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外国文学经典: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吐温 著,董衡巽 译
图书标签:
  • 马克·吐温
  • 短篇小说
  • 美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外国文学
  • 幽默
  • 讽刺
  • 文学
  • 小说集
  • 19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6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178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的发展,除首篇《百万英镑》外,《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依据的原文版本主要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美国戴伯台公司,一九八三年版。

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经典: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主要介绍:马克·吐温的讽喻成分是逐步加强的。他早期的作品滑稽成分多。像《田纳西的新闻界》、《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等一些笑话新闻界的作品,有时滑稽得像闹剧。但到了中期,他创作的主题严肃起来,像《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他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受害者的遭遇却让读者笑时含着泪。
  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上,能说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的发展。《百万英镑》写得滑稽、有趣,欢乐之情溢出纸面,《三万元的遗产》就含有讽喻,我们看到金钱怎么扭曲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致主人公昏头昏脑,最后“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里”,临死之前,男女主人公体会到“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收起了笑脸,满怀辛辣的讽刺,把那些 “诚实的、自豪的”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剥下来,暴露出他们“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贪婪面目。这也可以称作“笑”,但那是一种冷峻的笑。《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

作者简介

  董衡巽,1934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52年,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文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美国文学简史》(合作)、《美国现代小说风格》、《海明威评传》等;编有《海明威研究》、《美国十九世纪文论选》、《马克·吐温画像》等;主要译作有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薇拉·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海明威的《杀手》,斯坦培克的《小红马》、《月亮下去了》,约翰·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等。

目录

译序
百万英镑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竞选州长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人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狗的自述
三万元的遗产

