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拿大] 尼尔·杨(Neil Young) 著,陈震 译
图书标签:
  • 自传
  • 音乐
  • 摇滚乐
  • 尼尔·杨
  • 音乐家
  • 回忆录
  • 加拿大
  • 文化
  • 艺术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9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46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歌者传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这本备受西方评论界赞誉的自传中,摇滚传奇尼尔·杨将自己的精彩人生和盘托出。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代的重回巅峰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是一部摇滚活化石眼中的摇滚秘史,夹杂着令人咂舌的摇滚八卦;这是一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颂歌,从他饱受脑瘫折磨的孩子们、一位位逝去的音乐战友到共度36年人生路的爱人佩姬,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这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创业故事,他研发出林克沃尔特电动汽车,主导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帮助玩具火车巨头莱昂纳尔公司开发多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系统,成立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创立“农场救援”系列慈善音乐会,创办旨在帮助脑瘫和智障儿童的“桥”学校……老杨不停地把一个个想法照进现实。
  《摇滚不死:尼尔·杨自传》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痛和疾病所困。孩提时传染上的小儿麻痹症、白喉、麻疹等没能击倒他,成年后不断经历的癫痫大发作没能击倒他,60岁时罹患的颅内动脉瘤也没能击倒他。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作者简介

  尼尔·杨,加拿大国宝级摇滚音乐家,以个人及CSNY、“水牛春田”等著名乐团成员的身份活跃于乐坛。他创作了大量经典歌曲,其音乐风格跨越民谣、乡村、民谣摇滚、硬摇滚、电子乐等。
  作为屹立摇滚乐坛近半个世纪不倒的常青树,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几代摇滚乐听众,成为摇滚乐的一大象征。杨也是为数不多迄今仍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摇滚老将之一。他曾两度入驻“摇滚名人堂”。“摇滚名人堂”赞誉其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词曲作者和表演者之一”。

  陈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靖江,做过摇滚乐手、放射科医生、大学英语老师,现为自由译者。译著包括《我是你的男人》、《放任自流的时光》、《天堂十字路口》、《谁愿永生》等。

