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统一南北,西巡张掖,科举兴,西疆宁;大唐盛世的光彩中,隐约可见隋炀帝的背影。 国破身死的亡国天子,市井传说的荒淫皇帝,——成正败寇的人们总爱涂黑失败者的声名。 但,人写的历史义怎能永远掩盖真相,大运河沟通南北,如金色的血脉滋润众生;洛阳城巍峨天下,在千百年的风雨中见证兴衰,承载文明。它们已经为“伟大的暴君”书写了他真实的墓志铭。《隋炀帝的真相》则为他正名。《隋炀帝的真相》由胡戟著。
内容简介
这几年,国内隋唐史学者关于隋炀帝的意见已不那么“舆论一律”了。《隋炀帝的真相》作者胡戟通过参加1984年的运河考察,更坚定了对研究隋炀帝的信心,很乐意地做了隋炀帝一生事业和辛苦的“知音”。而后承布目潮讽先生赠书,拜读了他对隋炀帝、唐太宗比较研究的精彩分析,又蒙黄约瑟先生惠寄杨永安先生的大作。金宝祥先生不仅惠赠他的大作《隋史总论》,而且多次表示对研究这个题目的关心。有心写了这本《隋炀帝新传》,并坚持在那年浪迹天涯中完成书稿。
作者简介
胡戟,上海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武则天本传》、《隋炀帝新传》、《中国政治通史·魏晋南北朝卷》、《胡戟文存》1-2卷,主编《20世纪唐研究》等。
目录
愿天下人还他个公道
一 新贵之家 阿麼华诞
二 快乐皇子 萧妃于归
三 统帅平陈 天下称贤
四 总管扬州 平叛江南
五 受戒佛门 弘扬儒学
六 兵出灵武 北却突厥
七 恃宠夺嫡 入主东宫
八 仁寿宫变 炀帝登基
九 并州反乱 擒废汉王
十 杨素绝医 高颎蒙冤
十一 妇人奴婢 蠲除课税
十二 长堑设防 营建洛阳
十三 开大运河 一下扬州
十四 君民建国 教学为先
十五 改革官制 创设科举
十六 改度量衡 颁大业律
十七 驰道御道 改善交通
十八 北巡突厥 竣修长城
十九 经略林邑 结好赤土
二十 通使倭国 招抚流求
二十一 西巡河右 和亲高昌
二十二 丝路繁盛 天下承平
二十三 二下扬州 穿江南河
二十四 御驾征辽 天下骚动
二十五 二征辽东 杨玄感反
二十六 三征辽东 高丽王降
二十七 再巡突厥 遇险雁门
二十八 李密传檄 瓦岗聚义
二十九 李渊起兵 袭占长安
三十 秉烛夜游 三下扬州
三十一 血溅寝殿 冢荒雷塘
隋炀帝大事年表
后记
补记
精彩书摘
开皇九年(589)正月平陈,二月便撤销了淮南行台省。杨广复拜并州总管,他的三弟秦王杨俊任扬州总管四十四州诸军事,接替他镇守广陵。开皇十年(590)十一月江南乱起,杨俊收拾不了,于是又命杨广为扬州总管,已就任内史令(宰相职)的杨素为行军总管,带兵平叛。杨广配合杨素的军事行动,展开政治攻势。他们的合作,使叛乱迅速平息。
杨素这一仗打得干净利索。他从京口起,一路攻打晋陵、无锡、苏州、松江、绍兴,从余姚由海路攻温州、婺州、乐安,再从温州、天台、临海至绍兴。应召入朝述职后又请命驰还,最后再取海路攻泉州,捕高智慧,降王国庆,大获全胜,前后未逾一冬。
杨素有一套独特的带兵办法。每临阵,必要斩一批有过失的军士,少则十几个,多则百余人。与敌对阵,凡不能克敌致胜者也都杀。使将士“ 股栗”,不敢退缩,上阵都怀必死之心,勇猛异常。另一方面,杨素对部下又“微功必录”,容易得到提拔,有这点好处,贪图功名的军将们都愿意跟从他作战。即使是士卒,建军功得勋官后,可以请受勋田,改善家境。杨素恩威并用,“驭众严整”,战斗力大大超过南方叛军的乌合之众。
比如有名的“敦煌戍卒”史万岁,时任总管,在婺州杨素分兵二千,让他单独行动。史万岁率军逾岭越海,横扫浙江,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人们都以为全军覆没了。史万岁因水陆阻绝,信使不通,把写好的信封在竹筒内,随水漂出,拾者报告杨素,才知他们下落。从这个故事可知杨素所部战斗力之一斑。
杨广的政治攻势也很奏效,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士人陆知命出了很大力。《隋书·陆知命传》载:“会高智慧等作乱于江左,晋王广镇江都,以其三吴之望,召令讽谕反者。知命说下贼十七城,得其渠帅陈正绪、萧思行等三百余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功。
此外,《隋书·郭衍传》还记:“十年,从晋王广出镇扬州。遇江表构逆,命衍为总管,领精锐万人先屯京口。于贵州南,与贼战,败之,生擒魁帅,大获舟楫粮储,以充军实。乃讨东阳(即婺州)、永嘉(即温州)、宣城、黟、歙诸洞,尽平之。”由此可知,杨广所部亦采取了军事行动,承担了今安徽方向的平叛任务,也有可观的战绩。岭南方向的平叛,则由慕容三藏和奉诏巡抚岭南的杨广旧部裴矩,在洗夫人合作下成功。
江南之乱的迅速平定,维护了统一,打击了南方士族豪酋势力,为在南方推行隋朝政令和发展南方经济,创造了必要条件。历史表明这是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新的起步和未来赶上北方的关键阶段,具有改变国土经济布局的深远影响。杨广在平陈之后,又成为平叛的主持人之一,功不可没。
这次平叛是杨广早期政治生活中又一件大事,给他本人印象很深,屡屡在书信文章中提及。除前引《与释智频书》外,在他的《宝台经藏愿文》中也说道:“至尊拯溺百王,混一四海。平陈之日,道俗无亏。而东南愚民,余熸相煽。爰受庙略,重清海滨。役不劳师,以时宁复。”其中“ 爰受庙略,重清海滨”一句,明白无误地表示着,他受到皇帝的委派。这些材料是杨广参与平叛的证明。
人们多半都忽略了杨广在平叛中的建树,似乎那是杨素一人的功劳。
杨广的这一历史功绩,又差不多被史家们有意无意地抹杀了。
