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网络

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网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尔·斯泰西(Dale Stacey) 著,吴仁彪 等 译
图书标签:
  • 航空通信
  • 无线电通信
  • 航空电子设备
  • 通信系统
  • 网络技术
  • 航空工程
  • 无线电工程
  • 航空安全
  • 通信协议
  • 航空导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44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17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2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网络》介绍航空无线电通信系统与网络。全书共分为12章,首先介绍航空无线电系统、电波传播和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随后重点阐述了甚高频话音与甚高频数据链通信系统、军用航空通信系统、远程通信系统(包括高频话音、高频数据链通信系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航空遥测遥控系统、未来航空移动通信系统、航空电信网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航空无线电地面设备安装及使用方法、机载电子设备,最后还介绍了航空通信系统电磁兼容及频谱管理方面的知识。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回顾
1.2 当代与第二代设备
1.3 未来技术
1.4 操作及用户变化
1.5 航空用无线电频谱
1.6 航空电信业组织结构的讨论
1.6.1 国际机构
1.6.2 典型的国家机构
1.6.3 工业
1.6.4 典型的规范与专业工程机构
1.6.5 用户/使用者

第2章 航空无线电系统理论
2.1 基本定义
2.2 传播原理
2.2.1 电磁矢量
2.2.2 极化
2.2.3 传播速度及其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2.3 功率、振幅和分贝
2.4 各向同性功率源和自由空间路径损耗
2.4.1 各向同性功率源的定义
2.4.2 推导自由空间路径公式
2.4.3 功率通量密度
2.4.4 电场强度
2.4.5 电场强度与发射功率的关系
2.5 无线电几何
2.5.1 无线电地平线计算
2.5.2 地球膨胀因子--k因子
2.5.3 海里
2.5.4 大圆距离
2.6 复杂传播:折射、吸收、非视距传播
2.6.1 折射
2.6.2 大气吸收引起的损耗
2.6.3 非视距传播
2.6.4 传播至卫星
2.7 其他传播效应
2.8 调制
2.8.1 调制之谜
2.8.2 模拟域和数字域
2.8.3 幅度调制(AM)
2.8.4 频率调制
2.8.5 数字调制
2.9 香农理论
2.10 复用和中继
2.10.1 频分复用(FDM)
2.10.2 中继
2.10.3 时分复用(TDM)
2.10.4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编码OFDM
2.11 接入方案
2.11.1 频分多址接入(FDMA)
2.11.2 时分多址接入(TDMA)
2.11.3 码分多址接入(CDMA)
2.12 抗衰落和抗多径技术
2.12.1 均衡
2.12.2 前向纠错和循环冗余校验
2.12.3 内插
2.12.4 空间分集
2.12.5 频率分集
2.12.6 被动接收分集
2.13 带宽规范
2.14 天线增益
2.14.1 理想的各向同性天线
2.14.2 实际实现
2.14.3 几种常用的航空通信用天线
2.15 链路预算
2.16 互调
2.16.1 三次谐波与多余谐波
2.16.2 高次谐波
2.17 通信系统的噪声
2.17.1 热噪声
2.17.2 自然噪声
2.17.3 人为噪声与干扰
2.17.4 天电噪声
2.18 卫星理论
2.18.1 扩展噪声方程
2.18.2 G/T
2.18.3 链路预算方程
2.18.4 噪声温度
2.19 可用性与可靠性
2.19.1 定义
2.19.2 可靠性浴盆曲线
2.19.3 几个可靠性的概念
2.19.4 多元件系统的综合可用性
补充阅读材料

第3章 甚高频航空通信系统
3.1 甚高频航空通信的发展历程
3.1.1 1947年前的甚高频无线通信
3.1.2 1947年到现在的甚高频无线通信:信道化和带宽划分
3.1.3 当前及8.33 kHz信道间隔
3.1.4 未来航空甚高频通信
3.2 双边带-调幅系统
3.3 移动通信的标准--3C
3.3.1 网络覆盖
3.3.2 容量
3.3.3 质量
3.4 无线电管理与许可证
3.5 甚高频“硬化”和互调
3.5.1 接收机淹没
3.5.2 互调干扰
3.6 甚高频数据链系统
3.6.1 甚高频模拟通信系统局限性
3.6.2 数据链路的发展历程
3.6.3 系统技术规范
3.6.4 数据链系统比较
3.6.5 航空数据链系统业务
3.6.6 数据链系统的未来应用
补充阅读材料

