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19岁开始登上银幕的短短的7年时间中,格蕾丝-凯利共参演了11部电影,从《正午》《后窗》,到脱俗的美貌和惊人的天赋,使格蕾丝成为无数影迷心中无可替代的永恒经典。1956年,她退出了舞台生涯,嫁给了摩纳哥王子,成为了摩纳哥王妃。作为王妃的密友,畅销书作家唐纳德·斯伯特根据王妃的要求,在她死后25年才开始书写这本与格蕾丝最后出演的电影同名的传记——《上流社会》。基于一些之前从未公开发表过的采访和材料,公正、诚恳地描述了一位好莱坞传奇演员的一生。《上流社会:格蕾丝·凯利传记》怀着对她最诚挚的敬意和纪念,为您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格蕾丝·凯利:在她的一生中爱过哪些男人,流传后世的经典影片的幕后故事,雷尼尔王子与她的美丽邂逅,等等不为人知的故事,《上流社会:格蕾丝·凯利传记》将为您揭开王妃高贵完美的面纱,为您展示她作为电影明星、时尚lcon、王妃的传奇一生。
作者简介
唐纳德·斯伯特,知名传记作家,福特汉姆大学博士,曾经撰写过25本传记,其中包括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田纳西·威廉姆斯、劳伦斯·奥利弗、玛琳·黛德丽、英格丽·褒曼和奥黛丽·赫本的传记。斯伯特的妻子奥雷·弗莱明·拉尔森是丹麦一所学校的校长,他们住在离哥本哈根不到一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安静的小村庄里。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她一点都不冷酷,任何关于格蕾丝的事情都很吸引人,她有一双充满温情的眼睛,如果你曾经与她拍过一个浪漫的场景,你就会知道她并不冷漠。
——詹姆斯·斯图尔特
格蕾丝的那种性感非常的微妙,对于我来说那更像是一种洋溢着高雅的性感,也许听起来十分奇怪,但是我想格蕾丝所展现出的那种性感和一般的女演员是不一样的,你必须自己去发觉,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我觉得格蕾丝是我所遇到过的人里最耀眼的,她毫不矫揉造作,没有一点浮华的表现。
——丽塔·甘
我只从侧面看过她,我看到她那完美的鼻梁……细长的脖子……像丝绸一样透明的金发……她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女孩,并不是随便就能和人约会的那种。
——奥莱格·卡西尼
目录
鸣谢
前言
第一部分 崭露头角(1929~1951)
第一章 偏离主流
第二章 学生模范
第二部分 演艺生涯(1951~1956)
第三章 沉默是否就是金
第四章 盖博事件
第五章 超凡脱俗
第六章 朋友和爱人
第七章 再攀高峰
第八章 危机初现
第九章 扮演公主
第三部分 淡出影视圈(1956~1982)
第十章 上流社会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偏离主流
在20世纪20年代末,坐落于费城布劳德街和瓦恩街交口的哈尼曼医学院(Hahnemann Medical College)是当时美国最大的一所私人医院。这里的私人病房可以说是异常的奢华:每个病床边都安装有电话和收音机,病人可以通过呼叫按钮和双向对讲机召唤护士,高速电梯急速上下将探访者带到病房。尽管哈尼曼接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紧急病例,但在私底下,它仍然以为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富人阶层服务而闻名。
1929年11月12日,一个星期二的早上,玛格丽特·玛姬儿·凯利(Margaret Majer Kelly)在丈夫约翰(John B. Kelly)的陪伴下来到哈尼曼,并在那里诞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也是第二个女儿。12月1日,凯利一家载着孩子经过半英里——大概三分钟的车程,从位于费城被称做“东瀑布”的高档街区的家中来到圣布里奇特天主教堂(St.Bridget’s Roman Catholic Church)。婴儿在那里接受了洗礼,并且,为了纪念她英年早逝的姑姑,她被命名为格蕾丝·帕特丽夏·凯利,根据鹅妈妈*的说法(格蕾丝也是这么相信的),“因为我生在周二,所以我沐浴在恩典*中”。
位于斯古吉尔河河畔的“东瀑布”是一片静谧的住宅区,因其通往费城中心城区的交通便利而知名。德雷克萨尔家族(Drexels)、比德尔家族(Biddles)、克拉克家族(Clarks)、卡德瓦拉德家族(Cadwaladers)和瓦德纳家族(Wideners),作为这里的创始人,他们是当地最受尊敬的几个家族,也是拥有着一大笔祖传财富的新教徒。他们居住在跨越了斯古吉尔河的西郊主干线上的18个社区里(在这之中有欧文布鲁克、马里昂、永勤、阿德莫尔、哈佛、布林莫尔、罗斯蒙和拉德诺),因此这条河流更像一条社会分界线。
但是在费城的上等阶层中,依靠更多的是历史而非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只有一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独立战争之前的殖民时期,他们才会被社会认同。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往往是难以改变的,所以凯利一家明白,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他们永远也不会被上层社会所接纳。凯利一家曾经是爱尔兰人,是天主教徒和民主党成员,而费城的社会则由英国人、圣公会教徒和共和党成员组成。格蕾丝的妈妈说过:“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成为社会名流中的一员,但我们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事实上如果她真的相信这一点,那她就未免太天真了。她的丈夫知道,除了这些,他还必须在商业、体育和政治上做出一番成就来。
