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百年收藏精选

西泠印社百年收藏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中国书法
  • 艺术史
  • 西泠印社
  • 百年收藏
  • 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古籍善本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94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5601
包装:盒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目录

行书五律轴
水墨十六应真图卷
草书七绝
渔乐图
行书七律轴
山阁春云图
草书五律轴
松屋读书图
草书五律轴
溪山楼阁图
草书七律轴
墨竹图
积雪图
兰竹图
草书五律轴
冬晴出游图
仿黄鹤山椎玩蒲图
草书七绝轴
溪山村落图
烟湖垂钓图
行书七绝轴
溪村晚霁图
垂纶小影图
荷乡清夏图
……

前言/序言


翰墨丹青忆旧游: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撷英 一部跨越世纪的艺术画卷,一次与时代精神的深刻对话。 本书旨在呈现中国近现代(约1840年至1949年)书画艺术的波澜壮阔与细腻入微。聚焦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传统艺术在内忧外患中如何艰难求索、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面貌。我们精心遴选了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涵盖了从晚清“四王”残绪到海上画派的革新,再到岭南画派的地域特色,以及徐悲鸿、张大千等巨匠的开创性探索。 第一部分:晚清的坚守与变奏——传统势力的回响 晚清时期的书画艺术,仍旧承载着文人阶层对“道统”的最后坚守。然而,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即便是恪守传统的画家,其笔墨中也开始流露出微妙的变化。 1. 遗民情结与“四王”余脉的绵延: 这一部分收录了部分承袭清初“四王”衣钵的画家作品。他们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在山水画领域维持着“摹古”的传统。但细察之下,其皴法、点苔中,已不再是康乾盛世的雍容气象,而是多了一份清寂与萧索,是对逝去时代的凭吊。我们选取了部分以工细见长,注重笔墨韵味的设色山水,以展现其对元明清以来文人画理论的继承。 2. 岭南画派的异军突起: 鸦片战争后,地处南疆的广东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对外交流频繁,艺术思想更为开放。本书重点呈现了岭南画派的早期探索。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取日本“新画”的写生精神和西洋绘画的色彩观念,形成了“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双勾填彩、西洋透视法与中国笔墨的结合,以及对热带花卉、飞禽的描绘,展现了强烈的地域性和革新精神。这些作品是近代中国艺术“西学东渐”的早期重要试验田。 3. “金陵画派”的地域风貌: 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地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注重对家乡山川的描绘,融入了更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例如,部分画家在描绘秦淮风光时,既有对昔日繁华的追忆,也隐约流露出对国运衰微的忧虑,其用墨更加浑厚、苍劲,带有士大夫的傲岸之气。 第二部分:海派的活力与商业的渗透——世俗化与市场的力量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商业和文化的新中心,催生了最具市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海上画派。 1. 吴昌硕及其开创的雄浑之风: 吴昌硕是连接晚清与民国的关键人物。他深厚地植根于金石碑学,将篆刻的刀法入画,尤其在花卉、蔬果的创作上,以金石入笔,力求“拙厚”。本书收录的吴昌硕作品,无论是墨荷还是秋菊,都展现出一种磅礴大气、不拘泥于形似的写意精神,彻底打破了传统文人画过于柔弱的倾向。 2. 介入世俗的艺术实践: 海上画派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其艺术的“世俗化”和“商品化”。为了迎合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画家们创作了大量题材新颖、色彩明快的作品。我们精选了部分寓意吉祥的花鸟画和风景画,它们在保持笔墨趣味的同时,更注重装饰性和观赏性,反映了艺术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群体。 第三部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写实主义与现代转型 20世纪初,西学思潮全面涌入,美术教育体系开始重构,中国画的“体质”面临严峻挑战。 1. 徐悲鸿的“中西融合”与写实精神的引入: 徐悲鸿是这一时期艺术变革的旗手。本书详细呈现了他在留学法国期间学习素描和油画后,如何将西方的解剖学、透视学与中国传统水墨相结合的探索历程。我们重点展示了其标志性的奔马系列。这些马匹不再是传统文人画中温顺的意象,而是充满力量、疾驰向前的象征,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和对科学精神的推崇。 2. 潘天寿与传统笔墨的结构性重塑: 潘天寿的艺术是扎根于传统而又极具现代感的范例。他深刻理解中国笔墨的结构美学,但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和“小写意”的藩篱。他以大体量、大笔触、强烈的黑白对比,以及近乎抽象的几何化造型,创造出雄伟奇崛的山石形象和富有张力的“不留白”构图,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语言基础。 3. 齐白石的“大写意”与民间趣味的回归: 齐白石是“大写意”的集大成者。他晚年将篆刻的方笔与中国画的圆转笔法相结合,以红、黑、白三色为主调,创造出浑厚天真、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本书收录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虾、蛙、瓜果等题材,这些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着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对民间艺术的深刻洞察,代表了中国画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前提下,实现艺术本体语言的极致提炼。 第四部分:南方的探索与艺术的多元化走向 随着社会动荡,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上,发展出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 1. 