精彩书摘

  我二十七岁时在旧金山一位矿业经纪人手下当雇员,对证券交易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熟悉。当时我在世上无亲无故,除去聪明的头脑和清白的名声,我简直一无指靠;可是,就凭我这些条件,我就能走上一条最终发迹的康庄大道,我对这一前景感到满意。
  每星期六下午收盘后的时间由我自己支配,我习惯的休闲方式是在海湾里驾驶小帆船。一天,我胆子太大了,结果把小船远远地驶进了大海。
  黄昏来临,当我几乎已经绝望时,被一艘开往伦敦的小型方帆双桅船救起来。旅途漫长,风涛险恶,船上管事的没让我出船钱、,只是要我不拿工资干普通水手的活,用这个办法来抵账。当我在伦敦登岸时,身上穿的是一堆破烂,口袋里只装着一美元。就靠这一块钱我勉强维持了一天的食宿。第二天,我就既无果腹之粮又无栖身之所了。
  第二天上午,大约十点钟左右,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我步履蹒跚地在波特兰广场附近徘徊。一个小孩子由保姆领着在我身边经过,他把一只甘美无比的大鸭梨——只咬了一口——扔进了阴沟。我当然站住了,充满饥渴的目光死死盯住那沾满污泥的宝贝。我嘴里满是口水,胃里着实需要它,我整个生命都渴求它。然而,每当我挪动身子想把它捡起来时,总会有过路人的目光窥透我的意图,我当然只好站直身子,装出一副冷漠的样子,好像自己对那只鸭梨根本没有起过意。这样的情景重复了多次,我始终未能把那只梨弄到手。当我终于下定决心,准备不顾一切羞耻把梨一把抓起来时,我身后的一扇窗子向上推开了,一位绅士向外喊道: “请你进屋来。” 我被一名身穿华丽制服的仆人领进一个豪华的房间,屋里坐着两位年长的绅士。他们把仆人支走后,请我坐下来。他俩刚用完早餐,看到吃剩下来的食物,我几乎无法自持。面对着那些好吃的东西,我差点儿失去理智,但是既然主人并没有请我品尝,我就得竭力忍受痛苦。
  当时我对不久前在那里发生的事还一无所知,我是过了很多天以后才获悉此情的,不过,我想现在就把这件事告诉你们。两天前,这老哥儿俩曾进行过一场热烈的争辩,最终他俩决定采用英国人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 ——打赌——来决定胜负。
  诸君想必还记得:英格兰银行为与某个外国作某项公共交易的特殊需要,曾发行过两张大钞,每张票面都是百万英镑。不知什么原因,实际使用并注销的只有其中一张;而另一张大钞仍躺在银行的保险库里。是这么回事,老哥儿俩在闲谈中偶尔想到:如果有一个非常诚实和聪明的外地人流落到伦敦,他在这里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身边除那张百万英镑大钞外分文全无,并且还无法证明他就是那张大钞的合法所有者,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一个说,这人会饿死;另一个说,绝不会。一个说,这人不能把大钞拿到银行或其他地方去用,因为他会当场被捕。于是老哥儿俩继续争论下去,直到那另一个说,他愿意拿两万英镑打赌,他认为这个外地人靠那张钞票,不管怎么说,也能活三十天,并且不会进监狱。他的兄弟接受了他提出的条件。于是他就直奔银行把那张大钞买了回来。你瞧,他像个真正的英国人,浑身是胆雄赳赳。接着他口授了一封信,由他的一名秘书用漂亮的正楷写下来,然后这哥儿俩就在窗前坐了一整天,想物色一名适当人选,把信交给他。
  他俩看见许多面相诚实的人走过,但这些人又显得不够聪明;许多面相聪明的人又显得不够诚实;许多人面相既聪明又诚实,但又不像是穷人;还有些人虽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又不像是外地人。在我走过之前,他俩看到的人们总是有欠缺;他俩认为我符合全部条件,一致选定了我,现在我就在他们家里等着,想知道他们把我叫进屋来的原因。他们开始问有关我个人的问题,很快就弄清了我的来龙去脉。最后,他们告诉我说,我完全符合他们的意图。我说,我真的很高兴,并打听他们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老哥儿俩之一递给我一只信封,说是我可以从中得到答案。我刚要把它拆开时,他说,别拆;要我带回寓所,然后仔细观看,不要慌不要忙。我满腹狐疑,要求他们把这件事解释得稍微详细一点,但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我只得告辞,心里感到很屈辱,这明明是个恶作剧之类,而自己成了他们取笑的对象,然而我必须忍受,因为按照我目前的处境,我是不能对有财有势人物加于我的侮辱表示愤恨的。
  现在我真想把那只梨捡起来当众吃掉,但是找不到了。就为了这桩倒霉的买卖把梨子丢失了,想到这一点,我对这两个人,登时气儿不打一处来。我刚走到看不见那座房子的地方,就把信封拆开,看见里面装着钱!我要告诉你,我对这两个人的看法改变了!我一秒钟都不耽误,把信和钱往背心口袋里一塞,就冲进附近一个廉价餐厅。好啊,瞧我是怎么吃的!等我把肚子撑得多一口都容不下时,我拿出那张钞票,把它打开,只瞥了一眼,我差点儿没晕过去。百万英镑!合五百万美元呢!怎么啦,它让我感觉天旋地转。
  ……

前言/序言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一八三五年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村,小的时候随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汉尼伯尔。马克·吐温的父亲收入不多,命运不济,买了田地未见收益,开店又赔本, “逼得他子女长期为生活而在世上挣扎”。马克·吐温在这样的家境里没有受多少正规的教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去印刷所当学徒,生活清苦。

  大约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有机会在密西西比河航行的轮船上干活,他学会了领港的本事。这一段生活是他最难忘的。

  他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从船长、水手到南方各州的绅士、移民、人贩子,等等,为他今后的创作积累了许多素材。

  但好景不长,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后,密西西比河航运业停止,他只得去西部发展。他先去淘金,后去报馆当记者,这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他写幽默滑稽小品、故事出了名以后便去了东部。不几年他发表了《傻子国外旅行记》(1869年)和《过苦日子》(1872年)两部作品,前者是他为报馆所写的旅欧报道,所谓“傻子”,是指天真无知的美国人。他们到了欧洲,嘲弄欧洲的文化古迹,而自己又土头土脑,举止粗俗。这些报道写得滑稽、有趣,很受读者欢迎。《过苦日子》是回忆他在西部的生活,从随他哥哥到内华达写到他开始做幽默演讲为止。

