挂筒花会所开名目,请神又问不明白,那就只有问鬼了,阿二在许多年前曾听人说过一个问鬼的古法,相传极为灵验,只是过于惨酷,会败坏阴德折损阳寿,从古以来无人敢用,如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没那么多顾忌可言了。
夫妻两个商议定了,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待孩子睡熟之后,胡乱吃了几碗老酒壮胆,阿二点起一盏气死风灯,让二姐提了竹篮,便趁夜深人静关闭了房门,直奔城郊天海寺。
这座寺庙早已被毁多时,断墙残垣间蒿草生得比人还高,以前这庙里的僧人行善,专门收敛无主的尸骸,比如没有家属安葬的死囚,或是沿路倒毙身份不明的路倒尸,都有僧人搭回来掩埋在寺庙周围,所以四周义冢累累,加之古树蔽空,这一带阴气格外沉重,后来寺庙毁于火灾,再也没有僧人管理义冢掩埋尸骨了,可十里八乡的民众,还是习惯把没有棺椁坟地的死人,往这片林子里抬,他们却不耐烦挖坑填土,多半是随便找个地方一扔,任由死尸喂了野狗野鸟,因此那荒坟野地间常有鬼怪出没,胆小的白天从这过都得被吓个半死,何况是深更半夜?
阿二夫妻为了翻本,借了黑庄的银子,即便是到阴曹地府,也只得硬着头皮走上一趟了,俩人提着灯笼走到林子深处,四顾尽是荒烟衰草,苍松偃柏枯蔓层层,其间云笼雾,白昼里也不见天日,真是好一个猛恶去处。
夫妻两个依照古法,一边走一边用灯笼照视搜寻,嘴里不断向孤魂野鬼念叨着:“此处空有薄酒纸钱,却奈何无人领享,弃之殊为可惜……”
如此找寻了一阵,阿二见荒草间露出一具枯骨,大概死了许多年月了,身上衣服都快烂没了。
夫妻俩不但不怕,反而急忙上前拽住枯骨,欣喜惊呼道:“深夜荒冢间何等寂寞,大哥既然在此空闲无聊,不如到寒舍小叙片刻,我夫妇自当备下美酒纸钱款待,咱都是一家人不用见外……”
说话的同时,阿二就把枯骨脖颈上的头颅拽了下来,扔进二姐所挎的篮内,又拿红布盖住。
二姐装腔作势地对阿二说:“当家的且慢,大哥下半截还躺在草丛里,为何扔下不管?”
阿二则假惺惺地答道:“你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吃酒有嘴就够了,根本用不着身子,何况下半截累赘,我看暂且不必带了,这良宵苦短,咱横竖先请大哥到家吃了酒,回来再将尸骨配上不迟。”
深夜荒冢间再没有第三个人了,夫妻俩一问一答,却像是说给死鬼听的,说罢提着篮子急匆匆回转,进屋倒插了房门,恭恭敬敬把那枯骨的头颅取出,端端正正摆到桌子上,旁边放的无非香烛淡酒等物,都是祭祀阴魂时使用的供品。
夫妻俩各有分工,二姐忙着到灶下支锅烧水,那锅里围着一圈三十六根竹条,每条上依花会名目做了相应的记号,倒了半锅水,便开始添柴生火。
这时阿二则坐在桌前陪那头颅说话,那头颅在野外暴尸已久,皮肉即便没腐烂,也差不多该被野狗舔净了,但脸上就像干尸一样,头骨外边的皮还有几成,郁如枯腊。
阿二对那“捡骨问鬼”的古法深信不疑,一个劲儿跟桌上那死人头颅套近乎:“大哥是何方人氏?生年几何?哪年哪月下了阴世?活着的时候做何贵业?”说了半天见那死人头颅毫无反应,便又诉苦道:“大哥且听我说,小弟我和浑家近来运气不好,生意周转不开,学人家买字花捞金摸银,怎奈机缘不就,每次皆是水中捞月有去无换,到头折光了本钱,急得没出豁,只能去投河上吊了,大哥你既是地方阴灵,想必能够知闻城中转天所开字花的名目,不妨说与小弟知道,小弟若能获中,定当为大哥选择风水保底修坟造墓,家里还要供上大哥牌位,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趁现在无人在侧,不妨明言相告……”
阿二说到这里,便趴在桌子上,把耳朵贴近那死人头颅,仔细去听鬼话,听了半晌毫无动静,就责怪道:“大哥你可真是矜持,跟我还这么保密,咱们兄弟不该如此。”随后接着支起耳朵倾听,如此这般反复数次,始终没听到那死人头颅发出半点声音。
此刻若有旁人见到阿二的诡异举动,觉得荒诞之余,多半会感到毛骨悚然,然而阿二却认定那死人头颅是不肯开口说话,仍旧作揖下拜不停祷告。
这时二姐已在灶上将一大锅水煮得滚沸,挽着袖子由厨房冲至屋内,气急败坏地对阿二说道:“当家的你休再痴心妄想,这死鬼不识抬举,不用些手段如何能讨到消息,且看老娘来收拾它。”然后抓起那死人头颅,骂道:“死鬼死鬼,我家的酒也给你吃了,香也给你烧了,居然一个字都不肯吐露,现在便让你到热汤锅里去滚一滚,看你说是不说!”于是拿木片塞进骷髅口内,扔到热水滚开的锅里,并继续向灶膛内添柴使火势更盛,把烧得锅内热水咕噜咕噜作响。
……
前言/序言
《溯光集》 文案: 在漫长的岁月中,总有那么些许微弱的光,穿透尘封的记忆,照亮被遗忘的角落。它们或如萤火,虽渺小却执拗;或如星辰,虽遥远却指引方向。这些光,凝结成了故事,散落在时光的长河里,等待着有缘人的拾取。 《溯光集》并非一部宏大叙事,而是一册零散的碎片,是无数个寻常日子里,不期而遇的瞬间。它收录了作者在生活洪流中捕捉到的种种情愫,那些在喧嚣中被忽略的低语,那些在寂静里悄然绽放的感悟。从街角一家老旧书店里泛黄的书页,到深夜窗外淅沥的雨声;从童年时节里微甜的糖果,到成年后偶尔泛起的乡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光点,汇聚在一起,便勾勒出生命的百态,人心的幽微。 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像是你我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是一个熟悉的场景,或是一种相似的心情。作者用朴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或许平凡,或许跌宕,但身上都闪烁着真实的光芒。有在风雨中默默前行的老人,他们的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智慧;有在人群中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的眼神里燃烧着不屈的火焰;有在孤独中自我疗愈的灵魂,他们在沉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力量。 《溯光集》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转折,但它拥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像一杯温热的茶,在每一个需要慰藉的时刻,都能为你带来丝丝暖意。它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言说的情感,那些被现实掩埋的渴望。 翻开《溯光集》,你可能会在某个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你可能会在某段文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你可能会因为一个平凡的瞬间,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没有试图给出绝对的真理,也没有强加任何观点,她只是静静地讲述,让读者在阅读中自由地感受,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光”。 这本集子,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漫步,一次灵魂的对话。它邀请你暂时放下外界的纷扰,沉浸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在这里,你可以听到风的声音,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可以感受到那些被时间稀释的情感,是如何重新焕发生机。 《溯光集》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够提供多么深刻的洞见,而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不平凡的光彩。