第4章 军用无线通信系统
4.1 军用甚高频通信发展历史
4.2 军用航空移动通信的发展
4.3 军用甚高频通信系统的缺陷
4.4 新一代战术通信系统的挑战性
4.5 JTIDS/MIDS系统的诞生
4.6 JTIDS/MIDS技术规范
4.6.1 信道划分
4.6.2 Link 4A空中接口
4.6.3 Link 11空中接口
4.6.4 Link 16空中接口
4.6.5 接入方式
4.6.6 Link 16数据交换
4.6.7 抖动字段
4.6.8 同步字段(SYNCH)
4.6.9 定时同步
4.6.10 JTIDS/MIDS的其他特性
4.6.11 与测距设备共信道工作

第5章 远距离无线通信系统
5.1 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5.2 短波通信系统的频率分配
5.3 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5.3.1 短波发射机
5.3.2 短波接收机
5.3.3 系统配置
5.3.4 选择呼叫
5.3.5 短波信道的可用性
5.4 短波数据链系统
5.4.1 短波数据通信协议
5.4.2 短波数据链系统部署
5.5 短波通信在民航的其他应用
5.6 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5.6.1 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5.6.2 地球同步卫星服务系统
5.6.3 天线系统技术参数
5.7 甚高频、高频、L波段JTIDS/MIDS系统与卫星通信系统的比较
5.8 航空乘客通信(APC)
补充阅读材料

第6章 航空遥控遥测系统
6.1 遥测系统
6.2 遥测系统现状
6.2.1 遥测系统的频率分配
6.2.2 遥控系统
6.3 遥测/遥控系统的应用
6.4 空中客车公司的未来遥测系统
6.4.1 信道分配规划
6.4.2 系统组成
6.4.3 下行链路
6.4.4 上行链路
6.5 无人机

第7章 陆地回程和航空电信网
7.1 引言
7.2 点到点承载形式
7.2.1 铜电缆
7.2.2 频分复用组
7.2.3 新型的数字式连接和脉冲编码调制
7.2.4 同步数字体系、异步传输模式和Internet协议
7.2.5 光纤
7.2.6 专用网和航空电信网
7.2.7 PTT所提供的服务
7.2.8 无线电链路
7.2.9 VSAT网络
7.2.10 混合网络

第8章 未来的航空移动通信系统
8.1 引言
8.2 近期的可行技术
8.2.1 UAT
8.2.2 S模式扩展电文
8.2.3 802.xx协议族
8.3 长远的选择
8.3.1 分析
8.3.2 答案
8.3.3 定义的难题
8.3.4 一个基于CDMA通信系统的建议
8.3.5 软件无线电
补充阅读材料

第9章 无线电经济学
9.1 引言
9.2 经济学的基本准则
9.3 分析和盈亏平衡点
9.4 资金成本
9.4.1 基本的财务概念
9.4.2 通货膨胀
9.5 安全考虑
9.6 可靠性成本
9.7 宏观经济学

第10章 地面设施及设备
10.1 引言
10.2 实际的甚高频通信频带(118~137 MHz)设备
10.2.1 甚高频发射机
10.2.2 甚高频接收机
10.2.3 甚高频发射机/接收机结构
10.2.4 甚高频腔体滤波器
10.2.5 甚高频合路器、多路耦合器、开关与功分器
10.2.6 其他无线电设备
10.2.7 外围设备
10.3 室外
10.3.1 传输线(VHF、L波段及微波)
10.3.2 天线工程
10.3.3 塔或桅杆
10.3.4 机房
10.3.5 设备架