目录

全书共64章。

精彩书摘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英雄、我的战士:本?杨,还有他的母亲、哥哥和妹妹。
  年少时,我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今天。那时我梦想的是斑斓的色彩、坠落的感觉,诸如此类。
  我第一支搞出些名堂的乐队叫“乡绅”。它成军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温尼伯,建队成员包括鼓手杰克?哈珀(Jack Harper)、吉他手艾伦?贝茨(Allan Bates)、贝斯手肯?科布伦和我。虽然在之后的几年,乐队阵容经历了大换血,但这是我们出发时的阵容。我们在高中舞会上演,在教会舞会上演,在社区俱乐部演,在平板货车上演,甚至还在摔跤比赛中演过。
  我们的报酬少得可怜,有时一场下来整支乐队才拿到五块钱。这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但我们走个不停。我们的演出效果时好时坏,但我们积少成多。终于有一天,“乡绅”走出了温尼伯城——我们开始接到城外的演出邀约,会开上50英里的车出城表演。我母亲的小汽车被我们和设备塞得满满当当,我开车时完全没法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来车。想想都是奇迹,我们从没被交警拦下来过。从来没有。
  肯?科布伦的电贝斯音箱是自制的。因为原先的那个塞不进车里,我们只好把它改小了一号。我们最初的设备烂到家了。我的Les Paul Junior型电吉他老是跑音,由于尚不知道音准可以校正,这一恼人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入手下一把电吉他——格雷奇(Gretsch)公司产的Chet Atkins“马掌”(Horseshoe)为止。“银韵”乐队(The Silvertones)的兰迪?巴克曼(Randy Bachman)也用“马掌”,我后来在“水牛春田”用的也是这一型。我的第一台电吉他音箱是Ampeg公司产的Echo Twin,后来升级为芬达Tremolux。Tremolux是芬达的分体式电吉他音箱里最小的一款,却是我的第一台大家伙。
  温尼伯还有一支叫“银河系”(The Galaxies)的乐队。他们有三台巨大的芬达电吉他音箱——两台Showman和一台Band�睲aster。就设备而言,他们是最酷的。然后就是“银韵”乐队,他们有一台芬达Concert。兰迪他们是城里最厉害的乐手,我和肯对他们的演出极为欣赏。他们到处表演,大演出总少不了他们。他们是最牛的。
  我的不少吉他音色颇受兰迪启发,譬如他对回声(Echo)音效的使用。每当“银韵”奏起“影子”乐队(The Shadows)的器乐曲,我和肯都会被与汉克?马文汉克?马文(1942—),英国吉他手,老牌乐队“影子”主音吉他,以干净的音色辅以独特的回声、颤音音效著称。(Hank Marvin)如出一辙的回声音效震得呆若木鸡。“银韵”没有薄弱环节:主音歌手查德?艾伦(Chad Allen)唱得太棒了;钢琴手鲍勃?阿什利(Bob Ashley)能驾驭多种风格,从纳什维尔乡村钢琴大师弗洛伊德?克雷默(Floyd Cramer)到新奥尔良布鲁斯钢琴传奇“长发教授”(Professor Longhair),似乎所不能;贝斯手吉米?凯尔(Jimmy Kale)同样出色得难以置信。他也帮了我们不少忙。肯的第一把贝斯就是吉米帮我们订到的。他还把自己的电贝斯音箱借给我们录音和演出用。他是一个真正的好友。谢谢你,吉米!
  最终,我们的鼓手杰克?哈珀被肯?斯迈思(Ken Smyth)取而代之。这一阵容的“乡绅”录制了《苏丹》(The Sultan)和《极光》(Aurora)。
  后来,打算继续深造的艾伦退出乐队,道格?坎贝尔(Doug Campbell)顶替了他的位置。再后来,因为道格母亲不希望儿子吃音乐这碗饭,道格也离队了。道格是个天才,在乐队里弹主音吉他。我说他是个天才,是因为他既会打磨琴格,又会校正音准。他还能用电吉他音箱制造所谓“模糊音”(Fuzz tone)。我从道格那儿学到了很多。他留下了一个坑,我不得不去填上。当我们走红时,他不能与我们同在,但这就是命运。
