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宇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锂离子电池
  • 储能技术
  • 新能源
  • 电池应用
  • 电化学
  • 材料科学
  • 电源技术
  • 可充电电池
  • 电子工程
  • 便携式电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4210
版次:2
商品编码:109063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重点介绍锂离子电池国内外技术,相信可以满足读者需求。锂离子电池技术进展很快,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动汽车还是电站储能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是重要的新兴能源材料之一。

内容简介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能源材料之一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本书主要讲述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研究方法、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和非碳基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钒的氧化物和其他正极材料)、电解质(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新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检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全书许多内容反映了国际、国内的新研究和生产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易于读者理解。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对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开发和生产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宇平,长期在国内外从事锂离子电池方面研究,曾获得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荣誉称号,也是日本学术振兴会高级访问学者,还担任我国台湾大学访问学者和马来西亚大学访问学者。自2006年起,担任IUPAC国际新型材料及其制备学术会议的共同主席。

目录

第1章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1.1 电池的发展过程及我国的电池发展简史
1.2 高性能电池的参数
1.3 锂离子电池的诞生过程
1.4 与电池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1.5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发展及其特点
1.6 我国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必要性
1.7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1.8 锂离子电池组的结构
1.9 本书内容说明
参考文献
第2章 锂离子电池主要材料的选择要求及其研究方法
2.1 负极材料的选择要求
2.2 正极材料的选择要求
2.3 电解质的选择要求
2.3.1 液体电解质
2.3.2 全固态电解质
2.3.3 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
2.4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一些研究方法
2.4.1 X射线衍射法
2.4.2 光电子能谱法(XPS)
2.4.3 红外和拉曼光谱
2.4.4 电镜法
2.4.5 比表面积的测量
2.4.6 交流阻抗谱仪
2.4.7 循环伏安法
2.4.8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量天平
2.4.9 热分析法
2.4.10 核磁共振法
2.4.11 质谱法
2.4.12 激光粒径分布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碳基负极材料
3.1 炭材料科学的发展简史
3.2 炭材料的一些性能
3.2.1 炭材料的结构
3.2.2 石墨晶体的拉曼光谱
3.2.3 炭材料的种类
3.2.4 炭化过程和石墨化过程
3.2.5 炭材料的表面结构
3.3 石墨化炭负极材料
3.3.1 锂在石墨中的插入行为
3.3.2 初期的石墨化负极材料
3.3.3 石墨化中间相炭微珠
3.3.4 石墨的电化学行为
3.3.5 石墨化碳纤维
3.3.6 其他石墨化炭材料
3.3.7 石墨化炭材料的一些通性
3.4 无定形炭材料
3.4.1 小分子裂解炭
3.4.2 聚合物裂解炭(polymeric carbon)
3.4.3 低温处理其他炭前驱体
3.4.4 无定形炭材料的一些通性
3.4.5 锂在无定形炭材料中的储存机理
3.5 炭材料的改性
3.5.1 引入非金属元素
3.5.2 引入金属元素
3.5.3 表面处理
3.5.4 采用机械化学法
3.5.5 其他方法
3.6 其他炭负极材料
3.6.1 富勒烯
3.6.2 碳纳米管
3.7 碳基复合负极材料
3.7.1 碳与Co、Sn的复合物
3.7.2 碳与硅的复合物
3.8 炭负极材料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
3.9 国内部分工业产品介绍
参考文献
第4章 非碳基负极材料
4.1 氮化物
4.2 硅及硅化物
4.3 锡基氧化物和锡化物
4.3.1 氧化物的研究
4.3.2 复合氧化物
4.3.3 锡盐
4.3.4 其他锡化物
4.4 新型合金
4.4.1 锡基合金
4.4.2 硅基合金
4.4.3 锑基合金
4.4.4 其他合金
4.5 钛的氧化物
4.5.1 Li4Ti5O12负极材料
4.5.2 二氧化钛负极材料
4.6 纳米氧化物负极材料
4.7 其他负极材料
4.8 部分负极材料产品
参考文献
第5章 氧化钴锂正极材料