第11章 航空电子
11.1 引言
11.2 环境
11.2.1 温度
11.2.2 压力
11.2.3 设备测试
11.2.4 表观风速
11.2.5 湿度:0~100%
11.2.6 射频环境、抗扰性、电磁兼容
11.2.7 环境的分类
11.3 飞机类型
11.3.1 私人飞机
11.3.2 通用航空飞机
11.3.3 商用航空飞机
11.3.4 军用航空飞机
11.4 用于私人航空的简单航空电子设备
11.5 分布式航空电子设备概念
11.5.1 数据总线标准
11.5.2 供电系统
11.6 航空电子机架的布置
11.6.1 航空运输支架与模块化概念单元
11.6.2 冷却
11.6.3 背板布线
11.6.4 其他标准
11.7 航空无线电盒子
11.7.1 甚高频收发机
11.7.2 高频无线电
11.7.3 卫星接收机系统航空电子设备
11.7.4 其他设备
11.8 天线
11.8.1 甚高频天线
11.8.2 高频天线
11.8.3 卫星天线
11.9 控制共址环境
11.10 数据线、电源线、特殊电缆、同轴电缆
11.11 认证与适航维护
11.11.1 认证
11.11.2 欧洲民航设备组织
11.11.3 主最低设备清单
补充阅读材料

第12章 干扰、电磁兼容、频谱管理与频率管理
12.1 引言
12.2 干扰
12.2.1 干扰源
12.2.2 干扰形式
12.2.3 抗扰性与敏感性
12.2.4 干扰的测量
12.3 电磁兼容
12.3.1 分析
12.3.2 信道外发射、频带外发射、杂散发射
12.3.3 电磁兼容标准
12.4 频谱管理过程
12.4.1 同信道共享、相邻信道和相邻频带兼容
12.4.2 系统内与系统间兼容
12.4.3 系统内标准
12.4.4 系统间标准
12.4.5 WRC进展以及循环检查与修订
12.5 频率管理过程
12.5.1 例子
12.5.2 应急频率(3通道保护频带两侧)
12.5.3 航空用频谱与频率信息资源库
补充阅读材料
附录1 公式总结
附录2 量与单位
附录3 常量列表
附录4 单位转换
术语表

