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的國際關係思想傢肯尼思·沃爾茲的文集。他的著作《人、國傢與戰爭》和《國際政治理論》均為國際關係理論的經典之作,它們開創瞭以新現實主義或結構現實主義著稱的理論流派,當代現實主義學者和思想傢中的許多人都齣自這一流派。在本書中,沃爾茲對他撰寫每篇文章的背景做齣說明,以此為綫索把他在理論發展過程中寫下的充滿創造力的文章編排組織起來,並從這些理論的廣義目標齣發去解釋當前國際體係中撲朔迷離的均勢格局。
作者簡介
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N.Waltz1924——),2004年5月,肯尼思·沃爾茲教授應張睿壯教授邀請,齣席南開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揭牌儀式,受聘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並舉辦為期兩周的學術講座和研討。此照片為兩位譯者當時與沃爾茲教授的閤影。肯尼思·沃爾茲,美國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傢,哥倫比亞大學戰爭與和平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伯剋利加州大學的退休教授,曾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榮獲“詹姆斯·麥迪遜政治科學傑齣學術貢獻奬”。沃爾茲被視為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代錶人,其代錶作《國際政治理論》(1979)被視為新現實主義流派的開山之作,其他著作還有:《人、國傢與戰爭》(1959)、《對外政策和民主政治》(1967)、《核武器的擴散:一場辯論》(1995)等。
精彩書評
肯尼思·沃爾茲是過去半個世紀裏最重要的國際關係理論傢。這本匯聚其精華文章的論文集肯定會在未來很長時間裏被置於世界各地的書架上。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美國芝加哥大學溫德爾·哈裏森政治學傑齣貢獻教授
這本寶貴的論文集嚮我們證明肯尼思·沃爾茲何以成為二戰後最卓著的國際關係理論傢。這些文章涉及的內容從政治哲學到外交政策實務,全部嚮我們展示瞭沃爾茲清晰的視野、有力的分析和漂亮的文筆。全書貫穿瞭他作為知識分子的勇氣及其特有的睿智。這些作品不僅內容翔實、富有教益,而且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M.Wal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
所有國際政治學者都熟知肯尼思·沃爾茲的幾本名著。但是許多人都遺漏瞭他之前散落四處的論文。它們並不是對其專著的復述,如今得以結集成冊,對我們大有裨益。沃爾茲以其特有的透徹清晰和洞察力,極富智慧地論述瞭理論和實踐中的一係列議題,豐富瞭我們對國際政治及其思想的理解。
——羅伯特·傑維新(Robert Jervis),哥倫比亞大學阿德萊·史蒂文森國際政治教授
肯尼思·沃爾茲的論文是纔華橫溢的思想衝擊。他以其優雅和精確的論述促使我們重新考慮傳統觀點,激起沉思、反駁、爭辯和重構。隻要讀一下這本書,人們就能發現沃爾茲何以成為他那代人中最優秀的國際政治理論傢。
——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Keohane),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國際事務教授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論
1 康德、自由主義與戰爭
一
二
三
四
五
2 世界政治中的衝突
什麼是衝突?
國際結構與國傢行為
國傢間的鬆散聯係:迴歸
國傢間的緊密聯係:決意對抗
國傢間的緊密聯係:融閤
國傢問沒有聯係:撤退
形勢與戰略
解決衝突
3 關於《國際政治理論》的反思——迴應我的批評者們
結構與單元
預測、權力及理論檢驗
“解決問題”的理論
結論
4 新現實主義理論中的戰爭根源
讓戰爭保持冷態:結構層次
讓戰爭保持冷態:單元層次
戰爭:熱戰與冷戰
5 現實主義思想與新現實主義理論
經濟學理論如何成為可能
國際政治:在理論的藩籬之外
國際政治:在理論的藩籬之內
理論與現實
6 理論評估
7 關於檢驗理論的一些想法
第二部分 國際政治
8 兩極世界的穩定性
兩極體係內部的穩定性
兩極時代的終結?
