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建國,連麗如 口述 編
圖書標籤:
  • 評書
  • 連麗如
  • 賈建國
  • 自傳
  • 說書
  • 傳統藝術
  • 文化
  • 迴憶錄
  • 人物傳記
  • 藝術人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411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11259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以著名評書藝術傢賈建國、連麗如夫婦從藝五十餘年的藝術人生為主綫,通過他們對生活的真實還原,從而為讀者展現齣一幅評書藝術傳承發展的美麗畫捲。全書共十六章,自“評書世傢”起,講述瞭嘔心瀝血的說書人的坎坷經曆、北京評書藝術的起起伏伏,以及各種人情世態,包括對父母、對親朋、對同行、對徒弟,這裏有親情、有愛情、有道義、有恩怨,最後至“傳承發展”結束。字裏行間流露著夫婦二人對評書藝術及傳統文化的執著與摯愛。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語言保持瞭口述人的風格特色,對於專門術語和北京方言均加以注解,各時期照片資料豐富,可讀性極強。

作者簡介

  連麗如,北京人,滿族,1942年生。第三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評書代錶性傳承人,評書錶演藝術傢,國傢一級演員。1960年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隨父親連闊如習學評書,是連派評書唯一的傳承人。曾在電視颱、電颱錄製播齣瞭十幾部長篇評書,被廣電部評為"優秀演播藝術傢"。曾四次齣訪新加坡,二訪馬來西亞,2002年又齣訪美國,傳播評書藝術。近年來緻力於書館建設,為傳承北京評書藝術盡心盡力。主要作品有《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鹿鼎記》《智聖東方朔》《大隋唐》《珍珠蓮花燈》等。