5.1 氧化钴锂的物理性能
5.2 氧化钴锂的制备方法
5.3 氧化钴锂的热稳定性
5.4 固相法制备氧化钴锂的电化学性能
5.5 喷雾干燥法制备氧化钴锂的电化学性能
5.6 溶胶�材�胶法制备氧化钴锂的电化学性能
5.7 氧化钴锂的改性
5.7.1 氧化钴锂的掺杂
5.7.2 氧化钴锂的包覆
5.8 其他方法制备的LiCoO
5.9 氧化钴锂的回收制备
5.10 尖晶石型氧化钴锂
5.11 部分氧化钴锂工业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氧化镍锂正极材料
6.1 氧化镍锂的物理化学性能
6.2 氧化镍锂的固相反应制备
6.3 固相法制备的氧化镍锂的电化学性能
6.4 氧化镍锂的改性
6.4.1 溶胶�材�胶法制备的氧化镍锂
6.4.2 单一元素的掺杂
6.4.3 多种元素的掺杂
6.4.4 氧化镍锂的包覆
6.5 其他方法制备的LiNiO
6.6 部分氧化镍锂工业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7章 氧化锰锂正极材料
7.1 隧道结构的氧化物
7.2 层状结构的氧化锰锂
7.2.1 正交LiMnO
7.2.2 层状Li2MnO
7.2.3 其他层状氧化锰锂化合物
7.3 Ni、Co、Mn组成的三元正极材料
7.3.1 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
7.3.2 LiNi1/3Co1/3Mn1/3O2的电化学反应特征
7.3.3 合成方法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7.3.4 LiNi1/3Co1/3Mn1/3O2的掺杂改性
7.3.5 LiNi1/3Co1/3Mn1/3O2的同系物
7.4 尖晶石结构氧化锰锂
7.4.1 尖晶石LiMn2O4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7.4.2 尖晶石LiMn2O4的常规制备
7.4.3 尖晶石LiMn2O4的容量衰减原因
7.4.4 尖晶石LiMn2O4的改性
7.4.5 尖晶石LiMn2O4的机械化学法制备
7.4.6 尖晶石LiMn2O4的其他制备方法
7.5 尖晶石Li4Mn5O
7.6 其他氧化锰锂正极材料
7.7 部分氧化锰锂工业产品的性能
7.7.1 LiMn2O4工业产品
7.7.2 三元正极材料工业产品
参考文献
第8章 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
8.1 LiFePO4的结构
8.2 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
8.3 LiFePO4的制备
8.3.1 固相法
8.3.2 碳热还原法
8.3.3 溶胶�材�胶法
8.3.4 模板法
8.3.5 其他制备方法
8.4 LiFePO4的改性
8.4.1 LiFePO4的碳包覆
8.4.2 LiFePO4的掺杂
8.4.3 LiFePO4的纳米化
8.4.4 LiFePO4的其他表面改性
8.5 部分工业化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9章 钒的氧化物及其他正极材料
9.1 钒的氧化物
9.1.1 α�睼2O5及其锂化衍生物
9.1.2 五氧化二钒的锂化产物及其电化学性能
9.1.3 Li1+xV3O
9.1.4 其他钒的氧化物
9.2 5V正极材料
9.2.1 尖晶石结构LiMn2-xMxO4(M=Cr、Co、Ni和Cu)
9.2.2 反尖晶石V[LiM]O4(M=Ni和Co)
9.3 多原子阴离子正极材料
9.3.1 层状结构的VOPO
9.3.2 NASICON结构
9.3.3 硅酸盐正极材料
9.3.4 钛酸盐正极材料
9.3.5 硫酸盐正极材料
9.3.6 硼酸盐正极材料
9.3.7 其他多原子阴离子正极材料
9.4 其他正极材料
9.4.1 铁的化合物
9.4.2 钼的氧化物
参考文献
第10章 非水液体电解质
10.1 一些有机溶剂的物理性能和影响电导率的因素
10.2 部分有机溶剂的制备和纯化
10.3 电解质锂盐
10.3.1 六氟磷酸锂(LiPF6)
10.3.2 双草酸硼酸锂(LiBOB)
10.3.3 草酸二氟硼酸锂(LiDFBO)
10.3.4 其他有机电解质锂盐
10.4 电解液的离子导电性能
10.5 影响电池性能的几个因素
10.5.1 电化学窗口
10.5.2 与电极的反应
10.6 部分电解液体系对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10.6.1 丙烯碳酸酯电解液体系
10.6.2 乙烯碳酸酯电解液体系
10.6.3 其他溶剂
10.7 有机电解液体系的其他研究
10.7.1 防止过充电
10.7.2 阻燃性电解液
10.7.3 改善SEI膜
10.7.4 减少酸含量
10.7.5 增加电导率
10.7.6 改善低温性能
10.8 离子液体
10.8.1 离子液体的种类
10.8.2 离子液体的制备
10.8.3 离子液体的性质
10.8.4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行为
10.9 部分电解液工业产品的性能
参考文献
第11章 固体电解质
1.1 无机固体电解质
11.2 无机电解质的导电理论
11.3 晶体电解质
11.4 玻璃态电解质
11.4.1 氧化物玻璃态电解质
11.4.2 硫化物玻璃态电解质
11.4.3 玻璃体电解质的压实
11.5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及分类
11.6 聚合物电解质的相结构
11.7 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模型
11.8 聚环氧乙烯
11.8.1 与其他聚合物共混
11.8.2 形成共聚物
11.8.3 生成交联聚合物
11.8.4 形成枝状聚合物
11.8.5 改变掺杂盐
11.8.6 加入无机填料
11.8.7 增加主链的柔性
11.9 聚丙烯腈(PAN)系聚合物电解质
11.10 聚甲基丙烯酸酯(PMMA)
11.11 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
11.12 其他聚合物电解质
11.12.1 聚合物电解质之间的复合
11.12.2 有机�参藁�复合电解质
11.13 聚合物电解质其他方面的研究
11.13.1 聚合物电解质与电极界面的研究
11.13.2 新型聚合物体系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12章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2.1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及其分类