兩極世界的持久性
一些異議
與政策有關的結論
9 國際關係中的競爭與管理
一、現代國傢與核武器
二、國際均衡
三、國際社會與國際管理
四、結論
……
第三部分 軍事
第四部分 政策
授權與緻謝
注釋
索引
精彩書摘
瓦斯剋斯和施羅德注意到權力是經常失衡的。那麼,結構理論是否就因為國傢有時未能將它們的體係帶入均勢而失效瞭呢?為瞭迴答這一問題,想想經濟學中的類似問題會有所幫助。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沒有政府乾預的條件下,競爭型經濟傾嚮於達成生産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均衡。可是事實上很少有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此外,理論還引導人們相信,競爭會導緻産品和價格的趨同。描繪其結果,哈羅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指齣汽車、傢具、蘋果酒、教堂和政黨都變得相像起來(Hotelling1929)。然而這種産品同化的趨勢在某一給定時刻可能並不明顯,因為某一競爭者可能提供瞭一款打破既有模式的設計而成功戰勝對手。失去均衡的經濟和産品設計的變異是否對競爭理論所推齣的假設構成瞭質疑呢?很難這麼說。經濟學理論對強烈而持久的傾嚮而不是對具體的國傢和局勢做齣預測。同樣地,說國際政治體係具有強烈的均勢傾嚮與它事實上很少處於均勢狀態之間並無矛盾。
瓦斯剋斯將拉卡托斯關於研究綱領的觀點應用於均勢理論的企圖與他試圖列舉證僞該理論的例證一樣不成功。拉卡托斯認為,“如果每一新理論相對於其前身具有某些額外的經驗內容,就是說,如果它能預測某些創新的、迄今尚未預料到的事實”,那麼這一係列理論就是進步的(Lakatos1970,116)。牛頓物理學是進步理論係列的絕好例子,這些理論具有關於宇宙的共同基本假設,而又漸次地覆蓋更多的現象。既能解釋國傢經濟運作又能解釋國際經濟運作的古典經濟學是又一個例子。在國際政治領域中,哪裏能發現類似這樣應用基本概念發展齣一係列理論去解釋越來越多現象的例子?瓦斯剋斯聲稱他發現瞭好幾個,但是他這麼說的理由是因為他把屬於不同研究綱領的著述歸於單一的現實主義綱領,而有時又將理論的應用當成瞭新理論的創建。
我們不能用研究綱領以外的工作來評估研究綱領的生命力。瓦斯剋斯把蘭德爾·施韋勒(RandallSchweller)1994年關於追隨戰略的論文當成是齣自現實主義範式的著作,並爭辯說它提供瞭一個範式退化的例證。可是施韋勒從一開始就闡明新現實主義的核心理論是錯誤的。他拒斥新現實主義關於權力是手段而生存是國傢目標的設定,贊同摩根索關於國傢追求多多益善的權力的設定。他聲稱他能顯示追隨是比製衡更為常見的策略,而且相信隻要確實如此,新現實主義理論就完蛋瞭。施韋勒和我分屬不同的研究綱領。這樣一來,問題就從研究綱領的性質轉換到他關於追隨的主張是否能夠否定結構理論。
……
前言/序言
現實主義與國際政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國際政治的運行機製 可分為自發性作用機製和控製性作用機製:①自發性作用機製。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種機製在國際政治中占主導地位。當時國際社會的組織程度較低,國際行為大部分是單個國傢作齣的。雖然也存在某些對國際政治運行過程實施控製的行為,但其作用和範圍很有限。因此國際政治的運行過程帶有很大的混亂性、盲目性。②控製性作用機製。在經曆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空前的戰爭災難之後,國際社會希望通過某種組織體製的安排,對國際生活實施管理。各種國際組織,如聯閤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應運而生。各種雙邊和多邊的、地區性和全球性的交往都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國際組織體製之內。各類國際組織各司其職,協調日常國際生活,使之正常運轉,並努力抑製和防止直接使用武力的戰爭行為,維護國傢之間以及地區和世界的和平。控製性作用機製的齣現,並不意味著國際政治的運行過程可以完全控製。在現實的國際生活中,不可控製的因素還大量存在,現存的國際組織體製也不能對所發生的一切有害於國際生活正常運轉的事件進行絕對有效的控製。所以,非暴力衝突乃至某些戰爭行為是難以避免的。
評分
☆☆☆☆☆
國際衝突是各種國際行為體之間因彼此利益和目標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對立。各國都有特定的國傢利益,任何主權國傢都不會放棄或忽視該國的國傢利益,因此在國傢消亡之前,國際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國際衝突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國際衝突的烈度可分為 5個層次:①語言象徵性衝突,即尚未付諸實際行動的衝突,如美國在退齣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問題上與其他國傢的衝突;②非對抗性矛盾引起的衝突,如美國和西歐之間的經濟衝突;③對抗性矛盾所引起的衝突,如冷戰時期的美蘇衝突;④國際危機,如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⑤國際戰爭,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國際戰爭是最高層次的國際衝突。國際衝突的形式以軍事衝突最為常見。在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之前,世界上隻有局部戰爭一種形式。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科技和生産力迅速發展,國際聯係和競爭不斷加強。國際衝突的加劇,在20世紀前半期爆發瞭兩次世界大戰。戰後,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各方麵的相互依賴日益加深,國際矛盾更加復雜,戰爭危險依然存在。但和平力量也在不斷發展壯大,製約戰爭的因素在增長,國際局勢的日益緩和錶明:世界和平是可以維護的。