目錄

一、評書世傢
小時候這些事和說書好像沒什麼關係,但冥冥之中又好像很有關係。
1. 三十多口的大傢庭
2. 會抽煙的七姑娘
3. 麯藝戲麯界的鄰居們
4. 想考北大數學係的中學生
5.“爸爸不讓我接觸評書”
6. 六歲登颱賈建國
二、第一個評書女演員
我是“咬著黃瓜尾巴”來的,剛生下來比較甜,沒幾年就不行瞭,但這對我的性格養成也有好處。沒有“反右”,我說不瞭評書,這麼多年有這麼口氣一直頂著我,支撐著我。
1.“為什麼把我爸爸打成右派”
2. 退學聽書
3. 新書小組與宣武說唱團
4. 不太適應環境的新學員
5. 團裏不同意我和賈建國談戀愛
6. 鳳凰廳一個月,一輩子得父愛
7. 第一次亮報兒說《三國》:我叫連麗如
三、懂多大人情說多大書
19 歲的我問爸爸:“怎樣纔能成為一個評書藝術傢?”爸爸說:“要想成為一個藝術傢,你再聰明,再能乾,再能說,可是有一樣你記住:說透人情方是書,懂多大人情說多大書。心眼兒窄的人絕說不瞭肚量寬的書。你將來懂得人情世態瞭,必能成傢。”
1. 懂多大人情說多大書
2. 賈建國當兵三年
3. 為結婚一“闖”部隊5
4. 與命相爭
5. 為孩子再“闖”部隊
6. 團裏要開除我
7. 夜裏哭著唱單弦
四、十二年沒上颱說書
彭俐先生寫的《醒木驚天連闊如》裏有這麼幾句話:“當一個人的尊嚴被無情踐踏的時候,心理的壓抑和憤懣會凝聚成一種力量,一種反彈,性格越是堅強,反作用力就越是巨大,有時會持續一生,締造輝煌。”雖然說得有點兒過高,但是我覺得自己確實是這樣的人。這12 年不光是我個人受到打擊,評書界也受到瞭巨大打擊。
1.1966 年,還不知道說唱團就要解散
2. 去北京食品廠當工人
3. 父親走瞭—“也不知道你們還能不能說書”
4. 放不下的麯藝
5. 差點兒成瞭反革命
6. 王張江姚連?!
五、1979 年
北京宣武說唱團1979 年9 月12 日恢復,9 月16 日我就上地演齣。從1967 年7 月轉業去北京食品廠收汽水瓶子,到1979 年迴到宣武說唱團,整整12 年,我快38 歲瞭,已然不會說書瞭。
1. 已然不會說書瞭
2. 從查資料開始
3. 恢復宣武說唱團
4. 看到“連麗如”三個字,眼淚下來瞭
5. 為父親跑平反
六、為北京評書闖關東
迴首看人生,滄桑一生情。壯誌成大業,隻身闖關東。如果當時不是兩進哈爾濱錄《東漢》,就沒有人知道連麗如是誰。全國幾十傢電颱連播連麗如的《東漢》,使我名聲鵲起,這是頭闖關東。
1. 劉蘭芳進北京
2. 北京的評書太弱瞭
3. 尋找機會上電颱
4. 到東北說書去
5. 哈爾濱電颱錄《東漢》
6. 錄完《東漢》,母親哭瞭
七、盛極一時 電視評書
要說錄電視評書,可能連麗如錄得也不晚,但現在大傢印象中的第一次電視評書是田連元的《楊傢將》。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連麗如的電視評書,而知道田連元的電視評書?這就是一個人要打算成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1. 李鑫荃一句話錯失良機
2. 最早的電視評書
3. 韆山書薈交益友
4.《東漢》、《三國》上電視
5. 兩部《三國》一“打架”,錯過北京電視颱
6. 被更多的電視觀眾認識,從《康熙私訪》開始
7. 和電視颱的官司打贏瞭
八、永遠的書館
從1979 年宣武說唱團恢復以來,沒有現成的書館瞭,我和賈建國就一直在打地、開荒,再打地、再開荒錄完電視評書《康熙私訪》之後,我說:“我還得迴書館,這一輩子我就是書館情結,我離不開書館!”為什麼?為瞭評書的傳承,也為瞭捨不得扔掉的評書演員的真功夫。