广州、香港地区的现代尝试: 这一阶段的南方画坛,除了岭南画派的持续发展外,也出现了更多对抽象表现的兴趣。部分画家开始尝试用更松动的笔墨和更具象征意义的色彩来表达内在情感,为后来的抽象水墨画奠定了基础。 2. 敦煌壁画的发现与影响: 20世纪初对敦煌莫高窟的考察,极大地激发了艺术界对本土前代艺术的重新认识。部分画家在研究壁画后,将其色彩和线条的力度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近现代的书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多了一份厚重和古朴的历史感。 结语:在变革中寻求永恒 本书所辑录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对“何为中国画”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刻回答。他们或坚守、或变革、或融合,共同构建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充满张力、创造力喷薄的黄金时代。阅读这些作品,不仅是欣赏笔墨之妙,更是触摸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古代绘画装裱技艺的那些章节。他们不仅仅是展示了画作本身,更是深入探讨了“裱糊”这一门手艺的复杂性。我以前总觉得装裱不过是把画贴在衬纸上,但看到书中对“砑花绫”、“洒金笺”等材料的详尽介绍,以及对“全接”、“镶边”不同装裱形制的分析时,我才明白,装裱艺术与画作本身是互为表里的。特别是几幅残损严重但被巧妙修复的山水画,那修补的痕迹简直像是高明的外科手术,既保留了原貌,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书里详细记录了修复过程中所用到的浆糊配方和修补工具的特写照片,那些工具的形状古朴而别致,让我联想到了老一辈匠人那双布满老茧却又极其灵巧的手。这种对工艺流程近乎苛刻的记录,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陡然上升,它不再是简单的“精选”,而是一部活态的工艺史教科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把注意力从那些精美的碑帖拓片上移开,转投到那些装帧华丽的册页上。我发现,这本书的选材之广令人惊叹,尤其是在那些晚清民国时期文人间的信札往来部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当时社交圈的秘密之窗。那些笔墨间的客套、调侃、甚至是字里行间的微妙情绪,都通过那些遒劲或秀逸的笔法清晰地传递出来。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位著名书法家写给友人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加修饰的真性情,与他正襟危坐的公开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顶级的艺术家,在私下交流时,也保有这样鲜活、真实的一面。书中的纸张纹理处理得非常到位,有些信札用了带有明显紈皮的旧纸,那种脆弱感和历史的重量感扑面而来,让人不得不放慢翻阅的速度,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惊扰了沉睡的往事。这是一部充满“人味儿”的作品,它超越了单纯的艺术鉴赏,更像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史。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用极其考究的线装古籍装帧,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人的心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卷宋刻本的影印件,那种刀法遒劲有力,墨色深浅变化微妙的质感,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体会到古人对于文字艺术的极致追求。尤其是那些小楷的拓片,每一个“点”、“横”、“撇”、“捺”,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让人不禁感慨,在印刷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这背后凝结了多少人力与智慧。光是研究其中几种不同时期篆刻印泥的颜色差异,就足够我花上好几个下午。那些边款的布局,疏密得当,刀法犀利,简直就是微观世界里的山水画,我甚至能想象出刻者在灯下专注凝神的模样。整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纸张的选取、油墨的扩散程度,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近乎虔诚的尊重。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那些遥远而珍贵的历史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选材和用色处理,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审美的深刻理解。它没有采用那种浮夸的、试图模仿黄金的亮色,而是偏爱那种经过时间洗礼后沉淀下来的、略带灰调的青绿和赭石。这种色调带来的视觉感受是极其沉静和持久的,让人愿意长时间地凝视而不感到疲惫。尤其欣赏它对印章边款的放大处理,那些放大到足以看清每一个细微凿痕的特写镜头,让观者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那些原本藏在毫米之间的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体会到收藏界的“慢工出细活”哲学。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速普及的图册,更像是一份精心烹制的私房菜,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其中隐藏的醇厚底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眼睛和心境都得到了极大的净化与提升。

评分

我对那些早期印刷品的版画部分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木刻插图。那些线条的粗细变化,那种特有的“刀味儿”,即便是数码印刷也无法完全还原那种特有的颗粒感和力量感。书中收录了几幅清初的戏曲插图,人物造型夸张而生动,衣褶的处理极具动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跳下来。更妙的是,它还附带了对不同刻工风格的辨识指南。比如,某一种刻法偏向于细密均匀,而另一种则更加粗犷有力,对比起来看,简直像是在欣赏两位风格迥异的画家。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插图”的轻视,原来这些附属在文字旁边的图像,承载着如此深厚的艺术信息和历史信息。我甚至开始尝试用铅笔进行轻微的拓印练习,试图模仿那种刀口留下的细微凹凸,体会那份专注与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