12.2 PEO基凝胶电解质
12.2.1 非交联PEO凝胶电解质
12.2.2 交联PEO凝胶电解质
12.2.3 加入填料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2.3 PAN基凝胶电解质
12.3.1 PAN基凝胶电解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
12.3.2 聚丙烯腈共聚物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2.3.3 PAN交联凝胶电解质
12.4 PMMA基凝胶电解质
12.4.1 PMMA基凝胶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
12.4.2 PMMA基凝胶电解质的改性
12.5 含氟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2.5.1 含氟聚合物的物理性能
12.5.2 含氟体系凝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2.5.3 含氟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改性
12.6 其他类型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12.7 聚烯烃材料的改性
12.7.1 表面涂覆聚合物
12.7.2 表面接枝
12.7.3 注入凝胶电解质
参考文献
第13章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检测
13.1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
13.1.1 安全阀
13.1.2 正温度系数端子
13.1.3 隔膜
13.2 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流程
13.2.1 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13.2.2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13.2.3 微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13.2.4 大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
13.3 锂离子电池的化成和分容、出厂检验和实验室锂离子电池的检测
13.3.1 锂离子电池的化成和分容
13.3.2 锂离子电池的出厂检验
13.3.3 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14章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
14.1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方式
14.2 液体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
14.3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
14.4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
14.5 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
14.6 微型锂离子电池
14.7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
参考文献
第15章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15.1 锂离子电池在电子产品方面的应用
15.2 锂离子电池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应用
15.2.1 现代汽车
15.2.2 电动车
15.3 锂离子电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5.4 锂离子电池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15.5 微型机电系统和其他微型器件
15.6 锂离子电池在储能方面的应用
15.6.1 太阳能和风能的储存
15.6.2 智能电网的建设
15.6.3 峰谷电的调节
15.7 锂离子电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6章 与锂离子电池有关的主要资源情况及其分布
16.1 石墨资源
16.1.1 石墨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工业用途
16.1.2 石墨资源的种类
16.1.3 石墨矿床的类型
16.1.4 石墨矿床的主要工业指标
16.1.5 石墨矿石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征
16.1.6 石墨矿资源的分布
16.1.7 石墨产品的质量标准
16.1.8 石墨资源的提纯
16.1.9 石墨矿的综合利用工艺
16.1.10 其他石墨产品
16.2 锂资源
16.2.1 锂的发现及用途
16.2.2 锂矿资源的种类及其分布
16.2.3 锂资源的提纯
16.3 钴资源
16.3.1 钴的发现和用途
16.3.2 钴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16.3.3 钴资源的提纯
16.4 镍资源
16.4.1 镍的发现和用途
16.4.2 镍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16.4.3 镍资源的提纯
16.5 锰资源
16.5.1 锰的发现及其用途
16.5.2 锰矿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6.5.3 锰资源的提纯
16.6 铁矿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16.6.1 铁矿资源的发现及用途
16.6.2 铁矿资源的种类
16.6.3 铁矿资源的分布
16.6.4 铁资源的提纯
参考文献
第17章 其他类型锂二次电池
17.1 锂//硫电池
