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被称为“社会学报告”的本书是研究奥威尔“不可能绕过”的著作。书中,作者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区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缅甸时的苦恼和选择流浪的理由,提出了改善工人状况的实际建议以及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式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者倾向。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精彩书评
通过与那些虽未必比你更优秀但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们交流,你那中产阶级的观念和偏见将得到检验。
奥威尔首先是先知,其次才是圣徒。
——止庵
他能够在目睹糟境况的同时为美好的东西而战。
——GranvilleHicks
奥威尔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事情,就如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做的事情一样。不同的是,奥威尔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而有火热耀眼的精神思想的恩格斯则不是作家身份。
——EdithSitwell
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19
第三章 37
第四章 53
第五章 79
第六章 97
第七章 113
第八章 129
第九章 147
第十章 167
第十一章 187
第十二章 209
第十三章 247
精彩书摘
穿过工业城镇时,你会在迷宫中晕头转向。这个迷宫到处都是被烟熏得发黑的小砖房,包围在毫无规划的泥泞胡同和灰不溜秋的院子中,院子里到处都是臭气熏天的垃圾箱、成堆的待洗脏衣物和半废弃的厕所。房子的内部结构大同小异,房间数目一般在两间到五间。房子的客厅很相似,大约十到十五英尺见方,带一个开放式厨房;稍大的房子会有个洗涤间,小的那种则把水槽和龙头安在客厅里。房屋后面是院子,或者几个房子共用一个院子,大小刚够容纳垃圾桶和厕所。没有一个房间是通有热水的。尽管住在这里的都是矿工,每天只要工作就会从头到脚弄得黑乎乎,可我想,即便你顺着这些街区走上几英里也找不到一间可以洗澡的房子。在厨房里装一个热水系统其实很容易,但是建造者为了能让每套房屋节省大约十英镑就没有装,而且建房的时候压根就没人想过矿工也是需要洗澡的。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房子年代都已久远,至少五十到六十年了,以正常标准来看大多数都不适合居住。它们继续出租仅仅是因为没有其他可以住的地方了。工业区住房的最根本问题不在于这些房子窄小、难看、不卫生、不舒适,抑或它们在喷着废气的工厂、臭气熏天的运河和硫磺烟滚滚的矿渣堆围绕着的脏得可怕的贫民窟里——尽管这些都是事实——而在于没有足够的房子。
“住房紧缺”虽是自大战以来反复出现的问题,但那些每周收入高于10英镑、甚至只要5英镑的人对此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当租金很高的时候,找房子不难,但找租客比较难。溜达在伦敦富人区的任何一条街道,你都能看见半数房屋的窗户上写着“出租”的字样。但在工业区,住房问题却成了贫困带来的最大麻烦之一。这意味着人们必须忍受一切——千疮百孔的贫民窟、讨厌的臭虫、腐烂的地板和开裂的墙,吝啬房东的勒索和中介的敲诈——只为了找到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我曾经住过一些特别糟的房子,是花钱请我也住不了一个礼拜的那种,我发现里面的房客已经住了二三十年了,而他们心心念念的就是希望自己运气够好,能在这儿一直住到死。这些状况一般都被视为理所当然,虽然不总是如此。有些人似乎根本不知道世上存在像样的房子,把臭虫和漏水的屋顶当作上帝的旨意;另一些人则尖酸地谩骂他们的房东。但所有人都死死地守住自己的住处,以免更糟的情况发生。因此,只要房屋短缺问题还在持续,当地政府就无法采取行动改善现有房屋的居住条件。他们可以给某栋房子‘判死刑’,但在房客们租到其他房子前都不可能强制将它推倒;于是,这些被判了死刑的房子仍旧立在那儿,且变得更糟,因为房东不会在一所迟早要被拆掉的房子上浪费太多精力。比方说,在维根这样的小镇上,很多年前就打算拆除的房子超过两千幢,如果有可能建新的房子取而代之的话,那么整个镇上的房子将全部被推倒。那些像利兹和谢菲尔德的小镇拥有成千上万这种“背靠背”式的房子,它们属于危房,但几十年后仍会屹立不倒。
我看过许多不同矿区村镇的房子,并记下了它们的主要问题。我想,随机挑选一些笔记就可以充分描述这些房子究竟是什么状况。它们不过是只言片语,后面我会再做详细解释。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关于贫穷的描写,有两位作家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位是中国的萧红,另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奥威尔。萧红的贫穷,是身在其境的,感性的,个人的;而奥威尔则是理性的,遵循逻辑的,细致耐心地铺陈整个社会的穷困潦倒。
我相信大多数奥威尔的读者都和我一样,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中,即使不富裕也从未体会过食不果腹的窘迫;也许你和我一样,对西方的社会、政治怀抱兴趣,但理解却一直停留在词语的表面;也许你和我一样,没有机会也不曾试图了解饥饿边缘贫穷的人群,因此对他们或多或少存在我们“中产阶级”的偏见;所以我想你和我一样需要奥威尔。
选择翻译《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最初是慕奥威尔之名,而全书读完时所带给我的,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的思考,远远超越市面上任何一本社会研究类书籍。有论者认为,维根之行让奥威尔完成了转变,当他开始写作此书时,“当时,几乎好像一辈子都在他体内燃烧的暗火突然变得熊熊燃烧。”而这一团火焰,就燃烧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每一页纸上,带着半个世纪的温度。而在这一团火焰中,愤怒与不满有多强烈,希望的力量就有多强大。
如果你想走进20世纪三十年代时的英国,乃至欧洲,愿你可以遇见此书,奥威尔将带你去到一战后那片荒芜的大地。如果你想了解英国的文化背景,偏见之源,愿你得以翻阅此书,你将在一片灰色调的工业背景下,找到蛛丝马迹。若你担心的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去向,也恳请你不要错过此书,因为字里行间你将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对于全社会全人类深刻的忧虑。这一本满含奥威尔深思的报告文学中,也正储藏了他最直接最纯粹的思考与远见。
书中奥威尔说“通过与那些虽未必比你优秀但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交流,你那中产阶级的观念和偏见将得到检验”。而《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正像是一条捷径,让我们在无需饱受饥饿与寒冷之苦的环境中,最为深刻地贴近贫困。