  除了弹奏我写的歌外,“乡绅”还用摇滚的方式演绎诸如《噢,苏珊娜》(Oh, Susanna)、《汤姆?杜利》(Tom Dooley)和《克莱门汀》(Clementine)之类的民歌经典。这个想法来自我们演出时结识的“荆棘”乐队(The Thorns)。学会他们编配的摇滚版《噢,苏珊娜》后,我便开始把这种编配方式应用到一些民歌中来。“荆棘”的领导者叫蒂姆?罗斯(Tim Rose),是一位出色的创作歌手,被吉米?亨德里克斯唱红的《嘿,乔》(Hey Joe)或是他的创作。“荆棘”太棒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他们本该大红大紫的。但命由天定。“荆棘”与“丹尼和回忆”(Danny and the Memories)都是伟大的乐队,但他们都已被大浪淘尽。你永远不知道命运女神会垂青谁,又为什么没有垂青谁。
  “乡绅”成了温尼伯的第三或第四号乐队,水准有了大幅的提高。我们拥有的原创作品最多。我满脑子都是音乐,所以写了很多歌曲。先是器乐曲,然后是有词的,所以我不得不开口唱歌了。拥有原创使得我们有别于其他乐队,我明白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要想上一个台阶,有自己的原创是关键。观众喜欢看我们翻唱经典老歌,但我更渴望别的乐队唱我的歌。几年后,“猜是谁”(The Guess Who)(前“银韵”乐队)灌录了我写的《飞在地平面》(Flying on the Ground),我的这一梦想成真了。他们诠释得很棒。
  我们在温尼伯的竞争对手都鲜有自己的原创。我有了灵感才会去写,从来没有为了写而写。我们的阵容像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鼓手又换成了阿尔?约翰斯顿(Al Johnston),然后是我家街对面的比尔?埃德蒙森。他是一个真正的摇滚乐手,因为他有态度。我信赖有态度的人,这亦使得“乡绅”与众不同。我们在威廉堡的CJLX电台录音棚里录了《我会永远爱你》(I�餷l Love You Forever)和《我想知道》(I Wonder)等三首歌,里面的鼓就是比尔打的。比尔娶了温尼伯CKRC电台录音棚的秘书,我们生平第一次录音就是在这个棚。最终他退出了乐队,原因是他在威廉堡时她受不了相思之苦。这些家伙退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我实在搞不懂他们。我信念坚定,做好了长期死磕的准备。
  就在我们打算彻底离开温尼伯之际,我们拥有了鲍勃?克拉克(Bob Clark)。鲍勃乐于冒险,愿意跟着我们一起闯荡威廉堡。我们在他哥哥的店面楼上排练,那也是他教学生打鼓的地方。温尼伯的爵士乐氛围非常浓厚,鲍勃和他哥哥也都喜欢爵士乐,不过鲍勃更爱玩摇滚,并认同“乡绅”的音乐方向。有了鲍勃这样的鼓手,“乡绅”完全可以挥别温尼伯了。我们收拾好行囊,开着“莫特”重返威廉堡。
  威廉堡是安大略省的工人阶级港口城市,位于五大湖的顶部。“火烈鸟”俱乐部是我们在这座城市的起点,也是我们初尝成功滋味的地方。我们回“火烈鸟”演了几晚,同时把歌曲样带寄给唱片公司。石沉大海。其中一首《我会永远爱你》关于帕姆,我美丽又深情的初恋。歌里的故事发生在海边,所以我们采用了波浪的音效。当然,当时我还没见过大海。
  我努力创作的同时,“乡绅”也在卖力地表演着。“四维空间”(The Fourth Dimension)是当地一家天天都有好演出可看的咖啡馆,每周日和周一晚,我们会去那儿参演“民谣歌会”一种形式自由随意的民谣音乐会形式,又称民谣派对。(Hootenannies)。除了威廉堡外,温尼伯和里贾纳(Regina)也有“四维空间”,所以来“四维空间”表演的音乐家们会穿梭于三地巡回演出。其中一个组合叫“两个波士顿来的家伙”(Two Guys from Boston),由乔?哈钦森(Joe Hutchinson)和埃迪?莫陶(Eddie Mottau)组成。他俩灌录过一张45转唱片,名叫《回家吧,贝蒂》(Come on Betty Home),还放给我们听了。我对他们钦佩极了——他们可是出过唱片的人啊!
  一天,哈钦森和莫陶收到了别人寄来的大麻,激动得手足措。我搞不清那是“叶子”以草药形式制成的大麻,包括成熟的雌株花、叶及茎。(Weed)还是哈希什由印度大麻榨出的树脂,以棒状、杆状或球状物的形式存在。(Hashish),但我相信那玩意儿一定倍儿爽,因为他俩乐坏了。论是“叶子”还是哈希什,我当时都还没有体验过。