1. 沒有現成的書館瞭
2. 木闆房裏把地紮
3. 鼓樓的迴憶
4. 去農村開書館
5. 宣武公園,說《隋唐》,摘“鬼臉兒”
6. 差點兒死在天橋
7. 地壇廟會賈掌櫃
8. 我圖什麼
九、轉摺點上—調入煤礦文工團
原來在宣武說唱團,為瞭說評書,我得想辦法掙工資,養傢糊口,我得為一場演齣補助那兩毛五活著。而調到中國煤礦文工團,我沒有這種精神負擔。王昌厚老團長希望把我們調過去,就是希望我們沒有這種壓力,全身心地研究發展北京評書。
1. 遇上王昌厚老團長
2. 下煤礦1
3. 石嘴山賈建國說書再惹事
4. 評上國傢一級演員,賈建國說“咱們離婚吧”
十、一個人不叫評書界
一個人不叫評書界,隻有大傢共同在評書領域中努力奮鬥,纔叫評書界。
1. 永遠不參賽
2. 全國評書評話藝術座談會沒我
3. 田連元說:“你真是在這兒奉獻呢!”
單田芳說:“你太剛強瞭!”
4. 我參加的幾次書薈
十一、把評書帶嚮世界—新加坡、馬來西亞
連麗如齣國隻有一個目的:推廣中國評書藝術。在新加坡,國際廣播電颱第一次專門為評書開瞭專場,麵嚮全世界華人廣播;在馬來西亞,當地人第一次聽到瞭現場評書,他們說“聽連女士說《三國》好像是一陣風潮”。中國評書開始走嚮世界。
1. 去新加坡,第一次走齣中國
2. 新加坡國際廣播電颱開書場
3. 獅城客串主持人
4. 馬來西亞瘋《三國》
十二、把評書帶嚮世界—美國
在美國,評書走進瞭哈佛大學等眾多名校,連聽不懂中國話的外國人都被吸引瞭,說:“你的聲音和你的錶情完美地結閤在一起,抑揚頓挫,有一種音樂感。” 在洛杉磯僑二中心,第一天,很多年輕人開車陪父母來聽書;第二天,本來都不知道評書為何物的兒女主動問父母:“您還去不去瞭?我們還想去。”
1. 結識常春藤名校教授白素貞
2. 北京評書進哈佛7
3. 把曹寶祿的錄像從美國帶迴來
4. 華盛頓史密森尼“洋廟會”
5. 書館開到洛杉磯
十三、書“外”的功夫
無論是開古玩店,還是小說朗誦, 參演電視劇, 客串主持人,我都感覺是評書給瞭我文化底蘊,沒有評書的積纍,我做不好這些。反過來,在做這些的同時,又加深瞭我對評書的理解。
1. 開古玩店的說書人
2.《康熙私訪》與《康熙微服私訪》
3.《鹿鼎記》—小說朗誦與評書
4. 新的嘗試:動漫評書與音像製品
5. 父親的三段絕版錄音和遺著
6. 連麗如書場
7.《采桑子》裏的大福晉
十四、連派評書
啓功先生曾為連派評書題詞:辭氣力與宋元角,史通學補談遷疏歐陽中石先生曾為連派評書題詞:敬亭遺韻
1. 重“評”纔叫評書
2. 連派評書的“文”
3. 連派評書的“精氣神”
4. 評書與京劇
5. 說透人情方是書
十五、傳承
我現在把自己擺到一個傳承的位置,我覺得我擺得很正。
1. 再開書館—小梨園和月明樓
2. 北京評書的非遺傳承人
3. 收徒
4. 宣南、崇文、東城—年輕人的舞颱
十六、弟子兒女說
老兩口對評書的愛,一輩子對評書全身心的投入與付齣,是我們誰也比不瞭的!
1. 王玥波:“我為評書生”,人傢敢這麼說,人傢就是這麼做的
2. 李菁:連派第四代都是連先生親自帶著
3. 吳荻:敬、 愛、傳、 承
4. 賈林: 師父現場的控製能力太強瞭
5. 祝兆良:老兩口像父母,比父母還操心
6. 梁彥:如師父所說,做一個能登颱說書的麯藝研究者
7. 賈琳、鄭昕:爸爸媽媽跟徒弟說的話比跟我們說的話多多瞭
附錄一 賈建國、連麗如齣版評書文本目錄
附錄二 賈建國、連麗如評書音像製品目錄
後 記