魏徵在《隋书·高祖纪》中叙述此事变时,只是说“诏上柱国、内史令、越国公杨素讨平之”。同书《炀帝纪》中,也只记载:“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完全不提杨广平叛的行动。如果说魏徵主编的《隋书》中,还在郭衍、陆知命传中保存了一些杨广参与平叛的材料,那么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这一类材料完全不见了。不仅仅是失载,司马光在杨素班师之后还录了一句“以并州总管晋王广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显然是要给人一个事平后才派杨广去扬州上任的印象。他在叙事次序上稍做手脚,就将杨广平叛的功绩抹得一千二净,比魏徵的做法更加彻底。这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疏失,那么就是他对抱有成见的杨广有意地贬抑了。
……
前言/序言
《盛世崩塌:王朝兴衰的十二个关键瞬间》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的皇帝或朝代,而是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十二个王朝命运的转折点,通过对这些关键时刻的深入剖析,展现王朝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复杂轨迹。每一章都如同一个微缩的史诗,揭示出导致一个时代终结的深层原因,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第一章: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暴政的潘多林与统一的代价 秦朝,这个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六国的帝国,其速生速灭的命运,是历史上最为引人深思的案例之一。本章将聚焦于秦二世而亡的背后逻辑。我们将审视秦始皇留下的庞大帝国,这个在统一过程中积累了惊人能量的机器,在失去核心驱动力后,其内部的矛盾是如何被急剧放大的。重点分析秦朝统治者在巩固统一、推行政策时所犯下的策略性失误。包括严苛的法律体系如何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徭役的过度征发如何耗尽了民力,以及焚书坑儒等文化压制手段,是如何从根本上瓦解了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我们将探讨,当一个王朝试图以绝对的武力和强制力来维持统治时,一旦外部压力减弱,内部的裂痕便会迅速蔓延。本章并非描绘秦始皇个人的功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王朝兴衰的起点,深入挖掘其灭亡的结构性原因,并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分析,展现普通民众在绝望中的爆发,是如何成为推翻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的关键力量。从秦的灭亡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统一的伟大事业,如果忽视了人心的向背和民生的根本,其辉煌终将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章:汉家风雨:文景之治的潜流与武帝的扩张 汉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朝代,其早期的稳定与后来的雄起,是研究王朝周期性演变的绝佳样本。本章将目光投向汉武帝时期,但我们并非简单歌颂其“扫六合”的伟大功绩,而是要挖掘其背后潜在的危机。我们将回顾文景之治所积累的财富与社会基础,以及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通过一系列激进的政策,将这些潜藏的能量转化为对外扩张的动力。重点分析汉武帝时期,国家财政的剧烈消耗,包括连年对外用兵、修建宫殿、祭祀天地等,是如何逐渐掏空国库,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我们将探讨,在对外辉煌的背后,国内的民怨是如何开始积累,而为了维持庞大的军事机器和帝国的运转,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税赋和经济上的手段,这些手段又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章旨在揭示,一个王朝的强大,如果建立在过度消耗国力、忽视内部平衡的基础上,其盛世的光芒之下,往往潜藏着不易察觉的危机,为后来的王朝动荡埋下伏笔。 第三章:魏晋风骨:士族政治的崛起与门阀的隐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分裂与融合的动荡时代。本章将聚焦于士族政治的兴起,以及这种政治生态对王朝命运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在朝代更迭频繁的背景下,一批世家大族是如何凭借其深厚的家世、雄厚的财力以及对文化的垄断,逐渐掌控了政治权力。重点考察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力运作、相互制衡以及其对皇权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当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士族手中时,对普通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会造成怎样的堵塞,这又会如何加剧社会的不满与阶层固化。本章并非描绘魏晋风流的雅趣,而是要深入分析,当“门阀政治”成为一种常态,国家整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会受到怎样的抑制,以及这种高度精英化的政治格局,在面对外部威胁或内部动荡时,其脆弱性又将如何显现。 