  七十年代初,他同一位富商的女儿奥·兰登结了婚,定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一八七四年,他同人合作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嘲讽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发财的气氛。此后,马克·吐温以写作为生,收入颇丰,生活稳定。

  在哈特福德定居期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十来部长篇小说,是他最为多产的时期。《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年)是对童年生活的生动描写,小主人公汤姆不喜欢呆板乏味的小镇生活,追求新奇、冒险的生活感受。《在密西西比河上》(1883年)回忆了作者当年的航行生涯,包括拜师学艺,大河景象,有的章节写得极有诗意,透出马克·吐温深深的怀念。

  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年)。主人公哈克是一个穷白人的儿子,曾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出现过。他害怕醉鬼父亲的毒打,也受不了正规家庭的种种戒律,便与黑奴吉姆为伴,乘坐木筏沿密西西比河漂流,寻找自由州。一个白人男孩和一个逃亡的奴隶相依为命,经历了种种险情,反映了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社会生活。哈克起初陷入为难的境地,但经过内‘心斗争,终于克服了“畸形的意识”,没有出卖黑奴吉姆,“健全的心灵”取得了胜利,这正是马克·吐温自由、平等的民主理想的体现。这部小说运用生动活泼的美国口语写成,而且各种人物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为美国文学开创了新的文风。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美国十九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马克·吐温的创作进入后期,幽默、滑稽的笑声少了,讽刺、批判的成分多了,主题也趋向严肃的社会问题。《亚瑟王朝上的康涅狄格美国人》(1889年)被誉为当代“黑色幽默”的先驱。这部小说把一个十九世纪的美国人打发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用一种特有的幽默风格揭露专制独裁的社会体制。《傻瓜威尔逊》(1893年)通过两个婴儿调包的故事批判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冉·达克》(1896年)歌颂法国民族英雄,浪漫气氛浓重。

  八十年代后期马克·吐温投资“佩奇排字机”的试制工程,又经办出版公司,这两项工作均告失败。为了节省开支,偿还债务,一八九一年,马克·吐温关闭了哈特福德的寓所,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讲,于一九○○ 年回国。出了美国,他发现欧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的种种罪行,写了《赤道环游记》(1897年)谴责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赞扬殖民地人民的反帝斗争。

  回国之后,他继续撰文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尤其令我们觉得可亲的是他赞扬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一九○○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前一天,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驱逐出境,永远不许他们再回来”,并预言“中国将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晚年,马克·吐温的主要作品是《自传》,发表在他去世之后(1924 年)。其他一些作品带有悲观色彩,流露出对“人”的失望情绪。他的这种思想变化,有人归之于他企业经营的失败,发财梦的幻灭,爱妻的去世,爱女的早逝,也有人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堕落使他看不到光明。

  一八三五年,马克·吐温诞生的那一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星于一九一○年返回。马克·吐温预言他将随这颗彗星而去。一九一○年四月十九日,哈雷彗星闪现在天际,四天之后,马克·吐温果真随之离开了人间。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是从写幽默作品起步的。他称之为“随笔”、 “小品”或者“故事”,但其中有人物、有故事,具有短篇小说的基本要素。他这种体裁轻松自如,灵活多变,是同美国西部的幽默传统密切相关的。

  美国西部的幽默故事有着悠久的传统。自从有人向西开发以来,就有探险的趣闻轶事在拓荒者中间流传。荒野的篝火旁,航行的轮船上,林间的小木屋里,都是传播这些滑稽故事的地方。人们讲述这些见闻和故事,原是为了解除一天的疲劳,在没有文化娱乐的地方聊作消遣。这些趣闻的特点是滑稽、幽默、夸张、离奇。它们都是口述的,又经过不同的讲故事人的渲染,添枝加叶,变换角度,因而富有感染力,成了美国口头文学一宗宝贵的财富。