精彩書摘

  第一次亮報兒說《三國》:我叫連麗如
  團裏總擠兌賈建國,不想讓他學說書。他覺得我為什麼不能當演員,就隻能給人伴奏呢?這時正好趕上徵兵,他就應徵入伍去部隊瞭,想從另一個方麵發展自己。賈建國1961 年8 月走的,在迴民中學集閤,我去送的。9 月1 日我亮報兒說書,在天橋劉記茶館說《三國》-你們不是說我搞對象耽誤學習嗎,我就較這個勁。學評書不容易,條件好的,沒有五年時間根本不會上颱說長書,我纔學瞭一年半,說的又是書中之王《三國》。本來團裏不同意,我爸爸說:“讓她說去吧。”領導也不好駁我爸麵子。我說:“憑什麼不讓我說?”人傢說:“你沒齣師呢。”我說:“你們培養我,不就是讓我說書嗎?非得全會瞭纔說啊,那怎麼練啊?”貼報兒!我叫連麗如!
  實際上“連麗如”是我自己起的。我不愛叫那個連小如連少如的,和爸爸商量,我說我要叫連麗如,“您不是喜歡麗堂姐嗎,我就叫麗如”。我爸說:“這個好!”他可喜歡王麗堂瞭-女孩子能說書,說《武鬆》。我上團裏說去瞭,領導說:“那不行,你叫連桂霞,你改名是繼承右派衣鉢。”這是什麼話?我管爸爸不叫爸爸,難道叫右派?又問:“你戶口本上有這名兒嗎?戶口有,就能亮這個報兒。”他們知道戶口不能隨便改。我說:“有,我爸爸早就給我起好藝名瞭。”其實沒有。我胸有成竹,我聰明啊,中午拿著戶口本我就上椿樹派齣所瞭。派齣所所長叫張廣纔,我說:“張叔,您給我改戶口,添一名兒。”把經過一說,張叔說:“我給你添,沒這麼欺負人的。”戶口本裏寫上瞭曾用名-連麗如。
  張廣纔是解放前國民黨當政那會兒,我們傢那一帶的老巡警,人特彆好,就像《四世同堂》裏那個老巡警。那時我爸爸的廣告社旁邊住著一個王老師,是地工(地下工作者),對外聯係總偷偷上我們傢打電話。張廣纔我從小就管他叫叔,後來纔知道他也是地下工作者,解放後當瞭派齣所所長。
  戶口本上寫瞭連麗如,領導沒話說瞭,亮報兒:連麗如,《三國演義》。1961年9 月,我第一次登颱說《三國》。說評書的女演員我是頭一個,唱大鼓的、說評話的女的都有,但評書我是第一個。不是爭這個,你第一個第八個,說得不好也沒用。我穿的就是和王麗堂一樣的,爸爸花50多塊錢給做的那件衣裳。後來聽眾告訴我:“老連先生來瞭,在窗戶外麵,看你說書。老爺子流瞭眼淚,走瞭……”怹就聽過這麼一次,放心瞭……
  差點兒成瞭反革命(賈建國口述)
  地震那天,我是夜班,正推著車送西紅柿。這一箱西紅柿四五十斤,一鏟車就是六箱,我推那個車就覺得顫悠。再抬頭看,我們廠子那大煙筒,40 米的大煙筒,晃,確實晃。可是我當時沒想到是地震,隻覺得那地不平整啊,怎麼跟跳舞似的?第二天早晨,我下班之後迴到傢,連麗如說她們晚上在床上來迴滾,就好像元宵在那笸籮裏似的。有兩天的工夫,大傢就都上食品廠住瞭。到那兒住大傢沒什麼事兒,那時候有一個副科長就攛弄我,因為我們一塊兒齣過差,還算熟,他攛弄我:“老賈,您給說段書吧,咱們在那兒待著,閑著也是閑著。”我一想,說點兒就說點兒吧,說段書也不算什麼,咱張嘴就來。可沒想到,我選書選得不太對,我選的是《薛剛反唐》,因為這書我熟哇,沒多想。內容大概是說薛傢,從打薛禮賣豆腐開始,然後有薛仁貴、薛丁山,薛丁山有四個兒子-勇、猛、剛、強,三兒子薛剛正月十五花燈會踢死太子,驚崩聖駕。太子是武則天的兒子,第二天就拿薛傢,抄斬滿門。當時薛剛跑瞭,從此要反武則天,為薛傢報仇雪恨。我從薛剛給他們傢上墳開書。天天圍得這人哪,太多瞭。因為防地震,大傢夥就在食堂那兒吃飯,吃瞭飯晚上沏上茶之後,圍在那兒聽書,還不花錢,頂多給我一盒煙,我還挺高興。說來說去,軍管革命委員會辦公室就找我來瞭:“不許說瞭啊!”我一看,麻煩瞭。
  說書這是副科長攛弄我說的呀,大夥兒也高興,不讓說就不說瞭。第二天革命委員會把我叫去瞭,說:“老賈,你這說書可有問題。”“有什麼問題?”“你不知道嗎?你從兩方麵去檢查。第一,你繼承你嶽父的思想,說的這些東西對黨不利,你影響瞭深入批鄧-那會兒鄧小平還挨批呢-大夥兒淨聽你的書瞭,大字報不寫瞭,批判鄧小平不批瞭,你影響瞭深入批鄧。第二,你為什麼反對女皇?”這個可厲害瞭,我一聽就明白瞭。當時七個誓死保衛:誓死保衛黨中央,誓死保衛毛主席,誓死保衛中央“文革”… ˇ第七個誓死保衛就是江青,那是周總理親手批準的。反對女皇,好傢夥,可瞭不得,真害怕!當時,有一個人打天壇那兒偷瞭兩盆花,給判瞭。他偷的這兩盆花不是什麼太好的花,但這是周總理第二天準備送給斯裏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剋夫人的。這就怕踩上點兒,沾上政治。我就怕這個,因為說書再給我判瞭,當時有點兒傻。
  對我隔離檢查,我沒脫過産。這迴讓我脫産,彆乾活瞭,寫檢查去吧。7月28 日地震,在大棚那兒說瞭有二十來天書,到8月底給我薅齣來瞭,在全科做檢查,我反正沒好瞭。批判我,說我多大錯沒關係,我就怕迴頭公安局來,一下押走,給判刑;當時要判個十年二十年的,吃點兒苦也沒關係,可什麼時候能翻案啊?我就跟連麗如說:“趕緊托人,誰管這事兒,幫忙壓著點兒,彆那麼早就給我送公安局去。”到瞭9月9日,毛主席去世瞭,顧不過來我瞭,不讓乾活我就荒(閑)幾天吧。追悼會是16日,在那以前,我先踏實瞭幾天。16日之後,又來瞭,又接茬兒給我叫去,天天批我,我看又懸瞭。我跟人解釋,是副科長讓我說的。人傢說,誰讓你說的都不管用,因為這話是從你嘴裏說齣來的。16日過去,開瞭兩天會之後,我聽說要搞衛生。“十一”以前,廠子搞衛生迎國慶,又沒工夫顧我瞭。“十一”我又湊閤瞭幾天。10月3日一上班,又來瞭,又天天批判,風兒還緊啊。我心說:又懸瞭。結果到10月6日,“四人幫”被揪齣來瞭,7日我們就聽見信兒瞭,沒事兒瞭。革委會找我來瞭:“你呀,該乾什麼乾什麼去。”“您看我乾什麼去?”“原來班組長你是當不瞭瞭,該搬運去還搬運去。”我趕快乾活兒去瞭。乾瞭兩天活兒,我一琢磨:這不對呀,他怎麼不找我瞭?他不找我,我得找他去。我到瞭革委會,說:“您不找我瞭?”“啊,你該乾活兒乾活兒。”“彆介,我反對女皇怎麼瞭?我怎麼錯瞭?你們不找我,就因為'四人幫'倒瞭,'四人幫'裏麵有江青呀,你當時找我不就因為我反對女皇嗎?現在我找你沒完瞭。”革委會的人反應就是快:“是啊,反對女皇是沒什麼事兒瞭。哎,可有一樣啊,你還得繼續注點兒意,你還影響批鄧呢。”壞瞭,我忘瞭這個瞭!當時鄧小平沒解放呢,鄧小平是轉年3月份纔解放的。我又不敢言語瞭,老老實實迴去乾活兒。這樣,這件事就過去瞭。
  ……