第四章:隋唐气象:大运河的遗产与盛世的隐忧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的两个朝代,而隋朝的迅速灭亡与唐朝的盛世开局,都与大运河的修建息息相关。本章将深入分析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这项宏伟工程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将重点审视其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由此引发的民怨沸腾。本章并非简单褒扬隋炀帝的雄才大略,而是要揭示,当一项伟大的事业,其推进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适得其反。我们将分析,隋朝为何在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工程后,迅速走向灭亡,以及唐朝是如何在吸取了隋朝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大运河这一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与统治者如何平衡国家发展目标与民生福祉之间存在着微妙而重要的关系。 第五章:安史之乱:繁华落尽,盛唐的裂痕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对社会结构造成颠覆性影响的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节点。本章将聚焦于这场战乱的起因、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在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表象之下,潜藏着怎样的军事和政治隐患。重点考察边镇节度使权力过大、募兵制的弊端、以及统治阶层内部的腐败,这些因素是如何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提供了土壤。本章并非仅仅叙述战争的残酷,而是要深入挖掘,这场战乱是如何彻底地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导致中央权力的衰落,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及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我们将探讨,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一步步走向衰败,以及这场战乱留下的创伤,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藩镇割据:碎裂的帝国与失控的军阀 在安史之乱的余波中,藩镇割据成为唐朝后期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本章将深入分析藩镇割据现象的形成与演变。我们将考察,在中央权力衰落的背景下,地方军阀是如何逐渐坐大,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重点分析这些藩镇的权力结构、经济来源,以及它们与中央朝廷之间的复杂博弈。本章并非仅仅罗列军阀的纷争,而是要揭示,当一个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秩序将受到怎样的破坏。我们将探讨,在长期的割据混战中,社会资源是如何被过度消耗,民众的生活是如何陷入水深火热,以及这种“碎裂”的政治格局,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进入下一个动荡时期的前奏。 第七章:黄巢起义:农民战争的悲壮与王朝的终结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其爆发标志着唐朝的最终灭亡。本章将深入分析黄巢起义爆发的社会根源。我们将考察,在唐朝后期,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官逼民反等一系列社会矛盾是如何积累,最终将底层民众推向了绝境。重点分析起义的过程,以及黄巢的战略决策和其领导的军队的构成。本章并非简单歌颂农民起义的英雄主义,而是要深入挖掘,这场起义在给唐朝带来致命打击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最终的失败,又揭示了哪些深层问题。我们将探讨,当社会矛盾激化到极致,底层民众的愤怒爆发时,其力量是何等强大,但同时,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和组织严密的农民起义,又为何往往难以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并最终成为王朝更替中的一场悲壮的注脚。 第八章:五代十国:分裂的年代与短暂的王朝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国家经历了多次短暂的朝代更迭和长期的分裂。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我们将分析,在唐朝灭亡后,为何中国未能迅速走向统一,而是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分裂状态。重点考察这一时期各个政权的特点,包括其短暂的寿命、频繁的军事政变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顽固。