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第二部长篇小说。人生如少年般飞驰,永远的韩寒时代。
这本书,在无数青年读者中带来共鸣,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总会有光明的东西,在未来。
属于少年的日子飞驰而过,成长中,必须有《像少年啦飞驰》。
2014全新定本。精美装帧,视觉触觉的全新感受。
《像少年啦飞驰》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成长过程。初涉社会,人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以及人心的不可探测,许多是韩寒的真实感受,是渗透阅历的写作。有失望、迷惘,但不断追求。
我和铁牛从小生活在上海,我们在小学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讨论《圣斗士星矢》,如痴如醉地看动画片,加入所谓的帮派“黑龙帮”。后来我的女朋友陈小露和铁牛好了,我无奈的同时和铁牛依然是铁哥们。铁牛在一个暑假悄悄消失了。高中毕业后我考到了一个叫野山的地方的师范大学,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叫老夏的人。学校里大家都在混日子,成天跑到外面泡吧、踢球、闲逛。除了经常一起喝酒之外,我和老夏开始研究车,并逐渐沉迷于其中。我通过学校的辩论赛意外获得了去香港的机会,而老夏更是离奇地和校花徐小芹结成了恋人关系。我和老夏都喜欢车,老夏买了辆摩托车,在一次飙车中不小心撞伤了别人,在住院期间被学校开除。老夏离开后不久我也因为他人诬陷“偷车”而被开除。回到上海,我开始了文学创作,在一个杂志社组织的笔会上,我认识了老枪。老枪是个靠冒名写东西谋生的写手,生活过得很落魄,挣了稿费之后却潇洒地花完。经过艰难的努力,我和老枪的剧本终于成功了,赚了很多钱,可我们却更加迷茫了……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韩寒获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累计销售600万册;
2001年《零下一度》;
2002年《像少年啦飞驰》;
2003年《通稿2003》;
2004年《长安乱》;
2004年《五年文集》,韩寒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2005年《就这么漂来漂去》;
2006年《一座城池》;
2007年《光荣日》;
2008年《杂的文》;
2009年《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
2010《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韩寒其间的片段集《毒》《草》,均登上各畅销书榜,韩寒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2010年9台湾出版韩寒博文集《青春》《出发》;
2011年11月《青春》;
2012年7月杂文集《脱节的国度》在香港书展发布;
2013年1月《我所理解的生活》。
杂志及电子杂志主编
2010年韩寒主编杂志《独唱团》;
2012年韩寒主编监制APP《ONE一个》;
2013年韩寒主编文艺杂志《一个》,9月创刊号《很高兴见到你》。
在某个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号称铁牛,铁牛的特征是看上去像头铁牛。我们当时学一篇课文,说到长江有一个急弯的地方有一个小镇,那里就有两座镇江的铁牛时,大家和铁牛相视而笑。当时铁牛就很豪迈,举手说,报告老师,我以后要去支援长江的建设。那时正开家长会,大家纷纷向铁牛的爹恭喜说国家有希望了。铁牛以后就有了一个习惯,就是上课中无论什么时候,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就会挺身而出支援建设。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和铁牛双双留级。理由是考试的时候铁牛看我的试卷。偷看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铁牛偷看的是我的,但是我因为没有及格留级了,所以铁牛也付出了代价。
四年级我和铁牛念了两次,在暑假的时候我们的父母管教严厉,使我和铁牛上山当和尚的梦想破灭。当时铁牛就有了一个女朋友,还是我在返校的时候发现的,因为铁牛的脚大,平时穿回力球鞋的时候从来不系鞋带,体育课看得我们心里直痒痒,想这小子什么时候跌倒然后妈的摔个严重的。但是从那个暑假开始,铁牛开始系鞋带,头发用水涂得很开,可惜毕竟是水,耐久性不行。于是,铁牛一下课就噌地一下蹿向厕所,回来后头发又是思路清晰,使我们常常怀疑这小子是尿撒在手上然后在头发上擦还是怎么着。
一个礼拜之后我知道铁牛喜欢的是我们留级以前的班级的一个女生,名字叫陈露,她爹是粮食局的局长,这使我和铁牛很敬畏,我私下常对铁牛说,铁牛,你可要好好地招待陈露啊,否则我们就没有粮食了。陈露在我的眼里从来只是粮食的代言人。在铁牛眼里就不一样了,铁牛为她学唱小虎队的歌,每天要把你的心我的心穿一穿穿一个同心圆穿一个什么来着。铁牛有自卑的倾向,因为他爹是打鱼的,铁牛对陈露的说法是,我爹是个渔夫,每天一早出海,有艘渔船,看见有鱼浮起来了就一枪刺下去,一刺一个准。这是比较浪漫的说法。其实铁牛的爹就是每天早上去附近大小河流里电鱼,看见鱼被电得浮起来了,就用兜把它们捞上来,一兜一个准。渔船倒是有,只是一个大小的问题,如果铁牛他爹平躺在渔船上,后果是把船给遮了,岸上的人以为他是浮尸。
陈露是属于刚开始看言情的女孩,在铁牛留级以后更是对铁牛的大无畏精神敬佩,天天梦想和铁牛出海,两个人在渔船上看星星。铁牛在暑假里学习了格斗,为了转移陈露对渔船的关注,所以一有空就找班级里弱小的男生结伴撒尿,在走过陈露的班级时,把别人突然放倒,此刻陈露就在里面注视铁牛。
我和铁牛留级以后在一个班级里念书,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教导同学要一视同仁,结果自己从来没有一视同仁过,上课的时候铁牛的手都要举得不朽了,她只是说,有问题的同学下课以后来老师的办公室问。碰上其他人还没有举手的,就抽起来说,啊,×;×;×;同学,有什么问题就问老师吧。铁牛在一次下课以后对我说,我要杀了她。于是我们热烈讨论杀掉班主任刘老师的方案。铁牛的建议是拿一块石头,搁在门上,等老师推门进来,就给砸死了,然后我负责把老师的尸体拖到讲台后面,铁牛则马上手拿一把小刀,冲到班长的面前,俘虏班长向门口移动,而且一定不能忘记说,大家不要叫,再叫我就一刀杀了班长。然后铁牛估计班长会说,同志们,大家不要管我,为了革命,大家叫啊。然后铁牛一刀杀了班长,这时的位置正好在班级里最胆小的女生宋丹旁边。于是铁牛揪起宋丹,带她出教室,撤退路线是要迂回,因为陈露上课的班级前几天搬到了楼上,所以要先去楼上让陈露看看,再下楼逃跑。出了学校以后我们在车站等车,并把小刀扔到河里。铁牛在这里和我产生了分歧,我的主张是把刀扔在河里我们逃,铁牛的主张是要我把刀洗干净了,再去文具店退掉,好歹是一笔钱,可以作为坐火车的经费。当然还要有我的新铅笔盒,铁牛的橡皮和自动铅笔。我们坐车到最近的火车站,然后坐火车逃往美国,因为铁牛听说大多数犯人杀了人以后是会逃到美国去的。
这个行动的搁浅是因为刘班主任在铁牛的作业本上打了一个五角星,使铁牛对班主任产生了好感。