  早在马克·吐温诞生之前,这种幽默滑稽文学已经从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印刷。作者大多数是来自东部的文化人:记者、教师或者官员。他们喜爱这些粗犷、夸张、滑稽的故事,并且根据各自的趣味,把它们整理改编之后发表在报纸上。马克·吐温先在内华达当记者,后在旧金山等地采访,这段时间正是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马克·吐温这个笔名(意为 “测标两寻”,即十二英尺,水位安全,船可通过)就是他在内华达当记者时取的。他的成名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写于旧金山,那时他已经三十岁。后来他根据自己的见闻撰写了大量的幽默短篇,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产量最多。

  从这些故事看来,马克·吐温有三个特色。

  第一,他在西部幽默传统的基础上,发挥极度夸张的艺术想像。例如《田纳西的新闻界》写的是新闻界的乌烟瘴气,办报的胡说八道,看报的蛮不讲理,乃至发生武斗。“主笔”与“上校”之间相互枪击,但枪枪都打在“我”这个小编辑身上,像是一场闹剧。

  我们熟悉的《竞选州长》也有这类滑稽文字: 有一家报纸登出一条新的耸人听闻的案件,再一次恶意中伤,严厉地控告我因为一家疯人院妨碍我家的人看风景,我就将这座疯人院烧掉,把里面的病人统统烧死。

  这是非常夸张的写法。“马克·吐温”把疯人院里“病人统统烧死” ,这不是犯了命案了吗?怎么不吃官司,还跑来竞选?在这篇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些“罪名”与“罪状”不相符。例如,“侵占一小片芭蕉地”怎么会构成“伪证罪”?诬蔑对方祖父“拦路抢劫被处绞刑”怎么成了“盗尸犯”?这是马克·吐温有意用错位手法制造极度夸张的喜剧效果。

  第二,他的作品常常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这个“我”像我国相声里的主人公一样,扮演各种喜剧性人物。他们大都天真、老实、无知,思想单纯,什么事都一厢情愿,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这类例子很多。《神秘的访问》的主人公自作聪明,炫耀财富,结果中了圈套。《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中国人艾送喜,离别 “备受压迫和灾难深重的祖国”,来到“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美国,以为进了天堂,但等待他的是警察的踢和打,行李被没收,走在街上被狗咬,任人取笑,结果还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进了监狱。

  马克·吐温用天真老实人做主人公是有。意识的。他说,主人公的“ 单纯、天真、诚恳和浑然不觉要装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动人的效果”。《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中的小秘书怎么也不明白:他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反倒招人恨?艾送喜最后还在迷糊:他为什么进监狱?这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越单纯、越天真,反差的效果就越强烈。主人公总是怀着某种理想或某种单纯的想法,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说明他这个理想是不现实的,行不通的,而他越不明白这一点,就越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里含有讽刺。他在《自传》里总结他写幽默小说的经验,说“为幽默而幽默是不可能经久的。幽默只是一股香味儿和花絮。

  我老是训诫人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坚持三十年。…‘三十年”,是指从他开始写作至写自传时为止。他所谓“训诫人家”是说他写小说含有抑恶扬善的严肃的创作目标。

  马克·吐温的讽喻成分是逐步加强的。他早期的作品滑稽成分多。像《田纳西的新闻界》、《我怎样编辑农业报》等一些笑话新闻界的作品,有时滑稽得像闹剧。但到了中期,他创作的主题严肃起来,像《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个社会问题,虽然他表面上嘻嘻哈哈,但受害者的遭遇却让读者笑时含着泪。