  那一阵,“披头士”推出了《旅行车票》(Ticket to Ride),“四维空间”的自动点唱机里也有这首歌。《回家吧,贝蒂》和《旅行车票》的点播次数都很惊人。众多乐队和歌手在“四维空间”巡回演出过,他们大多来自美国。我看到了民谣女歌手丽莎?金德里德(Lisa Kindred)、布鲁斯双人组合“桑尼?特里和布朗尼?麦吉”(Sonny Terry and Brownie McGhee),另外还有创作歌手唐?麦克林(Don McLean)——当时他尚未推出大热金曲《美国派》(American Pie)和《文森特》(Vincent)。这些音乐家让我艳羡,让我迷恋。光是他们来自美国,正在一路巡演的事实就足以让我羡慕不已。
  来“四维空间”表演的还有一支叫“公司”(The Company)的乐队。里面一个家伙弹唱俱佳,有一副媲美黑人骚灵(Soul)歌手的唱腔。你得定睛打量,以确定他是白人。他的乐句划分(Phrasing)可指摘,我真的被他吸引住了。一次“民谣歌会”上,他径直踱到我身旁,自我介绍了一番。他叫史蒂芬?斯蒂尔斯,我们一见如故。让我惊讶不已的是,他也那么喜欢我们的演奏。
  我们之间的伟大友谊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史蒂芬是个天才。就像任何天才一样,他有时会被人误解,我年轻时就误解过他多次。后来,我渐渐读懂了他。退出CSNY后,我很挂念他。尽管CSNY的另外两位成员——大卫?克罗斯比和格拉汉姆?纳什也爱他和他的音乐,但我总觉得他俩从未彻底理解他的想法,正因如此,他的创作变得有点隐遁。我最懂他。史蒂芬是我的兄弟。这一路走来,我俩风雨同舟,互为老师,互相认识着对方的音乐和人生,从未厌倦,从未足够。我俩对飙电吉他时,那种两相交缠、相互较劲的快感弥足珍贵。大卫和格拉汉姆与史蒂芬就难以擦出那样的火花——当然,我俩交情更久,在CSNY里又都身兼主音吉他手,合奏起来又如此难分难解。相较大卫和格拉汉姆,我更尊重史蒂芬的天赋和才华,但如今他俩和史蒂芬待在一起的时间要比我和史蒂芬多得多。他俩在意的想必是其他东西。我希望“水牛春田”能够重组,这样我和史蒂芬就又能一起摇滚。我们需要一位能与我们配合得严丝合缝的新鼓手——鼓手的问题要追溯到创团鼓手杜威?马丁(Dewey Martin)和史蒂芬之间的不合拍。我们有很多事要去做,我们也没理由不去做。
  “公司”离开威廉堡赴温尼伯演出前,史蒂芬把他在格林威治村汤普森街的住址写给了我。与此同时,“乡绅”搬进了“四维空间”老板戈迪?康普顿开的汽车旅馆。每周六和周日下午,我们去“四维空间”免费表演以抵房费。后来,我们被踢出了康普顿的汽车旅馆,只好栖身于基督教青年会。我们开始到其他场子演,但挣不了几个钱。有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啃罐头猪肉和乐之饼干。
  我们在威廉堡演了很多场,直到我搬去了多伦多。事出突然。一天深夜,我和当地乐队“邦尼维尔”(Bonnevilles)的几个家伙及特里?埃里克森(Terry Erickson)在外头游荡。特里是个弹得一手好吉他的贝斯手,当时我们正考虑吸纳他进入“乡绅”。特里说他在苏圣玛丽市有场演出,于是我决定开车送他过去。我们跳进了灵车。就是这样,说走就走。同行的还有“邦尼维尔”乐队和鲍勃?克拉克。特里的摩托车被我们抬进“莫特”,放在原本放棺材的位置。
  行至中途,在盲河镇附近,“莫特”抛锚了。变速箱报销了。然后是一段可怕的经历——“莫特”被高速地向后拖拽,后轮悬空,前轮着地,我坐在驾驶座上提心吊胆地紧握着方向盘。终于,“莫特”被拖车拖到了镇上的比尔家汽修店。比尔信誓旦旦地说包在他身上了,然后几天过后,我们仍被困在那里,并且就快弹尽粮绝。我们白天吃烤土豆充饥,晚上睡废品堆场。堆场对面甚至还是一个坟场,我们真是群古怪的家伙。
  “邦尼维尔”拦顺风车回到威廉堡,周末有场演出在等着他们。鲍勃也跟着他们回去了。我的“莫特”就这么没了。没有了这辆灵车,我们在威廉堡将一事成。我就是这么想的。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印象。形象。论是对乐队还是对我个人而言,它都是一种法言说法捉摸的东西。你不能没有它。若没了它,你就得从头再来。我和特里去北部湾找他父亲,试图跟他借点钱。在北部湾,我们目睹了“曼陀罗”乐队(The Mandala)的演出,吉他手多米尼克?特罗亚诺(Domenic Troiano)和主唱乔治?奥利弗(George Olliver)真的很酷,节奏布鲁斯玩得既纯正又老辣。在多伦多邂逅布鲁斯?帕尔默(Bruce Palmer)和瑞克?詹姆斯瑞克?詹姆斯(1948—2004),美国黑人创作歌手,放克乐大师,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出过多首畅销金曲,是放克乐成为国际性音乐类型的最重要推手之一。(Rick James),加入他们的“八哥鸟”乐队(The Mynah Birds)之前,我还回到过北部湾,在当地的民谣俱乐部驻唱了一阵。