前言/序言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 一場跨越時代的評書迴響 在麯藝的長河中,評書以其獨特的魅力,承載著無數故事,連接著古今的智慧。當兩位德高望重的評書藝術大傢——賈建國先生與連麗如先生,將他們畢生的藝術積澱與人生閱曆傾囊相授,匯聚成一部口述自傳,便不僅僅是一本書的誕生,更是對一個時代評書藝術的深情迴溯,對兩位藝術生命軌跡的莊重記錄。 本書的誕生,源於對中國傳統麯藝文化傳承的深切關注,以及對兩位評書泰鬥藝術人生的高度敬意。賈建國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國評書界享有盛譽。他的錶演,既有北方評書的粗獷豪放,又不失細膩的情感錶達,尤其擅長駕馭曆史題材,將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展現在聽眾眼前。而連麗如先生,更是中國評書界的一代宗師,其錶演大氣磅礴,感染力極強,尤其在改編和演繹經典傳統書目方麵,獨樹一幟,為評書藝術注入瞭新的生命力。 《我為評書生》並非簡單地羅列兩位先生的生平事跡,它更是一次深入的“對話”,一次關於藝術、人生、時代的迴顧與反思。兩位先生以最真摯、最樸素的語言,娓娓道來,將讀者帶入一個鮮活的評書世界。從他們初涉評書行當的青澀歲月,到在藝術道路上經曆的種種磨礪與成長;從師從名傢的點滴往事,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麯藝舞颱上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從對傳統書目的繼承與發展,到對新時代評書藝術走嚮的思考……書中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著他們對評書事業的執著與熱愛,以及對藝術真諦的不懈追求。 評書藝術的溫度與深度 閱讀《我為評書生》,如同聆聽一場跨越時空的評書盛宴。兩位先生的口述,充滿瞭鮮活的生活氣息和生動的藝術細節。他們講述的不僅僅是舞颱上的掌聲與喝彩,更是颱下的汗水與淚水;他們描繪的不僅僅是書目中的英雄豪傑,更是自己的人生跌宕與情感起伏。 書中,你可以讀到賈建國先生如何將那些塵封的曆史人物重新賦予生命,如何在字斟句酌中展現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的立體感。他對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名著的解讀,不僅僅是錶演的技巧,更是他對曆史、對人性深刻的洞察。他的講述,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風雲變幻的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悲傷。 同時,連麗如先生的口述,則展現瞭他作為一位評書藝術大傢在傳承與創新方麵的艱辛與卓絕。他對於傳統書目的創新改編,是如何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時,賦予其符閤時代精神的內涵;他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書目中,使得每一個角色都更加飽滿、更加動人。他的聲音,時而慷慨激昂,時而低沉婉轉,仿佛能穿透文字,直接抵達讀者的心靈,喚醒深埋的情感。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兩位評書藝術傢的個人經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評書藝術發展軌跡的獨特視角。在那個年代,評書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如何在大眾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如何受到社會變遷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社會?兩位先生的口述,將這些宏大的敘事,通過個人的視角,變得真切而感人。 人生百味,藝術永恒 《我為評書生》不僅是一部藝術傢的口述自傳,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與藝術傳承的深刻探討。兩位先生在書中的坦誠分享,讓我們看到瞭藝術傢在追逐藝術夢想道路上的艱辛與不易,也看到瞭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堅守。 他們講述的,有學藝時的刻苦與鑽研,有舞颱上的榮耀與挫摺,有同行間的切磋與友誼,也有對藝術未來的期許與擔憂。這些真實的經曆,構成瞭他們豐富而獨特的人生畫捲,也為後輩學藝者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無華,卻又不失感染力。兩位先生的口述,保留瞭他們作為評書藝術傢的語言特質,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兩位老人圍坐在一起,聽他們講述那些充滿智慧與情感的故事。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生澀的理論,隻有源自內心深處的聲音,真誠而動人。 《我為評書生》的意義,在於它為我們留下瞭一份珍貴的口述曆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容易忽略那些默默耕耘、為傳統文化貢獻力量的藝術傢。本書的齣版,將兩位先生的藝術人生與智慧,以文字的形式永久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能夠瞭解和喜愛評書藝術,瞭解和敬佩這些在評書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藝術傢。 它不僅僅是獻給評書愛好者的一份禮物,更是獻給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的一份寶藏。通過閱讀《我為評書生》,我們不僅能領略到評書藝術的博大精深,更能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感受藝術的力量,體會一種跨越時代的情感連接。 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會有新的感悟;每一次細讀,都會被其中蘊含的真摯情感所打動。它讓我們明白,藝術的生命在於傳承,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評書,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將在這些藝術傢的不懈努力下,繼續煥發新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許多像我一樣,從小就聽著評書長大的人來說,《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簡直就是一份珍貴的“迴憶錄”。賈建國老師和連麗如老師的聲音,早已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記憶裏。這本書將那些熟悉的聲音和故事,通過文字的方式再次呈現在我們麵前,勾起瞭無數美好的迴憶。我能想象到,當年的收音機前,一傢人圍坐在一起,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評書,那是多麼溫馨的畫麵。書中,他們迴憶瞭自己學藝的艱辛,也分享瞭與觀眾互動的點滴,這些細節都充滿瞭人情味,讓人倍感親切。我仿佛看到瞭他們當年在舞颱上的風采,聽到瞭他們抑揚頓挫的敘述,感受到瞭評書藝術那獨特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兩位藝術傢的生平,更是記錄瞭一個時代的文化印記,它讓那些曾經的輝煌得以重現,讓那些美好的記憶得以延續。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口述自傳類的書籍,有時會顯得過於平鋪直敘,缺乏文學性。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賈建國老師和連麗如老師的敘述,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生活氣息,他們的語言樸實卻極富感染力。書中不僅僅講述瞭他們與評書結緣的種種細節,更深刻地展現瞭藝術道路上的艱辛與不易。從初學時的懵懂,到技藝日臻成熟,再到麵對時代變革的挑戰,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得紮實而充滿力量。我尤其被打動的是,他們在書中展現齣的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那種不嚮睏難低頭的精神。這不僅僅是兩個藝術傢的故事,更是無數追求夢想者的縮影。每一次閱讀,都仿佛是在與兩位前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聽他們講述那些塵封的往事,感受他們對藝術的敬畏之心。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鼓舞。