前言/序言

  民航是一个高新技术应用非常密集的行业。通信(Communication,简称C)、导航(Navigation,简称N)、监视(Surveillance,简称S)和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ement,简称ATM)共同构成了新航行系统(CNS/ATM),其中CNS为ATM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各种通信、导航和监视新技术都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和飞机机载电子系统中不断得到应用,通过空地协作的方式来保障飞行安全和航班正点,并提高航空公司的运输效益。
  作为民航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和负责人,我一直在思考该专业如何办出水平和特色,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同行业内用人单位沟通时,他们提出既希望学生上手快(过去民航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又希望学生基础好、后劲足(社会重点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但两者难以同时兼顾。在广泛调研国内外重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厚基础+特色专业模块”的教学改革思路。所谓“厚基础”,就是把学生的基础打扎实,凡是社会和民航都需要的知识单独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有发展后劲,有能力适应民航CN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民航行业特殊需要的CNS方面的内容集成到3门特色专业模块上,分别对应民航空管和航空电子的通信、导航和监视,这些课程的内容将“与时俱进”,随着民航使用技术和设备的变化而变化,但所占学时又不多,可以较好解决“厚基础”和“上手快”的矛盾。实践证明,这种教改思路是成功的,近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受到了民航用人单位的好评,到社会就业的学生也表现不俗。
  本书从理论、系统及实践的角度,广泛而简洁地介绍了典型空管系统和飞机上各种不同的通信系统,通篇包含操作实例与个例研究。它是我们选定的比较理想的民航通信模块特色教材。关于导航和监视方面的另外两本特色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实施、低空开放将带来通用航空这一战略性产业大发展、空管CNS设备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航和航空界迫切需要一本能涵盖空管和航空电子CNS方面的相关著作,由此本书应运而生。本书的翻译出版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2011BAH24B12)“通用航空综合运行支持系统”的部分支持。
  本书既适合于民航管理局、空域管理提供商、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适合于飞机制造商、无线电设备制造商以及航空工程、通信工程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学生。
  全书由中国民航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师负责翻译,其中马愈昭博士负责翻译第1章和第2章中的2.1~2.7节、第12章以及附录1~4,王文益博士负责翻译第2章的2.8~2.19节,刘海涛博士负责翻译第3、4、5、6章,冯青负责翻译第7、8、9章,石庆研负责翻译第10章,许明妍翻译第11章。全书由吴仁彪教授统一审校。
《现代船舶动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船舶动力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和对船舶能效、环保及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先进的动力系统已成为船舶技术的核心。本书旨在为船舶工程、轮机管理、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的学生、工程师及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参考书。 第一部分:船舶动力系统基础与原理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船舶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其在现代海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主机(如低速二冲程柴油机、中速四冲程柴油机、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指标及选型原则。特别关注了当前主流的船用柴油机技术,包括高压共轨技术、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以及发动机热效率的优化策略。 深入探讨了船舶辅助动力系统,包括主发电机组、应急发电机、锅炉(蒸汽动力系统)以及相关的燃料供应、润滑油管理和冷却水系统。对不同燃料类型(如重油、轻柴油、LNG、甲醇等)的特性、储存、供给及排放控制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重点阐述了满足MARPOL公约要求的排放控制系统(如SCR、洗涤塔)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第二部分:船舶推进系统与螺旋桨理论 本部分聚焦于动力系统向推进力的转化过程。系统阐述了减速齿轮箱、轴系耦合、轴承设计与安装的工程实践。在螺旋桨理论方面,本书不仅涵盖了基础的空泡理论、推进效率计算,还深入探讨了可调螺距螺旋桨(CPP)、导管螺旋桨、全回转舵桨等先进推进装置的结构原理和性能优化。针对不同船型(如集装箱船、油轮、特种船舶)的航行特点,分析了螺旋桨的选型与匹配策略,旨在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操纵性。 第三部分:船舶自动化控制与监测系统 这是本书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系统介绍了现代船舶动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从基础的传感器、执行器技术入手,详细介绍了分散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机舱管理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 1. 主机监测与负荷分配控制: 介绍发动机参数的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以及多机组并车时的负荷平衡控制策略。 2. 辅助机械的自动控制: 涵盖泵组、通风系统、油水分离器、压载水管理系统的自动启停与调节逻辑。 3. 能源管理系统(EMS): 阐述如何利用先进的算法优化全船能源分配,实现节能降耗,包括热能回收和电网管理。 4. 安全联锁与报警系统: 详细解析了机舱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规范、逻辑图构建以及故障响应机制,确保在极端工况下主机的安全停车与隔离。 第四部分:维护、诊断与数字化技术 本部分面向船舶的实际运行和管理,强调预防性维护和状态监测。详细介绍了基于振动分析、油液分析和热成像等技术的设备状态监测(Condition Monitoring, CM)方法。重点阐述了柴油机关键部件(如活塞环、气缸套、轴承)的磨损诊断技术及寿命预测模型。 最后,本书展望了船舶动力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船舶技术、基于物联网(IoT)的远程诊断与维护(Remote Diagnostics and Maintenance, RDM)平台,以及未来燃料(如氢能、氨能)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集成与挑战。强调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提高船舶运营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特点: 覆盖面广: 从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技术前沿: 紧密结合当前行业内最先进的低排放技术、数字化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标准。 图文并茂: 配有大量系统原理图、接线图、设备剖面图及控制流程图,便于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 实践导向: 结合大量工程案例和船级社规范要求,确保理论指导实践。 《现代船舶动力系统与自动化控制技术》是船舶工程专业学生、海事院校师生、船舶设计院工程师、船厂技术人员以及轮机管理人员必备的参考手册。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现代船舶动力系统的设计、操作、故障排除和优化管理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专业书籍,其参考文献的详实程度和前沿性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书中的引文覆盖了从上世纪经典文献到近两年顶尖会议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对该领域发展脉络的全面掌握。更难得的是,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文献,他经常会在关键论点之后,明确指出“某某文献对此有更深入的讨论”或“本文的改进之处在于结合了A和B的研究”,这种批判性地吸收和整合前人成果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对于那些希望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前沿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张通往该领域核心研究热点的地图。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但确实非常重要的早期理论基础,通过书中的指引,我找到了源头文献进行学习,这对我拓宽研究视野帮助极大。这本书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清晰地为后来的攀登者指明了更多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超乎想象,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的“象牙塔”读物,而是真正面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利器。书中对于不同网络架构的优缺点对比分析极其到位,不是空泛地对比性能指标,而是结合了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诸如电磁兼容性、实时性要求以及维护复杂性等一系列实际约束条件进行权衡。书中提供的一系列设计流程图和故障排查手册,简直就是一线工程师的“作战宝典”。我曾经为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XXX系统中断问题焦头烂额,但在书中找到了一个类似场景的详细分析案例,作者提供的诊断步骤和解决方案思路,让我茅塞顿开,当天就成功定位了问题所在。这本书教会我的,不只是“是什么”,更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培养,远比记住几个定义重要得多。这是一本可以真正改变工作方式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的个人化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技术著作的枯燥感。作者似乎是把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深刻的见解,用一种近乎“聊天”但又绝不失严谨的方式娓娓道来。他时不时会穿插一些只有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人才会知道的“行业内幕”或者“踩过的坑”,这些地方读起来尤其带劲,仿佛是导师在耳边手把手地教导。比如在讲到XXX技术标准时,书中没有简单地引用规范条文,而是分析了制定该标准的历史背景和各方妥协的博弈过程,这使得我对这个标准的应用场景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妙,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又转为深沉的思考,这种节奏上的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冷冰冰的技术领域,注入了鲜活的人文关怀和工程智慧,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行业的深厚热爱和敬畏之心。