  然而特里的警察父亲没钱给我们。早餐是家乐氏玉米片和可口可乐。特里的一天由可乐开始。没有牛奶。真新鲜,早餐喝可乐,我跟着尝试了一段时间。
  最终我决定南下多伦多向父亲求助。我们受到了款待,但并未久留。挺拘谨的,我们在那儿似乎有些碍事。彼时父亲已经再婚,我第一次见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阿斯特丽德?杨阿斯特丽德?杨(1962—),加拿大创作女歌手、音乐人。(Astrid Young)。小阿斯特丽德当时三四岁,我记得她在学吹双簧管。我开始探索约克维尔村的音乐场景,那里的现场音乐氛围浓厚,可以说是加拿大的格林威治村。我打电话给肯和鲍勃,就我的缺席导致乐队最后几场演出告吹表示歉意;然后我说服了他俩来多伦多碰碰运气。
  “乡绅”就快走到终点了。我期望“乡绅”能在约克维尔站稳脚跟,但在这儿获得演出机会可没那么容易。拜爸爸所赐,我们得以在一家旧戏院的大厅排练。爸爸成了我们的后盾。想必是因为我杀到了多伦多,让他看到了我的决心。
  我们在约克维尔难以打开局面。乐队多如牛毛,为了争一个演出机会,大家抢破了头。有个叫马蒂的经纪人带人来听我们弹奏,但过来的人没一个看好我们。温尼伯二号乐队“银河系”前任吉他手吉姆?阿克罗伊德(Jim Ackroyd)为我们弹过一阵吉他,他的弹奏真的很棒,丰满了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新歌《你在丢下我》(Casting Me Away From You)委实动听。但我们人问津,四处碰壁,经历着彻头彻尾的失败。然后,鲍勃退出乐队,回到了温尼伯。我们带着新任鼓手乔迪?麦克唐纳(Geordie McDonald)参加了在佛蒙特一个滑雪场举行的试镜演出,当然,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乡绅”在多伦多没能闯出一片天。这是一段艰难的时期。我们是大池塘里的小鱼,名不见经传,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我们努力了,试镜,排练,但一所获。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肯和我住在休伦街一个有七八间客房的寄宿公寓里,和其他租户一样靠加了小香肠和豆子的通心面填饱肚皮。我的生活黯淡光,除了结识一个叫桑迪?格里克(Sandy Glick)的女孩外。我有了一个朋友。我躲避着毒品和派对。我逃开了。
  杰克?哈珀和肯?科布伦是我记忆里最为清晰的两位“乡绅”。之所以是杰克,是因为他和我依然保持联络,在精神上依然是“乡绅”的一员;之所以是肯,是因为他那么够朋友,总是私地给予他的一切。肯真的是“乡绅”的主心骨,和我一起走过那一段曲折起伏的旅程。
  和肯及“乡绅”分道扬镳是我记忆中最艰难的抉择之一。我可能处理得极为糟糕,所以有些不堪回首。之后一段时间,肯发展得比我好,为好几支多伦多地区的乐队弹琴;我则开始尝试独自弹唱,在多伦多和北部湾单枪匹马地演了几场。
  在马蒂的安排下,我去了趟纽约,前往大厂牌Elektra试镜。按照史蒂芬留给我的地址,我找到了格林威治村汤普森街他的住处,接待我的是他的前队友里奇?弗雷(Richie Furay)。里奇告诉我,史蒂芬去洛杉矶组乐队去了!我教了他一首《如今克兰西甚至法把歌唱》(Nowadays Clancy Can�餿 Even Sing),然后去了Elektra。除了随身背着那把格雷奇电吉他外,我还把我的电吉他音箱一路拖到了纽约。在港务局巴士站(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我请一个家伙帮忙拖一把,他回应道:“小毛孩,这里是纽约——自己拖!”然而我还是没能用得上它——我的电吉他线坏了。我太逊了。试镜又砸了。
  ……