評分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是,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與創新。賈建國老師和連麗如老師,作為評書界的翹楚,他們不僅繼承瞭傳統的精華,更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探索,尋求評書藝術的新突破。書中,他們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將傳統故事“現代化”的思路,以及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讓評書煥發新的生機。這些內容,對於我這個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我看到瞭評書藝術並非是陳舊的、過時的,而是能夠與時俱進,找到屬於自己的新舞颱。這本書,讓我對評書這門藝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無限可能。它不僅僅是一本自傳,更是一部關於文化生命力的鮮活史詩。

評分

《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這本書,在我看來,最值得稱道的是它所傳遞齣的那種“匠人精神”。賈建國老師和連麗如老師,用他們一生的時間去打磨、去傳承一門藝術,這種專注和堅持,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書中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們對評書藝術的熱愛,以及對每一個細節的苛求。他們分享的不僅僅是說書的技巧,更是如何去理解人物、如何去把握情感、如何去構建故事。這些內容,對於任何一個對傳統藝術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他們如何將傳統評書融入現代元素的探討,這展現瞭評書藝術的生命力,也讓我看到瞭這門古老藝術的未來。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親眼見證瞭評書藝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演變,也深刻理解瞭“颱上一分鍾,颱下十年功”的真正含義。這不僅僅是一本口述自傳,更是一部關於藝術傳承的生動教材。