17.1.1 硫正极的改性
17.1.2 锂负极的改性
17.2 水锂电
17.2.1 水锂电正极材料
17.2.2 水锂电负极材料
17.2.3 水锂电的性能
17.2.4 水锂电发展展望
17.3 锂//聚合物自由基电池
17.4 有机电解液型锂//空气电池
17.5 混合型锂//空气电池
17.5.1 混合型锂//空气电池电解质
17.5.2 混合型锂//空气电池正极材料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04年我国电化学开拓者之一吴浩青院士90华诞之时,我们出版了《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一书以庆祝。当时,吴先生说待到该书再版时,他来题序。然而,时间易逝,2010年我们敬爱的吴先生离我们而去。值吴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再版此书,以表深切的思念!
  在该书的第二版中,一方面丰富了原有的内容,补充了最新的一些资料,另一方面将第一版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和合并。国泰华荣化工有限公司的袁翔云、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董超和段冀渊等人在实用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进行了一些编写和审定工作。
  本书主要讲述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研究方法、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和非碳基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磷酸(亚)铁锂、钒的氧化物和其他正极材料]、电解质(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检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和与锂离子电池有关的资源分布,在最后一章讲述了其他类型的锂二次电池。有关内容较第一版在广度和深度上做了相当大的拓展。第1章和第2章由唐伟、第3章和第4章由刘丽丽、第5章~第7章由白羽、第8章和第9章由侯宇扬、第10章由朱玉松、第11章和第12章由王旭炯、第13章和第14章由田舒、第15章和第16章由孙红、第17章由唐伟负责新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及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973”项目(2007CB209702)、国际合作项目(2010DFA61770)和自然科学基金委(21073046)等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并经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程,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关心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感谢刘芳林女士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编辑和整理工作!
  由于时间关系,书中疏漏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国内、国外同行多加指正。
  编者
  2011年11月
  第一版前言
  在国内外前辈和同行的支持、鼓励下,我们曾经出版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一书。由于篇幅所限,在该书中对有关锂离子电池的诸多方面不能较系统地涉及;再加上两年时间已过去,锂离子电池各方面的技术又有长足的发展。同时,原书在实际应用部分有待于加强。为了能给从事锂离子电池产业界的同行以更多的借鉴意义,很有必要编写一本新的专著。因此,通过与国内在产业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研究开发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编写了本书。
  本书主要讲述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研究方法、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和非碳基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钒的氧化物和其他正极材料)、电解质(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最新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检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讲述与锂离子电池有关的资源分布。本书有关内容较前一书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拓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张家港市国泰华荣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独家赞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方世璧教授、李永军教授、唐晓辉高工以及书后附录中与锂离子电池有关的一些主要企业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以及其他有关同志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并经常关心本书的写作进程。在这里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感谢刘芳林女士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所做的编辑和整理工作。
  由于时间关系,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国内、国外同行多加指正。
  编者
  2004年3月