前言/序言


前言: 这本传记,并非简单地记录一个人的生平,而是试图捕捉一个灵魂的脉动,一段旅程的痕迹。它关于音乐,关于艺术,关于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关于一个人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执着地守护内心的纯粹与自由。它不只是尼尔·杨的独白,更是那个时代许多不安灵魂的回响。 第一章:枫叶下的初啼 故事的开端,总是在某种既定的宿命中悄然展开。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名叫尼尔·杨的少年,在枫叶的红与秋的黄交织的画布上,留下了他最初的足迹。这是一个在温尼伯的寒冷冬日和马尼托巴湖畔的夏日微风中成长的孩子。童年,如同一首未完成的歌,充满了模糊的旋律和未曾填写的歌词。然而,在这片看似宁静的土地上,一些不安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神童”,也没有被早早地预言将名垂青史。他的童年,如同许多同龄人一样,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对生活的好奇,以及对未来模糊的憧憬。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一股与众不同的冲动,一种对表达的渴望,正在悄悄地积蓄力量。音乐,在这个尚未被社会定义的少年心中,并非一个职业规划,而是一种心灵的呐喊,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童年时期,疾病如影随形, polio(脊髓灰质炎)的侵袭,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身体上的病痛,往往会加剧内心的敏感与孤独。然而,正是这种经历,磨砺了他坚韧的意志,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开始在音乐中寻找慰藉,在旋律中寻找力量。一把旧的吉他,成为了他最忠实的伙伴,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他年少时的迷茫、渴望与不甘。 那个时代,北美大陆的风云变幻,社会思潮的涌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年轻人。尼尔·杨,也并非置身事外。他对社会的不公,对虚伪的批判,对自由的向往,都在他年轻的心中生根发芽。而音乐,则成为了他表达这些情感的最佳载体。他的歌声,不像同时代许多歌手那样华丽圆润,反而带着一种粗粝的质感,一种未经雕琢的真诚,这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在加拿大,他与早期的音乐伙伴们一起,在酒吧、在小型音乐会中磨练技艺。那些不被大众所知的舞台,反而成为了他最好的课堂。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与观众交流,如何用音乐点燃气氛,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他的早期作品,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日后标志性的元素:朴素的旋律,直白的歌词,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与希望并存的情感。 然而,加拿大,这个广阔而又相对保守的土地,似乎无法完全承载他心中那份汹涌的音乐能量。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渴望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渴望在更激烈的音乐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于是,在某个决定性的时刻,他收拾行囊,带着那把老吉他和无数未竟的梦想,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朝着那片被誉为音乐圣地的土地——美国,而去。 这趟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陌生的土地上,他经历了孤独,经历了挫折,也经历了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但内心的那份执着,那份对音乐的纯粹热爱,驱使着他继续前行。他像一个孤独的游侠,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荡,寻找着能让他停靠的港湾,寻找着能理解他音乐的灵魂。 第二章:旧金山的迷雾与曙光 旧金山,这座在六十年代末期充斥着反叛精神和迷幻色彩的城市,成为了尼尔·杨音乐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他在这里遇见了Buffalo Springfield乐队,这支日后被誉为“乡村摇滚”先驱的乐队,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音乐圈。 在Buffalo Springfield中,尼尔·杨并非是那个最耀眼的存在,但他独特的嗓音和创作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他与Stephen Stills、Richie Furay等音乐人的合作,碰撞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音乐火花。他们的音乐,融合了乡村的民谣根源和摇滚的奔放能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为日后乡村摇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尼尔·杨始终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他在乐队中感受到了束缚,他对乐队的商业化运作和成员间的创作理念差异感到不满。他渴望更自由的创作空间,更纯粹的音乐表达。因此,在Buffalo Springfield解散后,他并没有选择与其他乐队合作,而是毅然踏上了 solo(个人)发展的道路。 solo生涯的开端,并非一蹴而就。他的第一张专辑《Neil Young》,虽然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但并未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这张专辑,更像是一次自我探索的尝试,一种内心深处的倾诉。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他的歌词,充满了对个体孤独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然而,尼尔·杨的音乐,就像一种需要时间沉淀的陈酿,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醇厚。他的才华,最终还是无法被忽视。1970年,他推出了《After the Gold Rush》这张专辑,这张专辑一经推出,便引起了轰动。它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更是在艺术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After the Gold Rush》中的歌曲,如《Southern Man》和《Ohio》(虽然《Ohio》并非收录在此专辑,但与同一时期创作的《After the Gold Rush》风格相似,且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展现了尼尔·杨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及他尖锐的批判精神。