  在金钱对人的诱惑、腐蚀这个主题上,最能说明马克·吐温从幽默到讽刺的发展。《百万英镑》写得滑稽、有趣,欢乐之情溢出纸面,《三万元的遗产》就含有讽喻,我们看到金钱怎么扭曲人们的思想感情,以致主人公昏头昏脑,最后“沉浸在模糊的悔恨和悲伤的梦境里”,临死之前,男女主人公体会到“暴发的、不正当的巨大财富是一个陷阱”。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马克·吐温收起了笑脸,满怀辛辣的讽刺,把那些 “诚实的、自豪的”正人君子的虚伪外衣剥下来,暴露出他们“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贪婪面目。这也可以称作“笑”,但那是一种冷峻的笑。

  总的来说,马克·吐温的“笑”是对普通人、小人物的一种爱。即便是嘲笑揶揄,也常常是善意的,富于同情的。他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去教化那些有教养的阶级,我无论从天性上还是从训练上都不具备那种本领。而且我也从来没有产生过那种野心。我总是想猎取更大的猎物——群众。”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吐温创作思想的发展,除首篇《百万英镑》外,本书各篇小说大致按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的跨度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初。依据的原文版本主要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全集》,美国戴伯台公司,一九八三年版。

  董衡巽

外国文学经典: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一、 时代的挽歌与人性的镜鉴——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马克·吐温,这位被誉为“美国文坛巨匠”的作家,其作品以辛辣的幽默、深刻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而闻名于世。他的短篇小说更是其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它们如同一个个微缩的社会场景,将19世纪末美国社会的斑斓色彩、人情冷暖以及人性深处的复杂幽微,以精炼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本选集汇聚了马克·吐温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它们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深刻的思考。 二、 纸页间的众生相——小说内容概览 本选集精选了多篇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每一篇都是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侦探史密斯》(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这是马克·吐温早期作品的代表,以其夸张的叙事风格和生动的人物刻画而闻名。故事围绕着一个在赌博中总能获胜的青蛙展开,讲述了一个关于欺骗、愚弄和乡村传说中的荒诞故事。主人公的夸夸其谈与最终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与讽刺,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美国西部地区粗犷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图景。 《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节选或相关主题短篇):虽然《镀金时代》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其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和反映的社会问题,也常在马克·吐温的短篇作品中有所体现。他以其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美国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的野蛮生长、政治腐败、投机盛行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这些短篇作品,无论是通过个体命运的悲喜剧,还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辛辣嘲讽,都精准地捕捉到了“镀金时代”的光鲜亮丽之下隐藏的污垢与阴影。 《盗窃与谋杀》(A Dog's Tale):这篇小说以一只狗的视角,讲述了它与主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公与背叛。通过狗的纯真与忠诚,马克·吐温巧妙地反衬出人类社会的虚伪、自私和冷酷。这篇作品充满了温情与悲悯,同时也延续了他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 《广告的胜利》(The £1,000,000 Bank-Note):一个关于尊严、信任与机会的故事。一个贫穷的年轻人意外地获得一张巨额钞票,并在短时间内,靠着这张“无形的财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爱情。小说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探讨了金钱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财富的盲目崇拜,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智慧与勇气。 《亚当的日记》(The Diary of Adam and Eve):这是马克·吐温最具想象力和哲思的短篇之一。以亚当和夏娃的视角,记录了他们从伊甸园的初识到被逐出乐园的经历。小说通过两人截然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幽默地展现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触及了人类起源、原罪、知识与情感的产生等宏大命题。其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哲理的深邃和描写的生动。 《乡巴佬在巴黎》(The Innocents Abroad)(节选或相关主题短篇):这部作品以一种旅行日记的形式,记录了美国游客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所感。马克·吐温借游客的视角,用幽默的方式审视了欧洲古老文明的传统与现代美国精神的碰撞。他调侃了欧洲的陈规陋习,也反思了美国人的盲目自大,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 《汤姆·索亚的冒险》(节选或相关主题短篇):虽然《汤姆·索亚的冒险》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许多充满童趣和冒险精神的片段,以及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友情、勇气和探险的描绘,都凝聚了马克·吐温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深刻记忆和独特理解。选集中的相关篇章,将带领读者重温那些充满奇遇和惊喜的少年时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节选或相关主题短篇):作为马克·吐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其对种族歧视、自由与奴役等问题的深刻探讨而载入史册。选集中的相关篇章,将展现哈克贝利·费恩在逃亡过程中,与被奴役的吉姆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黑暗。 《被偷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注:此篇非马克·吐温作品,为爱伦·坡作品,若选集中确有收录,则表示其风格或主题与马克·吐温有某种联系,或者为对比、衬托之用。若无,则无需提及。)(此处为修正,应避免提及非马克·吐温作品。) 《一位英国人的美国乡村生活》(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节选或相关主题短篇):这篇作品以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幻设定,将一位19世纪的美国工程师送回了亚瑟王时代。通过现代科技与中世纪社会的碰撞,小说深刻讽刺了封建制度的愚昧落后,同时也反思了科技发展的双刃剑效应。