《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理论与设计》(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理论与设计》的全新第三版,在保留前两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全面更新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市场动态和设计理念。本书旨在为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以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士、工程师、学生提供一本系统、全面、深入的参考指南。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基础出发,详细阐述构成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关键要素。 电动汽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 深入剖析电动汽车的行驶阻力、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等基本动力学模型,重点介绍能量回收策略、速度控制、扭矩分配等核心控制算法,为后续各子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电动机基础理论与选型: 详细介绍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异步电机(IM)、开关磁阻电机(SRM)等主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优缺点对比。深入分析不同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和选型依据,包括功率密度、效率、成本、可靠性等关键参数的权衡。 电力电子技术在驱动系统中的应用: 重点讲解逆变器、DC/DC变换器等关键电力电子器件的功能、拓扑结构、控制策略。分析其在电机驱动、能量管理、系统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最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趋势,如SiC和GaN器件的应用。 电池管理系统(BMS)与能量管理策略(EMS): 阐述BMS在电池健康状态(SoH)、荷电状态(SoC)估算、温度控制、均衡管理、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核心功能。详细介绍EMS在优化整车能耗、提升续航里程、延长电池寿命方面的作用,包括不同工况下的能量分配策略、驾驶模式优化等。 第二部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关键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驱动系统的各个关键子系统的设计细节和实现方法。 电动机设计与优化: 详细讲解电动机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电磁场分析、损耗计算以及散热设计。通过仿真和实验手段,介绍如何优化电机性能,提高功率密度和效率,降低噪声和振动。 功率电子变换器设计与热管理: 深入探讨逆变器和DC/DC变换器的功率器件选型、电路拓扑设计、驱动电路设计、控制算法实现。重点关注高频开关特性、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以及高效可靠的热管理方案,如液冷、风冷等。 电机控制器(MCU)硬件与软件开发: 详细介绍MCU的硬件平台选择、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深入讲解电机控制算法的实现,如FOC(磁场定向控制)、SVPW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等,并介绍诊断和故障处理机制。 变速器与差速器技术: 分析单速变速器、多速变速器以及行星齿轮式减速器的结构、传动比设计、效率分析。重点探讨差速器在提高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包括开放式差速器、限滑差速器(LSD)和电子差速锁(EDL)等。 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与协同控制: 探讨驱动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底盘控制系统)的集成与协同控制。重点关注整车能量流的优化,以及在不同驾驶场景下的协同控制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性能、效率和驾驶体验。 第三部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聚焦行业前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新型电动机技术: 介绍轴向磁通电机、集成式电机等新型电动机在功率密度、集成度方面的优势,及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潜力。 先进电力电子器件与拓扑: 深入探讨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如GaN、SiC)在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应用,以及新型拓扑结构(如多电平变换器)带来的效率和性能提升。 智能化与网联化驱动系统: 探讨人工智能(AI)在电机控制、故障诊断、能量管理中的应用,以及V2X(车联网)技术如何赋能驱动系统的协同控制与远程诊断。 氢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系统: 简要介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驱动系统构成,包括燃料电池堆、DC/DC变换器、电机控制器等,并分析其与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异同。 高效能量回收与储能技术: 探讨更先进的能量回收策略,以及固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储能技术对驱动系统性能的影响。 可靠性、安全性与法规标准: 详细分析驱动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以及相关的国际国内安全法规与标准。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不乏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和设计思路。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各个核心环节,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 最新技术更新: 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逻辑性强,章节安排合理,便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学习。 面向工程实践: 许多章节提供了实际的设计计算方法、仿真分析技巧和工程经验。 适用读者: 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制造、测试、销售、技术支持等工作的工程师。 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教师。 对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感兴趣的广大技术爱好者。 《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理论与设计》(第3版) 将是您深入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驱动技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似乎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背景的读者需求,既有面向专业研究者的严谨论述,也有为普通爱好者提供的入门引导。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电池材料性能表征方法的介绍。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材料的优缺点,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实验手段来评价这些材料。比如,循环伏安法(CV)、电化学阻抗谱(EIS)等,虽然我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但作者通过生动的图示和通俗的解释,让我大致了解了这些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理解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如何评估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这让我明白,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严谨的实验验证和数据支撑。书中还介绍了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并解释了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看到”电池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这些内容虽然有些技术性,但恰恰是这本书“实践”二字最好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理论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实验和观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作为一本“第2版”,它显著地更新了许多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市场动态,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作者紧跟时代步伐的努力。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探讨,比如固态电池、锂硫电池以及锂空气电池的潜力。 固态电池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作者解释了固态电池相比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以及循环寿命上的优势,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以及成本方面的挑战。书中列举了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固态电池研发上的最新进展,以及一些初步的商业化尝试。这让我意识到,虽然固态电池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它无疑是锂离子电池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作者通过图表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固态电池各项性能指标的预期提升,让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此外,书中还简要介绍了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等更具颠覆性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它们展现出的巨大能量密度潜力,无疑为能源存储领域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蓝图。