他对种族歧视、战争的控诉,通过他那充满力量的歌声和直白的歌词,直击人心。 更重要的是,这张专辑展现了尼尔·杨在音乐上的多样性。他既能创作出充满力量的摇滚歌曲,也能创作出如《After the Gold Rush》这般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民谣。他的音乐,开始显露出一种跨越界限的特质,一种既能引发思考,又能触动情感的能力。 在旧金山的迷雾中,尼尔·杨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他以一个独立的音乐人的姿态,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他并没有追随潮流,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音乐传奇。 第三章:狂野之心的回响 当尼尔·杨的名字开始在音乐界闪耀时,他并没有沉溺于名利的喧嚣,而是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他身上那股不羁的狂野之心,注定了他不会安于现状。他渴望在音乐中不断突破,不断挑战自我。 1972年,他推出了《Harvest》这张划时代的专辑。这张专辑,可以说是尼尔·杨个人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它将他推向了事业的顶峰,也成为了乡村摇滚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Harvest》中的每一首歌曲,都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Heart of Gold》以其温暖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成为了传世经典,被无数人传唱。《Old Man》则带着一种对人生况味的深刻体悟,触动了无数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灵魂。《The Needle and the Damage Done》则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揭示了毒品对生命的摧残,展现了他作为艺术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张专辑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凝聚了尼尔·杨在创作上的成熟,也汇集了他与顶尖音乐人的精诚合作。乡村音乐的朴实情感,摇滚的自由精神,以及尼尔·杨那独一无二的嗓音和创作才华,在《Harvest》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尼尔·杨并没有选择继续在商业的坦途上前进。他内心深处的叛逆和对音乐纯粹性的追求,让他再次选择了冒险。他厌倦了《Harvest》所带来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关注和期待,他开始尝试一些更加粗粝、更加实验性的音乐风格。 他与Crazy Horse乐队合作,推出的《Tonight's the Night》和《On the Beach》等专辑,展现了他更加黑暗、更加内省的一面。这些专辑,并没有《Harvest》那样广受欢迎,甚至在当时被一些评论家所诟病,认为它们过于晦涩、过于“失控”。然而,正是这些专辑,展现了尼尔·杨作为艺术家的勇气和对自身音乐探索的执着。 他用一种近乎撕裂的嗓音,唱出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唱出对虚伪现实的嘲讽。他的音乐,开始变得更加原始、更加具有冲击力。他不再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也不再回避人性的黑暗面。 Crazy Horse乐队,成为了他释放内心狂野的最佳拍档。他们的音乐,充满了即兴的爆发力和原始的能量,仿佛是尼尔·杨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呐喊。这种合作,虽然在商业上并非总能取得成功,但却成为了他音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尼尔·杨,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音乐高峰之后,选择继续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他用自己的方式,定义着“摇滚不死”的真谛。他的音乐,如同他本人一样,带着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焰,一种对真实的不懈追求。 第四章:时代的见证者与反思者 尼尔·杨的音乐生涯,并非只停留在个人情感的抒发,他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反思者。他用他的歌声,记录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经历的动荡与变革,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切。 从六十年代末期的反战浪潮,到七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再到八十年代的商业化浪潮,尼尔·杨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用他的音乐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反对战争,批判种族歧视,关注环境保护,呼吁社会公平。他的歌曲,成为了那个时代许多人心中的共鸣,也成为了历史的注脚。 《Ohio》,这首写于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后的歌曲,以其强烈的批判力量和对政府的控诉,成为了反战歌曲的经典之作。他用一种近乎愤怒的嗓音,控诉了发生在同胞身上的暴行,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在八十年代,当摇滚乐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包装化的道路时,尼尔·杨却选择了逆流而上。他拒绝迎合市场,拒绝被商业所绑架。他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刻意地创作一些“不被市场接受”的音乐,以此来表达他对商业化的反感。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被商业利益所玷污,而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和艺术性。 他对环保的关注,也贯穿了他的音乐生涯。他创作了许多关于自然、关于土地的歌曲,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珍惜地球。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破坏和掠夺。 尼尔·杨的音乐,不仅仅是歌曲,更是他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他用他的音乐,传递着一种关于自由、关于真诚、关于责任的价值观。他并非一个完美的英雄,他也有自己的挣扎和迷茫,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 他,就像一位不屈的战士,用他的音乐,对抗着虚伪与不公。他,就像一位孤独的智者,用他的歌声,唤醒着人们内心的良知。