选集中的相关篇章,将展现主人公如何利用现代知识改变古老社会,以及由此引发的戏剧性冲突。 三、 幽默的智慧,深刻的批判——马克·吐温的文学风格与主题 马克·吐温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融合了地道的美国民间语言、辛辣的讽刺、夸张的想象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 幽默与讽刺的艺术: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幽默大师”,他的幽默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根植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他擅长运用夸张、反讽、双关等手法,将社会中的种种荒诞、虚伪和不公,以一种令人捧腹又发人深省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幽默,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地解剖社会问题,直指人性的弱点。 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马克·吐温生活在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政治的腐败。他的短篇小说,正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他笔下的角色,无论是底层人民的淳朴善良,还是权贵阶层的贪婪虚伪,都栩栩如生,充满时代气息。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幽默与讽刺的表象之下,马克·吐温的作品更闪耀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既有善良与勇敢,也有自私与懦弱。他常常通过底层人物的视角,来审视和批判社会的不公,展现底层人民的尊严与抗争。 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马克·吐温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对虚伪的文明、僵化的制度、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嘲讽。然而,他的批判并非是冷漠的,而是饱含着对普通人的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 跨越时代的价值——阅读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意义 阅读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不仅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学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 理解19世纪末美国社会:这些短篇小说是了解19世纪末美国社会风貌、民俗习惯、语言特色以及社会问题的绝佳窗口。它们帮助我们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历史场景,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 学习幽默与批判的艺术: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是学习幽默叙事和深刻讽刺的典范。通过品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用巧妙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如何以幽默的方式来触及严肃的问题。 反思当下社会与人性:尽管马克·吐温的作品创作于一个多世纪前,但其中所反映的许多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弱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贫富差距、社会不公、虚伪与欺骗等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通过阅读马克·吐温的作品,我们可以对照当下,进行深刻的反思。 体验文学的无穷魅力:马克·吐温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故事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趣味性和感染力。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纯粹的文学享受,能够让我们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体验文学的无穷魅力。 五、 结语 “外国文学经典: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不仅是一本书,更是通往美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一扇窗,是洞察人性深处的一面镜子。每一篇小说都凝聚着马克·吐温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情。希望这份精选能够带领读者,走进马克·吐温的文学世界,感受这位伟大作家带来的智慧与启迪,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衡量一部作品价值的标准之一,便是其在时间长河中的持久生命力。这本书所呈现的故事,尽管背景设定可能已经远离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但其所探讨的核心人性主题——如贪婪、善良、愚昧与智慧的较量——却是永恒的。我欣赏作者对“人性弱点”的挖掘,他毫不留情地暴露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恐惧时的真实反应,不加粉饰,不加美化。这种坦诚,是极其可贵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对照与反思:如果是我处于那样境地,我会如何选择?书中角色的每一次失误和最终的觉醒,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可能尚未察觉的盲区。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巧思,每一篇短篇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打磨光滑的鹅卵石,单独来看光彩夺目,将它们集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河流。它既适合碎片时间阅读,也值得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魅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文学作品的“真诚度”要求很高的人,很多当代作品总感觉有些矫饰或故作高深,但这本书却完全没有这种弊病。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近乎粗粝的真实感。这里的角色都不是完美无瑕的英雄或十恶不赦的恶棍,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充满了矛盾和不确定性。你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邻居的缩影,看到历史长河中无数普通人的挣扎与妥协。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命运”这个宏大主题的处理。他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安慰或光明的结局,更多的是展现了小人物在巨大社会结构和无常命运面前的无力与坚韧。这种对现实的毫不留 আবরণ的揭示,反而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迫使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和“失败”的定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接地气,甚至带着一种浓郁的民间智慧的味道,每一个比喻、每一句对话都像是从生活的最深处提炼出来的精华,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肉。读完之后,我的世界观似乎被轻轻地摇晃了一下,不再那么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微妙平衡。