评分

这本书在“实践”这个关键词上做得非常出色,因为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与现实世界的应用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储能系统应用的部分,这对于我理解目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非常有帮助。 书中详细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在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以及离网储能等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在电网侧,锂离子电池可以用于削峰填谷,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在用户侧,例如家庭储能系统,可以配合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降低电费支出。作者还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储能系统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成本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实际部署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土地面积、环境适应性以及电网接入标准等。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电池储能系统在极端天气事件(如停电)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这让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储能技术在保障能源安全和提升社会韧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项技术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优化迭代的过程。书中的“实践”二字,体现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方案。 我特别对书中关于电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进行了深入了解。作者强调了精确的生产工艺、严格的原材料筛选以及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是保证锂离子电池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基石。他详细阐述了ISO、IEC等国际标准在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应用,以及这些标准如何规范了电池的设计、测试和认证流程。这让我理解到,为什么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类型电池,在性能和安全性上会有差异。标准化的推进,是行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书中还探讨了自动化生产线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及提升产品一致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让我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的规模化生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对于“实践”的解读,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应用层面,还深入到了产业链和经济性的分析。我非常欣赏作者并没有将锂离子电池技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产业链的宏观视角下进行审视。 书中对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正负极材料的制备,到电解液的合成,再到电池的组装和化成,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让我了解到,制造一块高性能、高安全性的锂离子电池,需要多么复杂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作者还分析了不同材料的成本构成,以及技术进步如何推动成本的下降。例如,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其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这直接促进了电动汽车的普及。此外,书中还对全球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布局、主要生产商的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这些经济层面的分析,让我对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这项技术能够如此迅速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评分

阅读《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出的“实践”二字是如何被深刻贯彻和体现的。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而是大量地结合了当下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存储和电动交通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从最初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到如今大规模应用的电动汽车、储能电站,乃至航空航航天领域,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分析。 作者在介绍电动汽车应用时,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重要性。我这才明白,原来一块电池的性能表现,除了本身的材料和设计,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大脑”——BMS。书中详细解释了BMS如何进行电池的均衡管理、温度控制、过充过放保护以及状态估算,这些都是保证电池安全、延长使用寿命以及提升整体续航里程的关键技术。通过阅读相关章节,我得以理解为何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在续航和充电速度上存在差异,以及为何电池的健康度(SOH)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衰减。此外,书中还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包括快充、慢充以及无线充电的原理和挑战,这对于我这样的潜在电动车购买者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评分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如何看待技术迭代和创新。它不仅介绍当前的技术现状,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技术是如何不断演进,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的章节。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报废后的处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作者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电池回收技术,如湿法冶金、火法冶金以及物理法,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经济性和环境影响方面的考量。这让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书中还探讨了梯次利用的可能性,即将退役但仍有一定容量的动力电池用于储能等领域,这是一种非常经济且环保的方案。这些关于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内容,让我看到了锂离子电池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我最近刚好读完了它,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对新能源领域,特别是电动汽车技术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锂离子电池这个核心技术。虽然我不是电池制造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把我从零开始,一步步引向了对锂离子电池运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清晰认知。 书中对不同类型锂离子电池的介绍,比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三元材料,都配以了详尽的化学结构图和性能对比表格。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有不同的电池材料被选择。比如,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对能量密度要求很高,所以钴酸锂和三元材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电动汽车领域,安全性、循环寿命以及成本则成为更优先的考量因素,这便解释了磷酸铁锂为何能占据一席之地。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化学概念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类比和生动形象的描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电解液和隔膜作用的章节,原来这两样看似不起眼的部分,对电池的安全性、倍率性能以及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一些早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事故,来强调这些关键组分的研发和优化是多么重要。