格蕾丝出生的时候整个美国正处于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10月底股票市场的彻底崩溃标志着一场经济灾难的降临,这直接导致了大萧条时代的到来。一夜之间,银行的信用骤降,无数的公司倒闭,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突然处于无家可归和失业的境地,过上了看不到希望的赤贫生活。整个美国沉浸在绝望之中,报纸记录了那个时期兴起的疯狂而悲剧性的自杀潮流。
然而,有些家庭却在这个国家所面对的可怕洪流中安然无恙,格蕾丝的家庭正是其中的一个。她的父亲,约翰·B.凯利,从未涉足过股票投机活动,他那些来源于独立战争后繁荣时期的重建工程中的财富,一直是以现金和政府债券的形式保存着的;他那拥有17个房间的砖式宅邸坐落于一片茂盛起伏的草坪之间;他的财产还包括一座网球场和整套专为淘气的孩子们准备的精致的娱乐设施。这座房子是可以自由抵押的,正如他在新泽西大洋城海边拥有的另一座度假别墅一样。凯利一家在上流社会式的特权生活中安然度过了萧条时期:孩子们都穿着当季最漂亮的衣服,并且在私人学校里读书,而家里则有用人照料场地和草坪。
……
前言/序言
格蕾丝·凯利:好莱坞的缪斯,摩纳哥的王妃 格蕾丝·凯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光芒,如同她饰演过的银幕角色一样,优雅、独立、充满魅力。她的生命轨迹,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从费城一位出身优渥的大家闺秀,到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当红影星,再到摩纳哥王国的王妃,她的人生跨越了阶层、国界与文化的藩篱,书写了一段现代童话。 一、 费城的明珠:早年与艺术的启蒙 1929年,格蕾丝·帕特里夏·凯利(Grace Patricia Kelly)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且颇具社会地位的爱尔兰裔家庭。她的父亲约翰·B·凯利(John B. Kelly Sr.)是一位杰出的室内装饰商,同时也是一位奥运划船冠军,后来成为费城市长,家庭环境的优越为格蕾丝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发展平台。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曾是一名模特,对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也对格蕾丝的艺术气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小,格蕾丝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她并非传统意义上张扬外放的女孩,而是内敛、文静,却又眼神灵动,带着一丝神秘感。她热爱阅读,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出身富裕,但格蕾丝并非养尊处优,而是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品格。 她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格蕾丝的父母对她从事演艺事业并不支持,他们更希望她能走一条更“体面”的道路。然而,格蕾丝对表演的热情如同野火般无法熄灭。在中学毕业后,她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考入了纽约的美国戏剧艺术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和敬业精神,为她日后在演艺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好莱坞的崛起:从舞台到银幕的华丽转身 毕业后,格蕾丝·凯利在纽约的舞台剧界崭露头角。她的表演细腻、富有层次,很快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1950年,她第一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出演了《父女情深》(The Father),尽管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她的表现已足够令人印象深刻。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1年,她获得了出演电影《十二点钟》(14 Hours)的机会,这是她的大银幕处女作。尽管戏份不多,但她的银幕形象立刻吸引了导演和观众的目光。格蕾丝的美丽并非惊艳夺目,而是一种含蓄、典雅、带着古典韵味的美,她的眼神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即使是最简单的微笑,也足以触动人心。 真正让她声名鹊起的是与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合作。这位“惊悚大师”慧眼识珠,邀请格蕾丝出演了《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1954)中的女主角。在片中,格蕾丝饰演了一个身处困境的女人,她冷静、聪明,却又充满脆弱。格蕾丝的出色演绎,将角色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优雅气质与电影的悬疑氛围完美融合,赢得了广泛赞誉。 紧接着,希区柯克再次找到了她,邀请她在《后窗》(Rear Window,1954)中饰演女主角丽莎·弗里蒙特。这部电影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而格蕾丝饰演的丽莎,更是成为了众多观众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她独立、勇敢、机智,面对危险毫不退缩,并且始终保持着一份高贵与优雅。