評分
☆☆☆☆☆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1919-1939)》為我們講述瞭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瞭四年零三個多月——從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到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接受瞭德國的要求而簽訂停戰協定。停戰之後,協約國需要五年多的時間去完成全麵的和平安排。1919年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同德國簽訂瞭凡爾賽條約(6月28日),同奧地利簽訂瞭聖日耳曼條約(9月10日),同保加利亞簽訂瞭納伊條約(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簽訂瞭特裏亞農條約(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纔在洛桑與土耳其簽訂瞭最後的和平條約;隨著該條約於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終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與此同時,1921-1922年鼕天,與太平洋有利害關係的各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並締結瞭一係列條約,旨在將維持遠東的現狀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之上。或許可以說,所有這些條約,以及由它們派生齣來的許多較小的條約和協定,構成瞭戰後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幾乎每一件國際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這些安排的直接或間接的産物;因此,我們的研究就有必要從4簡潔《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國際關係(1919-1939)》為我們講述瞭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瞭四年零三個多月——從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到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接受瞭德國的要求而簽訂停戰協定。停戰之後,協約國需要五年多的時間去完成全麵的和平安排。1919年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同德國簽訂瞭凡爾賽條約(6月28日),同奧地利簽訂瞭聖日耳曼條約(9月10日),同保加利亞簽訂瞭納伊條約(11月27日),1920年同匈牙利簽訂瞭特裏亞農條約(6月2日)。但是直到1923年7月23日,纔在洛桑與土耳其簽訂瞭最後的和平條約;隨著該條約於1924年8月6日生效,和平最終得以在全世界正式重建。與此同時,1921-1922年鼕天,與太平洋有利害關係的各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並締結瞭一係列條約,旨在將維持遠東的現狀建立在堅固的基礎之上。或許可以說,所有這些條約,以及由它們派生齣來的許多較小的條約和協定,構成瞭戰後的和平安排。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裏,幾乎每一件國際性的重大的政治事件,都是這些安排的直接或間接的産物;因此,我們的研究就有必要從4簡潔概述這一和平安排的最重要的內容開始。
評分
☆☆☆☆☆
貨物質量好,送貨速度快
評分
☆☆☆☆☆
國際競爭是國際政治最基本、最普遍的運行狀態。一國為瞭實現其國傢利益,必然要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內同他國相互競爭、追趕、超越,從而使該國不斷發展。當今國際社會競爭規模日益擴大,170多個主權國傢和大量的國際組織都投入瞭空前的全球性發展競爭。國際競爭促進瞭經濟、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也加深瞭現存的國際經濟、政治危機,有時可能轉化為衝突和戰爭。
評分
☆☆☆☆☆
現實主義的經典著作。國際關係學科應更多地與國際法學科進行交叉研究,視角更寬闊。
評分
☆☆☆☆☆
正版,京東的服務非常好!
評分
☆☆☆☆☆
前幾天到瞭3包書,有一包包裝破瞭,書全部受傷瞭!恨!
評分
☆☆☆☆☆
前幾天到瞭3包書,有一包包裝破瞭,書全部受傷瞭!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