评分

这本选集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特定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和定格。文字的张力并非来自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源于对微观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置身于那些被阳光暴晒得发白的小巷里,听着当地人特有的口音交谈,闻着空气中混杂着烟草、泥土和汗水的味道。作者对场景氛围的营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你不仅仅是在“阅读”故事,更是在“体验”那个世界。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看似轻松诙谐的故事,巧妙地植入了对社会制度、教育弊端乃至人类虚荣心的辛辣批判。这种批判是温和的,却又犀利无比,像一把藏在糖衣里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虚伪的表皮。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批判性的阅读姿态,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表层趣味上,而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对于希望通过文学了解历史侧面、而非教科书般枯燥记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它告诉我,最深刻的洞察往往诞生于最日常的场景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时或许带着一丝陌生,但回味无穷。我之所以如此推崇,关键在于其叙事视角的转换,那种灵活多变,让人完全没有预料到。有时候,故事以一个局外人的、近乎上帝的视角展开,冷峻而客观地剖析着人性中的弱点和光辉;而另一些时候,笔锋一转,又深入到某个角色最隐秘的内心独白之中,那种第一人称的倾诉,带着强烈的代入感和情绪的张力,让人几乎能触摸到角色的脉搏。这种叙事上的“游击战术”,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和不可预测性。此外,书中对环境的描绘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朴素的场景——无论是广袤的平原、喧嚣的码头,还是局促的室内空间——赋予了鲜明的性格,使其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暗示人物命运的“活物”。每一次阅读,我都会被这种精妙的构思所折服。它没有那种刻意堆砌的华丽辞藻,一切都服务于故事本身,干净利落,直击要害。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盛宴。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的内心涌动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格调,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旅程将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那些看似平实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社会百态的深刻洞察。比如,在描绘某个小镇的日常生活时,他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个栩栩如生、充满烟火气的场景,让人忍不住想置身其中,去感受那里的阳光、尘土和人们的呼吸。故事情节的推进,并非那种大起大落的戏剧化冲突,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动,如同溪水缓缓流过鹅卵石,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次转折都恰到好处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选择。我特别留意到他对幽默感的把握,那种独特的讽刺与自嘲,如同夏日里突如其来的阵雨,清爽而又带着一丝辛辣,让人在会心一笑后,又陷入更深的沉思。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但合上书本后,其中的某些片段和人物形象却久久萦绕在脑海中,仿佛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故事的集合,更像是一扇通往某个特定时代和心灵深处的窗户。

评分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极尽讽刺,夸张,发人深思!

评分

正版

评分

经典好书,开卷有益啊,好好培养阅读能力

评分

短篇小说非常适合路途上看,质量非常好,物流也很快

评分

这次图书日买了十几本书 优惠力度大 特别划算,书的质量也非常好,印刷清晰,就是快递有点不可人啊。

评分

这物流,杠杠滴。

评分

孩子很喜欢看

评分

纸张非常非常不错,正好赶上活动,非常实惠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之后想买书,还来京东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