它鼓励我们,去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拥抱每一个真实的自我。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体悟。在不同的心境下,你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有时是淡淡的忧伤,有时是淡淡的喜悦,有时是淡淡的释然。这些情绪,都是生命真实的色彩。 《溯光集》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陪伴在你身边。它不会说教,不会评判,只是用它温柔的文字,与你分享生活的点滴,与你共鸣内心的起伏。 如果你曾经在某个瞬间,感到迷茫,感到失落,或者仅仅是感到一丝孤独,那么,《溯光集》或许能成为你手中的一盏灯,照亮你前行的路。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体验,一种与生活和谐相处的哲学。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平凡生活中,依然努力寻找和创造闪光点的人们。愿你在《溯光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内容概述: 《溯光集》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点滴的观察与感悟。全书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但整体上又构成了一个关于生命、情感与日常的完整画卷。 第一部分:光影拾遗 此部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以及寻常物件的细致描摹。例如,对清晨薄雾中远山的描绘,笔触轻盈,却能勾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对老街巷陌中斑驳墙壁的刻画,仿佛能听见岁月在其中低语;对一杯咖啡、一本书籍的感触,则能在细微之处流露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无声的景物赋予生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与力量。这一部分强调的是“见微知著”,通过对日常可见之物的细致观察,唤醒读者对周遭世界的感知能力。 第二部分:心迹微澜 这一部分深入探索作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在生活经历中所产生的种种情感与思考。作者坦诚地袒露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了在面对得失、离别、成长时的心路历程。例如,可能包含对童年美好回忆的追溯,那种纯真与无忧无虑,在成年后的追忆中显得尤为珍贵;也可能包含对友情、亲情的深刻体悟,那些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的力量,或是相伴相随的温暖,都化作了笔下的深情。作者并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反而能在经历挫折后,展现出一种豁达与坚韧。这一部分的文字,充满了共鸣感,让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射,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第三部分:人间烟火 这部分聚焦于作者对社会现象、人情冷暖的观察与思考。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观察着周围的人们,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片段,从中体悟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例如,可能描写一个街头卖艺的老人,他的执着与无奈;可能描绘一家小店的店主,他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也可能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在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如何寻找真实的连接。作者的文字没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而是以一种悲悯的目光,去理解和体谅生活的不易,并从中发现人性中闪光的部分。这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第四部分:哲思浅唱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前几部分的观察与感悟升华,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部分并非晦涩难懂的理论探讨,而是将抽象的哲理融入到具象的生活场景中。例如,可能探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意义,从对一朵花的凋零中感悟生命的周期;可能思考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从日常生活中的选择中体悟;也可能反思个体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精彩。作者的思考是内敛的,不张扬,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以及对人生方向的探索。这一部分的文字,往往能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反思,在宁静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整体风格: 《溯光集》的语言风格以平实、自然、真挚为主。作者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的文字,去勾勒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她的文字就像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而温柔,能够缓缓地渗入读者的心中。在情感表达上,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文字更富有感染力。虽然书中不乏对生活中的苦难与无奈的描绘,但整体基调却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作者总能在黑暗中捕捉到一丝光亮,并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给予读者力量与温暖。 《溯光集》是一本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者宁静的夜晚,独自品读的书。它不追求一次性读完,而是鼓励读者慢慢地去咀嚼,去感受。在每一次的阅读中,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它不是一本解决所有问题的书,但它一定是一本能够陪伴你,在你迷茫时给予一丝慰藉,在你孤独时给予一份温暖的书。它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人性的,充满“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