他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人的符号,更是那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象征。 结语: 摇滚乐,从来不只是简单的音乐,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而尼尔·杨,就是这种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如同他创作的音乐一样,充满了起伏与跌宕,充满了坚持与探索。他用他的音乐,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也证明了“摇滚不死”的真谛。 这本书,试图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尼尔·杨,一个在音乐的世界里,用灵魂歌唱的男人。它并非要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而是要展现一个真实的人生,一种关于艺术、关于自由、关于坚持的永恒主题。他的故事,仍在继续,他的音乐,仍在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棒了,纸质厚实,摸起来很有质感,印刷也十分清晰。封面那种做旧的复古感,配合上尼尔·杨标志性的眼神,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足够吸引眼球。打开书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音乐宝藏。每一页的排版都很舒服,没有那种密密麻麻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尼尔·杨的歌迷,也能被这股艺术气息所打动。内页的插图,虽然不多,但都选得非常有代表性,像是对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一种视觉注解,勾起了我对那些经典旋律的美好回忆。我尤其喜欢书页边缘泛黄的处理,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艺术品,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传奇的音乐人生。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传递出的一种纯粹的、毫不妥协的艺术精神所震撼。感觉作者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于 raw 的方式,将那些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执着倾泻而出。这种坦诚,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试图包装自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歌词背后的思考,那种对旋律的精益求精,对表达的极致追求,让我深深折服。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会那种不随波逐流的坚持,去感受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气。每每读到激动人心之处,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回味脑海中那些熟悉的旋律,仿佛尼尔·杨的歌声就在耳边回响,与文字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那种不被定义、永远在路上的生命力。尼尔·杨的音乐风格一直在变化,他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挑战自己,探索新的可能性。而这本书,也同样展现了他这种永不止步的精神。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情,以及他对社会议题的关怀。他不是一个只活在音乐世界里的“艺术家”,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只是他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加浓烈,更加直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充满了力量,好像可以去尝试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这种积极向上、敢于突破的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也深深地激励了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坚持”二字的深刻理解。尼尔·杨的音乐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过低谷,也遭受过质疑,但他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书中那些关于他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灵感的故事,都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这让我意识到,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无数次的跌倒再爬起,无数次的尝试和坚持。他对于自己音乐理念的执着,对于艺术创作的纯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真实”的强烈触动。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音乐人,他有他的辉煌,也有他的挣扎;有他的热爱,也有他的迷茫。作者没有回避自己的缺点和过去的错误,反而以一种非常平和甚至带着点自嘲的态度去讲述,这反而让人觉得更加亲切和真实。这让我想起他那些充满力量又略带忧伤的歌,总能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那些关于创作的细节,关于录音室里的故事,关于与乐手的默契配合,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是如何在混沌中孕育出不朽的旋律。这本书不只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一个灵魂的探索,一个艺术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发出声音。

评分

你可能会觉得这并不像一本传统意义的自传,但里面记录的内容、情感又是如此真实浓烈,触手可及。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值得买来一看

评分

我觉得非常非常的好 不是一般的好

评分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评分

无以言表,唯余敬意

评分

尼尔•扬的老朋友,基本都是在他工作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好哥们儿,这里面有制作人、经纪人、乐手等等,他们几十年来一直不离其左右,即使是十几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在他的需要下,也是一个电话便“招之即来”。

评分

好书,翻译的真好,非常满意噶

评分

京东买图书,经济又正版!

评分

很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