格蕾丝将这个角色塑造得立体而迷人,她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也为她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1954年,格蕾丝·凯利凭借在影片《乡下姑娘》(The Country Girl)中的精湛演技,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片中,她饰演了一位为了支持沉沦的丈夫而牺牲自我的女性,她展现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深度,成功摆脱了以往“冰美人”的形象,证明了自己作为一名实力派演员的可塑性。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格蕾丝·凯利迅速成为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之一。她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优雅的气质,精湛的演技,以及那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美貌,征服了无数观众。她的名字与“好莱坞黄金时代”紧密相连,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美的典范。 三、 命运的邂逅:与摩纳哥王子的爱情 然而,格蕾丝·凯利的人生轨迹,注定不会只停留在璀璨的银幕上。1955年,她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代表美国参加摩纳哥的皇室宫廷展。正是在这次活动中,她邂逅了摩纳哥的雷尼尔三世王子(Prince Rainier III)。 这位年轻英俊的王子,早已被格蕾丝的美丽和才华所吸引。他们的初次见面,仿佛是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的重逢。雷尼尔王子被格蕾丝的优雅、智慧和独立所深深打动,而格蕾丝也对这位正直、有责任感的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爱情迅速升温。尽管相隔遥远,尽管身份悬殊,但两人之间却产生了真挚的情感。雷尼尔王子多次前往美国拜访格蕾丝,他们的关系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1956年,雷尼尔三世王子正式向格蕾丝·凯利求婚。 格蕾丝·凯利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她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一边是与王子的美好爱情,以及即将成为一位王妃的命运。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嫁给雷尼尔三世王子,离开了她所熟知的演艺界,走向了充满未知但又无比令人期待的未来。 四、 摩纳哥的王妃:承担责任与履行使命 1956年4月19日,格蕾丝·凯利与雷尼尔三世王子在摩纳哥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被誉为“世纪婚礼”,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格蕾丝·凯利,这位好莱坞的女神,正式成为了摩纳哥王国的王妃。 成为王妃后的格蕾丝,并没有沉溺于奢华的生活。她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并以她特有的智慧和优雅,承担起王室的责任。她深谙政治与外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摩纳哥的各项事务,为王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致力于提升摩纳哥的国际形象,通过各种活动推广摩纳哥的文化与旅游。她还是一位热心的慈善家,关注妇女儿童权益,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她创办了格蕾丝基金会,支持艺术与文化的发展。 尽管离开了银幕,但格蕾丝·凯利的光芒从未减退。她的优雅、她的智慧、她的善良,使她成为了摩纳哥人民心中 beloved 的王妃。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处王室,也可以保持独立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 五、 永恒的传奇 198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格蕾丝·凯利年轻的生命,年仅52岁。她的离世,让全世界为之哀悼。摩纳哥失去了一位受人爱戴的王妃,世界失去了一位充满魅力的女性。 格蕾丝·凯利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她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了从平民到影星,再到王妃的转变。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段现代版的灰姑娘故事,但她并非依靠王子,而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勇气和独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优雅,她的善良,她的人生选择,都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格蕾丝·凯利不仅仅是一位好莱坞明星,更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女性。她的传奇,至今仍在被传颂,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优雅、美丽与智慧的代名词,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她留下的,是一份关于梦想、关于选择、关于坚韧不拔的永恒启示。