而我只愿你此生无需忍受饥饿与绝望,却仍能以最宽广的赤子之心接纳世间每一个饱受贫困之人;愿你此世无需为生计战斗却依然能独立却客观地思考生存的意义。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一种新观察》 引言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英伦、社会变革暗流涌动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乔治·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朴实无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时代画卷。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特定地域的地理考察,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学研究报告,它更像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深入底层,用脚步丈量贫困,用眼睛捕捉真实,用笔触剖析社会肌理,最终指向了一个更宏大的命题:英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层困境,以及通往公正与希望之路的可能方向。 第一部分:深入矿井的黑色世界 本书的开篇,奥威尔便带领读者沉浸在兰开夏和约克郡煤矿工人的艰苦生活中。他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选择了最直接、最 visceral 的方式,让读者亲身体验矿井下的黑暗、潮湿、闷热和危险。 地下世界的感官冲击: 奥威尔详尽地描述了矿工们下井前后的场景。那厚重的安全帽、沉重的工具、以及矿灯微弱的光芒,都构成了进入地下王国前的仪式。井下空气浑浊,弥漫着煤尘和汗臭,狭窄的巷道仿佛永无止境。矿工们弯腰驼背,在逼仄的空间里用铁镐和铲子与大地搏斗,每一次挥动都伴随着汗水和煤灰的飞溅。奥威尔用“窒息”、“压抑”、“令人难以忍受”等词汇,生动地传达了矿井环境对人体的双重折磨——生理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恐惧。他描述了矿工们因长时间暴露在恶劣环境中而罹患的职业病,如肺尘病,以及这些疾病如何一点点摧毁他们的健康,剥夺他们的生命力。 工作的残酷与身体的损耗: 矿工的工作绝非易事,它是一种体力与意志力的极限考验。奥威尔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在几乎漆黑的环境中,依靠微弱的矿灯辨认方向,找到煤层,然后用尽全力挖掘。每一次挖掘都可能引发塌方,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吸入有毒气体。他强调了这种工作的非人化之处,它将人变成了一种与机器相似的工具,在无尽的重复和危险中消耗生命。他描述了矿工们粗糙的手掌、布满污垢的脸庞、以及因长期劳作而扭曲变形的身体,这些都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所承受的巨大代价。 矿工家庭的拮据生活: 离开了矿井,矿工们的生活同样艰难。奥威尔描绘了他们居住的简陋房屋,狭窄、阴冷,设施简陋,甚至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狭小的厨房里,食物匮乏,一家人常常只能依靠廉价的土豆、面包和少量肉类果腹。奥威尔并没有回避描写他们餐桌上的单调与无奈,以及孩子们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的景象。他强调了矿工们微薄的收入如何难以支撑家庭的日常开销,他们常常需要精打细算,甚至借贷度日。这种经济上的拮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精神的韧性与社会的遗忘: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奥威尔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矿工们身上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朴素的尊严。他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依然能够找到彼此间的支持和慰藉,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微弱希望。然而,这种精神的韧性,却与社会普遍的冷漠和遗忘形成了鲜明对比。奥威尔指出,大多数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的人们,对矿工的生存状态知之甚少,或者视而不见。他们居住在舒适的家中,享受着文明的成果,却很少意识到,正是这些底层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支撑起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这种隔阂和忽视,构成了当时英国社会最深刻的矛盾之一。 第二部分:深入贫民窟的生存困境 离开矿井,奥威尔将目光转向了城市中的贫民窟,尤其是利物浦的贫民窟。他以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记录下了这里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被遮蔽的阴影。 拥挤、污秽与疾病的温床: 奥威尔生动地描绘了贫民窟的居住环境。狭窄的街道上堆满了垃圾,空气中弥漫着腐烂的臭味和难以言喻的潮湿气息。破旧不堪的房屋,墙壁斑驳,屋顶漏水,室内阴冷潮湿,缺乏阳光。多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卫生条件极其恶劣,这为各种传染病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奥威尔记录下了这里的疾病蔓延情况,如肺结核、贫血等,以及这些疾病对居民健康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他用“肮脏”、“混乱”、“令人绝望”等词语,刻画了贫民窟的整体氛围。 失业与无业者的边缘化: 在贫民窟,失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奥威尔描绘了失业者们的日常生活,他们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缺乏生计,也缺乏希望。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被主流社会所忽视和遗弃。奥威尔观察到,许多失业者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事一些非法的或低贱的工作,或者依赖慈善救济。这种长期的失业状态,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经济来源,更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价值感。