评分

这本书在“实践”的维度上,可以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连接做到了极致。我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的感觉自己“动手”参与到了电池技术的理解过程中。 书中对电池的性能测试和失效分析部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测试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充放电曲线来判断电池的充电接受能力和能量释放效率,如何通过内阻测试来评估电池的健康状况,以及如何通过加速寿命测试来预测电池的长期性能。这些描述并非枯燥的仪器参数罗列,而是通过将测试结果与电池的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让我理解了这些测试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分析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时,就需要考虑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输出以及循环寿命等多个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方法来量化评估。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电池失效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电极材料的析锂、SEI膜的生长、电解液的分解等,并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失效机理来改进电池的设计和生产工艺。

评分

读完《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安全”这个词在电池技术中的深刻理解。过去,我可能只知道锂离子电池有爆炸的风险,但具体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风险,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用非常详尽且科学的方式,剖析了锂离子电池安全的各个方面。 书中专门开辟了章节来讨论电池的热失控机理,这让我了解到,当电池内部温度急剧升高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电池内部材料分解、气体产生,最终可能导致起火甚至爆炸。作者详细解释了过充、过放、短路、内部短路以及外部损伤等可能引发热失控的因素,并且配以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事故案例分析。这让我意识到,提高电池安全性并非易事,需要从材料选择、电芯设计、生产工艺到电池管理系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控制。书中对电池热管理技术,如液冷、风冷以及相变材料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些技术都是为了有效控制电池温度,防止热失控的发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于如何评估一个电池产品的安全性,有了一个更科学的视角。

评分

正版图书,讲解详细,纸质非常好!

评分

算是实用吧,还可以的吧

评分

不错,实用。。。。。

评分

C.晒单:通过晒单贴向其他网友分享所购商品的购物经历、使用心得、真实照片等,通过审核后可获得10个积分奖励:晒单贴须包含一定的介绍文字及3张以上真实拍摄的原创商品照片;一件商品购买多个只能发表一个晒单贴;图书音像商品、赠品晒单贴暂时不奖励积分。

评分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建议网友购买 %D%A %D%A%D%A%D%A   锂离子电池作为新型能源材料之一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本书主要讲述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研究方法、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和非碳基负极材料)、正极材料(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钒的氧化物和其他正极材料)、电解质(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和凝胶电解质)、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最新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和检测、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行为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应用。全书许多内容反映了国际、国内的最新研究和生产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易于读者理解。%A  《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第2版)》对从事锂离子电池研究、开发和生产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A %D%A%D%A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1. \N\N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  读书,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的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在书海中滤除浮躁的心态,淡泊名利,淡然处世,无疑是愉悦沧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贪婪、自私、急功近利”是造成浮躁的主要原因。读书最难做的“涵养之如不识字人”。读书不能“取二三诗文务求滚瓜,铭三五散句惟求烂熟,生吞活剥,断章取义,开口必曰之乎,凡言必谓者也,皮囊外曰文化人,内实盗娼之属,无非丑婆娘施了亮艳脂粉,益丑而又可怖也!”伪饰自己,急功近利,装门面,当做官场职位晋升和商场招揽生意的“敲门砖”。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N\N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N\N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管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 \N\N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感受世界的不同。 \N\N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N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N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N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

评分

第二次买了 货不错啊服务很好 。

评分

好书就不多强调了 经济实惠

评分

经典书籍要学习!!!!

评分

质量很好,迫切需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