本章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要深入挖掘,在这样一个分裂动荡的年代,社会经济遭受了怎样的破坏,民众的生活又是何等困苦,以及这种“破碎”的政治格局,是如何成为中国人民对统一的强烈渴望的根源。 第九章:宋之崛起:积弱的根源与文治的辉煌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但其“积弱”的形象却始终伴随着这个朝代。本章将深入分析北宋政权的特点,以及其“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我们将考察,赵匡胤是如何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及他为了避免重蹈唐朝覆辙,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分析宋朝在军事上的相对薄弱,以及这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但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挖掘,宋朝在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这种“文治”的繁荣,是如何与军事上的“积弱”并存,并最终影响了宋朝的命运。本章旨在揭示,一个王朝的强大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军事实力,其内部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繁荣,同样对其兴衰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十章:靖康之耻:王朝的屈辱与民族的伤痛 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民族屈辱,标志着北宋王朝的灭亡。本章将聚焦于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我们将分析,在北宋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军事上的软弱是如何被金国抓住机会。重点考察北宋朝廷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决策失误、内部的腐败以及未能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本章并非仅仅描述战争的惨烈,而是要深入挖掘,这次事件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我们将探讨,当一个王朝在军事上不堪一击时,其文明的成果和民族的尊严将如何被践踏,以及这次耻辱,又是如何成为激励后世民族复兴的深刻教训。 第十一章:元之覆灭:征服者的困境与统治的挑战 元朝,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庞大帝国,其最终的覆灭,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统治模式与文化融合的宝贵案例。本章将聚焦于元朝统治的特点及其最终衰亡的原因。我们将分析,元朝在军事征服上的强大,以及其在建立和巩固统治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重点考察元朝在民族政策、经济管理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是如何引发了广泛的矛盾和反抗。本章并非简单评判元朝的功过,而是要深入挖掘,当一个以征服为基础的统治,其文化融合的程度不足、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时,其统治的合法性将如何受到挑战,并最终走向覆灭。我们将探讨,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维持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有效的统治和民众的认同,而一旦这些基石动摇,其辉煌也终将成为历史的尘埃。 第十二章:明末农民起义:腐败的巢穴与希望的曙光 明朝末年,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内忧外患中走向了终结。本章将聚焦于明末农民起义,将其视为王朝覆灭的直接催化剂。我们将深入分析,导致这场起义爆发的深层社会根源。重点考察明朝晚期,土地兼并的加剧、赋税的沉重、官场的腐败以及天灾频发等一系列因素,是如何将底层民众推向了绝望的边缘。本章并非简单描绘起义的残酷,而是要深入挖掘,这场起义在推翻明朝的同时,也暴露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深刻弊端。我们将探讨,当一个王朝的统治已经腐朽到无法修复,民怨如同干柴,只需一点火星便会熊熊燃烧。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在这场巨大的动荡中,新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孕育,并为中国历史开启新的篇章。 本书通过这十二个关键瞬间,力图展现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强调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偶然的事件以及必然的危机。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那些曾经辉煌的帝国,最终会走向崩塌,以及在这些历史的转折点上,普通人的命运又是如何被深刻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