他详细描述了失业救济金的数额之低,以及申请救济过程中的种种屈辱,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绝望感。 家庭的破碎与道德的困境: 贫困的生活对家庭结构和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奥威尔记录了一些贫民窟家庭的破碎景象,父母因生活的压力而争吵不休,孩子在缺乏关爱和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很容易走上歧途。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下,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变得模糊,人们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奥威尔并没有对此进行道德审判,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这些人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他强调了贫困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的扭曲和人格的贬低。 阶级固化与社会流动性的丧失: 通过对贫民窟的深入观察,奥威尔进一步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严重的阶级固化问题。贫困似乎成为了一种代代相传的诅咒,出身于贫民窟的孩子,很难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森严,上升通道异常狭窄。奥威尔对这种缺乏社会流动性的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这不仅对个体是不公平的,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他反思了这种阶级隔阂是如何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误解和敌意,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第三部分: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考与困惑 在记录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之后,奥威尔将目光转向了当时弥漫在英国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思潮。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期望,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 对社会主义的期待与理想: 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奥威尔渴望看到一个更加公平、更加人道的社会。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即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期待社会主义能够解决贫困问题,提高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予他们尊严和希望。他相信,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能够打破阶级的束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主义现实中的矛盾与障碍: 然而,当奥威尔深入观察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时,他看到了许多令人失望的现实。他发现,许多所谓的社会主义者,本身也存在着阶级偏见,他们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同情,反而常常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批评了一些社会主义者,他们沉溺于理论的空谈,而忽视了现实的苦难。他还指出,一些社会主义者的行为,并不符合他们所宣扬的理想,反而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 知识分子的困境与责任: 奥威尔在书中,也深刻地反思了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自身所面临的困境。他承认自己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出身的人,在理解和代表底层人民方面存在天然的障碍。他认为,知识分子需要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真正地深入底层,与劳动人民建立联系,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发声。他呼吁知识分子要勇于面对现实,摒弃虚伪和空谈,用真诚和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通往正义之路的探索: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并非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奥威尔通过对现实的细致描绘和对思想的真诚反思,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公正。他强调了理解和同情的重要性,以及摆脱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藩篱的必要性。他认为,真正的进步,需要我们从底层人民的真实需求出发,用一种务实、真诚的态度去解决社会问题。 结语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以其无可辩驳的事实、犀利的观察和真诚的反思,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被忽视的世界。它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光鲜亮丽的时代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苦难;在每一次社会变革的呼声中,都应该回荡着底层人民的真实声音。奥威尔用他的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维根码头的门,让我们看到了那里真实的景象,也让我们开始思考,通往更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又需要我们革除怎样的陈见。这本书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鼓励我们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保持对公正的追求,并时刻警惕那些可能遮蔽真相的虚伪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