评分

哇,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像是电磁波纹理的图案,立刻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棒,厚实且光滑,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内页的字体选择非常讲究,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线条清晰,色彩运用专业又不失美感。那些复杂的系统结构图,通过巧妙的层次划分和标注,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这对于理解抽象概念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和过渡页上的用心,它们像一个个精心布置的舞台,将读者引导进下一个知识的篇章。装帧工艺也看得出下了功夫,书脊结实,即使经常摊开放在桌面上,也不用担心会散架。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传达和阅读体验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爱不释手,光是看着它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简直让人惊叹,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罗列,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底层原理的挖掘。我之前对XXX领域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有些环节是“黑箱”,但读了这本书后,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豁然开朗。作者在阐述那些高深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现象时,展现了高超的教学技巧,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吓退读者,而是先用非常生活化或工程化的实例来铺垫,让读者先建立起直观的认知,然后再逐步引入理论的严谨性。特别是关于XXX算法的推导部分,作者的逻辑链条设计得极为严密,每一步的假设和推导都有明确的依据,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对于想要进行实际工程应用的人来说,书后附带的那些案例分析和参数设置指南更是无价之宝,它们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鸿沟完美地架设了起来。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反复研读和查阅。

评分

详细地介绍了航空无线电网络的原理,简单易懂

评分

而对于这本小说,我更想说的是,这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故事,错综复杂的案情背后,隐藏了婚姻里的大敌,。出轨,失踪,谋杀,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暗潮涌动的,是婚姻中的毒瘤,潜伏在两人的亲吻与拥抱当中。貌合神离的恋人,一层层拨开谋杀的真相。作为一个不怎么耐得下性子读小说的人,我想说这本书简直太酷了,让你即使因为琐事终端阅读,脑子里也不断的想着下面的故事情节,迫不及待的想要赶紧坐下来继续读。

评分

我也曾经经历过婚姻最初的磨合期,经历过总是吵架,觉得对方的想法不可思议。与一直隐忍的梅根不同的是,脾气火爆的自己,总会大吵大闹,一直到问题解决,否则坚决不睡觉。某个周六上午,心情甚好的我早起出去买菜,准备做个丰盛的午餐。忙活了一个上午之后,当四菜一汤摆上桌子的时候,先生还没有起床。火冒三丈的我我觉得,我一大早做饭,你不帮忙就算了,饭都上桌了还不起床,你以为我是你妈么?可老公跟我说:“其实我不需要你早起给我做饭,不需要你这么辛苦,这也并不是你擅长的,我们可以出去吃。我想要的,不过是醒来的时候,看见你在我身边,我伸手就可以抱住你。”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婚姻付出的再多,都不如恰好是对方想要的爱。

评分

提到出轨,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是渣男婊女,但我始终坚定的认为,没有一个婚姻问题不是两个人共同的错。出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无外乎是对方没有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爱自己,对对方不满意,内心无法满足而走出去寻找内心的满足。从道德上来讲,这是大错特错;但从人的本性上来讲,没有人不想要过上让自己舒服和愉悦的生活。当内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内心便会有驱动力让自己去寻找。法院里的离婚陈词里,每一方都可以指正对方在婚姻里的错,如何让自己心灰意冷,不再信任爱与感情。如果单听一方,会觉得对方十恶不赦,但如果看到双方的陈词,你会不知道到底谁说的是真的。

评分

还行吧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吧!

评分

不错……………………………………………………

评分

为何不给发票?下订单时专门点了要发票,还填了发票单位名称。你们省这点税有意义吗?

评分

书不错,推荐!WILEY的书都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