……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令人惊叹的语言驾驭能力。它的语言风格是如此多变,时而富有诗意的哲思,仿佛在低语着人生的真谛;时而又切换到粗粝、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完全符合书中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这种风格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避免了作品的单调性。特别是书中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描绘,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直接说“时间过得真快”,而是通过描述一双鞋底磨损的纹路,或者窗外那棵树每年开花结果的细微变化来体现,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读到那些描写内心挣扎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的“重量”,仿佛每一个词语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锤炼,才被允许进入最终的文本。这绝非一部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度,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的氛围营造堪称一绝,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空间。很多场景的描绘,带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朦胧感,即使故事的主线看似非常写实,但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比如某一个雨夜里突然出现的奇异景象,或者某个角色不合时宜的预言——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身处于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拓宽了作品的解释空间。它让读者在怀念逝去青春的同时,也被引入了一个关于“可能性”的哲学思考:如果当初做了不同的选择,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作者巧妙地利用这种模糊性,将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投射到书中的人物身上,使得阅读体验变成了某种深度的自我对话。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他们”的故事,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己”的镜子,其回味无穷的魅力就在于此。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在调动着乐队的情绪。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记忆的碎片收集者,时而跳跃到某个关键的冲突点,时而又沉浸在一段悠长的、带着怀旧色彩的内心独白中。这种非线性的结构,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困惑,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回味的空间。我不得不称赞作者对于“潜台词”的运用,很多重要的情感转折和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时停顿的长度、眼神的交汇,甚至是一杯被冷落的咖啡来暗示的。它要求读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解读的过程中去,去填补那些未曾言明的空白。这种互动性,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私人化和深刻。它不是在“告诉你”一个故事,而是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情绪的漩涡。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需要几分钟来梳理刚刚经历的情感过山车,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恰恰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翻开这本《像少年啦飞驰》,我首先被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青春特有汗水和热烈的气息所吸引。这不是那种矫揉造作、刻意渲染的“青春疼痛文学”,而更像是一次真实的、不加修饰的夏日午后奔跑。故事里的人物,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执拗,甚至他们那些略显笨拙的尝试,都让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环境的描摹尤其出色,无论是夏夜里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还是旧校舍走廊里泛着霉味的空气,都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场景。特别是主角在面对抉择时的那种天人交战,那种既想挣脱束缚又依恋安稳的矛盾心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友谊”的处理方式,它不是那种铁板一块的忠诚,而是充满了试探、误解、和最终和解的复杂过程,真实得让人心疼。读到最后,虽然故事似乎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那种在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和对成长的思考,远比一个完美的结局来得更有力量。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少年时代那种“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感觉全世界都要改变”的微妙情绪。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更多地来源于它对“不完美”的坦然接受。在很多青春题材的作品中,主角总是带着某种光环,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他们的痛苦也是为了最终的升华。然而,在这部作品里,失败、错失和遗憾似乎是常态,它们构成了人物成长的底色。我欣赏作者敢于描绘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和“说不出口”的告白。这种对现实生活中那些灰色地带的忠实记录,让作品具有了近乎纪实文学的力量。它教会我们,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拿到满分的考试,而是一系列充满瑕疵的实验。书中那个关于“坚持”与“放弃”的辩论,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它不是简单地赞美前者,而是深刻探讨了后者可能蕴含的另一种智慧。这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富有思辨性,避免了落入空洞说教的俗套。
评分物美价廉,送货神速,超赞
评分还是可以的。比较喜欢。得去看看内容!
评分书收到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是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买贵了,还不如去书店买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买来收藏
评分书不错,挺喜欢的!
评分在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