評分

這本《我為評書生:賈建國、連麗如口述自傳》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評書藝術深邃殿堂的大門。從翻開第一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深深吸引。書中的文字如同老先生們在說書颱上的嗓音,充滿韻味,娓娓道來。我仿佛能看到那個年代的上海灘,聽到咿呀作響的收音機裏傳齣的書聲,感受到評書藝人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傳承。賈建國老師和連麗如老師的口述,讓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傳奇人物和故事情節,變得鮮活而立體。他們分享的不僅僅是藝術技巧,更是他們的人生閱曆、對藝術的理解,以及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中所經曆的酸甜苦辣。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想象著他們當年在舞颱上揮灑自如的樣子,感受評書藝術那獨特的魅力。這本書,讓我對評書這門古老的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對那些為之付齣畢生心血的藝術傢們充滿瞭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評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生、關於藝術、關於時代的作品,值得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靜下心來品讀。

評分

有《東漢演義》《三國演義》《康熙私訪》《鹿鼎記》《智聖東方朔》《大隋唐》《珍珠蓮花燈》等。團裏總擠兌賈建國,不想讓他學說書。他覺得我為什麼不能當演員,就隻能給人伴奏呢?這時正好趕上徵兵,他就應徵入伍去部隊瞭,想從另一個方麵發展自己。賈建國1961 年8 月走的,在迴民中學集閤,我去送的。9 月1 日我亮報兒說書,在天橋劉記茶館說《三國》-你們不是說我搞對象耽誤學習嗎,我就較這個勁。學評書不容易,條件好的,沒有五年時間根本不會上颱說長書,我纔學瞭一年半,說的又是書中之王《三國》。本來團裏不同意,我爸爸說:&"讓她說去吧。&"領導也不好駁我爸麵子。我說:&"憑什麼不讓我說?&"人傢說:&"你沒齣師呢。&"我說:&"你們培養我,不就是讓我說書嗎?非得全會瞭纔說啊,那怎麼練啊?&"貼報兒!我叫連麗如!

評分

我1986年就開始學說相聲,小時候對評書、相聲就比較關注。20世紀90年代在石景山有個茶館,我在那兒說《三國》,就是看《三國演義》原文,看完就說。連先生聽說一個北京小孩在書館說《三國》,就給我傢裏打電話。這樣的情況大概持續瞭一年,我在琉璃廠說書的時候也是,怹總問,主要就是問問書目啊、說書的環境啊。然後把怹在電颱錄音播齣的時間都告訴我,讓我聽,還告訴我應該從哪個角度聽,怎麼聽。學書都是從聽書開始的。我父親比較上心,怹是老北京人,崇拜老連先生,沒想到連麗如先生能給我打電話,老跟我說:“人傢老給你打電話,你可得好好學。”但當時也沒機會,因為我還上學呢。這期間也沒怎麼見過麵,偶爾在演齣中遇見也基本沒說過話。直到1999年,在門頭溝有一場演齣,從這次開始,接觸比較多瞭。之後連先生著手準備書館,從朝陽區文化館到月明樓,這時候吳荻、賈林都來瞭,都是觀眾。而我參與的就比較多瞭,開始跟著學說書,聽書也不打票瞭。月明樓人多的時候,我們就站在窗戶外頭聽。2007年6月,我和李菁因為有相聲輩分的問題,拜的乾爹、乾媽,實際上就是換個形式。因為按我的相聲門戶,我的師爺跟連先生是平輩,我應該管怹叫奶奶。我當時算連先生重點培養對象,連先生和李金鬥大夥一塊兒商量,說拜乾爹、乾媽,乾親就不受行內輩分的限製瞭。

評分

對我的性格養成也有好處。沒有“反右”,我說不瞭評書,這麼多年有

評分

5. 兩部《三國》一“打架”,錯過北京電視颱…………162

評分

要說錄電視評書,可能連麗如錄得也不晚,但現在大傢印象中的第一次

評分

一個藝術傢為他所從事的事業奮鬥一生的信念!值得閱讀,值得學習!

評分

第一次亮報兒說《三國》:我叫連麗如

評分

而知道田連元的電視評書?這就是一個人要打算成事,天時、地利、人

評分

1. 劉蘭芳進北京…………13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